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战争
-
青铜骑士
这是完美的一天。整整五分钟里,没有战争,只是列宁格勒6月里一个美丽的星期天。当塔季雅娜从她的冰淇淋上把目光抬起来的时候,她看到街对面有个士兵在盯着她看。 今生就是这么开始的。许多年后,当塔季雅娜奄奄一息地躺在异国的医院时,清晰地想起了她和亚历山大初相遇的那一刻。这是1941年的夏天,塔季雅娜和亚历山大在列宁格勒的街头偶然相逢。他们不知道,这悸动的朦胧感觉会成为一场绵长的死生契阔,不知道接下来的冬天会有多残酷,更料不到德军会将整个城市围住,他们马上就要面对人世间空前的苦难。 这是20世纪最残酷的大战,轰炸、饥饿、严寒、离散,一波比一波更激烈地席卷着他们。塔季雅娜幸福安宁的少小时期一去不复返,亚历山大一直死守的家庭秘密也给他带来近乎毁灭性的灾难。而始终高高翱翔在战争和谎言的废墟之上的,是他们纯洁而坚忍的爱情,是他们对于美丽人生不变的希冀和等待。 -
战争与回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受过战争蹂躏的人们对战时的政治冷酷和人性扭曲进行了反思,表现在欧美文坛上,就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风靡一时,实验小说之风甚盛。其间的文学作品虽然五彩缤纷,无奇不有,但其实都流露出作家们对人类生活的忧虑和危机感,有一种“荒谬的虚无主义意识”风格。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作家开始以更为冷静的目光观察世界,以较为朴实的笔触写现实题材,更多地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形成了一股回归现实主义传统的潮流,从而展现了一幅迥异于五、六十年代的文坛风景。 在这股潮流中,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 Herman Wouk )无疑是代表人物之一。 赫尔曼·沃克在欧美文坛以用现实主义笔法写战争题材小说而享有盛名。就我目前的阅读范围所及,沃克的三部作品(《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和《凯恩舰哗变》)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我不知道赫尔曼·沃克还著有什么作品,然而,单凭这三部描写二战的小说,尤其是作为史诗性两部曲的《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已经足以奠定沃克在欧美(乃至世界)文学界的地位了。 《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堪称用小说艺术展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景。它以美国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一家为中心辐射开去,描绘了一幅大规模世界战争的真实、宏伟的图景。书中人物众多,上至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交战各国最高领导人,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老百姓,都在作者的笔墨之下出现。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全书篇幅很长,但读来 毫无滞涩繁重之感。赫尔曼·沃克显然是位善于布局谋篇、巧于急张缓弛的故事大家,他让维克多·亨利一家以及与之有关的众多人物尽可能但又合乎情理地置身于人们都知道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使读者随着故事的进展,不由自主地为这些人物的命运而担忧、紧张、欣慰、悲哀;同时,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又让读者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相比之下,《凯恩舰哗变》的场景就小多了。它只是讲了在太平洋战场一艘美军军舰上发生的“哗变”事件,人物也主要是一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全书描写的是战争中的一个侧面,但对战争与人们关系的反映却是比较全面的。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赫尔曼·沃克以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多舛取胜。他的这几部小说,故事情节都用白描的笔法娓娓道来,书中基本没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人物性格都从对话和行为中表现出来,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不打断读者的阅读思绪,让读者不知不觉地陷入书中规定的人物和故事之中,手难释卷,印象深刻。 赫尔曼·沃克的作品让人百读不厌,除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之外,还在于它的真实:故事细节上的真实和历史事件上的真实。沃克为写作《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足迹几乎遍及欧、亚、非大陆数十个国家,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采访过几百名经历过二战的人。正如作者所说:书中关于亨利一家的人物和事迹纯属虚构,但有关战争的史实是确凿的,统计数字是可靠的,那些大人物的言行要不是根据史实,便是根据可靠的记载。真实是文学作品的基础,对史诗性作品来说尤其如此。 赫尔曼·沃克把自己的文笔着落在战争上,自然不是为了用人类自相残杀的悲剧来吸引读者,而是有他深层的思考。战争,作为“一种古老的思想习惯,一种古老的心理状态”,几乎贯穿于人类的全部发展过程之中。举凡人类社会的美好、丑陋、善良、残忍,都能在战争中得到充分体现。对于以前的统治者、现在的“政治家”来说,战争不过“是政治的继续”,是运筹于他们心中的一种决策,一种选择;而对于千千万万普通百姓来说,战争则是让人们付出血泪的一种诅咒,是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基于此,沃克没有把自己的作品简单地写成正义战胜邪恶的英雄主义赞歌。在他的笔下,既写了如海军军官维克多·亨利父子三人(《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威利·克依斯(《凯恩舰哗变》)等人一样由普通人成长的英雄,又对像历史学博士埃伦·杰斯特罗、外交官莱斯里·斯鲁特(《战争风云》和《战争与回忆》)等一样软弱、自私和正义感交织在一起的人给予了理解,甚至对像海军舰长菲力普·魁格(《凯恩舰哗变》)一样因不堪战争压力而变得偏执、胆怯的人物也表示了同情。沃克的作品告诉人们:战争或许能判别出人们的无畏和胆怯,但人类却不是为战争而活着的;文学描写战争,不是为了赞美战争,甚至也不是为了赞美战争中的“英雄主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战争题材作品呢?赫尔曼·沃克在《战争风云》的《作者前言》中说的一段话,也许道出了原因:“《战争风云》的主题和宗旨,可以在法国犹太作家朱里安·班达的几句话里找到:如果世上确有和平存在,那么这种和平并不是基于害怕战争,而是基于热爱和平。它不是行动上的限制,而是思想上的成熟。在这个意义上说,最渺小的作家可以为和平作出贡献,而最有力量的法庭却无能为力。” 看来,努力用文学传达个人对于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和思考,这就是赫尔曼·沃克作品的价值所在,也是那些有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作家的非凡勇气和能力所在。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71会让站的村落里,只剩下瓦斯科夫一个青年男人了,故事发生在1942年5月,德国法西斯将侵略的战火推向了苏联境内,战争带走了村里的男人,瓦斯科夫的房东玛丽亚、女邻居波琳娜以自己的方式承受着这场战争。女兵们的到来给小村庄平添了青春的气息,沉默寡言的丽达、满脑子诗意的大学生索妮娅、厚道的农村姑娘里莎和胆小乖张的嘉尔卡,战争没有夺走姑娘们身上的青春活力,尤其是热情似火的热妮亚的到来,像一股清风吹拂着姑娘们爱美的心灵。然而,危险却在逼近她们……姑娘们一个接一个地倒在德军的枪口之下,悲伤的瓦斯科夫冲向敌人…… -
幼狮
《幼狮》为欧文·肖的代表作,被公认为最优秀的“战争小说”之一。战争硝烟弥漫下的大小事件、世态人情、个人命运,作者悉数网罗笔下,织成一幅悲凉的战争长卷。作品气势恢弘而不流于粗砺,笔力铺陈而有节制,要紧处辞若群星,铺陈处一泻千里,转折时如羚羊挂角,高潮时则惜墨如金……正如评论家言:“能将战争写得如此绝望悲情,欧文·肖为第一人。”“欧文·肖与海明威乃是闪耀于20世纪美利坚的双子星座。” 《幼狮》将战争机器碾碎人间美丽的悲凉现实,恢弘而细密地展示出来,三个平凡人的经历,勾勒出二战战场上的悲歌,小人物在硝烟杀伐下的悲哀与裂变在本书中展示得淋漓尽致:美籍犹太人诺亚,还未走上战场就已在军队里备受凌辱;导演迈克尔离开好莱坞,宁愿做一名小兵去战争泥泞里跋涉;奥地利籍德国士兵克里斯汀,一个正常的滑雪教练,却逐渐变成了一个嗜血如狂的纳粹……三条线索交叉行进,从1937年年末到1945年法西斯覆亡,从美国东西海岸到非洲荒漠、欧洲大陆,随着最后一声枪响,绝望地交汇于克里斯汀的故乡…… -
一百万堵墙
“我父亲被杀了,哥哥也死了,姐姐失踪了。这在阿富汗,算不了什么。” 十一岁的小男孩法瓦德和妈妈相依为命,寄居在薄情的姨妈家。他和一帮小伙伴整日闲晃在喀布尔的街头骗钱。就在生活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逐渐向他绽放笑容的时候,悲剧却从未停止……死亡的沉重就像一百万堵墙压在法瓦德的身上。 本书是继《追风筝的人》之后又一部直指人心的情感巨作,生命的冰冷与温暖在一种幽默的笔调中静静流淌,读后却令人荡气回肠。 -
青铜骑士
《青铜骑士》讲述的是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在战火燃烧,商品匮乏,前途未卜,列宁格勒人的生活剧烈动荡。命运之神让17岁的姑娘塔季雅娜·迈塔诺娃与22岁的苏军军官亚历山大·贝洛夫中尉相遇;随着残酷冬天的来临和德军围困整座城市,两位主人公被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他们纯真的爱情在严酷环境中培育起来,然而塔季雅娜的家庭将被撕裂,亚历山大深藏在内心的一个具有毁灭性的秘密将被暴露。在这历史的重大关头,他们的感情和生命都将经受严峻的考验。 《青铜骑士》兼有《乱世佳人》的精彩和《日瓦戈医生》的深刻,通过细节丰满并充满悬念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两个金子般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忠贞的爱情、崇高的品格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在摧残大地和生灵的战火中得到升华。 -
萨拉热窝的大提琴手
《萨拉热窝的大提琴手》以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战争中塞尔维亚军队围困萨拉热窝为背景,以一个大提琴手在二22个普通市民被炮弹炸死的现场演奏22天为主线,连接起了3个表面互不相干的萨拉热窝人:若矢、齐楠和德拉岗,描写了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他们的生活被战争扭曲、一点点击碎,死亡对他们如影相随,他们如何挣扎着面对分崩离析的现实,如何保持希望,以及如何捍卫人性的尊严与美好。 全书浸透了战争的严酷、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和战争制造的仇恨,更衬映出人的坚韧、人的尊严和人性的难以泯灭。 -
惡童三部曲
編輯推薦 人類的戰爭除了荒謬與傷痛之外,還留下了文學。很多作家都以戰爭與種族屠殺為主題創作小說,因為那是一段人類近代歷史中最慘烈的傷痕。《惡童三部曲》以大戰中的中歐為背景,以最平淡而詭譎的手法,呈現了人類在戰爭中扭曲的人性與無以言明的傷痛。作者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巧妙絕倫的說故事手法,讓三本書各自獨立卻又相互牽引,形成了一種如夢似幻的小說情境,《惡童三部曲》於是大放異彩,成為二十世紀備受注目的作品。經歷過戰爭的人,也許沒有辦法用平常的方式說故事。 歌雅塔.克里斯多夫在《惡童三部曲》中幾乎都是以描繪事實的方式寫作,沒有情感抒發,也沒有道德標準。她讓書中雙胞胎練習作文時這樣寫道:「假如我們寫『傳令兵很和善的話,這並不一定是真的...,我們簡單的寫著『傳令兵遞給我們兩條毯子』」。有人在描述這本書的時候說這是「一部驚悚、冷酷的黑色小說」,它冷酷的部分也就是來自於這種對任何人事物都沒有道德判斷的荒謬態度,這也正是作者對戰爭的危害最深沉的控訴。 《惡童三部曲》可說是歌雅塔‧克里斯多夫用了三本書的篇幅,為一個故事寫下三個版本,每個版本(三本書)都不盡相同,故事時間也似乎有所延續。但在互相映照比對之下,讀者會發現每一個曾經在上一本書中發生的情節,到了下一本書都有所扭曲變更,令人不禁想要回到上一本書查看書中人物的處境。當你回到上一本書,你才知道你被騙了,很多情節「可能」都沒有發生過,那些「可能」只是書中人物的幻想或小說作品。 走到這一步,我們才知道我們是在一個(或是兩個)寂寞男孩的心靈傷痕中,閱讀著關於人類的歷史與戰爭。所有扭曲的時間空間,所有像畜生一樣的人群(我們都知道那是猶太人),所有逃離邊境又回到國內,都是戰爭中男孩看到的人生。 走到這個作者精心設計打造的情境迷宮,我們,處在太平盛世的閒適讀者才有可能對處在戰爭中的受傷心靈有一些體悟。 這三本書在台灣初版時也曾造成熱烈迴響,多次被媒體選為好書,今年出版社出了合訂本,將三本訂為一本。在東歐仍有種族屠殺,阿拉伯世界與西方世界仍在對抗的二十一世紀初,這本書的出版也許會帶給台灣讀者一些啟發。 -
长路漫漫
作者比亚的故乡是西非塞拉利昂,在那儿估计至少有5万人死在1991至2002年之间的内战。在这场战争当中,12岁的比亚从一个迷恋街舞、爱搞恶作剧的普通小男孩变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为了躲避叛军他只得流浪在非洲的沙漠和丛林中。几个月之后,他被叛军发现,被迫成为了一名年仅13岁的职业军人。从此,天真无邪的儿童,一朝之间成为草菅人命的杀人机器。为了生存,他过着杀人不眨眼的血腥生活,前途与希望似乎已是不可能的奢求。比亚的幸运,在于他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救助下开始正常生活,并在美国完成学业。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提笔将当年经历一一据实写下,以过来人身分自诉遭遇、呈现了第一手讯息,成就了这本震撼人心的“童兵”自传。 天真无邪的儿童,一朝之间成为草菅人命的杀人机器……塞拉里昂少年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类可以是凶残的,这与宗教信仰、政治派别或意识形态无关;而同时,人类的恢复力或者说是修复能力也是惊人的——只要给他一个机会,或许就会还你一个奇迹。 -
你不在的时候
贝比、格蕾丝和米莉从孩提时起便成为了好友。故事始于1941年,二战刚刚爆发不久。 天真不经事的贝比来自第六大街以南的贫民区,像男孩般刚毅果敢,最大的犹疑在于是否嫁给不同阶层的克劳德;格蕾丝初为人母,担心丈夫出征后,她和襁褓中的女儿会从此没了依靠;米莉自幼父母双亡,只想获得安全感和有人爱护,同一个一直不甘安稳的男孩结了婚,甘愿忍受丈夫的玩世不恭。 此前从未想过的离散因为战争而必然发生,姑娘们都成为了留守之妻。她们一边等待着丈夫的归来,一边勇敢地继续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乱世里的每一天都是不可测的,她们对生活即将发生的剧变毫不知情。 此后的二十年间,这三位好友不再天真无邪,强加而来的转变带她们走向不可预知的未来,然而历经风霜之后,她们真能摆脱过往的束缚,改变残酷的命运吗? -
战争
《战争》摒弃了传统小说里最起码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着眼点仅在物质的世界。作为有着独立精神、存在于万物之外的人早己不存在。他们对物质的欲求已经超过了这个世界所能负载的程度,这就是战争爆发的根本缘由。每个人的内心都被由欲望而生的贪婪、饥渴、失望、仇恨、绝望挤得满满而终至爆炸。战争无所不在,不但在物质中发生,还在时间中发生,还在灵魂深处精神世界里展开。人类非常可怜,他们几乎无处可逃,物质挤压了他们站立的空间。 在《战争》中,作者的敌人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词语。它无所不在、无法把握,细微得不可触摸,庞大得不见首尾。词语还是他的武器。每一个词语都有自己的力量,在挣扎,在跳跃,在杀戮,不需要复杂的语法结构,不需要严谨的篇章布局。“无所不在的词”,在扼杀思想,在挑起战争,在充当先知,在书写现代的《创世记》。 -
安妮日记
一个十六岁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 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大陆独家版权,国内第一个全译本。 -
钢琴师
他们被羞辱、被凌虐,他们的痛苦只能藏在心里,他们一个个被送去处死,他们想起而反抗,却遭到杀人机器最残暴的镇压……但,有一个人,他躲藏在这座死城里,在悲伤寂寥的空气中弹奏著萧邦小夜曲,他不愿被打倒,不愿屈服! 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次大战的真实故事:纳粹入侵波兰,华沙变成恐怖的沦陷区,德军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手法大肆屠杀犹太人,年轻的犹太裔钢琴师史匹曼一家人也全葬送在这场战事中,只有史匹曼一人奇迹似的存活下�。靠著发臭的水、渣烂菜,以及对音乐对生命的渴盼,他在断垣残壁里躲藏了五年! 战后史匹曼立刻以近乎冷酷的客观笔触描述战时骇人听闻的故事,但因波兰政府干预,迟至五十多年后才再次出版。本书一发行就备受注目,荣登德国畅销书排行榜;后改编成同名电影,更是囊括国际影展多项大奖。 战争已结束,历史已迟去,但音乐激发的力量、人性战胜邪恶的坚毅精神,和那段黑暗年代留下的教训──永远弥足珍贵! -
安妮日记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与密室其他成员的相处、对性的好奇、对战争的看法、对知识的渴求、对大自然的向往、对援助者的感恩…… 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本书由台湾知名作家、社评家南方朔作序。 -
安妮日记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 -
调琴师
★一部罕见的小说,谁也不知道故事会在何处转弯。——《纽约客》 从燃烧着火红木槿花的濛濛细雨中,从萨尔温江蜿蜒流过的寂静丛林中,竟有遗落的钢琴声飘出…… 伦敦调琴师德雷克,被军方派往缅甸,修理一架埃拉尔钢琴。 灼热的阳光照耀头顶,湿漉漉的树叶伸手可触,人偶戏的哀歌萦绕街头,大海和水乡无限壮阔,如烟似雾的丛林一直铺到天际。他千里迢迢赶到缅甸,迎接他的,竟是一名会说英语的异域女子………… 调琴师始终无法参透,自己千里迢迢走近的,是一架背负沉重使命的古老钢琴,还是一片根本无法把捉的迷蒙世界…… -
战长沙
《战长沙》内容简介:1938年冬,日军步步逼近三湘大地。在举世瞩目的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和衡阳会战背后,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在这场劫难中上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胡家一家人一心保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他们自私自利,贪生怕死,恨不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大难已经临头,却还不知道。然而,他们一旦爆发,起来反抗,就有“遇佛杀佛”之势。却却所著的《战长沙》表现了以胡家为代表的三湘儿女面对战争劫难,越遭受打击压迫,越是要抗争的优秀品质,《战长沙》展现了面对强敌时军民百死不悔、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洋溢着巨大的爱国激情。 -
天行健 第七部 旭日如血
蛇人被彻底消灭后,胜利终于来临了,然而帝国和共和军的联合政府在成立的第一天,王团的破坏而告终结,楚休红的一切努力归于失败。尊王团的幕后究竟是谁?军队究竟应该站在哪一边?楚休红越发迷惘。昨天的盟友今天又成为死敌,熄灭的战火重新燃起,一切仿佛又重归起点,可是一切也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无法摆脱的命运牵扯着每个人向汹涌而来的新时代走去,有些人最终胜利了,有些人却成为时代的祭品。不论如何,如血的旭日中,新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