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物与考古

  • 胡汉之间

    作者:罗丰

    本书收集了作者数年来的专题研究论文共计十九篇,内容涉及历史、考古等。作者结合自己长期在宁夏固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公元3~10世纪中国中古史作为研究重点,对宁夏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民族融合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并引用了大量国外的资料,对于现阶段相关问题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唐风宋雨

    作者:赵学梅 摄影/著

    晋城市东郊的青莲寺与玉皇庙之间相距有十多公里,都有长达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历史的烟云中,他们与这座城市、这块土地,共同经历了沧桑迭变、兴废交替,然而不变的是寺庙的顽强存在和百姓对它的绵长记忆。在这段记忆里,最久远、留存物质和精神最多的是唐朝华贵的佛、宋代精致的神。千百年来,青莲寺里释迦牟尼与他的弟子们,玉皇庙里玉皇大帝和他的各位神将,不动声色地征服了众多的香客和艺术家。在人神共处的默契中,像一篇叙事性的小说或激情飞扬的散文,叙述着创建寺庙的一个个隐隐约约的故事。人们崇拜着、困惑着,无论是佛还是道,都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考和想像的空间。 本书以影像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完美的呈现了晋城国宝青莲寺和玉皇庙在神像塑造艺术上的高深造诣。
  • 考古器物绘图

    作者:马鸿藻

    《考古器物绘图》概括地论述了考古绘图的意义、种类,初步介绍一些有关考古绘图的必要知识,如绘图工具的使用,绘图的步骤与方法,网字的标注及索描的基础知识在考古绘图巾的具体应用等。考古绘图是一门具体地把制图学应用于考古工作和研究,用制图学的理论和技术来说明考占材料的基础技术科学。《考古器物绘图》全面而系统地讲述了考占器物绘图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要领,较好地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全书结构合理,逻辑性较强。

  • 古文物称谓图典

    作者:罗西章,罗芳贤

    《古文物称谓图典(修订版)》采用图文对照的形式,把古文物的名称和主要部位名称,出土或收藏地点以及时代介绍出来,供文物爱好者、初学者以及县级以下的文物工作者使用,对于文博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中国新石器时代

    作者:刘莉

    本书集中讨论了中国复杂社会的发生发展过程。作者对从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到前1500年的早期国家时代的考古材料,通过聚落形态和埋葬模式两条主线,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令人耳目一新的人类学的解读。黄河流域早期国家的形成是本书关注的重点,其间举凡埋葬制度、手工业专门化、礼仪活动、战争、贵族物品交换、气候变动和环境变迁等等,尤其受到重视和关注。作者通过西方当代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对截止目前为止的中国考古材料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和评估。强调指出,中国史前社会的变化受许多因素影响。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作者试图重建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过程,并讨论中国考古学对于理解一般社会进化的理论价值。作者兼具中西方教育背景,采用西方当代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的考古材料进行梳理、整合和解读,对于考察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点是尤其值得关注的。
  • 中国陶瓷史

    作者:叶喆民

    “陶瓷”是人类利用黏土矿物或岩石等多种天然资源,经过火烧制成功的技术成果。它与人类历史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我们瓷器的发明及其工艺和技术的辉煌成就,对于人类生自学成才与文化都曾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而一部“陶瓷史”既是民族艺术与科学漫长的发展史之缩影,也是当时社会生活及文化交流乃至政治、经济的真实反映。 这部《中国陶瓷吏》是在其原作《中国陶瓷史纲要》的基础上又补充了近20年来的新发现和新认识,图文并茂,内容更加丰富、翔实。它不仅阐述了中国历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贸易往来等变迁。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灿烂历史。相信这该书的出版,不仅可作为同业的研究和生产人员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同时,它也是一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的优秀教材。
  • 仰观集

    作者:孙机

    收有作者30年间所写文章35篇。在此期间作者一直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故而这些文章主要是研究、介绍该馆文物和在他处见到的与之相关的文物。文章涉及文物种类丰富,从陶俑、绘画、服饰、玉器、兵器、饮食器、滇文物、辽文物、龙文物直到古罗马文物等。 作者在后记中说:“博物馆是文物的殿堂,而文物是人类文化成就之物的见证。在博物馆服务,有幸和这些世间珍异朝夕谋面,没有理由不掬其丹诚、倾其绵薄,去揭示它们的内涵,阐扬它们的意义。唯仰观各类文物之博大,俯察自己的这点体会之粗浅,每不胜惶汗。在祖国的文物宝山之前,一名老兵也正和一名新兵一样,只有从头迈步,努力登攀!”
  • 《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志考

    作者:张朋川

    本书以北京故宫本《韩熙载夜宴图》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参照其他多本不同时代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包括台北故宫本、杜堇款本、唐寅本、仇英本等),进行图像学分析与细节比对,研究不同图本图像上所反映出的差异,揭示出了其中所蕴藏的不同文化内涵。 本书对《韩熙载夜宴图》这幅名画的年代,给出创制于南宋时期的结论;综合运用考古学、文献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解读了画面要素及其背后反映出的审美风尚之变;提出并充分实践了以中国古代绘画构图模式的发展演变作为古画断代标准的方法论,综合运用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构图模式来考察《韩熙载夜宴图》的制作年代;总结概括出中国古代绘画凭借粉本绘图的三种方式,从而论证了北京故宫本《韩熙载夜宴图》是以不同的古粉本组合成新图的;考察了服饰和妆扮、家具和器皿、装饰与图案等图像的发展演变,并将之运用于绘画史研究中;总结概括了中国古代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历史及特点:是对传世古画的探索性的图像志研究。
  • 入山与出塞

    作者:李零

    《入山与出塞》一书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先生於二〇〇四年出版的论文选集,除了〈自序〉与〈后记〉外,全书共收录了二十九篇文章,分为「写在前面的话」,「翁仲研究」,「有翼神兽研究」,「早期艺术中的宇宙模式」,「早期艺术中的神物图像」,「淅川楚墓研究」,「楚国铜器研究」与「读书偶记」八大部分,探讨的课题牵涉广泛且丰富多元.文章内容多由考古遗物遗迹入手,结合历史学,艺术史与古文献学等研究取径,重新审视中国上古史中,所谓「中国文化」或「华夏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轨迹. 本书名为《入山与出塞》,开宗明义即表明作者欲从「入山」与「出塞」两个角度出发,解释中国上古文明演变的特色.在全书首篇〈入山与出塞〉一文中,作者大略叙述他近来关注的两个研究课题:中国古代的祭祀遗址,以及考古发现的外来影响(页3,10).前者(入山)强调中国在上古时代,早已发展出自身独树一格的文明特色;后者(出塞)则论述远古时期中外(华夏与蛮夷,中原与境外,东方与西方)交通与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方式则是考察出土文物的型制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从中寻绎外来文化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