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军事

  • 列宁格勒战役

    作者:[美]戴维·M.格兰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格勒格勒保卫战堪称一场史诗般的战役,在现代战争史上空前惨烈悲壮。

    列宁格勒是第三帝国“闪电战”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是俄国革命的发源地,希特勒妄图通过迅速占领该地来瓦解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但苏军顽强的抵抗使之成为泡影。两个巨人交战三年,在恶劣的天气、地形条件和令人震惊的阵亡数字面前,进攻和反攻如此无情。

    本书广泛记叙了诸多战斗的谋划、实施和结果,包括在封锁期间发生的“被遗忘的战斗”。如1941年6月和7月的边界战斗;解放南列宁格勒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战争,包括卢加、纳尔瓦、普斯科夫和奥斯特罗夫的战斗;解放北列宁格勒的战斗,包括维堡行动,以及企图入侵芬兰的失败。并分析了这些战斗如何影响了列宁格勒的斗争,又如何影响东线的其他战区,最终迫使德国人进入长期的溃退。

  • DK士兵百科

    作者:(英) R. G. 格兰特 (R. G. Grant)

    本书是一部讲述人类历史上有关士兵与战争的大百科全书,兼具专业性、科学性和可读性。全书分为方阵与军团、征服与骑士、长枪兵与火枪手、帝国与疆域、堑壕战与空战等六大主要章节,以专业的视角、科学的态度和流畅的语言,通过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将人类历史上有关士兵与战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全面、完整、客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 1944阿登战役

    作者:[英]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

    1944年,自诺曼底登陆以后,纳粹德军在西线战场遭受了一连串重创。到了1944年末,德军与盟军战势发生了微妙转机。盟军节节进逼但是已呈疲态,德军步步后退但是精锐尚存。希特勒犹如困兽,急于摆脱困境扭转西线态势。他坚信“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如果集中全部兵力发动一次大胆突袭,拿下安特卫普,就可以撕裂英军和美军的分界线,制造一次新的“敦刻尔克”危机。

    大部分德军将领质疑这个计划。在缺少装备、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如此“豪赌式”投入能否一战取胜?他们似乎已经绝望地看到苏联红军从东线挺进柏林家园。另外一部分忠诚于希特勒的纳粹党卫军,则期待这场绝地反击能够使德意志帝国“涅槃重生”。大量新式武器、先进坦克被派上战场,铁与血的激烈碰撞,点燃了被冰雪覆盖的阿登高地。遭到突袭的盟军深陷德军2个集团军的围攻,担心被德军报复的比利时平民匆忙逃离家园,甚至连巴黎都感受到了恐慌。

    【编辑推荐】

    1、 再现二战经典战役,想要了解二战的读者,会被这里的真相震撼到难以入眠。

    1944年是二战进程至关重要的一年。西线战场纳粹德国濒临崩溃,希特勒投入90%精锐绝地反击,结果“守卫莱茵”作战没有挽回西线战势,反而加快了盟军进攻柏林的日程。

    2、 全新视野解读真实二战,二战不是冰冷的死亡游戏,而是又燃又让人痛心的历史记忆。

    看点一:德国仅存的军事将领对阵盟军三大军事将才,战争谋略与军事才能激烈交锋;

    看点二:防守薄弱的美军新兵遭遇德军精锐重兵突袭,处处是绝境,普通士兵如何找到生存下去的转机?

    看点三:德军新式武器重装投入,铁与血的激烈碰撞,点燃冰雪覆盖的阿登高地。

    3、 军事写作终身成就奖得主、650万读者认可的二战史畅销作家,继《保卫斯大林格勒》《攻克柏林》《诺曼底登陆》之后又一力作,已被提名法国四大文学奖之一美第奇奖。

    4、 国内阿登战役资深研究者担纲翻译,一一核查作战图、战斗序列表、德美英军衔列表

    5、 亲历者口述,战场实地考察,集结一手档案资料,无一人无出处的真实二战。

    【媒体推荐】

    如果有什么特征能够将安东尼•比弗与其他的历史学家区分开来——撇开他天生擅长讲故事这一点——那一定是,他并不畏惧直视那些令人不适甚至恐惧的话题,他的讲述方式不会吓退我们。比弗的作品很少带有主观评论,他就像维吉尔一样带着你穿过地狱:不用担心深陷可怕的困境里,比弗会带领你重新回到现实世界。经历了这段旅程,你会变得更加豁达。

    ——基思•罗威,《野蛮大陆》作者

    混乱的战斗场景、可怕的人员伤亡,这些在安东尼•比弗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只要读过比弗所描述的这场激战,我们肯定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来自欧洲和美洲的年轻生命相互厮杀。弗洛伊德已经警示过我们,文明与原始本能之间只有一层薄薄的界线。《1944阿登战役》则让我们再次重新审视现代世界。

    ——《华尔街日报》

  • 英国太平洋舰队

    作者:[英] 霍布斯

    1944年8月,英国太平洋舰队尚不存在,而6个月后,它已强大到能对日本发动空袭。二战结束前,它已成为皇家海军历史上不容忽视的力量,并作为专门化的队伍与美国海军一同作战。一个在反法西斯战争后接近枯竭的国家,竟能够实现这般的壮举,其创造力、外交手腕和坚持精神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描述了英国太平洋舰队的诞生、扩张以及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作者在战后皇家海军中服役33年,对英国皇家海军有足够的认知,并且受到了前太平洋舰队成员的大力帮助。基于此,作者对太平洋舰队的成立、发展、解散及其与美国的摩擦与协作、与日本的交战有翔实可靠的记录,并对战后皇家海军与战前、战中皇家海军之间的承继关系尤其是太平洋舰队对战后*家海军的影响做了分析比较。另外,本书还着重讲述了战后战俘遣返、人员运送以及战后时局等问题。 作者身为舰队空军博物馆馆长,能够查阅到更多更有价值甚至向未披露过的相关资料,譬如大量的作战简报、战场记录、相关人员回忆录、调查报告等。本书绝大部分插图由作者收藏,是珍贵的资料。

  • 重骑兵千年战史(下)

    作者:龙语者

    重骑兵作为欧亚大陆上长久以来的重量级军种,数千年来为各文明所重视。该兵种逐步成熟之后,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实力就是陆军实力的标志。《重骑兵千年战史》是一部叙述世界主要文明(包括中国)的重骑兵诞生、对抗、借鉴、融合和发展的过程,并且结合历史背景特别是大量中外战例,对装备、人员、战术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与分析。本书共11章,时间跨度是从公元8世纪西方法兰克重骑兵开始,至近代19世纪欧洲胸甲骑兵时代结束,展现了无数钢甲、战马对抗长矛、箭矢,甚至是与火枪、大炮鏖战的场面,是欧亚大陆重装骑兵们装甲与战术发展迅速的,壮美辉煌的一千年。

    欧亚大陆重骑兵的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各文明各民族的征战史。本书作为《重骑兵千年战史》的下册,从公元8世纪讲起,直至19世纪重骑兵退出历史舞台,是重骑兵发展至辉煌,又走向没落的高潮部分。

    在这里,有法兰克重骑兵的崛起,也有拜占庭帝国的复兴,还能看到远东的辽、宋、西夏、金在重骑兵实力上的此消彼长。十字军东征的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席卷世界的蒙古草原重骑兵,都曾在萨拉丁创建的马穆鲁克重骑兵面前受挫。文艺复兴时期全身板甲的出现,使骑兵防护达到了顶峰,奠定了经典的骑士形象。而随着火器在战场上的普及,重装铠甲逐渐失宠,在拿破仑时期短暂地回光返照后,逐步成为一种荣誉的符号。

    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重骑兵实力就是陆军实力的标志,在两千多年里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走向。

  • 战争史

    作者:[英] 约翰·基根

    人类文明的历史,也是一部战争史

    从远古部落纷争到现代全面战争,从毁灭一切的核轰炸到无差别杀戮的恐怖主义

    战争为何从未远离人类?战争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命运?

    军事史权威集大成之作,让和平年代的普通人真正理解战争

    多学科宏大视角,从战争的角度,重新讲述15000年的人类史

    《战争史》是战争史巨擘约翰•基根写给文明世界每个普通人的经典之作,它以战争的起源和变迁为主线,讲述战争如何影响文明,以及战争如何改变人类社会的命运。

    战争,绝不仅仅是政治的延续,它几乎和人类一样古老,植根于人类意识的深处,并与人类文明共同演化。它不仅引发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的一系列变革,而且促进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全书谋篇布局独具巧思,不是以编年形式单线罗列战例,而是从石、肉、铁、火四个主题,多维度解读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从复活节岛的巨人石像,到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遗迹;从古代中国的万里长城,到罗马帝国的重兵方阵;从公元前1469年美吉多的战车对决,到“二战”太平洋战场的原子弹爆炸。在不同的文明阶段和社会文化中,战争的逻辑也各不相同,这些战争犹如一幅幅绚丽的挂毯,勾勒出文明演化的历程。

    约翰•基根通过历史学、军事学、政治学、人类学、进化论、心理学等多学科的非凡视野,从战争的视角,引导我们发现不一样的人类文明。《战争史》从战争的角度反思人类社会的命运,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这是一部文明世界中,每个人都值得一读的战争史经典。

    本书荣获:

    【军事史协会杰出图书奖(1994)】

    【达夫•库珀奖(1993)】

  • 战争的面目

    作者:[英]约翰·基根

    ■ 军事制度、用兵之道、武器装备、内政外交,都无法反映战争的真实面目

    ■ 阿金库尔横飞的长箭、滑铁卢密集的火枪弹、索姆河倾泻如雨的炮弹

    ■ 当身临战场,战争对我意味着什么?我在战斗中会怎样行动?

    ■ 战争史巨擘成名之作,以三场经典战役,还原真实战场

    ■ 独辟蹊径,聚焦战争中的人类行为,洞悉战争真相

    《战争的面目》是军事史学者约翰•基根的成名作,选取不同时代发生在同一地区的三场经典战役,解读真实的战争是怎样进行的。这三场经典战役分别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阿金库尔战役(使用单手武器),拿破仑军队同英普军队的滑铁卢战役(使用单发火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使用连发火器)。

    与古往今来大多数战争文学作品的浪漫主义描写不同,实际战斗过程往往是琐碎且凌乱的。尽管战斗开始之前,决策者会制订一个完备的作战计划,但在实际行动中,双方部队的互动实况往往是无法预测的,作战计划通常会被打乱。另一方面,战场上的普通士兵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只能关注周遭狭小范围的情况,指挥官的目标和他并无太大关联。面对横飞的炮火、血肉模糊的尸体还有各种出其不意的错误指挥,再坚强的意志也不可能不受冲击。

    本书改变了传统叙述战争的方式,聚焦于士兵在战场的真实处境与行为。指挥官或战略家角度的宏观分析勾勒了战争的轮廓,但只有了解战争的面目,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战争。

    荣获奖项:

    【美国校际研究协会(ISI)20世纪Top50非虚构图书】

    【兰登书屋现代图书馆20世纪Top100非虚构作品】

    【《卫报》基本书单(Guardian Essential Library)】

  • 真相

    作者:颜灼灼

    17年前,姐姐因顶替妹妹而被强暴,为了让妹妹能逃出魔爪,姐姐毅然让妹妹代替自己被领养。深陷泥沼的姐姐随后死于孤儿院大火。

    因为对姐姐的愧疚,无法接受姐姐已死事实的杜沁茹,制造了属于姐姐的第二人格,性感张扬,与她沉静内敛的性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17年后,一张莫名其妙的SD卡将杜沁茹卷入一系列绑架、公交车纵火、窃听、杀人栽赃、诱导犯罪……事件中。杜沁茹的第二人格不断被诱发出来,身边的人都以为出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对双胞胎姐妹,通过事件的逐步发展,才发现原来她拥有双重人格。

  • 从失败到胜利

    作者:(英) C.J.迪克

    1944年夏季,欧洲战事已进行到关键时刻,西方盟国和苏联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对纳粹德国发起了战略性进攻。在东线,战线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长度超过2400千米(盟军的仅为不足1000千米)。从规模上看,苏军及其从事的交战令西线盟军相形见绌。更重要的是,苏军秉持着一种与西线盟军截然不同的作战理念,他们擅于达成欺骗和突然性,这个概念称作“马斯基罗夫卡”,在每一场军事行动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苏军致力于发起高机动性的快速进攻,他们大量集中部队以期达成突破,从而为决定性战役机动创造条件;他们以坚强的意志歼灭敌有生力量,愿意为此付出巨大的牺牲。书中的分析告诉我们,给盟军造成严重制约的诸多问题,基本上未对苏军造成影响,因而后者得以发展出更为激进的战役理念并坚决地予以贯彻。另外,本书还强调了持续不断地探寻、发展、实施战役和战术学说的重要性,当然,这种学说应当既适用于现代技术条件,又符合当下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心理。

  • 德国总参谋部

    作者:[英] 斯宾塞·威尔金森

    本书是牛津大学首席奇切尔军事史教授斯宾塞·威尔金森的代表作,得到德国总参谋长毛奇伯爵的推崇。毛奇伯爵专门写信给斯宾塞·威尔金森,与他探讨书中的某些观点。英国丘吉尔首相、拉斯·黑格将军、蒙哥马利将军,法国贝当元帅和福煦元帅深受本书的影响。本书全方位、多层次、宽角度地论述了从普鲁士总参谋部到德国总参谋部的演变史,深入剖析了在德国走向统一过程中总参谋部不可替代的作用。

  • 巨浪上的舰队

    作者:[美]詹姆斯•D.霍恩费舍尔

    1944~1945年,从太平洋中部到日本本土,美国跨越全面战争门槛。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第五舰队一路向西,引出日本的整个航母舰队,捣毁日军据点;陆战队正面登陆有数万防御兵力的塞班岛,在短短两个月内相继攻入塞班、关岛、天宁三岛;陆军航空队首次大范围空投凝固汽油弹,火攻东京,使在劫难逃的敌军陷入地狱般的火海。一系列战役帮助美军开辟了通向日本的空中走廊,使美军得以向日本本土投掷原子弹——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战争中动用核武器。

    基于最新学术研究、大量一手资料及个人叙述,霍恩费舍尔以其电影般的笔触与敏锐的洞察力,记录了二战改变全球命运的最后一幕。在这本书中,作者着重讲述了步兵营、海军特遣队和航空中队等形形色色的作战部队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中如何进行调遣,如何同仇敌忾,打赢了这场跨半球的全面战争。同时也记录了这场民族与文化的冲突: 面对穷途末路依旧以死相拼的敌军,是否存在合乎道义的方式?比起将敌人活活饿死,用子弹射杀是否更加人道?面对宁愿举家赴死也不愿被俘的日本平民,美军是否要突破道德界限,将炮火对准无辜的平民?

    时至今日,世界仍然动荡不安,本书既是对勇者的绝佳纪念,也是对世人的一种告诫。

  • 战略

    作者:〔拜占庭〕莫里斯一世

    《战略》成书于公元579年左右,为时任罗马帝国军事主官的莫里斯,为推行军事改革所发布的一本军事手册。作为一本为初出茅庐的将军们撰写的战争艺术入门手册,《战略》一书充分体现了自3世纪危机以来至6世纪之间,罗马军队所发生的变化。

    书中所描述的骑兵阵型和战术,成为拜占庭时期罗马军队的标准战术,为罗马帝国的延续,在战争艺术层面打下了坚实基础。于后世的研究者来说,《战略》是了解6世纪末期至7世纪前期罗马军队面貌的重要途径之一。

  • 日俄海战1904—1905

    作者:[英] 朱利安·S. 科贝特

    本书的内容包括日俄战争的起源、双方的作战计划以及战前关系持续紧张时期的历史,并介绍了至1904 年9 月的*一周之前,双方作战行动的基本脉络,也就是日俄战争第一阶段的内容。本书还详细研究了鱼雷攻击、战术机动、战列舰的航速和航程等,提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论据,指出了“有限战争的利弊,日军作战中的优势所在,还把现代技术的发展同长期研究风帆时代的成果结合起来,使本书具有巨大的出版价值。

    朱利安·S. 科贝特爵士,20世纪初伟大的海军历史学家之一,他的作品被海军历史学界奉为经典。然而,在他的著作中,有一本却从来没有面世的机会,这就是《日俄海战1904—1905》。1914年1月,英国海军部作战参谋部的情报局(the Intelligence Division of the Admiralty War Staff)发行了该书的第一卷本(仅6本),其中包含了来自日本官方报告的机密信息。1915年10月,海军部作战参谋部又出版了第二卷,其总印量则慷慨地超过了400册。虽然被归为机密,但在役的海军高層军官却可以阅览该书。然而其原始版本只有几套幸存,直到今天,公众都难以接触这部著作。学习科贝特海权理论不仅可以促使我们了解强大海权国家的战略思维,而且可以辨清海权理论的基本主题,使中国的海权理论研究有可借鉴的学术基础。虽然英国的全球海权已经被美国取而代之,但美国海权从很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科贝特的海权思想。如果我们检视一下今天的美国海权和海军战略,可以看到科贝特理论依然具有生命力,仍然是分析美国海权的有用工具和方法。

  • 皇帝的刺刀

    作者:【美】乔治·纳夫齐格(George Nafziger)

    本书探讨了1792—1815年期间法国、普鲁士、俄国、奥地利及英国军队的战术体系,系统分析步兵、骑兵、炮兵的战术及威力。就军队五大兵种的横列、纵队、方阵等重要战术提出了论点,还就步兵及骑兵战术使用时机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并与普鲁士、俄国、奥地利、英国等国军队进行了横向比较。

  • 库尔斯克会战

    作者:(美) 戴维·M.格兰茨 / (美) 乔纳森·M. 豪斯

    库尔斯克会战意味着闪击战在战略和战役层面的穷途末路。在这场战争中,德国的进攻*次被制止在战术纵深或浅近战役纵深。这对他们来说是一场意外,终是一场灾难,因为他们军队过去取得的战略成功,有赖于成功实现深远纵深的战役突破,并从军事和心理两方面使其敌人陷入瘫痪。库尔斯克会战证明,德国以高速歼击机的护航为掩护,大规模集中使用装甲兵的战法,已经不能再像1941年和1942年那样肆无忌惮地突入苏联的后方。

    我们现在能够为这场会战脱掉神话的外衣,还原当时实际发生过什么,原因又是什么。这就是本书的目的——戴维·格兰茨

    很少有哪场战役或会战像库尔斯克会战这样,如此紧密地与“坦克”联系起来,后人了解这段史实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德国坦克排成楔形队列,驶过片片金黄的麦浪;浮现的是苏联坦克旅发起集群冲击,成群越过铁路路堤;浮现的是德国“虎”式坦克厚重的装甲,弹飞苏联坦克和反坦克炮的穿甲弹;浮现的是苏联的条条堑壕,片片筑垒,层峦叠嶂,无穷无尽。很难说是坦克赋予了库尔斯克会战话题性,还是库尔斯克会战令坦克之间的搏斗更加引人瞩目。

    库尔斯克会战的坦克碰撞擦除两个耀眼的火花,普罗霍罗夫卡的神话在军迷中早已是家喻户晓,波内里的激战今年来也渐为人知,然而,在时间和诸多严谨或不那么严谨的各种读物的掩盖下,包括这两场坦克战在内的整段历史反而愈发缥缈。今天,新出现的苏联资料和德国资料,使得戴维·格兰茨有机会重新评价库尔斯克会战的方方面面,这部《库尔斯克会战》综合采用现存于新解密的苏联档案材料和准档案材料中关于这场会战的大量细节,为已经载入史册的细节又增添了新内容,可能有助于回答一些广大军迷关心的问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参加过这场激烈会战的德国将军们撰写回忆录时,主要致力于评价德国这场非常失败中的政治责任和军事责任,苏联的将军们则认为这场会战是苏联势不可挡的胜利征程的组成部分。那么,希特勒真的应该为“堡垒”行动的失败“背锅”吗?如果其他人也应当为此负责,那么又包括那些人呢?对苏联红军来说,库尔斯克会战防御阶段的胜利意味着什么,两场反攻战役又怎样丰富了苏联战役学说呢?

    2.长期以来,部分西方著作采用德国人关于这场会战的定义和基本框架,认为它只发生在1943年7月5日至23日,这样也就忽略了苏联制订的基本框架,即认为库尔斯克突出部的防御交战,是长达两个月之久的苏联库尔斯克战略性进攻战役的合理组成部分。那么,这场战略性进攻战役结果如何,苏联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开始设想?

    3.部分参战的德国将领断言,如果库尔斯克会战按原计划在 5 月实施,就可能以德国的胜利告终,这是真的吗?如若不然,又是出于何种原因呢?

    4.过去的著作常常认为,库尔斯克会战主要是一场坦克战,发生在普罗霍罗夫卡的坦克交战是历史上*大规模的坦克战,也决定了德国的战争命运。历史学家不断夸大普罗霍罗夫卡交战的规模和重要性,这似乎不难理解,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普罗霍罗夫卡坦克战”究竟是怎样一番图景呢?

    希望读者读完这部《库尔斯克会战》后,能就上述问题有新的认识。

  • 第一次世界大战军服、徽标、武器图解百科

    作者:[英]乔纳森·诺思

    丛书介绍:指文图书正版引进的世界军服图解百科系列,聚焦于历史上数个重要的时期,如罗马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19世纪中的重大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以精美的图文,介绍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国家和民族的军服、兵器、战术。该系列不仅是难得的军服目录,也是展现各个时期内政治、军事和社会背景的壮丽画卷。

    本书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军服、徽标、武器图解百科: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德国、奥匈及其他协约国与同盟国》是一本给人带来良好视觉体验,同时也保证了专业性的军服百科指南。书内含有超过550幅有关一战时期英国、法国、沙俄、德国、奥匈帝国、美国、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塞尔维亚及蒙特内哥罗、罗马尼亚、希腊、日本、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加拿大、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亚非殖民地、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军官及士兵制服、装具、武器、徽标,以及作战地图的精美插图,还有150多张摄自当年,清晰真实且堪称时代烙印的战场实拍照片。本书从战前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出发,深入剖析这场战争在欧洲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对其中的重要战役作了精辟论述和总结,并具体分析介绍了参战军队的指挥结构、作战部署、战术应用、各国军队的参战动机,以及身处战斗前线的士兵的作战经历等精彩内容。

  • 巴巴罗萨脱轨

    作者:(美)戴维•M.格兰茨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投入德国国防军,大举入侵苏联,行动代号“巴巴罗萨”。6月22日至7月10日,德军深入苏联国土500千米,击毙或俘虏100万名红军士兵,前出到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西岸,希特勒预计几周内就能赢得全面胜利。然而,斯摩棱斯克地域的后续战斗挫败了德国人速胜的企图。突然出现的五个苏军新锐集团军让德国人猝不及防。经过一番激战,德国人虽然歼灭了其中两个集团军,并将三个集团军的残部包围在斯摩棱斯克地域,但他们未能迅速赢得胜利。陷入合围的苏军拒不投降,7月、8月和9月初,苏军又以七个新动员的集团军发起两场大规模反攻,削弱了德军的力量和意志,希特勒不得不推迟向莫斯科的进军,命部队向南进攻。 这使“巴巴罗萨行动”偏离了原定方向,也为德军在莫斯科城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 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

    作者:[美]罗伯特•M.奇蒂诺(Robert M. Citino)

    《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战争战役层级发展史》是美国陆军部历史咨询小组委员会(the Historical Advisory Subcommittee of the Department of the Army)现任主席罗伯特•M.奇蒂诺(Robert M. Citino)获奖之作,曾荣获美国历史协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2004年度“保罗•伯索尔”奖(Paul Birdsall Prize),该奖项是欧洲军事及战略历史领域的重要奖项,并于2005年荣获美国军事历史学会(Society for Military History)“杰出图书”(Distinguished Book Award)奖。

    本书是战争战役层级专著,被华盛顿时报(Washington Times)描述为“美国军事学院学生必读经典”,

    从二战、朝鲜战争、阿以战争、印巴战争、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等20世纪下半叶的重大军事行动审视战役层面的交战艺术,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思路清晰的战役层面详细视图。

    《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战争战役层级发展史》分析了从二战到现在的每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其细节的详细程度惊人,并以此进一步佐证了在战役层面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难度。罗伯特•M.奇蒂诺提供了大量实际战役的详细分析,描述了闪电战的成与败、韩国和联合国部队在拥有技术和空中优势的情况下如何一败涂地、以色列在连续战争中所取得的辉煌胜利(直到1973年阿拉伯国家终于掌握了战役层级作战的手段),并讲述了美军在越南的崩溃,以及美军如何以惊人的方式塑造了自己的“战争学说”。除大国冲突外,奇蒂诺还分析了1971年印度军队如闪电般攻入巴基斯坦的战例,以及两伊战争中毫无意义的“流血”行为。本书的一个观点是——战役性胜利更多的是“软性因素”所致,而非技术本身。和《寻求决定性胜利》一样,《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 : 战争战役层级发展史》一书关注的是“战术”(营、连、班在战场上的行动)与“战略”(各交战国政治—军事领导领域)之间的战争层级——德国军队一贯强调战争中通常被称之为“战役”的这一中间层级,而我们也许可以将涉及“军”和“师”的行动描述为“战役”,而非“战斗”或“战争”。

  • 国防军

    作者:[美]罗伯特•M.奇蒂诺(Robert M. Citino

    对于希特勒和德国军队而言,1942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德国国防军的辉煌胜利和巨大的领土收益,都被“僵持”和“战略撤退”等关键词所掩盖。从5月在刻赤和哈尔科夫取得的压倒性胜利,到在阿拉曼和斯大林格勒遭遇的灾难性失败,本书为这个决定性的一年提供了令人大开眼界的新观点:即1942年还标志着一种非常古老而传统的战争模式的死亡,即经典的“德国战争方式”无法应对二十世纪新式战争理念的挑战。基于自己所提出的“德国战争方式”受到的广泛批评,罗伯特.M.奇蒂诺深入剖析了发生在苏联和北非的每一场重大战役和战斗,分析了1942年的各大战役是如何与普鲁士-德国数百年的战争历史传统相结合的,书中“再现”了德国将领对战争的看法,并点评了希特勒的扩张野心。

    作为《德式兵法:从三十年战争到第三帝国》的续作之一,“国防军”系列丛书的第一部,《国防军:第一部 . 折戟沉沙,1942年德军历次战役》分析了德国军队在大约七个月时间里的作战,始于蓝色行动和忒修斯行动发起,止于非洲装甲集团军在阿拉曼之战中覆灭和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围。奇蒂诺用精细的研究与精辟独到的叙事相结合,为读者展示了军事史上强大的德国国防军是如何逐渐从强盛走向衰落的……

  • 罗马世界甲胄、兵器和战术图解百科

    作者:[美]凯文·F. 基利

    在希腊民族的宇宙观里,浩渺巨丽的海洋是孕育神话的世界尽头,也象征着永恒的自然力量。当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远征军鏖战于亚洲腹*之际,亚平宁半岛的罗马人亦在开启属于自己的霸权时代。彼时,罗马人在撒姆尼战争中取胜,又瓦解了拉丁联盟,雄心勃勃地改变着欧罗巴旧有的政治秩序。对比希腊与罗马,虽然二者在族群融合与文化嬗变等方面存在巨大分野,但海洋文明的气质同样深入骨髓。罗马人在地中海沿岸创建了文明共同体,亲切地将地中海称为“我们的海”。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雷纳在《中世纪的城市》一书中认为,海的特性是罗马帝国的基本特性。《罗马世界甲胄、兵器和战术图解百科》的叙述始于公元前8世纪罗马建城,终于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这两座伟大城市的兴衰都与海洋息息相关。正是因为海洋文明自由开放的精神,罗马人才能不断学习周边民族的军事特长,创造出强大的战争艺术。

    在全书600多幅精美的彩色手绘插画中,很令笔者感到惊喜的是罗马海军舰船与舰载官兵的形象。在风帆战列舰时代到来之前,罗马式桨帆船一直是地中海的主宰,东罗马海军的“德雷蒙战舰”与“希腊火”更是威名远扬。插画地复原了各个时代的罗马海军舰船,可以从中观察到船艏、船桨、船帆、桅杆、甲板与舰载弩砲的细节,据此想象布匿战争中的罗马海军步兵通过“乌鸦吊桥”与迦太基人短兵相接的惨烈画面。公元961年,在东罗马海军夺取克里特岛之后,皇帝尼基弗鲁斯自豪地对德意志皇帝的使节说:“罗马帝国是大海的主宰。”事实上,当曾经不可一世的罗马海军逐渐走向衰落,帝国也随之日落西山。12世纪,东罗马皇帝担心海军舰船落入突厥人之手,下令将小亚细亚沿海仅剩的舰船全部凿沉。1204年十字军进攻君士坦丁堡时,东罗马帝国已经没有海军了。而在1453年末的保卫战中,帝国甚至只能依靠热那亚与威尼斯的海军。在某种意义上,罗马世界即是地中海世界。作者将海战相关的章节放置于全书末尾部分,既突出了罗马海军的历史地位,也在冥冥之中隐喻了这个千年帝国与大海的紧密联系。

    马略军事改革后的罗马军团步兵是如此深入人心,手持短剑与盾牌的他们出现在无数艺术作品中,乃至于成为罗马帝国的象征。然而,对于中国读者而言,罗马士兵军备的具体演变过程仍旧模糊不清。事实上,从恺撒时代到图拉真时代,再到蛮族入侵的帝国晚期,罗马戎装变化极大,兵器也逐渐发展为早期中世纪风格。本书插画很好地抓住了历史变革的时间节点,即使是人物的发型与胡须样式,也与大时代变局息息相关。本书涉及的族群众多,无论是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还是东方面孔的匈人,在画师笔下皆是栩栩如生。此外,在阿提拉进攻西欧之前,罗马人已经在阿德里安堡感受到了骑兵的威力。瓦利斯皇帝战死后,罗马军队开始增加重骑兵的比例,并终发展为举世闻名的东罗马铁甲具装骑兵。努米底亚、马其顿、哥特、波斯、阿瓦尔、保加利亚、阿拉伯、突厥等民族皆盛产骑兵,他们在不同时代给罗马军队制造了巨大的麻烦。马镫的出现是军事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插画中的骑兵是否装备马镫,皆经过了仔细考证。各民族骑兵马匹的种类也具有地域特色,马鞍、马甲、缰绳及其他装饰物都有史实依据,无不体现出画师的匠心精神。

    军事强权的兴衰并非全部历史,那些早已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部落与族群,同样值得世人铭记。除了光荣的罗马帝国军队,读者还可以领略韦兰诺瓦、沃尔斯奇、塞农、汪达尔、布伦米、巴尔米拉、莱赫米、皮克特等部落战士的风采。这些名字或许只出现在史籍的角落里,大部分历史爱好者想必也颇感陌生,尤其是有文化背景差异的中文世界的读者。部落战士们恪守自己的信仰与文化传统,在古典军事帝国的利剑下艰难求生,是罗马世界文明诗篇的重要组成部分。钱穆先生在对比罗马与古代中国时写道:“罗马如于一室中悬巨灯,光耀四壁;秦、汉则室之四周,遍悬诸灯,交射互映;故罗马碎其巨灯,全室即暗,秦、汉则灯不俱坏光不全绝。因此罗马民族震铄于一时,而中国文化则辉映于千古。”《罗马世界甲胄、兵器和战术图解百科》作为罗马史实军备的视觉盛宴,从军事史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个千年帝国的兴衰,定能为中国读者带来新的思考。

    从公元前8世纪罗马建城,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于奥斯曼土耳其,罗马在军事方面对全世界产生了无可匹敌的影响。罗马征服了无数的敌人,之后便忙于保卫这个庞大的帝国。罗马人一开始与意大利本土的民族作战,然后与凯尔特人、高卢人、布立吞人,以及欧洲西北部和中部形形色色的日耳曼部族作战。而迦太基人、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加上东部的帕提亚人、萨尔马提亚人、叙利亚人和犹太人都被罗马人击败了,他们若是反抗,罗马将再次进行征服。有时候,罗马军队会被击败,有些战败甚至是灾难性的,比如公元9年的条顿堡森林之战。另外,罗马在东方遇到了令人生畏的军队,后者主要以弓骑兵和重骑兵为主力,这是与罗马截然不同的战术。此后,罗马在大迁徙时代遇到了游牧的蛮族,比如哥特人、汪达尔人和匈人,西罗马在他们的攻势下多次战败,终走向灭亡。

    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主,他们建立了一支与旧罗马军团截然不同的军队,其基础是新兴的战场主力——骑兵。东罗马依然训练强大的重步兵,不过他们不再是军队主力。作为军队中坚力量的重骑兵披着铁甲,在弓骑兵的辅助下作战。东罗马这支新型军队在几个世纪里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精锐之师,维持着帝国的大部分领土。不过,东罗马军队在1071年的曼齐克特之战中遭到了灾难性打击,帝国从此缓慢地走向衰落,直至在奥斯曼土耳其的骑兵与巨炮面前彻底崩溃。

    东西罗马的军队都不穿现代意义上的军服,这对他们来说是未来的概念。罗马军队通过指定的编号和称号进行区分,并且通常通过彩色的头盔装饰、羽毛和旗帜来分辨。从马略改革到戴克里先改革,再到东罗马帝国军队的东方化革新,罗马的甲胄、兵器和战术在历史洪流中不断演变。此外,就罗马的敌人而言,各个民族的甲胄、兵器与战术也有着极大差别,体现出欧洲、中东、北非乃至内亚草原各不相同的军事文化传统。罗马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即为地中海世界,罗马人将地中海称之为“我们的海”。罗马海军依靠桨帆船作战,在与地中海各民族海军的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发明了“希腊火”这样的颇具现代意义的武器。罗马海军的装备与战术,是罗马战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