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萧功秦

  • 反思的年代

    作者:萧功秦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精神家园的守护人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 中国的大转型

    作者:萧功秦

    核心介绍: 从八〇年代的新权威主义到九〇年代的进步的保守主义,这是关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路向寻求和思考。 所谓的新保守主义,就是在尊重现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重新肯定传统价值系统以及权威的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缓慢渐进地推进现代化变革。这种新保守主义具有民主与现代化的导向性,因而与传统的保守主义不同。 评论: 讲到新权威主义,就不能不讲到一位历史学家萧功秦,他最重要的观点是,未来中国政治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但并不会是一场革命。他认为现代化和最终的民主化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必须依靠政府的“看得见的手”。 —— Joseph Fewsmith,《亚洲观察》 萧功秦认为,变革过程会使旧的游戏规则瓦解,而新的游戏规则却一时无法建立,这种脱序状态,是改革的最大敌人。因此,中国需要一种新的过渡性的游戏规则,需要一种新的开放性的权威主义,这种新权威体制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中国的自由与民主,但他认为,这需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 —— Steven Mufson,《华盛顿邮报》 萧功秦批评指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倡导者们相信,只要抛弃了专制制度,中国就能实现世上最先进的代议民主政治,他认为这种乐观主义观点是“浪漫主义”的,不切现实的,相反,他更赞同梁启超与严复在二十世纪初那种似乎更为悲观低调的观点,即中国尚没有为成熟的民主做好必要的准备,因而中国现代化初期还需要“强人”权威的督导,另一方面,萧又认为,中国的这种“浪漫主义”,对于促进国民公共意识的现代化,以及对于防止“强人”滑向传统专制权威主义泥潭上去,仍然有其积极的正面意义。 —— 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太平洋风云:当代中西政治理论之争》
  • 家书中的百年史

    作者:萧功秦

    从太平天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抗美援朝,从“文革”到改革,近代中国历史借由家书这一传统形式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作者萧功秦披露了他的家族隐秘多年、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写下了部分亲友 的人生际遇 。它们共同构成一段普通家族的百年沧桑,从中也可以看到近现代中国大历史的缩影。 光明鸟·主见文丛 系列丛书: 家书中的百年史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21649/ 虽败犹荣的先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2/ 放言有忌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33/ 岂有文章觉天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43/ 在他乡寻找自己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931257/
  • 危机中的变革

    作者:萧功秦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中的激进与保守》内容简介:清末变革以悲剧告终,同时也是二十世纪更大悲剧的起点。只有悲剧时代的人们,才能对人生与社会产生刻骨铭心的体验,这是那些幸福而质朴的小民族所不可能有的珍贵精神资源;只有民族的苦难,才能成为史家研究人性最好的原材料。
  • 中国的大转型

    作者:萧功秦

    核心介绍: 从八〇年代的新权威主义到九〇年代的进步的保守主义,这是关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路向寻求和思考。 所谓的新保守主义,就是在尊重现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重新肯定传统价值系统以及权威的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缓慢渐进地推进现代化变革。这种新保守主义具有民主与现代化的导向性,因而与传统的保守主义不同。 评论: 讲到新权威主义,就不能不讲到一位历史学家萧功秦,他最重要的观点是,未来中国政治将会发生很大变化,但并不会是一场革命。他认为现代化和最终的民主化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必须依靠政府的“看得见的手”。 —— Joseph Fewsmith,《亚洲观察》 萧功秦认为,变革过程会使旧的游戏规则瓦解,而新的游戏规则却一时无法建立,这种脱序状态,是改革的最大敌人。因此,中国需要一种新的过渡性的游戏规则,需要一种新的开放性的权威主义,这种新权威体制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中国的自由与民主,但他认为,这需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 —— Steven Mufson,《华盛顿邮报》 萧功秦批评指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倡导者们相信,只要抛弃了专制制度,中国就能实现世上最先进的代议民主政治,他认为这种乐观主义观点是“浪漫主义”的,不切现实的,相反,他更赞同梁启超与严复在二十世纪初那种似乎更为悲观低调的观点,即中国尚没有为成熟的民主做好必要的准备,因而中国现代化初期还需要“强人”权威的督导,另一方面,萧又认为,中国的这种“浪漫主义”,对于促进国民公共意识的现代化,以及对于防止“强人”滑向传统专制权威主义泥潭上去,仍然有其积极的正面意义。 —— 墨子刻(Thomas A. Metzger),《太平洋风云:当代中西政治理论之争》
  • 危机中的变革

    作者:萧功秦

    在中国历史上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下,在民族危机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此后中国便进入大规模变革的历史时代。
  • 超越左右激进主义

    作者:萧功秦

    我的政治主张—— 超越“左”的“文革”浪漫化与“右”的西方自由主义“革命”,在渐进发展的共识中,通过不失时机的改革走向新的政治文明,是解决中国转型困境的根本出路! 《超越左右激进主义》各篇文章环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即超越左右之争,一方面,既反对激进的左的“文革”思潮回潮;另一方面,也反对简单化的西化自由主义,强调观察与分析中国问题时,要特别重视我们的历史经验与运用我们的常识理性,主张通过渐进的方式,通过发展公民社会与公民理性,在保持现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经由多元试错来寻找摆脱转型困局的最佳路径,实现向民主宪政体制软着陆。
  • 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

    作者:萧功秦

    本书是“仁智文丛”之一。以丰富的理论研究了政治浪漫主义。全书以学术随笔的形式为读者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其中引用的史料与典籍极为翔实,论据确凿、分析深入、观点新颖。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自序 一、新保守主义的政治社会学 1“严复悖论”与控新保守主义变革观 2中国新保守主义的思想渊源——严复对政治激进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 二、中国当代变革的理论透彻 1论当代中国的浪漫主义改革观 2“软政权”与分利集团化:现代化的两重陷阱 …… 三、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思潮 1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 2民族主义、儒家文化与中国的未来 …… 四、新保守主义的近代史观 1戊戌变法与早期政治激进主义的文化根源 2科举制的废除与二十世界中国文化的断层 …… 五、从现代化看文化传统 1文化失范与现代化的因厄 2杜尔凯姆、马克思与荀子对同质社会的研究及其启示 ……
  • 知识分子与观念人

    作者:萧功秦

    目录 序言 思想史中的观念人 思想史的魅力 20世纪中国观念人的崛起 一个法国青年的文化浪漫 主义 与墨子刻教授的谈话 近代思想史上的主义崇拜 严复的思考及其启示 知识分子的思想分化与新左派 产生的背景 温和与激进:新左派知识分子 的两种类型 变革中的思想与思潮 警惕用乌托邦方式重建理想 社会 为什么叶利钦辞职演说充满 忏悔 清末新政与中国改革的 政治学 激进民族主义与知识分子 的思想分化 社会中的知识分子 当代世俗化潮流与知识分子 的无根化 当今中国的白领阶层与知识 分子 当代都市中的边缘知识人 当代学者的社会定位 为什么我们缺少特立独行的 人生态度 经由历史的智慧来理解生活 追忆我的导师韩儒林先生 (代后记)
  • 历史的眼睛

    作者:萧功秦

    《历史的眼睛》是作者近年来的入文思想随笔的结集全书从历史学的视角.考量20世纪以来中国的公共问题与社会文化生态.阐发特立独行与自由思考的意义。并以此观察历史社会.观察生活人生.充分展示知识分子的自由个性和公共关怀全书有五部分.一是作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思考;二是在国内外学术旅行中写的思想手记;三是人生杂感与人物回忆;四是对历史的意义的思考,对历史与生活的关系、历史学的思维方法的随想与感悟:五是文化谈话与讲演录
  • 儒家文化的困境

    作者:萧功秦

    本书从近代中国正统士大夫的文化心理、认识心理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上展开分析,考察他们对于异质文化的排斥态度、极端保守和少数先觉者内心的苦闷与压抑。 作者认为,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