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战争

  • 脆弱的征服

    作者:〔英〕杰森·沙曼

    近代早期欧洲扩张成功的原因,西方学界常用“军事革命论”来解释:中世纪晚期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推动了军事革命和国家创建,由此赋予欧洲国家以竞争优势,使其可以主宰非西方政治体。

    剑桥大学教授杰森•沙曼认为这一观点夸大了欧洲在历史上所具有的优势。在本书中,他仔细考察了近代早期欧洲人在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扩张,提出与传统诠释对立的犀利观点:在近代早期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军事革命的成果并未在其海外征服中发挥重大作用,欧洲人的技术、战术在东南亚及非洲的丛林里很难施展威力;而在美洲,传染病造成几百万当地居民的死亡,才使得欧洲人轻易摧毁当地政权;面对强大的莫卧儿王朝和明清帝国,葡萄牙人是依靠顺服策略和当地政权对海上贸易并无兴趣的倾向才拓展了海上贸易;荷兰和英国进行扩张和征服的主体是获得特许权的公司,它们所掌控的军队,士兵数量少且很少受过正规训练。

    在沙曼看来,在欧洲的早期扩张中,巧妙的外交策略、完善的后勤保障、财政支持和对海洋的控制等,所起的作用可能更大;欧洲人的“征服”潜藏脆弱,西方的胜利并非必然,历史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且以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征服为例,近代早期的历史真相是欧亚之间互有攻守、征服,单向的征服与被征服关系并不存在。

    杰森•沙曼反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与立场,结合其多年来研究国际问题所带来的广阔视野,为读者呈现出近代早期世界的崭新图景,有助于后者理解当前世界格局的来源与走向。

  • 柏林2:烟之城

    作者:[美] 贾森·卢茨

    “美漫界的奥斯卡”艾斯纳奖2009年度获奖作品

    和缓、生动堪比纪实文学的唯美图像小说

    战争硝烟尚未散尽的柏林

    由迷惘的白昼和放纵的黑夜交织而成

    冷静的黑白线条勾勒混沌的城市肖像

    静谧的构图书写令人窒息的时代之殇

    ◎ 编辑推荐

    ★ “贾森·卢茨迷人三部曲”系列作品二度获得 艾斯纳奖

    继第一部“石之城”于2001~2002年间相继荣获伊格纳茨奖、哈维奖及艾斯纳奖重要奖项后,“烟之城”在2009年成为了该系列第二本艾斯纳奖获奖作品。贾森·卢茨绝妙的叙事技巧和绘画风格不断得到漫画界权威赛事的首肯,可谓早已在这一领域站稳了脚步,成为无可置疑的漫画大师。

    ★ 兼顾细腻的文学性和悠扬的镜头感,用图像勾勒魏玛共和国末期的混沌时期众生相

    前来德国淘金却总梦到巨蛇缠身的美国乐队成员基德,在“五一节”失去母亲并决心向别人复仇的女孩西尔维娅,因观念不同而渐行渐远的库尔特与玛尔特,被别人形容为长了“角”的拾荒犹太人帕维尔……每个角色都是当下生活的主角,也是他人生命的过客,同一页面下可能会有多个角色出现,他们相遇、错过,又相互影响。留白、场景转换、笔触变化,贾森·卢茨试图将图像小说这一绝妙的演绎媒介中的所有技巧运用在他的这部作品里,每个分镜都具备各自的使命,将混沌时代下相互交织的冷暖人情娓娓道来。

    ★ 第一册延续下来的悲伤,新加入的角色一同见证那个不知去向,却又不得不前行的彼时柏林

    白日里不时爆发民众冲突的街巷,夜幕降临后变成了只属于迷幻夜生活的隐秘角落。贾森·卢茨巧妙利用角色间身份和立场的不同,将近乎扭曲的社会对立面毫无保留地呈现了出来:愤怒与狂喜,贫穷与奢靡,明明是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却对彼此的存在浑然不知。夜晚的柏林将现实淹没在狂欢中,而还在白日里挣扎求生的民众,则被错误的未来、崩溃的市场和即将到来的革命所淹没。

    ★ 简练的黑白线稿,蒙太奇式分镜处理

    作者采用传统、简练的黑白漫画处理手法,将对色彩的遐想空间留给读者。伴随故事发展而产生的分镜处理和情节转换,让整本书的阅读节奏时而短促有力,时而宛转悠扬。

    ◎ 内容简介

    1929年“五一血案”发生后,玛尔特·穆勒陪同库尔特·泽韦林对事件幸存者进行了逐一采访,一向不太关心世界局势的穆勒,通过与惨案亲历者的接触,才深感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四分五裂的政治局势并没有因为她的不自知而消失,五光十色的生活是自己的,同一时期下的另一些人则活在暗无天日的地狱里……那时的柏林人,似乎都想在迷雾中为眼下的生活和未来的自己寻找些答案。他们来到街巷找寻着同类,生活从此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个拥挤且混沌的城市肖像。

    ◎ 媒体推荐

    书中交错复杂的故事是对动荡时代中人文因素的一次交代与探讨。卢茨先生笔下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黑白画面,反而加剧了故事中暴力事件对读者的感官冲击。

    ——《华尔街日报》

    一个越往后越精彩的复杂故事。可以将这本图像小说看作一部外国电影——节奏和缓,却生动、唯美。

    ——《华盛顿邮报》

    ◎ 获奖记录

    ★ 2009年艾斯纳奖“杰出已发表图像小说集”

    ★ 2009年艾斯纳奖“杰出漫画家”

  • 谋心

    作者:王萌

    在抗日战争期间,“宣抚工作”成为日本军政当局对沦陷区民众采取的“居高临下”的统治策略。“宣抚工作”,顾名思义,是将“宣传”与“安抚”结合的一种谋略性活动。“宣抚”的对象则是日军占领区内的民众。“宣抚工作”的目的,是获取日军占领地区的民心,在当地建立日本主导、傀儡政权协从的殖民统治体系。本书通过对大量公私文献的解读,为读者呈现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对中国沦陷区“宣抚工作”的实相,并深刻剖析这一工作的侵略本质。

  • 冬与狮

    作者:兰晓龙

    兰晓龙最新作品,讲述钢七连的长津湖战役!

    唯一授权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士兵突击》 前传!伍千里、伍万里兄弟热血故事!

    “明白祖国!明白七连!明白你自己!”

    “哥,带我回家。你说过的。”

    -------------------------------------------------------

    待我回家 | 代我回家 | 带我回家

    一九五〇年,刚从硝烟滚滚的战场下来,连长伍千里带伍百里的骨灰回乡,又要火速归队,七连这次要跨过鸭绿江出战。

    那是一片极寒的战场,衣衫单薄、装备简陋的中国军人将面对摧毁性的现代化海陆空立体攻击。

    十八岁的弟弟伍万里尾随他登上了军列。

    长津湖。“快冻死了,可还在追击”,目睹哥哥和战友们用人命推进出零距离、将肉身当做炮弹,万里体验到弹尽粮绝、难以归家的刻骨绝望……

    他会经受怎样的灵魂洗礼?

    千里能带他“回家”吗?

  • 布达佩斯之围

    作者:[匈牙利] 翁格瓦利·克里斯蒂安

    布达佩斯围城战是二战中最漫长、最血腥的城市攻防战之一。历史学家翁格瓦利为这场影响深远但近乎被遗忘的战役撰写了一部无与伦比的军事史。他搜寻被束之高阁的档案,挖掘被历史埋藏的史料,寻访战争的亲历者与幸存者,试图还原真相,书写二战历史研究缺失的篇章。但这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布达佩斯之围》从政治、社会乃至人性的角度再现了这出恐怖的大戏。“多瑙河之珠”的毁灭本是可以避免的。突围是徒劳的,投降换不来解放,近100万布达佩斯居民眼睁睁地看着双方军队的残杀和家园的毁灭,却无力干预……

  • 忘记我

    作者:徐风

    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

    钱秀玲,一个出身江南望族的女子,在二战期间于纳粹枪口下挽救了110名比利时人质的生命,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比利时国王授予她“国家英雄”勋章。

    她出身名门为何远赴欧洲求学,鲁汶大学双博士毕业为何隐居村落行医救人,钱氏兄妹如何联袂德国将军谱写一桩让世界惊叹的英雄壮举,当荣誉纷至沓来,她留给世间的遗言为什么是“忘记我”?

    著名作家徐风,历时十六年追寻这段尘封往事,曾赴比利时、台湾地区,遍访当事人后代、故旧和唯一存世的获救人质,独家获取大量未为人知的故事细节,抢救挖掘被时光湮没的珍贵史料,以非虚构的笔法重返历史现场,还原一个时代的波诡云谲和一位女性传奇人生背后的中国精神。

  • 再见,西贡

    作者:[法] 雷蒙·德帕尔东 / Raymond Depardon

    玛格南资深摄影师回忆到访西贡的三次经历

    从战火纷飞中的异国风情到标准的全球化大都市

    历史的碎片折射出越南1964—2014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辑推荐

    ◎ 战场内外的现实

    德帕尔东用尊重且带有同情的镜头,力图贴近在越南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又不让他们变形失真。战场上神情紧绷的越南士兵,村庄里镇定自若的老太太,安静撤离基地的美军士兵,练习过马路的失明的战争受害者……他冷静地展示多年的战争给越南平民和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

    ◎ 越南城市面貌的变迁

    与其说本书是一本战地摄影集,不如说是越南战时生活图景集。德帕尔东的图像印证了西方游客对许多热带殖民地的想象,西贡街头身穿传统白色长袄的年轻女性、东西方风格混杂的建筑、聚在一起闲聊的三轮车车夫等,被摄影师一一收入镜中。这些异域风情后来被摩天大楼、航空公司广告牌、连锁餐饮店稀释,西贡成为一座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别无二致的城市。

    ◎ 摄影师的难忘回忆

    德帕尔东第一次到访西贡时年仅22岁,已经历过三场战事,呼啸的子弹声依然让他紧张,目睹士兵伤亡令他惘然。他在西贡与心仪的女孩去电影院约会,与同行的摄影师彻夜畅谈,享受战争边缘的悠闲。50年后当他旧地重游时,每一个熟悉的街口都有了新的面目。他用这本书纪念在战场上牺牲的同行、朋友,也纪念自己曾经的岁月。

    内容简介

    雷蒙·德帕尔东在他的摄影师生涯中曾多次前往越南。他目睹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西贡经历了法国殖民时期、南越政府治理时期,再到被解放与更名,直到成为一座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别无二致的城市。本书按时间顺序呈现了在法越战争结束后的1964年、1972—1973年越战末期、2014年西贡解放40周年之际德帕尔东在越南拍摄的照片。这些历史的碎片折射出过去几十年里越南翻天覆地的变化。

  • 雨鼓

    作者:[阿尔巴尼亚] 伊斯梅尔·卡达莱

    15世纪,奥斯曼帝国出兵围攻阿尔巴尼亚的城堡,帕夏率领千军万马驻扎城脚,千奇百怪的攻城方式轮番上演,百转千回的军委会派系斗争层出不穷。第一次踏上战场的士兵手忙脚乱地冲锋陷阵,预示着下雨的雨鼓声犹如上帝的怒吼……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作者:苏:鲍里斯.瓦西里耶夫

    1942年,瓦斯柯夫上尉带领一部分女高射击枪手守卫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战争爆发后,为了掩护大部队而迷惑、牵扯德军主力,瓦斯柯夫上尉与五个女战士把德军吸引过来,迂回在荒原、沼泽地、野草丛中,在生死线上顽强搏斗……突然一个女兵被沼泽吞没……突然又一个女兵被冷枪击中,突然……她们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想念着自己的恋人,回忆着自己的甜蜜往事,但她们都先后倒在战争中的血泊里……
  • 飘(上)

    作者:[美] 玛格丽泰·密西尔

  • 我从战场归来

    作者:唐师曾

    《我从战场归来》是著名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在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之时,浴血深入战地,写就的中东战地见闻。带着“记录战争带给人类的苦难”的使命,他在经费紧缺、物质条件极差、生命安全无以保障的情况下,只身辗转伊拉克、约旦、以色列、塞浦路斯……亲眼见证美丽大地沦为焦土,交战国难民垂死挣扎,记者们在纷飞战火中肝胆相照,热血相助……本书多次再版印刷,累计销量百万册,英雄主义的正义和激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
  • Inferno

    作者:Luc Sante

    A document of war and strife during the 1990s, this volume of photographs by the photojournalist James Nachtwey includes dramatic and shocking images of human suffering in Rwanda, Somalia, Romania, Bosnia, Chechnya and India, a well as photographs of the conflict in Kosovo. An essay by the author Luc Sante is included. The book is published to coincide with an exhibition of Nachtwey's work at 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of Photography, New York.
  • 黑镜头-越战的血

    作者:张志忠

    本书全面聚焦在越战中丧生的优秀摄影师,通过他们的战地作品,把战场上疯狂的场面,战争的愚昧和残忍,民众的心声活脱脱展现在观众眼前,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场近代争议不休的战争.并且通过这些摄影作品,带出越南的乱世浮生,让读者体会摄影师内心最真切的感受,这一幅幅惊心动魂的场面必将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
  • 欧先生的大提琴

    作者:文:[美]简·卡特勒,图:[美]格里·库

    这是一个以战争为题材的故事,讲述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大提琴家欧先生如何以无比勇敢的乐观精神,用充满诗意的音乐帮助人们减轻了对战争的恐惧。这是一本温暖人心的好书。
  • 汉江血

    作者:叶雨蒙

  • 攻克柏林

    作者:安东尼·比弗

    1945年1月,乘胜追击的苏联红军终于到达纳粹德国的边境,随后,对德军纵深达100公里的梯次防御进行多地段突破……在围攻柏林的战斗中,被纳粹德同先前犯下的残暴罪行所激怒的俄国人,显露出人性中的阴暗面,开始了大肆破坏,使数十万的平民死亡,数百万恐慌的平民逃离家园去往两部。 借助最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同和法围等圉家的历史资料,安东尼·比弗生动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 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掩饰下,这是一段浸透了自傲、愚昧、狂热、复仇、野蛮和兽欲的令人心碎的历史,亦是一段面对人类苦难和人性丑陋表现出了惊人的坚忍、求生意志和自我牺牲的历史…… 本书是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安东尼·比弗的战争史诗剧。全书借助最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同和法围等圉家的历史资料,以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 序言 第一章 新年中的柏林 第二章 维斯瓦河的“纸板屋” 第三章 烈火、钢剑与“崇高的复仇” 第四章 伟大的冬季进攻 第五章 向奥得河进军 第六章 东部和西部 第七章 后方大清理 第八章 波美拉尼亚和奥得河的桥头堡 第九章 目标柏林 第十章 政治集团和总参谋部 第十一章 致命一击的准备 第十二章 等待总攻 第十三章 易北河上的美国人 第十四章 总攻前夕 第十五章 朱可夫在屈斯特伦登陆场的小山头 第十六章 泽洛高地和施普雷施河 第十七章 元首的最后一个生日 第十八章 金鸡飞走了 第十九章 被轰炸的城市 第二十章 虚幻的希望 第二十一章 市区之战 第二十二章 森林之战 第二十三章 意志的背叛 第二十四章 自我毁灭 第二十五章 帝国总理府和国会大厦 第二十六章 战争结束 第二十七章 悲哉,战败者 第二十八章 骑白马的男人 术语诠释
  • 穿绿毛衣的女孩

    作者:(波兰) 克里斯蒂娜•齐格,(美) 丹尼

    【继《安妮日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后,揭露纳粹时期一段不为人知的地下逃生传奇《穿绿毛衣的女孩》】 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黑暗弥漫》之原著 “那件绿毛衣陪伴我在下水道里度过了整整十四个月” 大屠杀纪念馆一件永久展品背后的故事 谨此向战争期间所有艰苦斗争的幼小生命致敬 —————————————————————— 1943年,德军挺进利沃夫,近十五万犹太人被迫迁至贫民区、被投进集中营惨遭屠杀。一群波兰的犹太人急中生智,在城市的下水道系统中寻求庇护。 那一年,克里斯蒂娜•齐格年仅6岁。 我记得身为一个女孩,在利沃夫生活是什么感觉。我记得我们的法国杜宾犬,我们的奥古斯特•福斯特钢琴,还有那名将钢琴据为己有的德国军官。 我记得奶奶给我织的朴素绿毛衣,领口有一圈精美的蕾丝花边。奶奶在一次行动中被带走。每当穿上毛衣,我都有种置身奶奶温暖怀抱的感觉。 我记得飞机的轰炸声。那个又小又阴冷的洞穴。差点闷死我们的大火。冰雪融化时差点淹死我们的大水。某个年轻女人生下的孩子。
  • 山的那一边

    作者:B. H. Liddell Hart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是一部独特的二战史,大部分来自李德•哈特在纽伦堡对德国高级将领的审讯记录,李德•哈特全面、公正地将与布卢门特里特、伦德施泰特、托马、克莱斯特,海因里希、曼陀菲尔、施图登特等德国将领的谈话汇集起来,删繁就简,并在记述中穿插自己的分析和结论。他让德国将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叙述者,这就是所谓的“山的那一边”——指代德军在二战中的心理和各项军事方针,由此《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记录的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的证据,读者也能从德国将领的描述中感受当时的真实氛围、领略战争的成败细节。《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具有相当的可读性,精彩程度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Persepolis 2

    作者:Satrapi, Marjane

    In Persepolis, heralded by the Los Angeles Times as “one of the freshest and most original memoirs of our day,” Marjane Satrapi dazzled us with her heartrending memoir-in-comic-strips about growing up in Iran during the Islamic Revolution. Here is the continuation of her fascinating story. In 1984, Marjane flees fundamentalism and the war with Iraq to begin a new life in Vienna. Once there, she faces the trials of adolescence far from her friends and family, and while she soon carves out a place for herself among a group of fellow outsiders, she continues to struggle for a sense of belonging. Finding that she misses her home more than she can stand, Marjane returns to Iran after graduation. Her difficult homecoming forces her to confront the changes both she and her country have undergone in her absence and her shame at what she perceives as her failure in Austria. Marjane allows her past to weigh heavily on her until she finds some like-minded friends, falls in love, and begins studying art at a university. However, the repression and state-sanctioned chauvinism eventually lead her to question whether she can have a future in Iran. As funny and poignant as its predecessor, Persepolis 2 is another clear-eyed and searing condemnation of the human cost of fundamentalism. In its depiction of the struggles of growing up—here compounded by Marjane’s status as an outsider both abroad and at home—it is raw, honest, and incredibly illumin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