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康德

  • 康德的先验想象力研究

    作者:潘卫红

    在西方观念史上,想象力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想象力的基本含义是形成形象的能力。柏拉图是最早把想象力引入哲学领域的哲学家,想象被看作是最低级的认识。亚里士多德把想象力看作是一种在感觉和思想之间进行沟通的不可捉摸和难以觉察的能力。康德在前批判时期对想象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第一批判中发挥了其中一种想象力,指出了这种想象力在经验构造中的认识论作用,这就是先验想象力。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要完成的两个主要任务是,对科学知识的证明和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这样两个任务通过考察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问题来完成。康德的先验想象力学说是在回答自然科学之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时提出来的,其目的是服务于纯粹概念的先验演绎,而实质则是解决直观和概念的先天综合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先验演绎的成败,而后者又决定着批判任务的最终完成,因而,先验想象力在第一批判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想象力是即便对象不在场也在直观中表象对象的能力,一方面由于惟一能够给知性概念提供一个相应的主观条件而属于感性,另一方面又是自发性的一种实施,因而能够依据范畴先天地规定感官,因此,一种想象力的先验综合能够实现直观和范畴的一种结合。
  • 康德美學

    作者:文哲(Christian Helmut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是一部深奧難懂的重要著作,也是一部影響深遠的哲學美學。本書作者本於康德哲學,緊扣原著,引導讀者討論問題核心,一步一步揭開康德美學的奧密。 作者首先察覺康德的美感判斷徘迴於主觀與客觀之間。一方面、審美似乎有標準,美感判斷好像要求某種同意,另一方面,美並沒有特定的規則。康德由此提出美感判斷的四機竅,用以探索美、崇高與醜陋。並因此創造一個嶄新的哲學理論,揭露審美與人性的本質。 作者以通透的概念,清晰的文字,巧妙地引導讀者進入康德原著,使初學能接近康德美學,舊識也能溫故而知新。 重要書評/媒體推薦 凡是對康德第三批判認真的學生,本書都是必備的案頭書。他的論證重構清晰明確,參考書目廣徵博引,令人受益匪淺。 ──安默瑞克斯,諾特丹大學(Karl Ameriks,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任何康德第三批判的初學者,若想明白它的主要概念,掌握它的哲學脈絡,得知進一步的研究指點,本書都是不可多得的資訊。」 ──弗斯特,霍普金大學(Eckart Förster,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 Groundwork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作者:Immanuel Kant

    Immanuel Kant's "Groundwork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xts in the history of ethics. In it Kant searches for the supreme principle of morality and argues for a conception of the moral life that has made this work a continuing source of controversy and an object of reinterpretation for over two centuries. This new edition of Kant's work provides a translation that seeks to be faithful to the German original and is fully annotated. There are also four essays by well-known scholars that discuss Kant's views and the philosophical issues raised by his work. J.B. Schneewind defends the continuing interest in Kantian ethics by examining its historical relation both to the ethical thought that preceded it and to its influence on the ethical theories that came after it; Marcia Baron sheds light on Kant's famous views about moral motivation; and Shelly Kagan and Allen W. Wood advocate contrasting interpretations of Kantian ethics and it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 康德美学论

    作者:劳承万

    本书对康德美学体系的分解,提出了几个关节点:一是以审美心理结构(中介结构)去统辖“先天综合判断”(先验性存在),以见其历史生成与积淀;二是以康德理论框架中的二向性结构,揭示康德哲学美学中诸多的二元性现象;三是以康德“逻辑——心理”二重结构体来综合、囊括康德的独特的理论成果及其矛盾。康德美学说到底是围绕“想象力——判断力”(心理维度)所展开的理论,但其脉络又必须依附“逻辑”(质——量——关系——模态/感性——知性——理性)。心理依靠情感的深入体验,逻辑依靠概念的步步推演;“情感体验”与“概念推演”裹在一起,这是康德文本晦涩难解之谜但也是他的伟大创造,精妙也隐蕴其中。四是以中国心性哲学沟通康德哲学美学。“沟通”工作是牟宗三的毕生学术业绩,也是大陆学人难以企及的业绩。因而本书希望是承牟宗三的“接着说”。汉语世界欲深人研究康德,如果撇开牟宗三的成果,那是不堪设想的“坐井观天”。
  •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作者:伊曼努尔·康德

  • Between Kant and Hegel

    作者:Dieter Henrich

    Electrifying when they were first delivered in 1973, becoming legendary in the years since, as transcripts passed from hand to hand, Dieter Henrich's lectures on German idealism were the first contact a major German philosopher had made with an American audience since the onset of World War II. They remain, to this day, one of the most eloqu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entral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of Germany and the way in which it relates to the concerns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Thanks to the editorial work of David Pacini, one of the original auditors of Henrich's course, the lectures appear here with annotations that link them to the editions of the masterworks of German philosophy as they are now available.

    Henrich describes the movement that led from Kant to Hegel, beginning with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tensions of Kant's system. He locates the Kantian movement and revival of Spinoza, as sketched by F. H. Jacobi, in the intellectual conditions of the time and in the philosophical motivations of modern thought. And he explains the motives behind Fichte's Doctrine of Science. Henrich connects this history to the poet Hölderlin's original philosophy and to the thought of the founders of Romanticism, Novalis and Friedrich Schlegel. He concludes with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c design of Hegel's system.

  • 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作者:邓晓芒

    本书所着力强调的正是这样一种界限,每个观点和另一个观点这间的过渡和关联。当然,作为一本导读和入门性质的书,本书有些说法过于简单了,希望真正有心深研康德的读者开动自己的脑筋将其扩展和深化。也许我今后将要出版的另一个对《判断力批判》作更详细解读的书会在这方面对读者有所帮助。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做为前两个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调和,在美学思想方面产生巨大的历史影响,同时也可看作是人类学的巨著。本书简要介绍了康德的哲学思想,概括地阐释了《判断力批判》的要义。
  • 康德与启蒙

    作者:刘小枫/陈少明主编

    当我们心中充满如此沉思和凝视宁静夜晚那遍布繁星的天穹时,我们自然产生一种只有高贵纯洁灵魂能够感受的欢愉。在自然的通常沉默和感觉的冷静中,不朽精神那潜藏的直观能力说着一种难以描绘的语言,以那些只能感受不能描述的尚未展开的观念给我们表现出来。 哲学上的迷狂,或者应该说,哲学,只要它不仅仅作为职业来干,而且也不仅是特定“行话”进行言说这种恶习所构成,可能就是对一种值得认真对待的心灵上的问题的表达。
  • 判断力批判

    作者:康德

    《判断力批判:人是美与崇高的最后根源》力图从先验的、客观必然性的角度来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并告诉我们人的价值何在。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 费希特和康德论自由、权利和法律

    作者:[英] 古纳尔·贝克

    无论是在德语学界还是在英语学界,有关费希特法权思想的研究并不多见。本书不仅对费希特的法权思想作了系统研究,更重要的是,它想要将费希特的法权哲学置于德国观念论法哲学的语境中,将其视为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过渡环节,从而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德国观念论法哲学的逻辑线索。 书中对传统观点多有批判,不仅凸显了费希特早期和晚期法权思想的差异,尤其纠正了对康德自由观的传统看法,质疑其作为典型自由主义者的观点。
  • 康德的数学哲学

    作者:包向飞

    该书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讨论的是康德与数学哲学中的主要人物和流派的关系。在这一章里,作者以问题为线索,阐述了数学哲学中的一些主要思想和疑难,论证了数学命题不可能是重言式的分析命题。第二章主要讨论在现代数学背景下康德的几何观。在这一章里人们将看到,在避免了康德的一个思维跳跃的前提下,现代的各种各样的几何学和康德的时空-几何观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矛盾;并且现代的各种各样的几何学都可以在康德的“纯直观”上建立起来。第三章主要讨论了现代数学中的连续性问题。在这一章里,作者力图展示:正因为现代数学的集合论在测度论的视角下并不能十分令人满意地解决连续和测度的问题,数学可以还原为集合论的说法还存在着很多疑难。鉴于此,作者跟随康德,认为数学本质上需要纯直观。第四章主要阐述“建基在纯直观上的数学”的可行性和特点。
  • 康德

    作者:(美) 墨菲

    墨菲教授的《康德:权利哲学》一书出版于 1970年,是英语世界第一部系统探讨康德政治、法律哲学,并将康德的道德、政治学说与罗尔斯的著述加以对勘的著作。Katrin Flikschuh在1997年写作的一篇评论文章中称墨菲教授的这本书是“探讨康德政治哲学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文本”,并且认为“墨菲的这一著作是英美国家的康德政治哲学研究中占支配性地位的研究进路的典范”。相信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康德政治法律哲学之英美阐释传统的一个基本概貌。
  • 康德学述

    作者:郑昕

    郑昕是第一个到德国攻读康德哲学的中国学者,并从1933年起在北京大学讲授康德历时三十余年,国内研究康德的学者或者直接出自其门下,或者间接接受其教益。本书是中国学术界认真介绍康德哲学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当时中国学术界介绍、研究康德的总结性成果,对中国康德哲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康德三批判书

    作者:伊曼诺尔·康德

    康德三批判书》由《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构成。“三大批判”是康德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当今哲学领域的所有探讨几乎都要回溯到“三大批判”上。学术界认为,康德的“三大批判”为整个哲学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西方思想界从中获取了创造现代哲学的营养。基于此。今天西方的一流思想家仍将他的“三大批判”尊为现代“哲学母乳”。“三大批判”展现了康德哲学的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即“科学的真,道德的善,审美的美”。康德对人类多元化价值体系的探索。触及到了现代主义的最核心部分。如果把西方的现代社会看作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它的灵魂就是康德的思想。就是他的批判哲学。海涅曾经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作过这样的评论:“从这本书的出现起,德国开始了一次精神革命。”在这本书面前,“德国每一种思想的正当性也必须受到考验”。
  • 康德的智慧

    作者: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体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尔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通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相象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 Kant

    作者:Paul Guyer

    Immanuel Kant (1724-1804) is arguably the most influential of the Enlightenment Philosophers. In this outstanding introduction, Paul Guyer introduces and assesses all the major aspects of Kant's thought. Beginning with a helpful overview of Kant's life and times, Guyer introduces 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 Kant brought about in metaphysics and epistemology, carefully introducing his arguments about the nature of experience, space and time in his most influential but difficult work, The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He gives a much-needed explanation of Kant's famous theory of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a cornerstone of his philosophy as a whole. He then examines Kant's moral philosophy, clearly explaining Kant's celebrated "categorical imperative" and his theories of duty, freedom of the will, and rights. Finally, he covers Kant's aesthetics, in particular his arguments about the nature of beauty and the sublime and their relation to human freedom and happiness. A concluding chapter considers Kant's legacy and his influence on the shape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Kant is an ideal starting point for anyone coming to the philosopher for the first time, as well as those studying Kant in related disciplines.
  • 康德的知识学

    作者:齐良骥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康德的知识学》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
  • 康德

    作者:保罗·盖耶尔

    保罗·盖耶尔的《康德》是对康德哲学的一部难得的优秀导论。盖耶尔以自主这一核心性概念作为贯穿康德思想主要方面和问题的枢纽。全书开篇提供了一个关于康德生平和时代的信息丰富的介绍,然后作者阐述了康德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详细阐释了《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空间、时间以及经验的本质的论证。他提供了一个对康德的先验观念论这一著名理论的解释和批判,并表明了康德哲学在多大程度上独立于这个有争议的论题。他随后考察了康德的道德哲学,涉及“绝对命令”、义务理论、自由意志以及政治权利等诸多问题。最后,他讨论了康德的美学,尤其是康德对美和崇高的本质的论证以及它们与人的自由与幸福的关系。作者也考察了康德的这一观点,即人的自主性的发展是我们所能设想的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唯一目标。 康德是最有影响的一位启蒙哲学家,保罗·盖耶尔编著的《康德》以康德的生平及时代介绍为开始,非常有助于对康德整体思想的理解和深入研究,Guyer介绍了康德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并详尽阐述了康德在他的最有影响同时也是最难理解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时空和经验的本质。他对康德著名的先验理念论提供了一种解释和批判,同时说明了康德哲学在多大程度上独立于这种存在争议理论。
  • 康德《论永久和平》的法哲学基础

    作者:赵明

    本书是国内学者首次就康德的《论永久和平》展开的全面系统的专题研究。作者分析指出,康德通过建立在纯粹理性基础之上的语言和逻辑的严格论证,宣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的诞生,即人类不需要放弃和抹杀他们各自的民族个性和文化特质,而只需要发挥任何民族固有的理性,就有希望在对话和相互宽容中实现永久和平。作者坚信,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康德的永久和平的理念恰恰由于并不是建立在任何一种文化或宗教的经验之上,而能够成为一切民族、一切文化都有可能接受的共同目标。
  • 理性的建构:康德实践哲学探究

    作者:[英]奥尼尔(Onora O'Neil)

    康德的伦理学著作出版两个多世纪以来,广受赞誉与仿效。但是,对这些伦理学著作中存在着的某些内在不一致的指责也始终存在。奥诺拉·奥尼尔教授在她的书中紧贴康德的文本,详尽考察了这些不一致,并尽可能地将康德的伦理学思想置于合理性、行动和权利等现代概念的框架之中展开分析。在奥尼尔教授看来,康德为理性提供了某种“建构主义的”证明,以及某种道德性视角,在这种视角之下,义务是先于权利的,正义和德性是相连的。在书中,奥尼尔教授首先对康德哲学中的方法、理性、自由、自律以及行动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和考察;而后,进一步探讨了我们更为熟悉的那些关于绝对命令的阐释;在最后的部分,则强调了康德的伦理学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康德式”伦理学之间的区别,这涉及约翰·罗尔斯的作品,也涉及当代其他一些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