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战争

  • 我的朝鲜战争

    作者:张泽石

    朝鲜战争的滚滚浓烟早已散去,但它留在国人心中的硝烟却总是挥之不尽……本书作者以他在朝鲜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出战争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值此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50周年之际,谨以此书献给当年在战俘集中营中捍卫国家尊严、进行不屈斗争的志愿军战土!
  • 末日之门

    作者:乔良

    除夕之前,中国驻港军区中校参谋李汉,与一个叫婵的神秘女孩不期而遇,由此开始了一段缠绵悱恻、欲生欲死的恋情。令人大感骇异的是,婵身上有一种超乎常人的预知未来的能力,每当神志失控时,这种能力就会显现出来——即将爆发的战争,世纪幸运儿的惨死,某大国总统的被刺,数国首脑人物被恐怖分子扣为人质、电脑病毒把世界推到末日边缘……这一发都被她令人悚惧地预先感知,又被电脑专家李汉进入全球网络查询一一得到印证。于是,两人便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世纪之初种种政治军事的旋流之中……
  • 狗日的战争3

    作者:冰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河南板子村的农民老旦,被国军抓了壮丁,稀里糊涂地去抗日;残酷的战争,将怯懦恐惧的老旦,一夜之间变成凶狠残暴的杀人机器,在战场上一战成名。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保卫战,大仗、硬仗、狠仗一路打过来,伤痕遍体,成为抗日英雄。 1945年,日军投降,次年国共内战爆发。在淮海战役中,老旦被解放军俘虏,改造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倒戈杀向昔日战友,在兄弟相残的痛苦中立下赫赫战功。 1949年,新中国成立,老旦荣归故里,没过上几天安生日子,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他告别妻儿,再次应征入伍,在异国战场继续他的战争生涯。 漫长的战争硝烟终于散尽,老旦带着残缺之躯幸存下来,而真正的折磨才刚刚开始:一场一场的人生浩劫接踵而至,老旦裹挟其中,找不到敌人,也找不到战友,最终被揪上了批斗台,在迷茫不解中迎来了比战争更加残酷的宿命…… 翻开本书,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史进程中,了解一个老兵传奇而卑微的一生。
  • 我的朝鲜战争

    作者:张泽石

    本书讲述了作者1951年入朝参战被俘,至2010年走访幸存战俘难友,这六十年间的个人经历,和6000余名志愿军战俘归来人员的生活故事。作者在2000年版基础上,修订了1/3篇幅的文字,补充了不少前所未有的史实细节,尤其独家使用美国国家档案馆、麦克阿瑟将军纪念档案馆收藏的朝鲜战争彩色战地照片,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六十年血与火、泪与恨、爱和痛、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交织的历史,从战俘群体这个特殊视角,解读朝鲜战争及其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 这是一本很好的纪实文学作品,又是一本全世界人士都会关心的书、一本人类文化学要研究的书、一本有巨大悲剧力量的爱国主义好教材。该书与作者最新创作、即将出版的《孤岛——14000名志愿军战俘在台湾》相互补充。 朝鲜战争虽是一场局部战争,并已过去60年,但它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直是个说不透、道不尽的重大历史话题。亲历者已逐渐老去,许多历史真相却尚未揭开。本书作者是志愿军第60军180师538团团政治处宣教干事,亲历朝鲜战争最惨烈的第五次战役并受伤被俘、坚决回国,他经过了战俘营里更为残酷的窝里斗,遭遇了历次政治斗争的歧视和折磨,却坚定顽强地自我振作、不断奋起,直到80岁高龄仍然在为6000名归国难友上诉鸣冤、落实政策。这本书就是一个朝鲜战争的亲历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开的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真相。 残酷的战场见闻,不幸的战俘生活,痛苦的政治遭遇,沉痛的社会反省,反思中国传统的战争观念和战俘观念,具有令人深思的历史文化内蕴。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朝鲜战争和我们国家60年建设血与火、泪与恨、爱与痛、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交织的历史,从一个战俘群体的视角,解读朝鲜战争及其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 文风朴素,细节真实,图片珍贵,又加上原始档案、其他历史著作的参照,经过六十年时光打磨,二十多年的反复修订,是一本独一无二,让人一气读到底、读后掩卷长思的大书。 1.这是一本经典的纪实文学作品,曾荣获“北京市建国40 周年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奖”; 2.这是一本让全世界人士关注的书,被约翰?托兰写入《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激起中、美两国两名作家间一场著作权官司; 3.作者张泽石,归来志愿军战俘的总翻译官、总代表,世界学术名著《金枝》译者之一,以“忠诚于祖国”“忠诚于战友”被推荐为“感动中国2010”候选人物之一。
  • 狗日的战争2

    作者:冰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河南板子村的农民老旦,被国军抓了壮丁,稀里糊涂地去抗日;残酷的战争,将怯懦恐惧的老旦,一夜之间变成凶狠残暴的杀人机器,在战场上一战成名。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保卫战,大仗、硬仗、狠仗一路打过来,伤痕遍体,成为抗日英雄。 1945年,日军投降,次年国共内战爆发。在淮海战役中,老旦被解放军俘虏,改造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倒戈杀向昔日战友,在兄弟相残的痛苦中立下赫赫战功。 1949年,新中国成立,老旦荣归故里,没过上几天安生日子,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他告别妻儿,再次应征入伍,在异国战场继续他的战争生涯。 漫长的战争硝烟终于散尽,老旦带着残缺之躯幸存下来,而真正的折磨才刚刚开始:一场一场的人生浩劫接踵而至,老旦裹挟其中,找不到敌人,也找不到战友,最终被揪上了批斗台,在迷茫不解中迎来了比战争更加残酷的宿命…… 翻开本书,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史进程中,了解一个老兵传奇而卑微的一生。
  • 抗日战争

    作者:王树增

    《抗日战争》以三卷的恢宏篇幅记述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作品以战争的每一次事件和每一场战役为纵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视角全面真实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第一次全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山河所赢得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一次全新写作,全新阅读战争的体验,对抗日战争全新定位和见识的巨著。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抗日战争》写作长达六年之久。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抗日战争亲历者遍布各地。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经过海量阅读和精心酝酿,最后完成了这部大书。 《抗日战争》站在全民族抗战的立场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以重大战役战斗为轴,以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为经纬,突出反映并全景式地记叙1937—1945年这八年抗战中的主要战役战斗。对敌我双方统帅部的战役企图、计划,兵力部署,作战行动和战役经过,都做了详尽的记叙,特别是对战役战斗结局及其经验教训,能从军事学术的高度给以分析、总结与点评。 这部作品以波澜壮阔的文学叙述向最广大的读者解读中日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持久的战争。记录了中华民族在山河破碎、艰难困苦、牺牲巨大的历史现实下如何同仇敌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对于这场残酷的战争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广大读者认识战争的本质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和价值。 全面讲述抗日战争历史,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可能。随着社会日益开放,对外交流通畅,两岸对历史的态度日趋一致,尘封已久的秘密文书档案也纷纷解密。有太多读者希望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太多他们的父辈曾亲身经历的战争需要重新讲述。 此时回首上世纪的抗日战争,创作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巨著,便既是应当的,也是可能的了。王树增的“战争系列”一直在努力达到这一目标,这也是他的“战争写作”的价值所在。正是基于此,王树增完成了他“战争系列”最为宏阔的一部作品——《抗日战争》。
  • 腹地

    作者:王林

    腹地:一九四九年版,ISBN:9787506554664,作者:王林 著
  • 高山下的花环

    作者:李存葆

    《高山下的花环》内容简介:中国巨轮,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短短六十载,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文学,风起云涌,蒸蒸日上,流派异彩纷呈,名家力作迭出,同样令世人瞩目。为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我社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力图囊括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文学价值观上的人民立场,展示东方文明古国的和平崛起、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与现实图画,表现中华民族的艰辛求索、勇敢实践、创新思想及生存智慧。这套文库,既是欣欣向荣的中国文学事业的一个缩影,也是生机勃勃的转型期中国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示出来。我们同时相信,中国的文学事业将伴着蒸蒸日上的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更加绚丽。衷心感谢中宣部有关部门、中国作家协会和全国广大作家、文学评论专家给予本文库的大力支持。
  • 血战太平洋

    作者:[美] 休·安布罗斯

    历史学家休•安布罗斯在本书中拓展了HBO电视剧《血战太平洋》的剧情,交叉呈现了四个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和一个美军航母飞行员的作战经历,将第一人称的亲历感与宏大的历史视角巧妙地接合在一起。 西德尼•菲利普斯是个来自亚拉巴马州的随和少年,与同伴一起应征入伍。约翰•巴斯隆出生于移民家庭,喜欢粗犷而动荡的海军陆战队生活。尤金•斯莱奇在自己的死党和哥哥投入战斗之后,最终违背父母的意愿,同样奔赴战场。奥斯汀•肖夫纳家世显赫,先辈具有悠久的服役传统。迈克•米歇尔则离开家中的农场,前往飞行学院接受训练。 自1941年美国从中国撤出,到1945年8月麦克阿瑟的飞机在日本降落,上述五人经历了太平洋上的多场关键战役。书中叙述的战斗时间跨度近四年,史无前例地引用了大量珍贵的军事记录、信件、日记、回忆录、照片、访谈等,从独特的历史视角审视了这场对日战争,其中有巴丹半岛的仓皇溃败,有中途岛的奇迹大捷,有瓜岛上的艰难对垒,有硫黄岛的黑色焦土,有冲绳岛的无情杀戮,直到战争结束,迎来胜利而不安的凯旋。 这里讲的都是真实的故事,主人公们为了国家的安危而甘冒失去生命的危险,他们被派往地球的另一面,与宁肯自杀也不愿投降的敌人战斗;他们在战俘营中饱受艰难与羞辱;他们见证了大量的伤亡,其中既有战士,也有平民;他们的勋章代价沉重——付出这代价的是每一个人,是所有的人。
  • 用兵之道

    作者:(意)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作品简介 《马基雅维利全集》中文版全面反映了马基雅维利在政治、军事、外交、历史、文学等方面的成就,是第一部马基雅维利著作中文全译本。本书为其中的军事著作《用兵之道》。
  • 盛唐领土争夺战2

    作者:贺磊

    《盛唐领土争夺战2》内容简介:大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中华民族正处于历史上最鼎盛时期,我们祖先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即使是在黄沙漫天的西域边疆,同样威震八方,三十多个周边国家对大唐俯首称臣,西方各国使臣、商人,沿着东西方最重要的通道丝绸之路,不远万里,来到大唐顶礼膜拜。 但随着青藏高原上吐蕃(tǔ bō)王朝和西方阿拉伯帝国(史称“大食”)的迅猛崛起,野心爆棚,他们挑衅大唐核心利益,图谋独霸整个西域,不时制造事端,小动作不断。 面对大食侵犯,盛唐果断开战,火速出兵西域,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活捉小勃律国王、活捉吐蕃公主;翻越帕米尔高原,击溃朅(qiè)师国、活捉石国国王、横扫突骑施,打得对手魂飞魄散,主动服软;当三万唐军最终在怛(dá)罗斯遭遇数倍于己的大食劲敌,一场注定改写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伟大战争瞬间爆发,史称“怛罗斯之战”…… 翻开《盛唐领土争夺战2》,带您见识我们祖先为领土血战到底的辉煌传奇,重温中华民族的血性、傲骨与强悍:犯我疆域,虽远必诛!
  • 比空气轻

    作者:[德]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

    本诗集收录了索宁奖得主、“德语世界的鲁迅”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于1950-2010年间写就的诗歌作品143首,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对纳粹德国、对制度或人性之恶的迷惑与反思。 编辑推荐: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  他是汉学家顾彬赞誉的德语世界的鲁迅;  他亲历了“第三帝国”兴衰;  他公开为联军入侵伊拉克辩护;  他将萨达姆·侯赛因与希特勒并列谈论;  著有政治随笔《哈瓦那调查》、《与马克思和恩格斯谈话》、《噢,欧洲!》 ;  与丘吉尔、哈韦尔、罗素、阿伦特、奥利弗、伯格曼齐入世界文学史。 ★聚焦评论:  《新苏黎世报》 :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另外一个能让我们更愿意与他一起写诗的人。  拉尼茨基: 恩岑斯贝格尔是当今德国最杰出的诗人。 ★曾获: 1962 德国评论家奖 1963 格奥尔格·毕希纳奖 1966 纽伦堡市奖 1978 德国评论家奖 1980 金花环奖 1985 海因里希·伯尔奖 1993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和平奖 1993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文学奖“政治书” 1994 慕尼黑市文化荣誉奖 1998 海涅奖 2000 “年度最佳有声读物”奖 2002 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 2002 路德维希·博纳奖 2006 意大利德邓南遮奖 2009索宁奖(丹麦文学奖) 2015 弗兰克·谢尔马赫奖
  • 抗日战争的细节

    作者:魏风华

    《抗日战争的细节》内容简介:东京,靖国神社,密密麻麻的灵牌中,供奉着一个叫东宫铁男的关东军大佐;虽然只是一个中下级军官,但头号战犯东条英机、日本前首相岸信介都专程给他献过花圈。 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23分,东北军大元帅张作霖的专列从北京行至皇姑屯路段,一声巨响,列车被炸上了天。 200米开外按下起爆钮的那个日本兵,就是时任关东军沈阳守备队第四中队长的东宫铁男。他身边的神田泰之助,也在爆炸的瞬间按下了快门,因紧张而表情扭曲的东宫被历史定格。 张作霖浑身鲜血地倒在铁路边,咽喉被撕开一个口子,被手忙脚乱地塞进了汽车。 大元帅虽然身负重伤,但神志很清醒,问谁干的。部下回答:是日本人! 张作霖只说了一个“打”字,就昏死过去,再也没有醒来……。这就是决定历史走向的皇姑屯事件,全过程只有几分钟。 1937年11月14日晚9时许,入侵杭州湾的东宫铁男被陈安宝将军率领的国军79师击毙于浙江平湖长泖河,左胸中弹,当场毙命。 50多年后,神田泰之助拍摄的相片被曝光,人们才看到列车腾飞在半空中的画面,前景是东宫铁男那张龇牙咧嘴的脸。得益于在东北的恶行,东宫铁男被日本人称为“满洲移民之父”。 作者以细腻的笔法,通过战场上一个个具体的人、具体的行为,向您讲述一场真实的抗日战争;翻开《抗日战争的细节》,查看细节,直抵真相。 海报:
  • 我认识的鬼子兵

    作者:方军

    这是国内目前惟一一部描述日本士兵回忆当年在华暴行及今日心态的域外札记。
  • 无国界医生手记

    作者:无国界医生志愿工作者

    《无国界医生手记》描述了人道精神并非只是单纯的慷慨或善举。对无国界医生来说,“人道”不是口号,也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人道行动也不是为了竞争谁的手术做得最多、帐篷搭得最快。人道行动为的是救助危难中的人,减轻他们的痛苦,协助他们恢复自主能力,可以有尊严地活下去;无法挽救的,也使他们得以拥有着人的尊严离世。每个人都能够关怀不幸者并向危难中的人伸出援手,不论你是医护专业或者非医护人士。无国界医生香港办事处是一道门,方便亚洲地区的有志者参与这民间组织的国际人道救援工作。很高兴有机会与中国内地的读者分享这《无国界医生手记》。书中所有的作者都身体力行地参与了人道援助,他们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有关人道的故事。人道,也就体现在他们对生活的态度里。 是什么样的人明知危险,却自愿走进原不属于他们的天灾人祸?是什么驱使他们面对重重阻挠困乏,依然坚持? 从卢旺达种族屠杀到海地地震,从云南怒江到也门海岸,从受恐怖袭击的伊拉克市集到香港越南船民禁闭营,从安哥拉的围城到苏丹丛林到柬埔寨的五星级酒店,31位无国界医生的前线医务及后勤人员,执笔写出参与人道工作的见闻和感受。对实际行动中遇到的喜悦、冲击、挫败、困惑或惊惧,畅所欲言,实话实说。 《无国界医生手记》各作者,大都与中国有过一段渊源,或经无国界医生香港办事处招募远赴海外参与救援工作。他们所言种种,读者当可感同身受,又或记忆尤新。 这简体中文版本,是在香港初版的基础上修订内容,并增添全新文稿8篇。 海报:
  • 失焦

    作者:罗伯特·卡帕

    《失焦:卡帕传》是本摄影手记,记录了卡帕追随盟军转战大西洋、北非、欧洲的经历及其四海为家的一生。他用小说笔法记述自己的事情,文字直接、幽默,文风简洁明快。卡帕的摄影,没有太多的色调、裁切的技巧讲究,他的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是他全身心投身战地摄影的真实呈现。《失焦:卡帕传》附录卡帕在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日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及二战等各个时期的摄影作品。
  • 兵进北边

    作者:萨苏

    中国书店最近给老萨出了一本新书,名叫《兵进北边》,也在《萨苏说故事系列》里面。说《兵进北边》是一本完全的新书其实不十分贴切,因为它是根据我原来出版的一本书《梦里关山走遍》重做的。《梦里关山走遍》是我在2003年写的一本书,内容主要是军事历史故事,中外都有, 中国书店的杨颖编辑在《梦里关山走遍》的基础上,删除了一些与军事无关的内容,做成《兵进北边》一书,现在应该已经上市了。编辑追求原汁原味,未作大改。由于作品写作较早,缺少雕凿,文字内容难免错漏,还要请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原谅。
  • 战略论

    作者:[英]利德尔·哈特,B. H. Lidd

    《战略论:间接路线》在西方战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因为此书,李德·哈特被西方奉为“军事理论教皇”。在《战略论:间接路线》中,李德·哈特以深厚的军事理论和战史研究功底,通过分析世界历史上自希波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30场战争、280多次战役,得出一个结论:间接路线战略是最具效果、最为经济的战略形式。看似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径”。在任何竞争中,只有击败对手才能获胜。而在未克服对手的抵抗之前,应首先减弱他的抵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引出自己的防线之外。这就是间接路线战略的精髓所在。因此,“间接路线”不仅是战争的定律,更是一个哲学上的真理,在战争之外,于人类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 人、国家与战争

    作者:(美)肯尼思·N·华尔兹

    简介: 书名原文:Man,the state and war: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译出 出版前言: 肯尼思·华尔兹这部《人、国家与战争》串版于1959年,当时正处于乔治·利斯卡称之为“英雄年代”的1955—1957年间。自1957年莫顿·卡普兰发表《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开始受到系统论和行为主义的冲击和挑战。美国和西方其他一些国家的国际关系学从此获得了新的动力,进入了一个方法各异、学派林立的新阶段。华尔兹正是处在这新阶段中,并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贡献。 朝鲜战争后的国际局势虽因美国政府的“大规模报复”战略显得依然紧张,两个阵营之间的对立似乎更加分明,颇有囊括全球之势,但就在美国地面部队战后大规模干涉亚洲之时,国际社会中出现了一股中立于冲突双方的势头。这股势头最初表现为要求美国停止干涉朝鲜,然后发展成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有别于传统的中立主义的倾向。此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停止以及亚洲万隆会议的召开,使一批原先不怎么起眼的角色以新的姿态登上国际舞台。他们要和久占舞台的主角们分庭抗礼。这些,都是人们感觉得到的。还有一些不那么容易触摸的因素却是更起作用的,其中之一,便是世界经济在这时正酝酿巨大的变化。受战争破坏的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此刻大体已经恢复,开始真正的复兴。风起于青萍之末,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自然感到这股微风的潜在能量,从而萌发起理论的冲动。一部分人觉得以“权力政治”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学说己很难解释新的现象,更不用说这个学说的“终极理论”了。于是,在美国开始了一场辩论,被称之为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辩论”,即以澄清理论概念和将学科建立在严密的科学基础上为己任的“行为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大辩论。 在这场辩论中,尽管系统论和行为主义指摘“现实主义”在概念上如何含糊不清,分析上如何因循守旧,缺乏科学依据,却无法否认或回避主权国家仍是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以及主权国家间并不存在支配和从属关系这个现实。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第一次辩论相比,这场辩论实是方法论之争。用斯坦利·霍夫曼的话来说,“科学行为主义只提出问题”,其倡导者企图冲破诸如历史分析等传统方法的局限,把社会科学方面诸多学科的新经验综合应用于国际关系的研究,以赋予严密的科学性。这场方法论之争激起了千层涟漪,它吸引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纷起为“变革”国际关系理论而著书立说。 在新见解、新方法层出不穷的十年“英雄年代”,以社会学的宏观分析和心理学的微观剖视相结合为特征的科学行为主义学派,大有技压群芳,独占鳌头之势。无奈过分强调计量分析和一味依靠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倾向,并不能说服原先的反对派和对这类倾向持不同程度的怀疑态度者。按传统范例研究国际关系的人,不仅没有退避三舍,反而在这场大辩论中得到启迪。在坚持历史的、法律的和哲学的分析基础上,他们开始注意对国际关系总体进行分层次、分系统的研究。《人、国家与战争》就是一部从探讨战争起源这个国际政治的传统范畴入手,概括国际关系一般原理的代表作。它从人、战争和国家系统三个层次的性质和行为,来分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学关于战争起源和性质的看法,认为理解这三者的关系,对研究国际关系都是带根本性的问题。 序言——为中译本所作 作为一位国际政治学的学者,我的主要兴趣一直在于了解发生战争的根源和实现和平的条件。当然,战争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国际问题,然而却是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如果集中注意力于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可能导致战争的国际政治结构以及最后转化成战争或者和平的过程,我们就可以对国际政治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 我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在我完成博士论文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这本在论文基础上写就的书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的关于国际政治的第一批名著译丛中的一本。在这里,我想简要地谈谈我是怎么会写这本书的,中国读者对此也许会感兴趣。 在我准备国际政治学毕业考试的过程中,我试图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有造诣的学者考察同样的一个世界却得出如此不同的解释。我试图弄懂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国际政治的含义,找出其中的一致性。然而,直至我认识到不同的学者对什么原因产生什么结果有着不同的看法,我才得以做到这一点。有些学者认为,人性是战争的根源。因此,解决战争问题的一个办法(如果有这么一种解决办法的话),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人性。我把这叫做第一种基本概念。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国家的内部结构决定它们的外部行为。好的国家,无论怎么界定,都会和平相处;坏的国家常常处于战争状态。因此,解决战争问题的一个办法(如果有这么一种解决办法的话),就是要对国家进行改造。我称这是第二种基本概念。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战争的根源在于国家共存的环境。由于没有一个超越国家的政府,国家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在缺乏能够裁定纠纷并实施解决方案的权威机构的情况下,每个国家必然竭尽全力保护自己。因此。无论在国内社会还是在国际社会,冲突是不是不可避免的。在无政府状态下,冲突有时会导致国家间的战争。我把这称之为第三种基本概念。 这三个层次的每一个层次所分析的根源都是重要的。我试图表明,要充分地阐述国际政治就需要把第二种基本概念视为一种结构,其他两个层次上的根源正是在这一结构之内起作用的。从实践而不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世界最终面临的问题可以这样加以描述:只要无政府状态继续存在,仍然可能发生战争;只有建立世界政府,无政府状态才能结束,但建立世界政府是既不合人们心愿又无可能的。然而不解决战争问题,我们又怎么能够维持永久的和平呢?如今一些国家已经拥有核武器,这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这本一书能帮助中国学者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提出有价值的解决答案的话,我将会感到非常欣慰。 肯尼思·华尔兹
  • 和平与战争

    作者:卡列维·霍尔斯蒂 编

    《和平与战争》是一部研究过去350年中的战争起源与和平建设的重要著作,堪称外交史、战争与和平研究、国际关系、国际冲突以及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著作。 千百年来有无数的政治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探讨过战争发生的原因问题,并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著作,但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定论。霍尔斯蒂在这本书中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对该问题的研究。他提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争议问题引发了冲突?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是如何改变的?为了控制和预防国际冲突和危机,人们过去曾经做过什么样的努力,采取过什么样的措施? 霍尔斯蒂教授首先评价大量有关战争研究文献的成就与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研究国际政治的框架模式。然后,他详细考察了自1648年以来将近三个半世纪中欧洲和世界国家体系中的177次战争和大型的武装冲突,以及调停人在战争结束后所做出的几次阶段性的建立秩序的努力。 从方法上看,本书在叙述风格上体现为历史的描述与科学的分析相结合,既有历史学家对故事细节的敏感,又有政治学家对理论分析的缜密。一卷在手,读来毫无枯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