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奥地利文学

  •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

    作者:[奥]托马斯·伯恩哈德

    “现在我知道了,我们许多年从一个人身旁走过,却不知道这人是谁。 现在我知道了,数十年我曾从一个人身旁走过,而不知道他是谁。” 作为伯恩哈德作品系列的第一卷,本书包含了三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波斯女人》:关于爱情、报复和死亡的故事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 一场友谊》:关于友谊、理解与死亡的故事 《制帽匠》:关于亲情、尊重与死亡的故事 伯恩哈德说:“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他以极富音乐性的文字,犀利的夸张、重复和幽默,将人类境遇中种种愚钝与疾病,痛苦与冷漠,习惯与禁忌推向极端,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艰难。
  • 变形的陶醉

    作者:[奥]茨威格

    出身寒微的邮务员克丽丝蒂娜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跻身上层社会,让众多纨绔子弟为之倾倒,她本人也沉醉于这飘忽的美梦之中,但好景不长,仅仅过了十天她的富贵梦便破灭了。在苦闷彷徨中她结识了穷困潦倒的退伍兵费迪南。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一见钟情。然而这个世界对他们是无情的,爱情和幸福不属于他们。他们绝望了,决定一同自尽,可是在最后时刻,他俩却产生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准备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去同他们无形的敌人进行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 本书显示了茨威格杰出和独特的艺术才华,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中译本。
  • 穿裘皮的维纳斯

    作者:[奥地利] 利奥波德·范·萨克-马索克

    小说讲述了年轻贵族塞弗林理想中的爱情是两个极端:与一位高贵单纯的女子相伴偕老;或者被他所爱的女人虐待,背叛。可是他所深爱的美丽女人旺达却不能保证对他一生的忠诚,于是塞弗林便请求她成为另外一种理想的类型。他立下合约,自愿成为旺达的奴隶,完全服从她 的意志。他们来到佛罗伦萨,在那里,塞弗林变成了旺达的仆人格列高,并忍受了她所施予各种羞辱与折磨--肉体与精神上的,而塞弗林也在自己所受到的虐待当中不断确认和升华着自己对于旺达的爱情。作者以优美的笔触展现了这段不寻常之爱中的种种细节以及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 该书自出版以来,在西方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成为各种文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经典范本。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给予此书极高的评价。作者马索克本能地排斥那种对于生活无动于衷或是不屑一顾的态度,在现实与幻想,游戏与严肃的交错当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属于两个人的乌托邦。 本书为马索克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虐恋文学的经典之作。 男人因为对于女人的强烈的爱而甘愿成为她的奴隶,完全无条件地服从于她的意愿,忍受她施予的鞭打、羞辱与折磨,甚至给予她决定自己生死的权力。而他们共同在这近乎于游戏般的现实中摆脱了生活的枯燥与爱情的平庸,发现并释放了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欲望与理想。 在现实当中,萨克•马索克也是一位受虐恋者,他的这部带有半自传性质的作品以其特殊的文学与心理学价值成为经典,并使得马索克的名字成为一系列性心理现象的代名词,“穿裘皮的维纳斯”也成为两性之间控制与屈服的文化符号。我们从小说中看到的不仅是性与残酷,并且发现,有时候,当内心的冲动呈现出一种反常或是夸张的形式时,我们就会有那么一瞬间反思自身。
  • 学生托乐思的迷惘

    作者:(奥地利)罗伯特·穆齐尔

    与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齐名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文学大师罗伯特•穆齐尔之名作! 二十世纪初,崩溃前夜的奥匈帝国。某军事寄宿学校。托乐思,十六岁,出身奥匈帝国一个高官家庭,性格内向,喜欢沉思默想,青春期的性渴望以及得不到指引的求知欲使这个敏感多思的少年陷入了重重困惑。他在不知不觉中与年长一些的同学赖亭和白内贝走到了一起,充当他们以大欺小、仗强凌弱的狗头军师。赖亭和白内贝发现了同学巴喜尼的偷窃行为,于是把他带到教学楼里的一个隐蔽的储藏室施以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托乐思从一开始就是参与者和见证人,他会不时地给赖亭和白内贝出些绝妙的点子,然后怀着既迷恋又反感的心态冷眼旁观这一切。不堪折磨的巴喜尼向他求救,托乐思一边表示拒绝和厌恶,一边却鬼使神差般和巴喜尼发生了肉体关系。随着赖亭和白内贝对巴喜尼的折磨不断升级,托乐思决定和他们分道扬镳……
  • 恐惧

    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

    富有高贵的律师之妻伊蕾娜与一位年轻的钢琴家发生了婚外情。某天,她忽然遭到一位女人的敲诈。害怕丑闻的曝光,担心失去富有的生活与高贵的地位,她的生活从此陷入了无边的恐惧之中……——《恐惧》 女人初遇男人的时候,她13岁,他23岁。18年后,他对于她是一生的挚爱,而她对于他只 是一个陌生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C太太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然在蒙特卡罗的赌场里因为一双年轻人的手而义无反顾地投身而入。二十四小时完全可能决定一个女人的命运。——《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 探索女性终极心灵之谜 讴歌人类情感至高奇迹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者茨威格最值得珍藏的经典中篇全收录! 著名德语翻译家韩耀成经典译本 --------------------------------------------------------------------------- “悦经典”第一辑: 01 恐惧 [奥]斯蒂芬·茨威格 02 象棋的故事 [奥]斯蒂芬·茨威格 03 人间失格 [日]太宰治 04 罗生门 [日]芥川龙之介 05 心 [日]夏目漱石 06 虞美人草 [日]夏目漱石 07 达洛维夫人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08 一间自己的房间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09 一九八四 [英]乔治·奥威尔 10 动物农场 [英]乔治·奥威尔
  •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作者:(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 一场回归语言本质的冒险 ◎ 一个在焦虑和孤独中渐渐迷失自我的人 ◎ 维姆·文德斯同名电影原著小说 ◎ 孟京辉 史航 牟森 “愿效犬马之劳”的大师;维姆·文德斯最爱的作家;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追随的偶像 ◎ 本书为小说集,由四篇小说组成,包括《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监事会的欢迎词》《推销员》和《一个农家保龄球道上有球瓶倒下时》。 在标题故事《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中,主人公布洛赫是一个当年赫赫有名的守门员。一天早上,他莫名其妙地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他以为自己被解雇了。他毫无目的地在维也纳游荡。他偶然犯下了一桩命案。他乘车来到边界上一个偏僻的地方隐匿起来。他在报纸上看到了通缉令,最后驻足在一个守门员前,注视着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扑住点球。 在小说中,汉德克以其他对语言文字精准的执念,以外在连续事件的极为细微的描素,传达约瑟夫•布洛赫注意力的偏差现象,小说中带有一股侦探悬疑的气氛。 ◎ 每一个句子都极美好,句子排列的顺序突然会变得引人注目。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一个句子如何从这处流向他处。那种写作的精确也足以给我拍片的灵感。 ——维姆•文德斯 ◎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 在当代以自我发现为主题的写作中,汉德克是最好的。 ——《纽约时报书评》
  • 一个人到世界尽头

    作者:[奥] 托马斯·格拉维尼奇

    一切开始于夏日的某天,维也纳一个平常的工作日。35岁的家居设计师约纳斯一觉醒来,发现所有人都不知去向。重重疑虑之下,他四处寻找人们的踪迹,结果让他越发恐慌。在不得不接受了世上只剩他一个人这个事实之后,他开始为弄清事情原委而努力。他把摄像机安装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试图拍下其他人活动的迹象,但还是一无所获。在此期间,他重温了一次青年时期的郊游路线,又去了童年度假的村庄,甚至还穿越英吉利海峡隧道,去英国寻找女朋友玛丽。然而幻听、噩梦不断困扰着他,约纳斯渐渐陷入迷狂状态。
  • 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

    作者:斯·茨威格

    茨威格初登文坛时,是以抒情诗人的面貌出现的,接着又进行戏剧创作。奥地利作家,不少是诗人、小说家兼剧作家,施尼茨勒、霍夫曼斯塔尔和茨威格均是如此。早在大学时代,茨威格已先后发表了两部诗集《银弦集》和《早年的花环》。茨威格作为作家,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大学二年级时,茨威格到柏林去学习了一个学期,主要时间不是用在课堂里听讲,而是用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柏林之行开阔了茨威格的视野。他生活在富裕的维也纳市民阶层,来往的都是有教养有地位的上层社会男女,何尝接触过被社会唾弃、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何尝认识过那些离经叛道、用自己怪异荒诞的艺术作品来和现存社会抗争的现代派诗人和艺术家,又何尝了解社会的阴暗面、臭气冲天的阴暗角落。他走进那些未来派的俱乐部,接触到他从未打过交道的酒鬼、同性恋者和吸毒分子等遭到社会摒弃的人,接触到一个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世界。人生是那样的广袤无垠,光怪陆离,五光十色,有光明有黑暗,有善有恶。更重要的是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一切闪光的并非全是金子,而一切乌黑的也并不全是粪土!他于是懂得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懂得了文学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当时初次接触到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就是活生生的典范,茨威格于是深思了。
  • 没有个性的人

    作者:(奥地利)罗伯特·穆齐尔

    没有个性的人和等特戈多一样荒诞。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在奥匈帝国。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1918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70周年的活动。在这同一年,德国将庆祝德皇威廉二世在位30周年。所以,人们称奥地利的这个行动为“平行行动”。然而。1918年正好是这两个王国覆灭的年份。主人公乌尔里希是这个委员会的秘书。 乌尔里希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中心人物。1913年8月,故事情节开始的时候,他32岁。在这之前他已经进行过三次尝试,企图成为一个出人头地的人。但是当军官、工程师和数学家的三次尝试都未曾取得令他满意的结果。最后他认识到,对他来说,可能性比中庸的、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由于他在一个极其技术化的时代再也找不到“整体的秩序”,他便决定“休一年生活假”,以便弄明白这个已经分解为各个部分的现实的“因由和秘密运行体制”。这样,乌尔里希便退而采取一种消极被动的只对外界事物起反射作用的态度。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今天……已经产生了一个无人的个性的世界,一个无经历者的经历的世界。”乌尔里希看到自己被迫面对自己的时代的种种问题,面对逻辑和情感、因果性和同属性。 他认识到对他来说可能性比中庸的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穆齐尔不是描绘了一个过去年代的肖像,而是试图把握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社会精神状态中的典型特征并将其表现出来。这就是穆齐尔在这部长卷中所开辟的道路。
  • 没有个性的人

    作者:[奥] 罗伯特·穆齐尔

    也许我们有理由害怕:如果不把自己的个性塞进某个公共认可的口袋里,那我们的个性就会像粉末一样四散而开。 ——罗伯特•穆齐尔 《没有个性的人》是穆齐尔未完成的遗作,一部“精神长篇小说”,在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一九九九年,应德国贝塔斯曼文学家出版社和慕尼黑文学之家的要求,有作家、评论家和德语语言文学专家各三十三名组成的评委会评出了一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长篇小说名单,位居榜首的就是《没有个性的人》。 小说的背景是1914年前的奥匈帝国。在维也纳,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1918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70周年的活动;在这同一年,德国将庆祝德皇威廉二世在位30周年。所以,人们称奥地利的这个行动为“平行行动”(然而,1918年正好将是这两个王国覆灭的年份,这将一个滑稽荒唐的炸弹放进小说的基底)。 小说的主人公——平行行动委员会秘书乌尔里希——在故事开始时32岁,他认识到,对自己来说,可能性比中庸的、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今天……已经产生了一个无人的个性的世界,一个无经历者的经历的世界;他看到自己被迫面对时代的种种问题,面对理性和心灵、科学信仰和文化悲观主义之间的种种矛盾。另外,小说还描绘了主人公在平行行动的活动圈里接触到的行动负责人狄奥蒂玛、金融巨头和“大作家”阿恩海姆、年轻时代的朋友瓦尔特和克拉丽瑟、神经错乱的杀人犯莫斯布鲁格尔、同他一起经历乱伦的爱的胞妹阿加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