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上海译文出版社*

  • 钟罩

    作者:(美)西尔维亚·普拉斯

    《钟罩》是美国著名的当代女诗人、女作家,1982年普利策诗歌奖得主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她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美国文学界视为当代文学经典。小说截取了作者本人短短一生中极富戏剧性的一幕:1953年夏,二十岁的普拉斯收获了写作生涯的第一份殊荣,在某时尚杂志举办的全国小说竞赛中荣获大奖,但她刚刚享受完前往纽约的荣誉之旅,却旋即陷入了抑郁症与精神失常的漩涡,一度自杀未遂,在随后的短短一年中经历了从璀璨的领奖台到阴森的精神病院、从生到死再得以复生的惊涛骇浪。与许多用词如呓语的后现代小说完全相反,这样一部描写“疯狂”的作品文字却十分流畅诗意,简洁传神,毫无故弄玄虚之处,主人公看似“失常”的内心自白与人物观察甚至极富洞察力、黑色幽默与美感。正如某评论所言,在这部作品中“普拉斯用高超的技法将读者一步步引入主人公的精神崩溃之中,其情感的强度与热度使她的精神失常成为一种可以触摸、甚至是可以理解的真实——这样的阅读体验堪称电影级的。”两个要素成就了这样一部特殊的杰作:第一,普拉斯本人真实经历了这样一段魔鬼旅程并且最终恢复了心智,从未经历疯狂的常人和彻底的疯子都绝无可能描绘出这样非凡的情感;第二,普拉斯的确极具语言天赋,八岁写诗,十几岁时发表多首诗作。她的语言驾驭与塑造才能无疑是天才级的。 五十年代的美国被视为二战后的一个黄金时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整个美国社会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快速趋同,中产阶级迅速扩大。这是一个常人的乐园,但却是普拉斯这样的天才的地狱。常人看来理所当然的观念、信仰与追求对于天才只可能是乏味透顶的,庸俗的,愚蠢的;可迫于生计,她却又不得不努力在这样一个令她反感的世界中谋得一席之地,融入芸芸众生之中,尤其是对于普拉斯(也就是小说主人公)这样的寒门子弟来说。这样一个千人一面的世界对于普拉斯来说无疑是一个令她窒息的“钟罩”,因为她的敏锐洞察与完美主义的情感追求超出了大众的理解能力,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只能一次次碰壁,犹如蝴蝶徒劳地撞向那只无形的玻璃罩。
  • 美国精神病

    作者:[美] B·E·埃利斯

    B·E·埃利斯 1964年生,美国极具风格的小说家,美国文坛“小鬼帮”主将。21岁即凭处女作《比零还少》震惊美国文坛,《美国精神病》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小说以及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均称为“邪典”经典。 《美国精神病》 26岁的帕特里克·贝特曼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的股票经纪人,英俊迷人,聪明睿智,可他同时又是个深陷心魔、无法自拔的精神变态。他的双重人格和两重身份最为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最灿烂的美国梦与最恐怖的美国梦魇的正面冲突…… “一部具有完美操控力的重要作品……小说家的功能就是为变动不居的文化别上瞬息万变的标签,埃利斯完成得极为卓越……一部极富创意、影响巨大的作品。” Fay Weldon, Washington Post “因其对于一个死命沉溺于乏味与冷漠的社会的狂暴残酷而又一针见血的刻画,它配得上以最高的标准进行评判。” John Walsh, Sunday Times “多年来第一部致力于深入开掘陀思妥耶夫斯基式主题的小说……埃利斯向老一辈作家明确展示出现在表盘上的指针已经指到了几点几分。” 诺曼·梅勒,《名利场》
  • 只爱陌生人

    作者:[英] 伊恩·麦克尤恩

    本书是一部技巧高度纯熟的小长篇,“恐怖伊恩”时期的代表作,着力探索人性欲望的无限可能,讲述了一个关于美的追求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如何将美的对象摧残致死的故事。一对如胶似漆却又貌合神离的情人正在度假。从踏进这座繁华却又怪诞的旅游城市的第一天起,他们就一直被跟踪、偷拍。暗处的这双眼睛如影随形,诱惑着这对情人找寻新鲜刺激、寻求所谓陌生人的慰藉,并最终使他们一心一意地投身于一个处心积虑为其设下的情欲与死亡的陷阱中。小说蕴含着无数隐喻,与众多经典文本高度互文,充满了对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E·M·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等意味深长的正引或戏仿,被誉为麦克尤恩的两部“小型杰作”之一。
  • 灯之湖畔

    作者:(日)青山七惠

    禁锢与背叛 坚守与逃离 所谓成长,就是打破自己小小的蛋壳…… 青山七惠最新长篇小说 灯之湖畔温馨家庭物语 甜蜜的回忆,痛苦的往事,都消融在点点波光中…… 《灯之湖畔》是日本青年小说家青山七惠的长篇新作,一个关于坚守和逃离、禁锢与成长的故事。久米灯子被朋友们戏称为“天上的人”,她年纪轻轻,却甘愿守在旅客越来越少的山腰湖畔,经营家里的餐厅。久米家还有沉默寡言的父亲源三、活泼的二姐阿悠和小妹花映。阿悠准备去东京做演员,高中生花映似乎也对自己的前途另有打算。周围的人对灯子的坚持不解,青梅竹马的淳次、新来的神秘青年辰生、早年私奔的母亲的来信,灯子的命运似乎要发生改变…… 读者好评如潮! ★这是一部能让人感受到湖畔凉爽澄澈空气的作品。在观光景点经营一家休憩所的主人公。宁静的、仿佛能一直沉睡下去的一成不变的每一天。然而不久后,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涟漪一般,原本以为什么都不会改变的三姐妹的生活也渐渐开始发生变化。自然浮现在眼前一般的生动的情景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都十分出色。正如季节会经历变迁,人生的时光也会流逝。深秋入冬时节想读的家庭小说。 ★对湖的描写十分优美,背景描写中有着一种透明感,如同一幅画作展现在眼前一般。但每次翻页时,就好像能透过镜子看到灯子内心的风景一般,让人感到一阵莫名的惆怅。读《窗灯》和《一个人的好天气》时也感受到了青山七惠作品的纤细优美。看了灯子、悠、花映、源三和辰生的秘密后感受到:任何人都怀有自己的秘密,但有时正因为是家人、正因为是对自己来说极其重要的人,为了不使其担心反而不愿倾吐。 ★当“一个人独有的秘密”变成“能够与谁分享的秘密”时,至今为止所看到的世界也会开始改变。生活在湖畔、被湖温柔守护着的三姐妹,各自都怀有怎样的秘密呢?灯子的焦虑及对未来的不安、悠和花映怀揣着的对东京的憧憬,在阅读过程中对这些都深有同感。一家人即使长年一起生活、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也一定会有彼此不了解的事。在三人中,想支持一直脚踏实地、牺牲着自己的灯子。 ★从报纸连载开始就一直期待着的青山七惠的作品。这是关于在湖畔生活的三姐妹及其周围人的故事,时而让人心生温暖,时而也会让人心浮气躁。虽然后半部分的情节展开有些像夸张的电视剧或电影,但对季节和人物内心独特细腻的描写十分深入人心。是最近读过的书中最喜欢的一本。一下子就能让人感到亲切,读完以后心情也十分舒畅。 ★正如被风吹起的裙子包住空气的一瞬间、如投入水洼中的小石子出乎意料激起的层层涟漪,这样的作品中仿佛有空气缓缓蔓延,细腻且优美。
  • 怪房客

    作者:(法) 托波尔

    ★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金棕榈奖、金熊奖得主罗曼•波兰斯基自导自演,法国最美女星之一阿佳妮倾力出演,20世纪经典悬疑恐怖片 ★ 《怪房客》完美诠释了萨特口中的“他人即地狱”。 ★ 日常生活构筑起的梦魇,一个令人窒息的世界,怪诞的人物配合着荒唐的悲剧。那些陷阱或真或假,把人一步步引向迷失,眼见的一切只有“恐惧”。 特雷尔科夫斯基经人介绍搬进一栋老式公寓。前任女租客躺在医院中生死未卜,她是从租住房间的窗口跳下去的。她为什么要跳楼?特雷尔科夫斯基无暇顾及。他请来朋友庆祝乔迁之喜,却因声音太响遭到邻居投诉。他想成为一个完美房客,但事情发展偏离了他的认知。 各种怪事层出不穷:房间被人强行 闯入,他想要报警,却被房东喝令禁止;他在房间的墙壁上发现一个洞,从里面挖出鲜血淋漓的牙齿;他看见一个和女租客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出现在了对面大楼;还有人趁他睡觉时给他换上了女人的衣服……他突然明白,这栋楼的居民是想把他变成原先那位女租客的样子!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切都是他的妄想还是现实?疯了的是邻居还是自己?特雷尔科夫斯基走到窗口……
  • 前途无量的孩子

    作者:(利比里亚)埃伦•约翰逊•瑟利夫

    和朴槿惠一样遭遇过牢狱之灾,政治生涯跌宕起伏 和希拉里一样接受过精英教育,同为常春藤制造 和赖斯一样突破了种族与肤色的障碍,赢得了极高的政坛声誉 与三位都不同的是,她还是四个孩子的母亲 集诺奖、总统与母亲于一身的杰出女性 自由民主的坚定实践者 一段荡气回肠的女性传记故事,从中可以读出作者广阔的国际视野与影响力、为祖国政治与民主自由所做的不懈努力,以及带领人民走出内战阴影、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作者从自己家道中落的悲惨童年及横遭家暴的婚姻生活谈起,将赴美接受高等教育、回国遭囚禁、流亡、在各大国际金融机构担任要职、挨家挨户拜访选民等诸多坎坷经历悉数道来,向我们展现了一位非洲“祖母级”总统的风采。 拥有麦迪逊商学院财务学士学位、科罗拉多大学经济学证书以及哈佛大学公共行政硕士学位的她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花旗银行、联合国等国际大型机构里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时刻关注着深受战争之苦的利比里亚及非洲其他地区的人民,以政治和经济改革者的身份与独裁统治奋力抗争,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促进祖国民主进步的伟大事业之中。从不向命运低头的瑟利夫,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向全世界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民主,并非第三世界国家无权享有的奢侈品,而是迈向自由与发展的必需品。 她的传奇人生激励着全世界自强不息的女性,令她们纷纷燃起了改变世界的希望。
  • 美国人

    作者:[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

    ◆余秋雨专文推荐 ◆入选哈佛大学百位教授推荐必读书目 ◆北大、复旦、浙大新生推荐阅读书目 《美国人》(三部曲)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前国会图书馆馆长布尔斯廷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三卷分获班克罗夫特奖、帕克曼奖和普利策奖。 “殖民地历程”卷是写殖民地初辟时代的美国。现代美国各州的格局和特色的形成,美国人大胆探索、不拘一格的性格的来源,清教、贵格会等教派的缘起,《独 立 宣言》的内幕,凡此种种均在本书中有详尽生动的描述。 “建国的历程”卷讲述美国独立后到内战前的历史,披露了许多有趣的史实,如美国如何从法国购买路易斯安那并得到佛罗里达,华盛顿生前死后受到的截然不同的遭遇和评价,1776年独立宣言的真相等。美国如何摆脱殖民地桎梏,冉冉上升为世界舞台新生力量的过程,极富启示性。 “民主的历程”卷叙述的是从美国内战前后到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现代美国在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全方位崛起的脉络,在本书中获得了详尽生动的梳理和描述。 ★一幅宏伟的美国生涯全景图。由最早的殖民地开始,历经独立战争激情岁月。 ——布鲁斯·兰开斯特《星期六评论》 ★这段历史讲述的是一个在人民眼皮底下一次又一次重新启程的国家,我只能一再重复:这是一部精心之作——当然富于争议,同时也富于勇气和见地,使人振奋。 ——《纽约时报》书评 ★关于美国,我从布尔斯廷教授这本新书受教良多。他了解我们这个国家的程度,少有历史学家能及……我读此书,乐趣无穷,亦心怀感激。 ——索尔·贝娄 ★一部宏大而迷人的综合著作,一场振奋人心的探险,带领我们穿越合众国历史,时而大道疾行,时而小径漫游,可谓无与伦比。 ——约翰·K.赫琴斯“每月读书俱乐部”书评
  • 独角兽

    作者:[英] 艾丽丝·默多克

    《独角兽》表面看来是一部复杂纯熟、充满神秘色彩的哥特式罗曼司。汉娜先是个与他人通奸、将丈夫推下悬崖的恶毒淫妇,然后又变身成为承载着无数人的想象、无欲无求、甘心承担一切罪恶并甘愿为世人献身赎罪的耶稣基督。而当这个救世主因为自己丈夫即将归来,突然变成真实的个体,一个与人通奸又试图谋害亲夫的邪恶女人时,无论是她还是众人经由对她的想象所创建的那个精神上的空中楼阁均瞬间崩塌……全书既有曲折生动甚至浪漫神秘的故事,又笼罩着一种世事无常、一位皆为荒诞的宗教-哲学氛围,既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
  • 应许的祈祷

    作者:[美] 杜鲁门·卡波蒂

    《应许的祈祷》是卡波蒂创作生涯中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根据自己的日记和亲友来信写就的一篇真人真事的报道。在这部如临终遗言式的小说中,他以前所未有的坦率,塑造了一大批社会名流,如女作家科莱、温莎公爵夫人、偶像明星蒙哥马利·克莱夫特等为原型的上层人物,并以犀利的笔触,刻画了那个时代上层社会和社会底层各色人等的群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 鸽羽

    作者:(美) 约翰·厄普代克

    《鸽羽》是厄普代克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结集,共19篇。这部创作于作者风华正茂年代的短篇集,所涉题材都是其青少年时代经历的曲折变形,力图捕捉生活中遭到忽视或不期而遇的“美”,呈现着一种别具魅力的青涩。其中几篇如《A&P》、《家》等,是美国各种文学作品选本中的必选篇目。
  • 深夜特急

    作者:泽木耕太郎

    《深夜特急1》内容简介:上班第一天正赶上梅雨,我穿着第一次上身的灰西装配黑皮鞋,打着伞。在从东京车站前行至中央邮局十字路口的上班人潮中,我突然决定不要当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换了些许港币,“阔气”地走在异国街头,强烈的阳光让人感觉畅快。今天一整天既无赶着要办的事情,也没约好要见的人——完全自由。光凭这点,这趟旅行就有价值了。委身人潮,我异常兴奋。香港街路的味道沁入我的皮肤,我的体热融化在街头的空气里,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着迷。总之这里是香港,而我以前走过的地方和这里相比,简直冷清得像殡仪馆。 这趟从德里到伦敦的旅程中,东南亚只是个前奏。然而我在香港,却一个又一个星期地延长滞留、接二连三地到移民局去贡献签证费。甚至后来走过澳门、曼谷、春蓬、宋卡、槟城、吉隆坡、新加坡,我还是在内心追逐一个错觉,这一切都要从我被莫名其妙地扔进那名为“黄金宫殿”的奇妙旅馆说起……
  • 小店里的招牌猫

    作者:[日] 一志敦子

    每当不经意地从某家店门前经过时,与店内招牌猫的邂逅总让人不由得怦然心动。看着它们像家族成员一样在店内自由出入,并与店员和顾客们亲密接触,真的非常快乐。“好想把它们都画出来啊!”日本插画家一志敦子带着这样的想法走访了12家拥有可爱招牌猫的精彩小店,它们有老牌咖啡馆、怀旧风茶馆、咖喱屋、猫杂货店……精美而详细的店内立体图,猫咪们生动的表情,主人对猫咪们充满爱的笑容,爱猫人士决不可错过。
  • 东京迷上车

    作者:(日)新井一二三

    有一本书,我想为你写,是关于东京的。 很对不起,时间和资源不允许我带着你慢慢走。 不过,看了这 本书,只要买一张车票, 你就应该能够发现你自己的中央线,个人化的东京。 ——新井一二三 ************************************************************** *************************************************************** 也许,你已经来过东京一次,跟着旅行团走了台场、浅草、迪士尼乐园; 也许,你已经来过东京 很 多次,自己逛银座、六本木、神田神保町; 也许,你还没来过东京…… 无论如何,你不可能知道东京的全貌; 因为这座城市实在很大。 在新井的地图上,有条橙色的横线,乃JR中央线铁轨。 中央线的起点是东京,以横倒的S字形穿越市区,由新宿一直往西到高尾。 保留着波西米亚文化气息的中央线,从江户时代开始就吸引了各时代的文化人。 川端康成在古老的东京STATION HOTEL写下《女身》, 摇滚人的烧鸟店“戎”是东京男人最爱的安息所, 御茶之水车站的乐器街与神保町旧书店街, 荻洼站北口的公共浴池“汤托邦”, 新宿东口中村屋的文化沙龙, 日本漫画家最集中的吉祥寺…… 欢迎你来中央线文化圈!
  • 爱的人们

    作者:[日] 川端康成

    九个关于爱的动人瞬间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 中国首次结集出版珠玉短篇小说集 人,能在还被爱着的时候消失于世,那是再好不过了。——川端康成 他叙事技巧高超,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超凡的审美眼光,含蓄凝练的文笔,凝结成珠圆玉润、脍炙人口的佳作。 —— 谭晶华(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 川端康成的小说,如在深深的梦底写就,如今也时时诱我走入新的梦境。 ——青山七惠(日本知名作家) 《爱的人们》是诺贝尔获奖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集,收入《母亲的初恋》、《女人的梦》、《有关黑痣的信》等九篇短篇小说。母亲死后被母亲的初恋情人收养、默默爱上母亲初恋情人的少女;因初恋自杀而一直不能相亲成功的女孩;因自己的怪癖而心怀愧疚的妻子;热衷于掷色子的舞女;刚开始感受到孩童之可爱的新婚夫妇……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细腻温柔,浑然天成,全书以“爱”为中心,描述了九个关于“爱”的微妙瞬间。
  • 逃避之路

    作者:(英)格雷厄姆·格林

    对于很多作家来说, 写作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对另一些作家来说,探险般的生活·却是对枯燥写作的逃避。英国著名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显然属于后者。这也正是这本自传的来由。生于二十世纪初,死于九十年代,格雷属于一个逝去的年代:作为一个经历了二战伦敦空袭、战后原殖民地独立浪潮、中东战争、地区冲突的人,生活中最不缺少的应该就是危险了。但与常人的思维相反,格林的逃避恰恰是逃向最危险、最动荡、最战火纷飞的地方,而且很多时候都是亲临火线。他曾经在奠边府战役前夕在危如累卵的法国军营里呆了一整天(此后不久奠边府即被炮火吞没,法军全军覆没),曾经在中东战争时期的苏伊士运河沿岸意外遭受炮击,整整四小时听着密集的炮弹从头顶划过,在身后爆炸。二战期间,他担任英国情报机构的特工人员,在西非塞拉利昂从事反间谍工作整整两年。这些传奇般的经历当然为他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小说素材,但这并不是他为写作而淘金的功利之举。他个性的魔咒使他无法停下寻找危险的脚步——显然,无趣、单调、安宁的生活比死亡的阴影要更可怕。在这一次次可能有去无回的旅程中,他究竟在逃避什么?格雷没有明说,但从他的个性来看,他最害怕重复生活、重复写作、重复自我。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又有多少人能自信地说自己不是既定命运的囚徒呢? 毫无疑问,格雷是个勇敢的人,而且有自己的正义准则;他一次次的逃避之路不单单是猎奇的冒险,而且是在以他的方式进行战斗。格雷宣称自己没有政治倾向——这当然不完全是事实——但他确实在很多时候不以政治上的左与右来划分心中的坏蛋与英雄,而这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美苏争霸、非敌即友的政治划分下尤为珍贵。总得来说,他能在并不熟悉的异国他乡看到那里一个普通人遭受的政治苦难,不论他所属的阵营与党派,而且能感同身受并愿意冒个人危险为他们提供帮助。最重要的是,他能看穿当时在第三世界国家相继掌权的那一个个政治强人令人眼花缭乱的华美说辞与主义理想,看清他们给现实国度中的个体、个人带来的真实痛苦,并且不畏恐吓,以笔为剑,抨击强者,声援弱者。从这个角度看,这个逃避自我的作家还有点云游骑士的侠肝义胆。
  • 巨匠与杰作

    作者:(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一九四五年,毛姆应美国《红书》杂志邀约开列了一张书单,列举其心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并为之撰写了系列书评,对这些名著的成书过程、写作手法、艺术特色一一做出点评,于是就有了这本《巨匠与杰作》(书名直译就是“十部小说及其作者”)。这十部小说及其作者分别为:菲尔丁和《汤姆•琼斯》,奥斯丁和《傲慢与偏见》,司汤达和《红与黑》,巴尔扎克和《高老头》,狄更斯和《大卫•科波菲尔》,福楼拜和《包法利夫人》,麦尔维尔和《白鲸》,艾米莉•勃朗特和《呼啸山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托尔斯泰和《战争与和平》。以毛姆的人情练达,他当然一上来就坦承“我所列的书单极为武断。其实我完全可以再列出十部小说,以其不同的方式而丝毫不输之前所选,而且还能为选择这十部给出同样充分的理由”。 毛姆评论这十位小说大师的方式很简单,即“知人论世”: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取决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于是在他笔下,这些“巨匠”们身上的光环和粉饰被尽数剔除:狄更斯和巴尔扎克虚荣浮华、品味粗俗,陀思妥耶夫斯基更是嗜赌成性,而艾米莉•勃朗特和麦尔维尔则是隐秘的同性恋……毛姆这样做并非有意大唱反调、哗众取宠,而是去除一切伪饰,以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他本人作为小说家的丰富经验去真正体贴他所评论的作家和作品,带领读者去品味、去欣赏。于是这本由一位小说巨匠对其心目中小说巨匠的评论遂成为文学评论的经典,更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独一无二的文学指南。
  • 奥斯丁小说全集

    作者:[英] 简·奥斯丁

    《理智与情感》:奥斯丁处女作,《傲慢与偏见》姐妹篇。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体面的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却往往在情感上毫无节制,因此在恋爱中碰到挫折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应:姐姐忍辱负重,始终与人为善;妹妹心高气傲,几近崩溃……与主人公命运情牵相关的闲得发慌的乡绅太太,势利无情的兄嫂一家,市侩虚伪的远房姐妹,以及少女心中那三位或道德败坏或正直优柔的恋人悉数登场,以喜剧开头,悲剧发展,终以喜剧收场,一则以细腻笔触和生动对白见长、讲述没有富裕嫁妆的少女婚恋的经典故事。 《傲慢与偏见》:奥斯丁代表作,也是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班纳特太太的毕生大志就是把五个闺女体面地嫁掉,故而总是把近旁有财产的单身汉看成某个女儿应得的一笔财产。于是有了几对青年男女跌宕起伏的分分合合:豪门子弟达西与聪慧机敏的二女伊丽莎白之间的谗言误会,富家公子彬格莱与贤淑善良的长女吉英之间的欲说还休,浪荡公子韦翰与轻佻无理的小女丽迪雅的私奔秽闻……最终男女主人公放下了各自的傲慢与偏见,做出合乎自己道德的选择。作品充分表达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强调经济利益和门第观念对婚恋的影响。 《曼斯菲尔德庄园》:善良懂事的芬妮由于家境穷困,从小被寄养在富裕的姨妈家。姨妈家的两个表姐虽然聪敏美丽,但都高傲任性,幸亏表兄埃德蒙的亲切关怀,才使她在寄人篱下的生活中得到安慰和快乐。成年后的芬妮也常随表姐表兄参加社交聚会,他们在牧师家里结识了风流倜傥的青年克劳福德和他的妹妹玛丽。埃德蒙对美丽机智的玛丽一见倾心,芬妮的两个表姐则拼命追求克劳福德,未料克劳福德在逢场作戏后发现自己真心喜欢的是芬妮,而芬妮深爱的却始终是温和真诚的埃德蒙……陷入感情纠葛的这几对青年男女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 《爱玛》:被认为是奥斯丁最成熟的作品。热心的爱玛关心哈丽埃特的婚姻,她认为这姑娘是大户人家出身,因此要她拒绝农夫马丁的求婚,并一味鼓励她去爱牧师埃尔顿。爱玛姐夫的哥哥奈特利比爱玛大十六岁,他始终爱着爱玛,可是又经常批评她的缺点,包括她如此主观地干预别人的恋爱和婚姻。在埃尔顿同霍金斯小姐结婚后,爱玛又要哈丽埃特去爱弗兰克·邱吉尔,但哈丽埃特却爱上了奈特利,这时候爱玛才大吃一惊,发觉自己心里一直爱着奈特利。最后,他们两人、弗兰克·邱吉尔和简·菲尔费克斯,以及马丁和哈丽埃特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劝导》:奥斯丁最后一部小说,塑造了一位其笔下最为高尚的人物。韶光正从安妮的身上消逝,风华正茂的时候,因为接受了他人的“劝导”,她终与意中人温特沃斯上校分道扬镳。虽青春不在,又备受虚荣的父亲和姐姐的冷漠,但她的高贵仁慈却使她成为亲朋中最受欢迎的人。两人分手八年后再次相遇,上校不能冰释怨恨,违心追求他人;而安妮也险些接受伪君子堂兄的求婚。在因为家族事务而引发的一系列交往中,上校进一步发现安妮的无私与坚贞无人能比,而安妮也在一次次自我劝导中找回了爱的勇气。他们发现,重新团聚比第一次相爱更为幸福,于是,经受了考验的他们不再若即若离,开始尽情地回忆并表白…… 《诺桑觉寺》:一部极出彩的讽刺喜剧。痴迷于哥特式恐怖小说的乡村牧师之女凯瑟琳,有时把现实生活也当成传奇故事中的虚拟世界。她被带着去巴思社交场合见世面,结交了虚情假意的索普兄妹,并与正直英俊的富家子弟亨利一见钟情后,受亨利的父亲蒂尔尼上将盛情相邀前去他家做客。在诺桑觉寺这所幽深、古老的宅子里,凯瑟琳脑海里浮现出恐怖小说中的可怖情景,上演了一幕幕可笑的历险记。嫌贫爱富的蒂尔尼上将听信索普的谗言,出尔反尔,对凯瑟琳冷酷地下了逐客令。然而爱情的忠贞最终战胜小人的谎言:教堂的钟声响了,人人都喜笑颜开。
  • 甜牙

    作者:[英] 伊恩·麦克尤恩

    像麦克尤恩近年来的其他小说一样,《甜牙》也是那种情节与其所处的时代咬合得格外紧密的作品。表层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是一位出身教会保守家庭,在剑桥读书时又被年迈的教授兼情人招募到军情五处的女特工。尽管塞丽娜只是职位最低且倍受女性歧视政策压制的文职助理,她仍比一般的女性更有条件叙述英国七〇年代的整体状况,毋宁说是腹背受敌的社会困境——冷战意识大面积渗入普通人的生活,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活动和全国性罢工运动此起彼伏,中东危机导致能源匮乏,嬉皮士运动退潮,将一大批精神幻灭、身体困倦的青年扔在了沙滩上。 作为五处中惟一热衷于读小说的“女文青”,而且“碰巧”长着仿佛直接从小说中走出来的身材和相貌,塞丽娜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甜牙行动”旨在以间接而隐蔽的方式资助那些在意识形态上符合英国利益且对大众具有影响力的写作者,而塞丽娜负责接近并引诱其加盟的是这项行动中惟一的小说家,汤姆•黑利。 汤姆和塞丽娜相爱了,爱得步步为营,爱得亦真亦假,爱得绝处逢生。但你猜中了开头,却未必能猜到结尾。阅读《甜牙》的快感之一就是等待结尾向前文的反戈一击,等待充盈在文本中的那些关键词——政治与文学、间谍与作家、读者与作者、欺骗与爱情——如何被赋予崭新的意义。你会看到,那些你在前面的情节中已经熟识的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怎样在突然间都站到了镜子的另一面,怎样在叙事光芒的照耀下产生别样的张力。
  • 情迷佛罗伦萨

    作者:(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美艳动人的玛丽•潘顿一年前失去了她深爱的浪荡子丈夫,好在丈夫因为车祸死得早,还为她剩下了点财产,加上她手头的一些珍贵首饰,倒也足可逍遥度日了。埋葬了丈夫,清理完家产后玛丽来到佛罗伦萨,租下近郊小山上的一幢美丽的古董别墅休养身心。玛丽多年的仰慕者、“大英帝国的建造者”埃德加爵士多年来飞黄腾达,即将荣任孟加拉总督,在受命前特地赶来佛罗伦萨向她求婚。但是一天深夜,只不过由于玛丽的一时情难自已,却导致了一出梦魇般的暴力事件。危急关头她不得已求救于声名远播的浪荡子劳利•夫林特,而通过他,她终于认识到否定了爱情——以及包蕴于其中的所有激情与冒险,也就等于否定了生活和生命本身。 毛姆最为成熟的小长篇,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塑造鲜活生动,对人性的洞察更是入木三分。
  • 微妙

    作者:(法) 大卫•冯金诺斯

    “你知道我们真正的力量来自何处吗?来自吻,来自那独一无二的一吻!然而,那一吻不过是个序篇。” 娜塔莉,带有某种瑞士女人的气质,理想女性的典型。她曾经拥有完美的爱情,跟丈夫弗朗索瓦像爱情神话里的两个孩子,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讲述着同一个故事。直到有一天,这样的幸福被粗暴地打碎 ,车祸夺走了弗朗索瓦的生命,也掐断了娜塔莉的生活轨迹。心如死灰的她开始沉溺工作,拒绝别人不够“微妙”的感情。 然而,一个意料之外的吻把其貌不扬的瑞典同事、雄性世界的不名飞行物——马库斯,带进了娜塔莉的世界。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一种感觉、一种光明的力量毫无征兆地破壳而出。这个男人身上孩童般的温柔、总在对的时间出现的能力,还有赠她皮礼士糖的心思使两个看上去毫不般配的人借由某种“微妙”渐生情愫, 生活的味觉似乎也在慢慢复苏…… “娜塔莉决定走向他,慢慢地走,真的很慢,慢到足够让人在这段时间里读本小说。她看起来不想停下来,就快要贴到马库斯的脸了,他们的鼻子就要碰到一起了。瑞典人屏住了呼吸。她想要干什么?他没有时间在脑海中从容表述这个问题了,因为她此时已经开始用力吻他。一个长长的激烈的吻,充满了属于青春期的激情。” 名家及媒体推荐: 我很喜欢作者讲故事的方式,那种口吻。我实在太爱那种在哀伤、光明和爱情边缘徘徊的感觉了。 ——奥黛丽•塔图 同名电影女主角 小故事,大奇迹,精致而细腻……这个故事让人产生去爱的欲望、被爱的欲望、坠入爱河和成为完美爱人的欲望! ——安娜•卡瓦尔达 《只要在一起》作者 伴随着每一部作品的出版,大卫•冯金诺斯在逐渐成长为真正的爱情小说家,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风格:轻快却不失深刻、充满妙趣和狡黠,不乏荒诞滑稽……他无疑是新生代作家中笔调最为优雅的一位。 ——弗朗兹-奥利维埃•吉埃斯贝尔 《密特朗传》作者 (这本书)不只是关于女人的敏锐与感性,更是作者用幽默又不做作的语气,描绘出每一个脆弱的渴望和每一个勇敢的心灵转折……简直就像自己亲身谈了一场恋爱,我在各式各样的场合阅读它,好几次捧腹大笑,好几次深深叹息。 ——郑宜农 台湾创作歌手 造夸张的情节,却将才情放在角色的心理描写和叙述者机智的叙述语言上,当中的纤细、跳脱和魅力经常让读者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这大概亦是读者为什么能转眼在不知不觉间将这二百页的平淡故事读完,而毫不觉有任何冷场的原因。 ——香港《文汇报》 吸引我们的是作者细腻敏锐的笔调,还有将轻快与深刻融为一体的功力,尤其是他离题的艺术,使得《微妙》这部小书从忧虑哀思到饶有趣味的芦笋烩饭菜谱无所不包,精彩纷呈。 ——法国《新观察家》 这是冯金诺斯第一部被译成英文的小说,微妙、精致、妙趣横生,娜塔莉和马库斯这对看上去不太可能的主角被刻画得入木三分、真实可信。小说家在节奏方面很有一手,他用歌曲、清单和注脚将故事打散,让人不禁联想到尼克•霍恩比和里克•穆迪,却又不乏鲜明的个人印记。 ——美国《出版周刊》 “微妙”一词大概是对难以言喻的法式浪漫最精确的解读。 ——英国《独立报》 法国版的《一天》,只不过更加天马行空……令人很快地沉浸其中,爱不释手……带来意想不到的折服和感动。 ——《爱尔兰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