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战争
-
中国刀剑
序言 皇甫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5000年来的人类历史首先是一部战争史。兵器的发展,决定一个国家强盛与否。兵器研究和生产,集举国最优秀的人才、先进的科技、巨大的财力和物资,可谓国之重器。在20世纪初期,世界各国基本进入现代枪炮时代,但在此之前近5000年的漫长战争舞台上,冷兵器一直作为最重要的角色,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冷兵器中,刀剑出现最早而消失最晚,配备最普遍且作用极大,可谓百兵之首。刀剑既可以保卫自己的生命尊严,又可以夺取他人的性命荣辱,这使得刀剑在历史地位上远超其他任何工具、器具、工艺品和商品。同时刀剑又代表最先进的科技和生产力,其制作从石器的磨削发展到到青铜器铸造,再发展到钢铁锻造, 最后到合金的出现。每一时期的制作材料和工艺的更新, 都是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人类5000年的文明历史,各国家民族均有值得自豪的悍刀宝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刀剑、印度及伊斯兰刀剑、马来诸族刀剑、日本武士刀和西洋刀剑,它们被并列称为"世界五大名刃"。不同国家的刀剑可以反映其民族性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哲学观: 日本刀的刚烈偏执; 马来刃的诡辣奇异; 中国剑的飘逸大度, 都可在一刀一剑的构造、形制、配饰、用法上表露无疑。刀剑都在中国最早出现,其发展历经商周、两汉、隋唐、满清四个高峰。在此期间,中国刀剑无论在种类、质量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巅峰,制剑工艺更是举世无匹。反映了当时军工技术的成就和兵器发展的最高水平,可谓种类完备、工艺领先、造型正直、内涵丰富。同时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然而,中国古兵器,包括古剑的命运,可谓多灾多难,历经浩劫。在"破四旧"的50年代和"史无前例"的60、70年代,多少人在疯乱的、愚昧而又狂热的思想下,把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切古董,尽一切努力破坏和销毁,其中包括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凝聚着中华民族先人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代表华夏文明艺术巅锋的大量国宝级文物。最为不幸,最大的破坏更是针对古董兵器--无数神兵利器被集中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门口,用电动工具一切为二,然后回炉。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位古兵器研究人员在对我谈到这一段历史时,仰天长叹,久久不能平复。与此同时,古刀剑的制造业也日渐势微,制刀铸剑大师不得不转投别业,包括龙泉宝剑在文革其间被视为"四旧"而一度停业。 时至今日,中国钢铁刀剑的历史及发展在世界古兵器研究中仍然是一个非常模糊和很不齐全的领域。进入21世纪后,海内外的中国古兵器爱好者与日剧增,而中国古刀剑收藏几乎成为目前最热的一项,但大多数国内外的专门论著主要集中在青铜刀剑上,同时也不够系统和完备。钢铁刀剑研究图书更是寥寥无几,且内容过于笼统,无论对于钢铁刀剑的形制、种类、沿革发展,还是材料、制造、装饰工艺的记述都很不完整,更无从达到完备。这让广大爱好者难以入门,更谈不上去研究和保护保存刀剑制造这一国技了。 在国内的几家国家级博物馆中,除极少的汉以前和清之后的钢铁刀剑外,几乎无法找到其他朝代具有代表性的藏品。相形之下,国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钢铁刀剑则来源清晰、传承有序、品相完好、价值珍贵。如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汉檑具剑;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隋剑和清皇室宝刀;巴黎法国军事博物馆的康熙、乾隆御用刀剑等,都被视为镇馆之宝,而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局珍藏的明永乐剑,更为推举为其馆藏世界十大古董兵器及盔甲之首。 相形之下,国人对古刀剑的重视程度则不可同日而语,如北京中国国家军事博物馆的刀剑藏品,无论在数量、种类方面,还是在资料、说明方面,甚至在陈设、保养方面都非常不尽人意。在沈阳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仍藏有部分清朝皇室刀剑,但其中的大部分并未对公众开放,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介绍资料也过于简单。囿于这些条件的限制,至今还未有专家学者认真总结出这些硕果仅存刀剑的系统资料供历史、考古、军事和古兵器研究爱好者学习。 基于对中国传统刀剑的痴迷与热爱,近二十年来,笔者上下求索,走遍世界,拜访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努力通过感性认知来增加对中国钢铁刀剑的了解。虽然相关的论著不多,但笔者一直力所能及地汲取学术资料、图录与研究文章中的知识,以期从理论上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中国钢铁刀剑之认识。同时,笔者定期参加在世界各地举办的与中国传统刀剑有关的拍卖会、刀剑展览会和各类古董卖场,并竭尽所能去觅刀寻剑,不让中华民族的瑰宝继续流落在异国他乡。 通过这些年从爱刀、藏刀,再到识刀这样的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笔者对中国钢铁刀剑有了自己的一份认知。因之,不揣冒昧,把自己的所思所得拿出来与同好交流。虽然探索只是开始,学术水平仍然有限,但还是愿意把自己和各位同好的心血汇集成书,抛砖引玉,为中国古代钢铁刀剑的研究略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本书中所指之"刀剑",主要指短柄刃状武器,柄可双手或单手持握,但长度不超过刃体。不包括杆状长兵,如戟戈、偃月刀或三尖两刃刀等;也不包括短柄杂兵,如锏、锤、钩、挝等。其他兵器,将另行成书说明。 由于客观原因,如上古时之铁兵数量本就稀少,加之铁器易蚀,因此传世之物绝无仅有,且多收藏在各大文博收藏单位。宋元以后之铁兵相对留传于世的多一些,但绝对数量仍然有限。因此,本书依据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三:一为文献材料,众所周知,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其中不乏刀剑相关之材料,或咏或叹,或歌或诵。二为各种图像资料,通过几十年的考古工作,国内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历代壁画、画像石(砖)、雕塑(陶俑与造像)、瓷器等,其中有许多描绘或者表现了各种刀剑的形制、样式与外装。三为钢铁刀剑的实物资料,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内外各大博物馆中的藏品,一是笔者及海内外中国钢铁刀剑爱好者手中的藏品。 书中采用的博物馆图片,绝大部分系笔者十余年来游遍全球拍摄的,实物刀剑中的大部分更是皇甫家族的精心收藏。除此之外,更得到“拔刀斋”各位同好挚友的鼎力支持,更蒙他们无私地提供了宝贵的藏品资料和照片与大家分享,如北京若谷兄的清代贝勒佩刀、李健兄的清代高阶职官佩刀、偃月斋兄的日本国“宝高”造腰刀、流星马兄的仿倭明刀、广州金相显微兄著名的“金相三剑”和明代公卿宝剑、吉林麦克兄的清代高阶职官佩刀、济南度渡兄的双龙明刀、南昌瑶哥兄银龙明刀、南宁陈英雄老弟的金龙腰刀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刀剑皆为中国古董刀剑中的精品,部分更是孤品。同时感谢北大杨盛唐博士考证的清代“白虹”宝刀的资料,和有中国古刀剑“活字典”美誉的北京冷艳锯兄的大量图文及史籍资料,及中国台湾收藏家卢益村先生为此书扉页提供的鎏金双龙镡图片,还要感谢广州独孤求剑兄提供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照片和慷慨割爱的数把上品刀剑。此书能成,虽为一群“小众”的聚合,但期能够影响一代国人的情怀。 最后,笔者郑重地感谢明天出版社的全体同仁。此书从策划到付印,其中的艰难、复杂和付出是非同一般的。笔者前后五度交稿,编辑四易其版式。书中所有图片都经过精密地处理,既符合实物原状,又能不失美感。他们极其挑剔和认真的态度曾数次令我几乎搁笔,但过后却尊重中充满感激。希望大家在分享精美的插图和严谨的措辞之余,能够感知到他们的心血和敬业,以及对中国刀剑的挚爱。 -
二战史诗三部曲
● 售出2000万册的全球超级畅销书,震撼36国读者心灵的史诗巨作; ● 全球媒体公认“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典范”“战争纪实的巅峰之作”; ● 真实!让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战争; ● 没有一个名字是炮灰。每一个战壕,每一座城市,都标示人类命运; ● 二 战三大战役全景展现细节还原,它将个人和世界都放在了命运运转不息的刀锋上! “二战史诗三部曲”包括《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是著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亲历二战后历时近30年创作完成的史诗级巨著,通过二战期间的三场决定性战役,生动再现了那些决定世界命运的伟大历史时刻。 “二战史诗三部曲”英文版出版后即成为超级畅销书,在全球以近30种语言出版,销售累计超过2000万册,历经近50年畅销不衰,可谓经过时间检验的权威经典著作。更获得CNN、《时代》《生活》《卫报》《观察家》《纽约时报》等近100家全球媒体一致赞誉推荐,名列各大权威媒体评选的“最佳非虚构战争图书”和“最佳非虚构二战著作”榜单前10名。因此,有中国读者评论:不读“二战史诗三部曲”,就等于不了解二战! ----------------------------------------------------------------------------------------------------------- 第一卷《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内容简介: 这是决定世界命运的24小时。 1944年6月6日(D日),来自12个国家的15.6万名士兵、1.1万架飞机、7千艘海军舰艇,横渡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等待他们的是希特勒用拒马、地雷、碉堡、火炮阵地精心打造的“大西洋壁垒”。无论对盟军还是对纳粹德国,这都是“最长的一天”:残酷、血腥而艰难,战斗惨烈程度前所未有……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盟军从西线反攻欧洲大陆,使得战争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最长的一天》正是 “关于诺曼底登陆不可超越的叙事史”。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励精图治,用10年时间寻找D日幸存者,进行了3000多场访问后,终于写成了这部旷世巨著。它真实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钢铁火焰构成的战争奇观,写下了双方普通士兵作为个人所遭遇的史诗般的命运,所经历的痛苦、迷狂和兄弟情谊…… 这是一部关于命运和以勇气改变命运的战争史诗。在这里,你能看到弱小个人面对黑暗和未知时的恐惧、慌张,能体会到命运的残忍、无常;而置身其间的人们,又如何鼓起勇气去坚持、去战斗,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胜利和荣耀。它将战争深深嵌入你的生命经验之中,陪伴了千万读者度过生命中最为低沉和黯淡的时光。 即便是公开了大量的政府解密档案和相关人物回忆录的今天,这本书依然是关于诺曼底战役的最经典畅销的著作。因为,它讲述的不是军事史,而是人的故事。 -------------------------------------------------- 第二卷《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内容简介: 蒙哥马利元帅说:它取得了90%的成功。 但每一场战役,只有两种可能,不是成功,就是失败! 为了在1944年底前结束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成功之后,因连续胜利而踌躇满志的盟军决策层,动用5500余架运输机、2596架滑翔机、8000余架战斗及轰炸机,发起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空降部队和地面装甲部队的联合攻势,将3.5万空降兵投放到德军阵地后方,去攻占那座横跨莱茵河的阿纳姆大桥…… 这就是代号“市场花园行动”的阿纳姆战役。它是“二战”中最大胆而又最具想象力的作战行动,却也是盟军在欧洲战场上所蒙受的唯一一次重大失败。盟军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人数高达诺曼底登陆的两倍。仅英国第一空降师10000名士兵当中,就有1400人阵亡,6000人被俘,只有2300人突围成功。 《遥远的桥》正是关于“市场花园行动”最权威的历史著作。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倾余生之力,历时7年,采访1200多人,从浩瀚如海的日记、信件、报告等资料中,寻找历史的真实和细节,完整还原了这场最具戏剧性的战役从计划到失败的全过程。 这是惊心动魄的搏斗,这是让人的灵魂为之震颤的战争史诗。深入敌后、孤立无援的空降兵,所面对的残酷、绝望、悲痛,所表现出的悲怆英雄主义,通过瑞恩感人至深的文字得到淋漓尽致的书写。 这是战略的失败,这是执行的壮举,这是阿纳姆战役9个昼夜的历史。它将令人扼腕的悲惨败局,变成了后世永恒的记忆与教训。 这场伟大的战役不可能重演,而这本传世的经典也不可能重写。在远离战场硝烟的现代商业社会,《遥远的桥》依然是一本值得所有人反复回味,受用终生的好书。 -------------------------------------------------- 第三卷《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内容简介: 这曾经是一段我们无法回顾的历史。 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点整。在德国首都东边不到38英里的地方,涨水的奥得河上方的夜空突然燃起了红色的火焰,让人目瞪口呆的炮兵掩护炮火立即发射出来,苏联人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发动的最后进攻开始了。柏林,即将成为一座被炮火、妒火和欲火彻底焚毁的城市…… 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一场终极恶战。这场战役,也是“二战”中最关键、最血腥的时刻之一,给柏林这座历史名城带来了毁灭性破坏。它不仅导致了纳粹这头利维坦式巨兽的垮台,也影响了未来几十年中国际政治局势的走向。 为了还原第三帝国崩溃的历史,科尼利厄斯•瑞恩采访了2000多人,既有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等英美将领,科涅夫、崔可夫等苏联元帅,也有戈特哈德•海因里齐等德国将军,当然还有众多平民和士兵。他搜集、研究了大量资料,并在冷战高峰期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未解密档案……最终,写出了这部“无一字无出处”的经典著作。 在《最后一役》中,一方面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另一方面却是柏林平民尤其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与他的另外两本书一样,瑞恩深入到军事和政治层面的内核,探讨了生存这个更为直接的问题。正如作者所说,在这段黑暗岁月里,“吃饭比爱更重要,躲藏比战斗更有尊严,忍受比赢得胜利在军事上更正确”。对战争以及战争深渊中个体生存与命运的深刻书写,使得这本书成为“论述战争的最为不朽的著作之一”。 《最后一役》讲述的是平民和士兵的故事,是战争深渊中人的故事,是在残酷世界中人性黑暗和光辉的故事。这些故事值得我们世世代代铭记。 ----------------------------------------------------------------------------------------------------------- 编辑推荐: ◎这不是军事史,而是人的故事。著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瑞恩不仅是战争的亲历者,也是战争的研究者。二战后,他历时30年寻访幸存者,在大量的口述材料、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运用独创的“新闻与历史写作”手法,真实再现了20世纪最大规模全球冲突中的三场经典战役。全书读来,没有宏大的概念,没有抽象的脸谱,只有鲜活的人物和细节。打开这本书,你能看到隆美尔焦灼的神情,能闻到战场上浓浓硝烟味,能感受得到战斗中士兵的恐惧……太特么真实了。原来,这才是战争! ◎塑造历史格局意识的绝顶好书。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读战争?最根本的就是为了重新回到那些转动历史的伟大时刻,看历史中的人们如何抉择。作者瑞恩以类似于小说的精彩笔法将你带回历史现场,还原巴顿、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崔可夫、隆美尔、海因里齐等20世纪最优秀政治军事将领在抉择时刻的人格选择。读过这本书,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将内化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妙哉,这就是对历史的洞悉吧。 ◎将战争深深嵌入你的生命经验之中的伟大著作。战争不是赤裸裸的死亡游戏,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惊心动魄的严酷搏斗。战争是悲剧,欣赏悲剧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二战史诗三部曲”书写在残酷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登陆诺曼底的士兵、投放到德军阵地的空降兵、城市废墟中的柏林市民……他们面对的未知、绝望和焦虑,他们经历的坚持、战斗和等待,都将嵌入到你的精神世界里,从此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关于命运及其转折点的战争史诗。“二战史诗三部曲”每本书都有一个主题(《最长的一天》是“勇气”,《遥远的桥》是“失败”,《最后一役》是“生存”),但关注的都是人的命运,确切地说,这是人如何改变命运的故事。在远离战争的和平年代,它让千万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精神的鼓舞,陪伴他们度过生命中低沉黯淡的时光,迎来人生的转机;在欧美,它被父亲当作“成人礼图书”(grown-up book)送给年轻读者,希望其中的阳刚之美给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成长的心灵带去坚强。 ◎这是撼动世界的二战三大战役,这也是最适合改编成好莱坞超级大片的史诗巨著。事实上,三部曲其中就有两部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根据《最长的一天》拍摄的同名电影荣获多项奥斯卡奖;而根据《遥远的桥》拍摄的同名电影则成为1977年的全球票房冠军,并囊括第3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的多个奖项。 ◎中文版经科尼利厄斯•瑞恩版权继承人独家授权,由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倾力打造,使得这套断版多年的经典著作以全新面貌震撼上市。 ----------------------------------------------------------------------------------------------------------- 媒体及专家评论: 《最长的一天》所获评论 我敢肯定在五十年之后,诺曼底登陆的历史将极为倚重这本书。 ——约翰•托兰(John Toland,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著有《第三帝国兴亡史》) 无论你读没读过有关诺曼底登陆的内容,无论你是否参与过这场战争,你都会像我一样,被这本讲述这段光荣与悲剧历史的书深深震撼。 ——詹姆斯•加文中将(Lt. Gen. James Gavin,D日亲历者、时任美军第82空降师师长) 作者穷十年之功,完成了这部20多万字极其真实的作品。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证实,每一页都让人訇然心动。 ——《时代》周刊(Time) 战争不是赤裸裸的死亡游戏,更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严酷的惊心动魄的搏斗,个人、世界就处在命运的紧要关头。其实,它是一部关于命运及其转折点的作品,一本不仅仅是军事爱好者必须读的书。 ——《生活》杂志(Life) 风格十分接近小说的战争史诗,至今依然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杰作。 ——《今日美国报》(USA TODAY) 这部曲折动人的大师级作品,既是对那些死难者的生动纪念,也是一段扣人心弦、悬念丛生的惊险故事。 ——《芝加哥星期日论坛报》(Chicago Sunday Tribune) 真实!令人恐惧地展现出了战争的真正模样。诺曼底登陆是英国和美国历史上最伟大也是最无法避免的作战行动,而瑞恩的这本书则完全配得上它的主题。 ——《观察家报》(Observer) 《最长的一天》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备受评论和市场的宠爱。出版之后的几年内,这本书便被翻译成18种语言,销售达千万,更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荣获多项奥斯卡奖项。而且,它曾经引发过(新闻业)的革命。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The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瑞恩为完成这部1959年出版的作品,从美国 、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资料、将领日记以及对参与了作战的无数士兵和平民的访问中,收集了大量信息。本书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可靠记录,也是对经历过D日作战的人们的生动刻画。作为二战研究的最好资源之一,这本书对于任何学术和公共图书馆都是至关重要的。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 《遥远的桥》所获评论 在刻画人的勇气上,没有其他作品能像这本书一样活灵活现,令人肃然起敬,仿佛身临其境。 ——詹姆斯•加文中将(Lt. Gen. James Gavin,时任美军第82空降师师长) 一项无与伦比的历史和文学成就…… ——《卫报》(The Guardian) 以一种凝练有力的风格,瑞恩展现出了这场战争蕴含的经典悲剧的威严与美感。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战争的景象与声音,危险和冒险犯难,生与死的交织,栩栩呈现。作者以笔扫千军之力,使我们时而恐怖得透不过气来,时而又在轻叹中如释重负。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他的叙事节奏简洁明快,让人心潮澎湃。这场战役每一阶段的戏剧性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这场英勇顽强却最终失败的大规模空降作战,因为科尼利厄斯•瑞恩的这部杰作而被历史铭记。 ——《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 的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其他的战役得到过这么精彩的记录,这是一本让人震撼、令人着迷的书。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遥远的桥》是科尼利厄斯•瑞恩的杰作,这位《最长的一天》与《最后一役》的作者将他作为记者、叙事者与历史学家的伟大天分倾注到了这本书的字里行间。 ——“二战”研究权威网站World War II Database 在过去四十多年里,这本书我读过了一遍又一遍,由它改编的电影我也看过。但是当时正在写《遥远的桥》的瑞恩,竟然能一边与癌症搏斗,一边还能将二战最惨烈战役之一的市场花园行动写得情感四溢、高潮迭起,还是会让我感到惊叹不已。 ——美国著名新闻网站Examiner.com -------------------------------------------------- 《最后一役》所获评论 《最后一役》是一项罕见的成就……世世代代的人都将会获益无穷。 ——詹姆斯•A•米切纳(James A. Michener,美国著名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 科尼利厄斯•瑞恩的《最后一役》写得真是太好了。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一部超级畅销巨著,讲述了终结欧洲战场战事的柏林战役。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科尼利厄斯•瑞恩掌握了大量资料,而且知道如何将其运用得恰到好处。他进一步提升了在上一本畅销书《最长的一天》中所使用的写作技巧,讲述了纳粹德国在1945年4月的最后三周的经历……瑞恩的这本书中,有美国指挥官在看到集中营后难以置信的惊诧,有希特勒藏身之地最后时刻发生的故事,还有无数进攻的士兵和柏林平民的遭遇。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史诗巨著。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历史上没有几场战役能比二战结束前的柏林会战更凶残、绝望、勇敢和骇人,也没有人能比瑞恩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好。书的每一页上都熠熠生辉地写满了反抗与勇气,以及冒着个人生命危险帮助他人的壮举。 ——亚马逊普通读者 在更为理性的今天,整个人类都应该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在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而给后人留下的珍贵遗产,而瑞恩的这部经典历史、不朽著作,使这份遗产从一个角度得以永远保留了下来。 ——王义国(《遥远的桥》《最后一役》译者) -
美国内战
《美国内战》画页版面世之初,《纽约时报》盛赞其为“视觉和心灵的珍宝”。现在,乔弗里。瓦德这部具有权威性的历史杰作的文字版出版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本人的叙述和经历过降临在美国的那场灾难性考验的男男女女的叙述交织在一起:你不但能听到亚伯拉罕·林肯、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和罗伯特·E.李这些风云人物的声音,还能听到南方的淑女和逃亡的奴隶以及身穿“扬基蓝”和“叛军灰”的骑兵军官和普通士兵的声音。 《美国内战》还收集了一些当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的论文:法伦贝切对內战的起因作了论述;费尔德谈了奴隶解放的经过;肖比·富特描绘了交战双方的士兵和将领;麦克富尔森分析了内战的政治层面;伍德沃德评估了从內战废墟中崛起的美国。 -
激战时刻
公元前490年,古希腊重装步兵与波斯“不死军团”在马拉松平原相遇,这场东西方文明的第一场冲突,决定了未来几千年民主、自由的西方文明的存续; 公元636年,阿拉伯军队在叶尔穆克河畔对阵拜占庭骑兵,这场战役之后,伊斯兰文明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面上,英国将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轰得粉碎,巩固了海上霸主的优势,这个优势将持续一个世纪,而英国将成为塑造现代世界的模型; 1942年,中途岛战役,美国击败日本,扭转了“二战”局势。这个环太平洋的年轻国家一跃成为全球霸主,至今仍在操控世界国际关系格局; …… 本书甄选人类历史上二十场重要战争,每场战争定格在不同的历史空间,呈现不同战斗形态下的激战场景。从短兵相接、近身肉搏的马拉松平原,到精确制导、高技术信息化作战的伊拉克,战争的技术不断进化,它们对文明进程的影响也一直回荡在历史的上空。 《激战时刻》即为这些战争而作,带领读者穿越2500年的时空隧道,亲临硝烟弥漫、厮杀震天的古代战场,触摸激战之后接踵而至的死亡与灾难,反思战争如何摧毁文明,又如何塑造文明。 ----------------------------------------------------------------------------------------------------------- 编辑推荐: 西方军事史畅销书作者联袂热捧/历史图书俱乐部全球会员一致推荐/军事图书俱乐部年度重点选书。甄选人类历史进程中最有代表性的20场经典战争,大手笔绘就2500年战争的进化图景。 不空谈《战争论》的高深理论,不扯淡《六韬三略》的兵法权谋;书中以史为经,以论为纬,不仅绘声绘色地描述普通士兵冲锋陷阵时的复杂心情,而且精彩解析每场战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智力博弈。激战时刻早已过去,但是它们的回音仍然回荡在历史的上空。 从冷兵器近身肉搏的1.0时代,到高科技指挥作战的3.0时代,每一次战争技术的进化,都会带来更强的破坏力和塑造力。借助这些战争,我们应该反思—— 为什么会出现战争这种有组织的大规模暴力行为? 为什么冲突不可避免地导向战争? 哪些战争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走向? 战争如何摧毁文明,如何塑造文明? ----------------------------------------------------------------------------------------------------------- 媒体及专家评论: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人类的故事,讲述一些重要人物如何改变2500年的历史。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Victor Davis Hanson),《杀戮与文化》作者 两位杰出的历史学家生动、雄辩地展示了改变历史进程的二十场战争。《激战时刻》是理解人类发展历程及其转折点的必读之书。 ——丹尼斯·肖华特(Dennis E. Showalter),美国历史学会“保罗·博兹奥尔”奖获得者 《激战时刻》从公元前490年马拉松战役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战争描绘得荡气回肠。两位作者都是杰出的军事历史学家,在现代战争及战争指挥艺术领域颇有创见。他们简明、流畅的文笔不仅使读者深深着迷,而且对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多有启发。 ——唐纳德·卡根(Donald Kagan),耶鲁大学历史学和古典学权威 两位作者为读者指出改变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性战争。读者可以保留不同观点,而这也正是本书的乐趣所在:在提供知识乐趣的同时,启发读者思考。《激战时刻》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入门读物。 ——马克斯·布特(Max Boot),《隐形的战争:游击战史》作者 从马拉松战役到伊拉克战争,《激战时刻》大胆揭露改变人类进程的冲突的真相。作者用闪烁智慧火花的精彩文字,将读者带到厮杀震天的古代战场,引领读者从不一样的角度思考现代战争。 ——巴里·施特劳斯(Barry Strauss),《指挥大师》作者 引人入胜、流畅易读,而且功底深厚,这是一部历史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普遍青睐的佳作。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朝鲜战争后,有关各国几十年来先后有多种关于朝鲜战争的论著与记叙出版,美国人贝文・亚历山大的这部书取材比较全面,立论较为客观,主张中、美两个伟大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同时本书总体上对美国的好战势力及上层的错误决策,是采取谴责态度的;更对战后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各届政府执行的一项项反华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由于作者是朝鲜战争的亲历者,又占有包括美国解密档案在内的丰富资料,所以他对整个战争及朝鲜停战谈判中一些问题的记叙,也比较接近真实。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美国人的反思》力图表明,美国领导人,战前已收到了充足的信号,倘若他们对此信号作出反应,则有可能避免红色中国介入战争;即使不能避免共产党中国的介入,也有可能以很小的代价尽早结束这场战争。 本书还试图说明,美国在朝鲜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的战争,输掉了另一场针对红色中国的战争。这两场战争的本质上完全不同:北朝鲜公然进行侵略而被挫败;红色中国努力保护其家园免遭潜在的入侵威胁而获得胜利。本书还着力如实地展现朝鲜战争的作战情况,以及在制定战略战术方面的高下之别。本书充分展示了战争双方人员为他们所铭记的国家利益而做出的贡献,以及人类令人敬畏的献身精神与奋斗力量。 -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是《战争中的美国》丛书中的一册,《战争中的美国》丛书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了几场直接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大规模战争。本丛书中的每部著作都以对战争进程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事件的讨论开始,而后详细介绍战争的重要目标和战略,包括在武器装备和战术战法方面的发明创新。同时,本丛书既展示了参战主要将领的生活细节,又详细描述了参战基层士兵和平民百姓的生活情况。 -
朝鲜战争
★上世纪90年代“内部发行”图书,20年后首度公开出版,原班译者重新校订, 1990年,解放军出版社内部发行《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23年后首度公开出版。经原班译者重新校订,对全书理解更为准确。同时,保持原著生动的风格和观点,增补文字逾5万字,首次收入麦克阿瑟解职后国会质询的两章内容。还原大众可以感知的生动细节,为再现朝战历史提供动态的社会和政治全景。 ★军事研究的权威著作,一个观察美国军事政治决策出台、运行的极佳视窗 本书向读者提供了涵盖政治、战略和战场“互动”的全新视角,书中的批评性论述,有别于西方和美国的“正统”观念。运用的大量解密美方内部档案,为中国的朝鲜战争史研究提供了原始素材。内部版本发行以后,即成为军史研究权威作品,为国内学者大量引用,如著有《朝鲜战争》的王树增,研究冷战史的著名学者沈志华等;以及为国外后期研究、著述者所借鉴,如《最寒冷的冬天》的大卫·哈伯斯塔姆。 ★像故事书一样好看的军事史书,可读性极强 译文流畅,传神达意。作者笔下的历史人物形象立体生动,各方军事—政治斡旋紧张感强,战争场面既见宏大叙事,又见人性的细微刻画,呈现历史的偶然和必然。其叙述贯穿战争全程,读来就如同小说一样好看,在写朝鲜战争的众多书中是仅有的一本。 《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是一部研究朝鲜战争的全面又精彩的综合性著作。美国政论家约瑟夫·古尔登充分利用1970年代末开始解密的有关朝战的官方档案,收集到美国政府重要决策所依赖的原始情报数据,此后四年间采访众多当事者和知情人,经过精准梳理和敏锐把握,完成了这部内幕之作。而这批“五角大楼朝战文件”资料已经被小布什政府重新加密,这使得本书所揭示的真相更为难得可贵。 本书循着战争决策和实施的主线,从党派政治、国际关系、军事战略、战役以至战术等角度,详尽地描述和分析了朝鲜战争的起因、背景、发展和结局,全景式地再现了决策和作战的真实进程。 书中更有很多美国最高决策当局的内幕情节,着力刻画了诸多军政要员的独特性情和手段,如杜鲁门的固执轻率、艾奇逊的聪明傲慢、麦克阿瑟的乖戾戏剧化等,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向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美国军事政治决策出台、运行的极佳视窗,以及理解政治、战略和战场“互动”的全新视角。 1953年的一纸协定,朝鲜半岛分野依然。60多年后回头再看这场战争,以及围绕这场战争的种种国际间的纵横捭阖,对于我们把握现实和预测未来,仍然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
战争史
《战争史》是“我们时代最卓越的战争历史学家”约翰·基根写给文明世界每个普通人的经典之作,它以战争的起源和变迁为主线,跨越4000年的历史时空,讲述战争如何影响文明,以及战争如何改变人类社会的命运。 从人类诞生之初,到人类进入现代世界,战争从未远离。战争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也是文明演变的主要动力。它不仅引发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的一系列变革,而且促进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从复活节岛的巨人石像,到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遗迹; 从古代中国的万里长城,到罗马帝国的重兵方阵; 从公元前1469年美吉多的战车对决,到“二战”太平洋战场的原子弹爆炸,基根为我们描绘了不同文明形态下的战争,这些战争犹如一幅幅绚丽的挂毯,勾勒出文明背后的冲突与对抗。 全书谋篇布局独具巧思,不是以编年形式单线罗列战例,而是从石、肉、铁、火四个主题,多维度解读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原始部落的燧石矛头、希腊战士的青铜武器、马背民族的战马和战车御者,以及近现代军事制度,每一次战术、武器、战争组织等的进步,都催生了更高程度的文明。透过军事、战略角度的精妙分析,跨越人类学、生物进化论、演化心理学等多元领域,基根从战争的视角,引导我们发现不一样的人类文明。 历史的本质在于反思,反思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战争史》从战争的角度反思人类社会的命运,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这是一部文明世界中,每个人都值得一读的战争史经典。 ----------------------------------------------------------------------------------------------------------- 编辑推荐: “我们时代最卓越、最博学的战争历史学家”约翰·基根,酝酿40年的野心之作,集大视野、大格局和人类关怀于一身,写给文明世界每个人的战争史经典巨作。 以截然不同的视角,重新解释战争,以及人类社会的命运。战争不是政治的延续,而是植根于人性的文化现象。“一切文明都(部分地)植根于其战争缔造。”军队和战争改变了政治和文化的本质,甚至主导了文化的形态。 谋篇布局独具巧思,不是以编年体形式单线罗列历史上的战争事例,而是从石、肉、贴、火四个主题多维度解读人类历史上的战争。既有军事、战略角度的精妙分析,又能跨越人类学、生物进化论、演化心理学等多元领域,解读不一样的战争与文明。 权威经典,作者是战后英语世界头号军事史权威,著有二十多部畅销作品。《战争史》荣获1993年首届达夫·库珀奖,《泰晤士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主流媒体年度最佳选书。 全新译本,联合国高级翻译担纲翻译重任,译文流畅易读。20周年典藏纪念版,新增精美彩插,给读者提供完美的图文阅读体验。 ----------------------------------------------------------------------------------------------------------- 媒体及专家评论: 《战争史》是我读过的最有宏大视角和人文关怀的战争著作。 ——何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著名政治经济学者) 战争是驱动人类历史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约翰·基根的这部《战争史》,在短短400页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战争的“大历史”,以期我们铭记人类历史的血腥和残酷。一部无与伦比的作品。 ——唐世平,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知名国际关系学者 约翰·基根的文字颇具可读性,同一时代的军事史学者无人能出其右。《战争史》广征博引,是迄今为止最值得称道的一部作品。 ——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军事史学者 我们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史学家,为我们展开一幅引人入胜的战争历史图景,……这是一部旷世佳作。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 约翰·基根从历史学、心理学、冶金学、遗传学、后勤学、考古学、战略和战术等多个角度入手,考察战争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古巴比伦帝国,抑或索姆河会战,他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并且提出新颖的观点。《战争史》这部著作令人惊叹,无与伦比。 ——奈杰尔·尼克尔森(Nigel Nicholson),政治家、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 1993年我接触到这本书,它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刻画了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战火纷飞的恢弘图景。 ——保罗·约翰逊(Paul Johnson)《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图书 一部杰作,……即使再过一百年,它依然将是同类书中的佼佼者,经典性丝毫不会逊色。 ——《纽约客》 -
无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到1918年期间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初一场世界范围的战祸。虽说战事主要发生于欧洲,而且战场主要集中于法国北部、俄国西部以及巴尔干半岛。但是,这场战争则卷入了几乎所有的列强,而且各国动用了其所有力量,包括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工程师的创意、产业工人的劳作乃至宣传鼓动家的文笔,这股汇聚着力量的洪流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初的,影响更是遍及整个世界的“总体战”。这场战争给全人类带来的灾难和毁灭可谓亘古未有,同时战争还荡涤了整个原有的社会秩序。其影响堪称是决定性的,无论是政治格局,还是人类整个社会结构、文化生活、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在这场大战以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传统军事思想和体系下展开的,然而由于军事技术的腾飞而造成的巨大破坏力,使得整个战争却以付出当初根本无法预料的牺牲和浩劫而结束的。在长达四年的战争期间,推定死亡人数为战斗人员阵亡900万,平民遇难1000万,2000多万人负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损失了当时币值1700亿美元的巨额财富。 在大战期间的海上,战事由海面开始全面向水下和空中扩展,成了传统意义上单纯水面舰艇决战的最后舞台。无论在北海的寒波和迷雾中破浪前进的巨大舰队,排开长达十余公里纵列倾吐炮火的壮美画面;还是秉承超人的智慧和勇气,驾驶设备贫弱的潜艇长驱敌巢挑战钢铁巨舰那种惊心动魄之情;乃至伪装成普通商船,远离故土千万里进行破交战那些伪装巡洋舰的骑士风范,却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战的一幅又一幅传奇的画面。当然,由于无限制潜艇战的肆虐,炮击不设防港口的舰队,盲目轰炸市镇的飞艇,却又是那么鄙夷而让人不齿。那些由于国力急遽强盛而企图挑战世界秩序的狂妄君主,那些造成无谓牺牲的拙劣指挥,也都值得让后人发以深思。 这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海。 然而,对于这样一场处于世界海战史关键阶段的世纪海战,迄今为止,国内却始终难寻一部能反映其全貌的著作。且不说原创,即便是翻译作品也寥寥无几,且也基本上局限于日德兰海战、施佩舰队等个别内容的叙述。对达达尼尔海峡战役以反映陆上战斗为多,偶尔出现的一些对潜艇战、海上破交战的介绍,也往往停留在局部的描摹。即便在国外,从全球视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战进行全面描述的作品也并不多见。 这次山东画报出版社所出版的《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却可谓是填补了这个空白,使得我们可以探寻这片被无畏舰那种业已逝去的钢铁巨兽所主宰之海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战,是以北海为主要战场,烽火遍及世界各地。因此,书中除了北海主战场之外,对于其他海域的战争进行了相应的介绍。此外,虽然名曰“海战史”,但是书中也有关于东非丛林湖泊中的“湖战”,以及多瑙河、美索不达米亚的“河战”,当然还有诞生后不久海军航空兵的“空战”。有时,也会遇到不得不涉及陆地战场的内容,在这个情况下,书中也会进行极为简单的相关介绍。总之希望能够给予人们对于当时整个海军作战具有较为全面完整的认识。 更加发人深思的,书中我们还能探寻到了另一种“无畏”。在寒冷的英吉利海峡击沉一艘美国驱逐舰后,德国U-53号潜艇在罗泽艇长的指挥下勇敢地浮出水面。他们不但收容了两名重伤伤员,还为生还者留下食物、淡水和药品,甚至不顾风险,向附近的英国反潜舰队基地发出标明详细方位的求救信号。这才是真正的无畏,它来源于军人的荣誉,来源于人类高贵的良知。 不过遗憾的是,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完全揭开了“总体战”的封印。那种混淆了前线与后方,混淆了军人和平民的作战样式完全释放出了深藏于人类灵魂深处的邪恶。那种真正的无畏精神,却逐渐成为西去的黄鹤。 这样的精神,除了上面的战例之外,还是时常地闪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上战场。因此,在描述钢铁无畏舰鏖战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深深地感悟那种至高的无畏精神。 在卷尾,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不同战场在同一时间的进程,笔者在正文之后还整理出了较为详尽的年表。而且还将战争期间损失的所有主要舰艇成表列出。这些舰艇包括了1914年7月28日到1918年11月11日之间损失的雷击舰以上舰艇以及潜艇。这些损失既包括由于战争原因,也包括由于事故、灾难等其他原因。其中也有损失后打捞起再次使用的,对此会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另外,中立国方面损失的舰艇也一并列入表中。可见本书具有的资料性也是值得关注的。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全二册)
李德·哈特是英国著名军事思想家,一生著述宏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既是他的遗著,也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凭藉着个人的军事经历、丰富的资料文件、当事人的访谈记录,集22年之功才完成这部战史。全书对历时六年的二战中大小战役均有翔实的叙述,铺陈详尽。作者同时也对此段历史作了冷静、客观的分析与思考。 -
卡廷惨案真相
卡廷事件(Katyn Massacre),又称卡廷惨案、卡廷森林大屠杀,指二战期间,1940年春,大约22000名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在卡廷森林、加里宁等地遭到苏联军队杀害的事件;共有约22000名波兰人被害,其中在卡廷森林被害的有4000余人;1943年,发现波兰军人尸体的纳粹德国称杀害事件为苏联所为,遭到苏联否认;直至1990年,波兰总统的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时,苏方才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2010年4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公开俄方掌握的卡廷事件历史文件,这是首次向公众公开卡廷事件的相关材料;另外有同名电影。 这本书是在波兰总统飞机失事后专门为中国编辑的书,这不是一本成书,是文本资料,编辑这本书的目的是让中国读者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真相,是第一本直接用波兰文翻译成中文的历史资料书。 -
狼烟-硝烟散尽
国难当头,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向敌人展示了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 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一段深重的民族苦难,一个豪气干云的草莽英雄,热血男儿演绎着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史诗。军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士兵和军人究竟区别在哪里?十四年的硝烟一朝散尽,我们是否真正获得战争的胜利? 跌宕起伏的政治悲剧,乱世中缠绵悱恻的爱恨情仇,一个另类的八路军指挥员,一个热血澎湃的铁血将军,为您诠释硝烟背后那段特殊的历史真谛。 -
利刃-硝烟散尽
一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一段深重的民族苦难,一个豪气干云的草莽英雄,热血男儿演绎着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史诗。军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士兵和军人究竟区别在哪里?十四年的硝烟一朝散尽,我们是否真正获得战争的胜利? 跌宕起伏的政治悲剧,乱世中缠绵悱恻的爱恨情仇,一个另类的八路军指挥员,一个热血澎湃的铁血将军,为您诠释硝烟背后那段特殊的历史真谛。 -
虚无的星轨
《虚无的星轨》是由sf新兴名家绿野嘘老师创作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架空的宇宙中,以少年尼尔·杨的成长故事为主线,讲述了宇宙海盗、革命同盟军和帝国三大势力间的纷争,以及不同星球,不同种族,不同身份的人们之间的爱恨纠葛。故事故事构架宏大,配角众多,整体气氛黑暗而压抑,是一部史诗级的sf巨作。 目前国内译本出版仅有第一部,网络译版较多,连载中,未完结。 -
杰昂的小枝
隨書附贈一張與日版相同的「肉球篇」漫畫書卡!還有收錄老師同人誌作品最夯的「肉球」系列 -
CAT SHIT ONE'80(01)
兔子們又回來啦!! Cat Shit One越戰狂想曲系列最新作品! 恐怖主義威脅、蘇聯軍入侵阿富汗…… 從泥沼般的越南戰場生還歸來的Cat Shit One隊員們, 再度投身於東西冷戰局勢下的炙熱戰場中! -
FRONT MISSION DOG LIFE & DOG STYLE 2
死神は、己の中に。 戦場で、ヒトは闘う。敵の銃口に抗い、もがく。いつしかヒトは、“死神”となる。敵を殺し、未来を奪う。常識など通じるものか。ここは、戦場なのだ。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