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影像

  • 安妮在工作

    作者:[美]安妮·莱博维茨

    这本《安妮在工作》,细致的讲述了她的摄影经历--那些赫赫有名的照片的背后故事。从1974年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到2007年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那具有争议的画像,莱博维茨诚恳而真实的描述了专业摄影师是如何拍摄这一切的。书中记录了精选遴选的90多张经典图片当时的拍摄状态和拍摄技巧(使用了什么样的相机、什么设置,如何照明以及场景设计)。你将随着安妮·莱博维茨的记忆,看到1975年滚石乐队巡演中台上的疯狂和台下的迷茫,被枪杀前的约翰·列侬和爱人小野洋子最后的拥抱,怀孕中的黛米·摩尔全裸着登上《名利场》的封面,萨拉热窝、卢旺达骇人的屠杀,好莱坞明星们充满想象力的奇幻秀……这些照片和故事按照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的复活着往事,莱博维茨也从胶片迎来了数码时代。在阅读中,你会看到一个摄影师是如何发现故事并捕捉下这些精彩时刻的,这是令人振奋的记录,不仅仅献给安妮·莱博维茨的追随者,更献给每一个热爱摄影的人。
  • 新青年DVD手册

    作者:张栋 杨海军 胡旭东

  • 心的视界

    作者:柯锡杰

    本书是被誉为“华人摄影第一人”的摄影大师柯锡杰先生的“摄影+文字”作品。作者看似随意写来的随笔文字向我们展示了这位摄影大师关于摄影、关于人生、关于艺术的思考,传授了他的经验,并阐释了他的心灵感悟。在人生、摄影艺术二者相互辉映、内在和谐统一的文字与图片中,在为我们呈现摄影大师的精彩作品的同时,也展现了其精彩的人生。
  • 北纬78°(全二册)

    作者:陈丹燕

    这是一个崩溃的世界,这是一个富有终极意义的世界,陈丹燕在此探寻大地的伦理与上帝的指纹。那些连绵的白色雪山,从未有人染指,保留着它被创造时的圣洁;那些冰封千万年的水,呈现着古老的蓝色,从未融化过,好像谨守一个诺言;那些雪花,每片都不一样,但每一片的核心,都有一粒微小的尘埃,如世上的人;蔚蓝凛冽的大洋,上帝应该是在这样的水上行走;庄严的温柔和谦卑、不可思议的纯净与凛冽、这是一个富有终极意义的世界。 千万年来从未被碰触过的冰雪世界展开……只有来到遥远的北极,才能体会到地球本身才是终极的文明。与自然相比,一切人类的文明都散发出塑料的味道。 本书为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项目,承蒙挪威领事馆的支持。
  • 失落的优雅

    作者:阮义忠

    人人对优雅的解读不同,它可以是一种养尊处优,也可以是一种身段、内涵或风采。以我的体会,那应该是一种把自己缩小,天地反而会变大的境界。 ——阮义忠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摄影家阮义忠在台湾各处行脚,拍下了无数百姓日常生活的动人瞬间。《失落的优雅》收录其中八十一幅照片,并首次讲述每一帧照片背后的故事,真实呈现了从乡村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变时,一个变动中的台湾。 阮义忠从小在台湾乡村长大,少时并不能理解父辈的艰辛,一心想逃离乡村,去往城市。长成后回顾,却正是这些最贴近土地的人事与乡情支撑着他,在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迈出每一步。《失落的优雅》中所记录的台湾乡野风景与人情,在如今已成为渺不可寻的古风,正是在这些淳朴的影像和文字背后,我们发现久已失落的朴素和优雅。
  • 新锐影像艺术

    作者:陈建军

  • 我将是你的镜子

    作者:顾铮

    《我将是你的镜子:世界当代摄影家告白》汇聚了30余篇当代外国摄影家的访谈录,并把摄影家们的精彩作品穿插其中,对于那些真正的摄影爱好者和艺术家来说,《我将是你的镜子:世界当代摄影家告白》不仅仅是带来视觉上的冲激,读者被深深触动的,是摄影家们言论的锋利,是他们透过照片看到事物的本质的眼光。
  • 数码单反高清视频圣经

    作者:詹姆士·鲍,罗比·卡曼,马特·高夏克,等

    数码单反高清视频圣经,ISBN:9787115251961,作者:(美)鲍 等著,秦丽娜 译
  • 书写与遮蔽

    作者:吕新雨

    第一辑“在影像的边上”,主要是关于中国纪录影像的思考,是《纪录中国——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一书的后续展开。第二辑“书写与遮蔽”,集中于对大众传媒相关问题的探讨。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包括影像书写在内,整个文化生产都与大众传媒的生产体制紧密扣联。第三辑“诗与思”,试图追究艺术起源以及艺术与不同时代精神的关系,诗与戏剧其实就是传统社会的“大众传媒”。“诗”与“思”的古老关系,见证着人类最重要的理解世界的方法。 第一辑在影像的边上 《铁西区》:历史与阶级意识 “孽债”:大众传媒与外来妹的上海故事 ——关于电视纪录片《毛毛告状》 在乌托邦的废墟上 ——新纪录运动在中国 新纪录运动的力与痛 今天的“人文”纪录意欲何为? “重视”下的中国城市影像 国事、家事、天下事 ——《良友》画刊与现代启蒙主义 附录一:欢迎“云之南”影展来上海 附录二:当摄影机转向太平盛世的背后 ——看香港纪录片《歌舞升平》 附录三:《铁西区》与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 附录四:“独立制作”与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 附录五:《十面埋伏》与民族电影 附录六:愚公•西绪福斯•孙旺泉 第二辑书写与遮蔽 中央电视台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读解 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 ——再读中央电视台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 媒体的狂欢 ——对台湾传媒生态的观察与思考 作为社会存在的新闻与新闻事业 ——对新闻理论诸概念的重新思考 故事•游戏•动物朋友 ——对儿童影视理论建构的探讨 报纸能为广播电视事业做些什么 附录一:爱要怎么说 ——看深圳卫视《大爱无疆》 附录二:《非常接触》与读书节目 附录三:《东方纪事》对于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的意义 附录四:我们为什么需要电视? 第三辑诗与思 诗的意义 ——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人的救赎之路 ——论王安忆的小说主题与美学风格 学科的危机与思想的边界 ——也谈人文精神 王国维系统文艺观新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诗与哲学之争”及其渊源 ——兼论古希腊悲剧精神 认识维柯的诗学理论 ——关于《新科学》的读书笔记 《诗学》传统与反传统的现代悲剧课题 戏剧传统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命运 理解“中国”的视野如何可能? ——读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附录一:世纪末,中国戏剧需要自我批判 附录二:《读书》杂志与近二十年中国与世界的巨变 附录三:中国民族主义的“内”与“外” 后记
  • 暧昧的瞬间

    作者:马家辉

    我喜欢拍照也喜欢PS照片,为了让自己更高兴。照片里的影像也好,眼睛里的世界也罢,其实并不全盘可爱可欲可观可喜,但也通常不会全盘可厌可悲可拒可弃。总有的,总有其中一两个画面或片段或角落值得你多看那么一两秒,视乎你是否愿意把视觉焦点调校到这么的一两个位置。看电影的趣味亦接近吧我猜?愿意把眼睛的位置放在什么地方,得到的便是什么乐趣。这叫做,自得其乐,我最懂。 本书内收录的是过去一年的观影文字,书名[暖昧],只因贴近观影心情,在瞬间刹那,寻找一个位置,暖昧云烟,?暗未定,就是这样也很好。看得太真太近,不仅容易发现华丽的袍子上面有蚤子,更糟的是,原来蚤子身上还有更多更小的蚤子。沮丧极了。
  • 奥斯威辛之后

    作者:王炎

    高速运转的电影工业正给我们生产着记忆,它的产品可以按照集成块的方式任意组合我们的过去,记忆的时间性被抽离了。我们有的只是影像化的、超现实的、不可置疑的空间化的过去。人们不必再费神追忆似水年华,也不必再争论历史的真相与再现的可能,更不必思考自己的身份与家族和民族史的关系,超大的银幕“供应”给我们所需的一切,它告诉你是谁,应该如何思考,该如何回忆。 银幕不是一扇透明的窗户,但光影会让我们产生“窥视”历史的幻觉。好莱坞电影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文化消费的中心话题,大量的历史影片以冲击力很强的史诗性叙事塑造着观众的历史意识。特别是“二战”屠犹题材,这个当代西方政治意识形态中的核心话语,已成为美国学院体系中发展成熟的庞大学科,而影像再现“大屠杀”更隐含着复杂的价值判断。本书以跨学科的视角分析“历史见证”影片银幕背后的意识形态。
  • 9:61分

    作者:碧珊

  • Instant Light 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攝影集

    作者:Andrei Tarkovsky

    《Instant Light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摄影集》是Instant Light: Tarkovsky Polaroids的中译本。这本书收集了塔可夫斯基在1979至1984年之间,在前苏联和意大利所拍的69张照片,即塔可夫斯基完成《潜行者》(Stalker,1979)之后,在《乡愁》(Nostalgia,1983)摄制期间所拍的。 这本拍立得摄影集,背后有段曲折复杂的故事。1981年,塔可夫斯基已名声远播,受邀和妻子至意大利工作,继而计划定居异国。此举触怒苏联当局,于是将其儿子扣押,一家分隔两地,塔氏不得返回俄国。这本摄影集的前半部,包括大量塔可夫斯基在俄国时期的家庭、妻儿、及生活快照,后半部,则是他至意大利后的影像素写。除了他一贯的诗意与神秘气质外,里面诸多故土与爱子照片,之后变成流亡异国的导演魂牵梦系的执念,这些影像后来变成电影,就叫做《乡愁》(Nostalghia)。直到塔氏病痛缠身,即将离世前夕,其子才获准前往意大利,一家拥抱。
  • 看得见的影像

    作者:程青松

    从某种角度来说,电影院有点像一个宗教场所,它给人的感觉暖昧而又奇异……你在黑暗中会不必为自己放肆地大笑而难为情,也不必为自己泪如雨下而感到羞愧……我经常会在电影院里走神,从幻觉回到现实,然后又从现实进入幻觉……
  • Film Directing Shot by Shot

    作者:Steven D. Katz

    A complete catalogue of motion picture techniques for filmmakers. It concentrates on the 'storytelling' school of filmmaking, utilizing the work of the great stylists who established the versatile vocabulary of technique that has dominated the moviessince 1915. This graphic approach includes comparisons of style by interpreting a 'model script', created for the book, in storyboard form.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电影镜头设计:从构思到银幕(插图第2版)
  • 影像的行板

    作者:刘苇

    在欧洲,法国电影尤其引人注目,曾涌现众多电影艺术大师。本书汇集了法国电影中极富文内涵深度优秀影片,从戈达尔时期、侯麦、《电影手册》派,一直到“左岸”文学电影和实验性电影,作者结合每部电影的内容、导演、表现手法等特点,对法国新浪潮以来的电影进行了新的解读与深入分析。
  • 电影手册

    作者:《电影手册.当代大奖卷》编写组

    本书以最详尽、直观、准确的形式集中演示了自1915年以来当代电影的顶级精华,它们是世界最具影响的奥斯卡和三大电影节所嘉奖的伟大制作和殿堂级大师,加之编者以专家级的选择标准,甄选大奖中最值得珍藏的影片和影人,使得本书所选择的268部电影和191位影子构成了当代电影的颠峰画卷,精心设计的引言部分。详细图解当代电影史中的重要流派、类型和奖项细节丰富的知识性介绍,简洁生动地勾勒了当代电影的清晰轮廓,内文的条目设计直观详实,检索方法方便体贴,文字专业有趣、图片精美传神,既适合鉴赏阅读,又可成为寻片的有益指南。
  • 寻找楚门

    作者:(英)乔纳森·雷纳

    彼得·威尔是当今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在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领域均获得成功的导演。本书着重于分析他的14部电影,其中包括了早期他在澳大利亚时期所拍摄的艺术电影以及后期在美国所拍摄的商业电影,例如:《死亡诗社》、《楚门的世界》等国内观众所熟悉的影片。本书从多个角度(电影叙事技巧、心理学、社会学等)深入剖析了导演的创作理念,并逐步揭示了导演获得双重成功的缘由,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语言相对通俗易懂,是一本可供彼得·威尔影迷和电影研究者更为深入地了解彼得·威尔作品的读物。
  • 美国往事

    作者:王炎

    《美国往事:好莱坞镜像与历史记忆》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好莱坞的电影作品,但没有采取逐一分析电影文本的方式,而是以问题为切入点,让文化研究与电影解读相互融贯、相映成趣。同时,为了把电影分析与个人经验勾连起来,《美国往事》把不同的主题分析,统统放入作者一次赴美讲学的经历框架内,以期产生文化的“临场感”和形式上的整体观。全书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西线无战事”,针对好莱坞电影如何演绎20世纪没有硝烟的战场——两大阵营的对立与冷战,以及冷战意识形态在电影中的微妙变化。第二部分在“往日情怀”项下,通过细读不同的影片文本和文化现象,讨论美国公众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昔日美好时光的集体记忆,对消费文化喧嚣浮躁的无奈。“第三部分称作“异国幻象”,以萨义德的后殖民视角,观察美国大众传播中的中国形象。
  • 危险,切勿把头伸进来!

    作者:(西) 布努艾尔,(墨) 科利纳,(墨)

    让-克洛德•卡里埃(Jean-Claude Carrière)曾说:“但凡电影记者都知道,要从布努艾尔的嘴里撬出几个字来是多么困难,而且,就这么几个字还往往是在嘲弄和打趣。”然而,何塞•德拉•科利纳和托马斯•佩雷斯•图伦特的这本对话录却推翻了这一论断。该书涉及布努艾尔从《一条安达鲁狗》到《欲望的隐晦目的》的所有作品。布努艾尔在对话中坦承了自己的叛逆和对写作的畏惧。但是,他同自己塑造出来的大多数电影人物一样喜欢自我矛盾,因此到最后也不忘添上一句:如果不搞电影,他倒也挺愿意当个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