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奥地利文学

  • 城堡

    作者:[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卡夫卡全集1:城堡(校勘本)》是作者最具特色,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堡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可又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没有进入城堡,也没见到城堡当权者。 《卡夫卡全集1:城堡(校勘本)》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 里尔克抒情诗选

    作者:[奥地利]里尔克

    《里尔克抒情诗选》是从著名德语诗人里尔克《图像集》、《永恒读物》、《新诗集》、《新诗集续编》等诗集中精选了百余首诗歌,并附有译者的三篇赏析。 在诺瓦利斯死去、荷尔德林渐趋于疯狂的年龄,也就是在从青春走入中年的路程中,里尔克却有一种新的意志产生。他使音乐的变为雕刻的,流动的变为结晶的,从浩无涯涘的海洋转 向凝重的山岳。——冯至 张索时先生长期研究唐诗,研究德语,都独有会心。他致力于里尔克诗的翻译,曾得到文学翻译前辈施蛰存先生的高度评价。这部诗集就是他豹隐美国多年,潜心研读里尔克的成果。读他翻译的里尔克,一定会对这位二十世纪伟大的奥地利诗人产生新的理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陈子善
  • 左撇子女人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本书为小说集,由三部小说组成,包括《左撇子女人》《短信长别》和《真实感受的时刻》。 《左撇子女人》的主人公玛丽安娜似乎毫无先兆突如其来地解除了与丈夫的婚姻,要过上一种独立自主的日子,她好像神秘地幡然醒悟了一样。她独自承受着寂寞、忧虑、考验和时间的折磨,竭力保持独立,不屈从于任何世俗理念。
  • 流放的老国王

    作者:[奥地利]阿尔诺•盖格尔

    家里有患上老年痴呆症的老人,那家庭会变成什么样? 书中的这位父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但依然充满活力,拥有不失幽默的智慧。只是疾病让他慢慢丧失了记忆和理智,他逐渐失去了他的生活。 他就在家里,可“要回家”的渴望无时不在。他的话语,表面上看毫无意义,但听上去却常常如诗般美妙。 这些简短的句子中,魅力、幽默、自信和尊严,让我们相信这一切在人年老时仍然存在。家庭并没有因此瓦解,家人更紧密地连结起来。 这场疾病,也让他们重新认识了彼此。 《流放的老国王》是一本十分感人的关于父亲的书。 这段不平常的日子,我们一直在一起 爱父亲,为他朗读这本书 这是爱的见证,是对患病父亲的一份详细报告,描写了父亲与孩子们的关系,同时也讲述了对自我的追寻。时而令人感伤,时而让人抿嘴微微一笑。这是本美妙的书。 ——《世界报》 盖格尔讲述的不是疾病,而是世界。他用风趣的笔触介绍了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理智和痴呆之间的距离一点都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在书中,没有任何东西被美化,只是,有些东西变得更明晰了。 ——德国ARD电台 美妙而又感人……是一部令人陶醉的作品。它源自生活,却又以一种自然的方式给人带来艺术之美。 ——《每日镜报》
  • 无欲的悲歌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本书由两部小说组成,包括《无欲的悲歌》和《大黄蜂》。 《无欲的悲歌》是以一位51岁家庭妇女自杀的报纸报道开始的。叙述者“我”立刻要义不容辞地撰写自己母亲那“简单而明了的”故事。在对这个女人命运的回忆中,她那受制于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生存轨迹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母亲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小农环境里,接受的是无欲望、秩序和忍受的道德教育,她最终依然无法逃脱社会角色和语言模式对自我生存的毁灭,于是自杀成为她无可选择的必然归宿。 作者以其巧妙的叙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表现了母亲生与死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一种启人深思的愿望,一种值得向往的生存,一种无声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之声。
  • 我的文学奖

    作者:(奥)托马斯·伯恩哈德

    许多年里每逢有奖向我颁发,我都显得太软弱,不能坚强地说声“不”。我总是想,在这方面我这个人性格有缺失。我蔑视文学奖,但我没有拒绝。这一切都令我厌恶,但最令我厌恶的是我自己。我憎恶那些典礼,那些仪式,但我却去参加;我憎恶那些颁发奖金者,但我却接受他们的奖金。 如果一个人不关心与之相伴而来的钱,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东西比颁奖典礼更不可忍受。它们丝毫也不能提升一个人的名望,反而会以这种最令人尴尬的风尚,降低其名声。只有想到钱,才能让我忍受这些仪式;这是我在四十岁以前,不断造访那些古老的市政厅和无趣礼堂的惟一动机。 ——《我的文学奖》 本书是作家伯恩哈德对他所获若干文学奖的回忆,以及颁奖典礼上的讲话稿的合辑。伯恩哈德是文学奖的常客,先后获得数十种重要奖项,包括德语文学最重要的毕希纳奖、奥地利国家奖等。但他很快就对获奖失去了兴趣,拒绝接受任何文学奖项。20世纪70年代中期,伯恩哈德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最终瑞典评委会鉴于他对奖项的态度,决定避免去碰这个钉子。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奥]斯台芬·茨威格

    一个男人在四十一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十八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还是个孩子,而后经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才决定告白——本书是短篇小说集,除《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亦按时间顺序收录了《火烧火燎的秘密》《马来狂人》等名篇。
  •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作者:[奥]斯台芬·茨威格

    本书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亦按创作时间顺序收录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感情的混乱》《象棋的故事》等名篇。《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故事发生在一座海滨旅馆里。一位与丈夫子女前来度假的女性与刚刚相识的男子私奔,引得旅客们议论纷纷。年逾花甲的C太太深受触动,向作者吐露了自己二十年前的一段往事。当时,她刚满四十岁,由于丈夫去世,儿子已经自立,她对人生无所祈求,便靠游览观光打发光阴。一天,她在赌城蒙特卡罗遇到一个沉迷赌博到山穷水尽的年轻人。出于同情,她伸出援手,却由于瞬间激情的驱使而失身于这个她连姓名也不知道的男人。
  • 缓慢的归乡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彼得•汉德克(当代德语文学巨擘,孟京辉、史航、牟森“愿效犬马之劳”的大师,毕希纳奖、卡夫卡奖得主,文德斯最爱的作家,耶利内克追随的偶像)重磅力作,向着圣山的方向,向着精神故乡。 ◆故乡是一个什么地方?我们想念故乡,却宁愿漂泊在他乡。我们离乡,然后寻找故乡。故乡不会还在老地方,也许在从来没有到达的方向。模糊的故园风景,缓慢的归乡途,汉德克的这本《缓慢的归乡》是你手边最好的读物,这是一本回到故乡的地图,带你归乡,尽管这条路对你来说再熟悉不过。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汉德克两个中篇小说《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前者的主人公索尔格来自中欧,是一位地质学家,在靠近北极圈的的阿拉斯加进行地质研究。在工作中,孤独笼罩了他,使他迷失了自我,他意识到欧洲才是他的精神故乡。后者继续了前者的主题,描写了第一人称“我”两次前往普罗旺斯的圣维克多山,追寻法国印象派画家塞尚创作足迹的朝圣之旅。 【专业评论】 《缓慢的归乡》描写了一个自我疏离的男人与他粗糙麻木的灵魂之外的世界不断变换的关系。 ——《科克斯书评》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历代大师

    作者:[奥] 托马斯·伯恩哈德

    那些整天把艺术史挂在嘴上的人天天到这里来,用他们那些关于艺术史的胡说八道充塞参观者的耳朵,他们每天赶着十几个班的学生经过博物馆的展厅,用他们那些喋喋不休的蠢话去毁掉这些幼稚孩子们的一生。研究艺术史的人实际上是消灭艺术的人。艺术史家鼓唇弄舌谈论艺术,直至把艺术谈论得寿终正寝。艺术活生生地被艺术史家谈论致死。 ——《历代大师》 音乐评论家雷格尔每隔一天就要到艺术史博物馆,坐在丁托列托的同一幅画像前,三十多年来从不间断,直到某一天他妻子离世。时隔半年之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幅画像前,并邀请老朋友阿茨巴赫尔第二天去博物馆与他会面。通过阿茨巴赫尔的眼睛,我们得以了解雷格尔:他妻子的死,他关于自杀的想法,他对大师们的评论,以及最后,此次会面的目的。既充满悲观又兴高采烈,既憎恶有加又十分滑稽,《历代大师》是一部有关文化、天才、国家、阶层、艺术价值和人类自命不凡的讽刺性喜剧。
  • 去往第九王国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彼得·汉德克最重要的代表作,一部继承了歌德、黑塞以来的德语文学传统,具有漫游者气质的成长小说。 刚结束中学的学业,20岁的奥地利青年菲利普•柯巴尔放弃了和同学一起去希腊的毕业旅行,决定前往斯洛文尼亚寻找他失踪二十多年的哥哥。他随身带着哥哥留下的农学院笔记本和斯洛文尼亚语-德语词典,凭借这两样东西,柯巴尔发现了语言在叙述、转换现实中的魔力。穿越斯洛文尼亚之旅,实际上 也是柯巴尔追寻祖先踪迹,发现民族和传统,寻找自我的历程。
  • 诉讼

    作者:[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诉讼》是卡夫卡最早被人们认识的小说。银行襄理K为人正直,勤奋能干,可在他30岁生日那天突遭逮捕,他觉得此事荒唐而又滑稽,后经多方打听才得知,原来有一个秘密法庭在对他进行调查。他不知身犯何罪,却要定期接受“审讯”;他的自由不受限制,却又感到法院的人无处不在;他想澄清自己,却又无从措手。一切都荒谬绝伦。《审判》展示的是一个梦魇般的世界,却昭示着某种极端的人类历史命运。 1. 本书是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做之一。 2. 名家名作名译。 3. 本书根据德国最新的《卡夫卡全集》(校勘本)翻译,是目前最新最全最忠实于作者的版本。
  • 特拉克尔全集

    作者:[奥]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

    本书是特拉克尔的第一部中文全集,包括诗歌、散文诗、剧本(断片)和大量异文诗。早期诗歌(《诗集》)具有巴洛克风格,华丽而迷狂;《梦中的塞巴斯蒂安》显示出中期成熟的诗艺,气韵舒畅,收发自如,透出一种悲切而肃穆的美;晚期作品则冷峻凝缩,诗才渐趋枯竭。诗人的风格自成 一体,堪称生命的绝唱。 特拉克尔诗歌的多义之声来自一种汇聚,即来自一种旨在其自身的、始终不可言说的合奏。这种创作的言说之多义性不是轻率者的模糊,而是执中者的严谨,后者介入了谨慎的“公正的直观”,并顺从于这种直观。 我们常常很难把这种在其自身之中完全有把握的更多义言说——它适合于特拉克尔的诗作——与其他诗人的语言划分开来,后者的多义性出自无把握的诗的摸索之不确定,因为后者缺乏本真的诗及其位置。特拉克尔的本质上更多义的语言所独具的严谨在一种更高的意义上是如此单义的,以至于它甚至无限超过仅仅科学—单义的概念的一切技术上的精确。 ——马丁·海德格尔,《格奥尔格•特拉克尔,对他的诗的一种阐释》,1952 特拉克尔的形象属于利诺斯似的 神话形象;我凭直觉在《埃利昂》的五种现象中把握了此形象。就算它或许不是出自他自身,它或许也未必更明确…… 在此期间,我得到《梦中的塞巴斯蒂安》,读过许多:感动、惊奇、猜测、茫然;因为我旋即明白,这种音韵和声响的条件独一无二,不可复得,正如一个梦可能恰恰赖以出现的那些情况。我想象,面对这些外观和内省,即使是亲近的人也总是像贴着玻璃窥探,被隔在窗外:因为特拉克尔的经历似乎进行于镜像之中,并且充塞了他的整个空间,而这个空间无法进入,如同镜中的空间。(他可能是谁?) ——莱纳·马利亚·里尔克,致路德维希·封·菲克尔的信,1915 他是一个酒徒,又是一个瘾君子,但是他从未丧失他那高贵的、经受过精神磨砺的姿态;从来没有人见过他酒醉后摇摇晃晃或多嘴多舌,尽管他那种柔和的、仿佛环绕无尽的缄默旋转的谈话方式常常在饮至夜深时奇怪地变得僵硬、尖锐、恶声恶气。但这样往往使他比旁人更痛苦,他让他言辞的短剑放射寒光,从他们的头顶闪入沉默的周遭;因为在这样的时刻,他显得具有某种简直使他的心流血的真实…… ——路德维希·封·菲克尔,给库特·平图斯的报道,1919 在《梦中的塞巴斯蒂安》里面,他已经以如此巨大的激情吟唱他那首单调的歌,以至于不再有什么区别,只有这本狂热的书中的散文篇章暗示出一条突破诗歌的无法超越的完美的道路。阴郁的预言般的散文幻景让人强烈地预感到一种如今已被毁灭的发展潜力。可是人们竟让这位寂静的诗人——他与其杀人不如自杀——作为志愿兵上了屠杀战场!现在他完全寂静了。生于萨尔茨堡,死于克拉考——其间则是古老的奥地利。维也纳、因斯布鲁克和柏林有些人认识他。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谁;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作品:奥地利没有谁写过比特拉克尔更美的诗。 ——阿尔贝特·埃伦施泰因,《被谋杀的弟兄》,1919
  • 轮舞

    作者:[奥] 阿尔图尔·施尼茨勒

    《轮舞》收录了阿·施尼茨勒的《轮舞》、《古斯特少尉》、《埃尔瑟小姐》等重要作品,以奥匈帝国解体时代为社会背景,作者用怀疑的目光深度剖析了现实生活的种种。《轮舞》展现给读者一幅令人震惊的风俗画,反映了帝国没落时期真实的社会面貌和精神世界。《古斯特少尉》和《埃尔瑟小姐》通篇以内心独自的表现手法写成,描写了人物在精神异常时的心理活动。
  •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作者:[奥]斯台芬·茨威格

    这个集子收录了十三篇茨威格不同时期的作品。作为弗洛伊德的好友,心理分析理论在茨威格的作品中得到最完美的应用。在他的笔下,人物不再是单薄的名字背后的某个典型形象,而是富于多样的人性特征。《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的女主人公在四十岁的时候,出于一种高尚的感情,去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赌徒,却由于瞬间激情的驱使而失身于这个她连姓名也不知道的男人。激情与情欲是茨威格小说创作的主题,也是他作为“灵魂的猎者”施展本事的用武之地。
  • 骂观众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 藐视观众 藐视剧场 的经典之作 ◎ 如入刑室,如坐针毡,欲怒不生,欲走不能 ◎ 孟京辉 史航 牟森 “愿效犬马之劳”的大师;维姆·文德斯最爱的作家;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追随的偶像 ◎ 本书为剧本集,由三部剧作组成,包括《自我控诉》《骂观众》和《卡斯帕》。 《自我控诉》只有两个自我控诉者,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戏剧角色 。两个 站在空空如也的舞台上的人物从头到尾诉说着自己的冒犯行为,没有情景,没有对话,只有声音的交替变化。 《骂观众》全剧没有传统戏剧的故事情节和场次,没有戏剧性的人物、事件和对话,只有四个无名无姓的说话者在没有布景和幕布的舞台上近乎歇斯底里地“谩骂”观众,从头到尾演示着对传统戏剧的否定。读来令人如入刑室,如坐针毡,欲怒不生,欲走不能。 《卡斯帕》对传统戏剧的颠覆性堪比《等待戈多》,它表现的是一个名叫卡斯帕的人如何学习说话。汉德克表达的是人学会了说话后,人如何为语言所折磨,人如何成了语言的奴隶,如何为语言所控制,而这“语言”又常常仅仅表达了传统的意识或统治者的意识而已,如今,正是这种语言已经驯化了人本身。 ◎彼得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当代作家中,惟有他的作品,让我感到最亲近,最理解,最爱读。 ——维姆•文德斯 ◎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 在当代以自我发现为主题的写作中,汉德克是最好的。 ——《纽约时报书评》 ◎ 汉德克曾经是,并且现在仍是战后欧洲最卓越的擅长叙事的作家和剧作家。 ——《波士顿环球报》
  • 三个女人

    作者:(奥地利)罗伯特·穆齐尔

    《三个女人》由三个短篇小说组成。三个文本结构各异的故事,相互之间却有着微妙而缜密的关系,构成了一个极其精致的美学整体。英国《泰晤士报》称,穆齐尔是“半个世纪来最伟大的德语作家”。 他感觉到情人的手放在他的手心,她的声音响在他的耳朵里,他身体的每个部位似乎都刚被人抚摸过 ,他觉得自己是由另一个躯体构成的形式。 ——《格里吉娅》 他直视妻子的眼睛,它们晶莹剔透,表面覆盖着他自己的形象,不让他的目光透射进去,他感到,如此的风平浪静,必定会发生某种奇迹。 ——《葡萄牙女人》 他梦到,有一天,当佟卡全部的希望都已熄灭,他会突然走进去,待在那里。身穿他那大方格的英国产灰旅行服。旅行服下面没穿内衣,他解开旅行服,露出他苍白、瘦小的身躯,一根细细的金项链和叮当作响的缀物。 ——《佟卡》
  • 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

    作者:[奥] 罗伯特·穆西尔

    《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是穆西尔的处女作,发表于1906年,为作者在大学撰写哲学博士论文期间所写,先后遭到多家出版社拒绝,最后Rowohlt接受了这部作品,被评论界誉为第一部带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特色的小说。不过,独具特色的穆西尔式精神探索在这部小说中初露端倪,他精细地分析了青少年发育成长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穆西尔非常神奇地预测到日后被印证的事实——理性化的现代社会走向专制与暴力的必然性,以及制度对个人的压制。
  • 马尔特手记

    作者:[奥]里尔克

    勒内·玛丽亚·里尔克(1875—1926),20世纪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其作品浩瀚,题材涉及广泛,有诗歌、小说、书信、日志、传记、艺术随笔等;一生还译有大量英、法、美、俄等国的文学作品,可谓多才多艺。 《马尔特手记》为里尔克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它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小说由71个没有连续情节,又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因为共同的主题——爱、孤独、恐惧、疾病、死亡、上帝、创造等,集中表达了作者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马尔特手记》系译者花费多年心血精心翻译而成,也是国内唯一的全译本。
  •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作者:[奥] 斯台芬·茨威格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故事发生在一座海滨旅馆里。一位与丈夫子女前来度假的女性与刚刚相识的男子私奔,引得旅客们议论纷纷。年逾花甲的C太太深受触动,向作者吐露了自己二十年前的一段往事。当时,她刚满四十岁,由于丈夫去世,儿子已经自立,她对人生无所祈求,便靠游览观光打发光阴。一天,她在赌城蒙特卡罗遇到一个沉迷赌博到山穷水尽的年轻人。出于同情,她伸出援手,却由于瞬间激情的驱使而失身于这个她连姓名也不知道的男人。 C太太挽救年轻男子、最终失败的故事发生在二十四小时里,这不寻常的二十四小时几乎改变了一个女人的命运。她像前去救火的人,几乎自焚。弗洛伊德极为赞赏这篇小说,他从心理学的角度肯定茨威格在小说中对这位女性的心理所作的描写: “这位矢志守贞的寡妇想方设法保护自己不受其他男人的勾引。但是她作为母亲,也把情欲倾注在儿子身上,这种情欲也会煽动起来,这点她并不知道。命运就可以在这个毫无防备的地方把她攫住。这在小说里是表现得绝对无懈可击的。” 高尔基对这篇小说做出了更高的评价: “我深信,亲爱的茨威格,您是不需要我夸奖的,但我还是要说,您的作品写得很出色。过去读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我对您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来描写女性,就已赞赏不已。关于《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我要再一次重复这些话,但要补充一点:这个短篇您写得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比收进俄文版这两本书里的所有作品都更具匠心。” 与茨威格作品系列的其他图书一样,本书依然采用了国内最权威的茨威格翻译和研究专家张玉书先生的译本,这是国内首次以单行本的形式推出该书,考究的精装小开本装帧,更符合茨威格读者的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