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自然

  • 鲜花帝国

    作者:[美] 艾米•斯图尔特

    或许将花称为商品或者人工制品实在有失浪漫,但现今的鲜花却兼有这两种属性。花卉贸易已经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鲜花都是实验室制造、试管育种、工厂种植、机器收割,接着被打包装箱、拍卖出售,然后搭乘飞机漂洋过海走进大型超市或当地花店。艾米•斯图尔特追随育种者、遗传学家、种植者和供应商的脚步,亲眼目睹他们创造、生产和销售花卉,这些花的花形更大、色彩更艳、茎杆更强韧,远非自然之力可以生成。从大型农商企业到本地农场,从欧洲到拉美,《鲜花帝国》深入探讨了这种自然与科技、情感与商业的交汇与相融。 作者给我们展示了庞大的花卉产业的来龙去脉,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花卉的看法,同时也给读者带了了思索。而中国的鲜花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书中提到的关于有机认证、新品种研发、知识产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春满北国 美国山川风物四记之一

    作者:艾温·威·蒂尔,Edwin Way Te

    书名原文:North with the spring 据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中文版排印
  • 绿色生活手记

    作者:莽萍

    当我结束这本关于环境和动物问题的小书时,大半个中国正遭受着百年不遇的洪水的袭击。天上的水和地上的水混在一起,从森林正在消失的上游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洪水冲破狭窄河道的束缚,在大地上汪洋恣肆地流淌。它吞噬了田野,冲破了城市的堤防,毫不留情地夺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然而,这并不是自然策划的一场“诡计”,甚至也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的灾难。天降豪雨,土地却没有了吸纳的能力;冰川消融,森林却不再具有蓄水的作用。土地变得贫瘠,原本丰茂的原始森林所剩无几,自然的有机体正在被肢解。而这又是因为,我们向来只注意人的得失,却从未考虑过河流山川的利益。我们没有意识到,在漠视乃至任意侵害大自然所固有的利益的情形下,人的利益也不可能得到持续和良好的保障。我们世代居住的土地已经病了,病于人类无休无止的贪欲和无所顾忌的索取,洪水泛滥只是这种疾病的一个征兆罢了。 地球环境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每一部分受到伤害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另外一部分。几年前,在长江上游的广袤地区,考察者就注意到,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野生动物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然而这种警告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或许,人们不觉得原始森林被砍伐和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也不觉得金丝猴、藏羚羊栖息地的破坏和自己的利益有什么相干,但是,当洪水毁坏了我们的家园,粉碎了我们的梦想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坚持这种自私狭隘的看法吗?在水系上游水土保持地区实行所谓“木头财政”,将不仅有计划地摧毁当地贫苦人依赖森林的传统生活,使栖息在此地的野生动 物濒临灭绝之境,更将无可挽回地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和下游地区洪水泛滥。也许紧接着的是,丰富的水系慢慢变成干枯的季节河,或者中下游断流。这一远景,我们似乎已经在黄河的经验里看到了。 人类出于自然,就如婴儿出于母腹。对自己的母亲,我们应当深怀感谢之情,用爱和奉献而不是贪求和索取去对待她。的确,人类是万物之灵长,是自然进化漫长历程中最复杂最高级的生命形式。然而,这并没有人类任何一种役使自然的特权,相反,它赋予人类一种特殊的责任,那就是善意地对待自然,细心地看顾自然,尽力保持这个世界的丰富与完整。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得享自然的丰美赏赐。这就是我在这本小书里想要表达的观念。 写作这本小书的过程相当艰苦。使我没有半途而废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特别是我丈夫的支持。在这个喧闹的时代里,他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认真而平静的人之一。他所具有的这种品质,多年来是我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力量。这次,他为这本小书做了好些插图。这些插图虽然有点拘谨,但也体现了他对动物和自然的热爱。 此外,我还要感谢青岛出版社的王一方先生。前年,当我们谈到环境和动物保护问题,以及出版一套绿色丛书的可能性时,可以说一拍即合。从那以后,我们就开始了愉快而有成效的合作。对此,我感到由衷地高兴。
  • 梅特林克随笔书系

    作者:莫里斯·梅特林克

  • 一九〇六:英伦乡野手记

    作者:[英]伊迪丝·霍尔登

    爱德华时代英伦乡野笔记 上世纪初的岁时风情画册 《一九〇六:英伦乡野手记》记录了一九〇六年一月到十二月间英国乡野的种种物候现象与自然风情。细腻生动的文字,辅以数百幅精致清新的手绘水彩图,佐以众多英伦诗人佳句与岁时谚语,带来一整年的审美盛宴。 这部由伊迪丝·霍尔登在艺术学 校执教期间为学生示范制作的手记,不独是艺术教育样本,更是自然观察的典范之作。一九二〇年,伊迪斯在英国皇家植物园泰晤士河畔采集标本时,不慎落水身亡。完整的手记则于一九七七年首度出版,题为《爱德华时代女士的乡村日记》(The Country Diary of an Edwardian Lady),甫一上市便引发全英怀旧乡愁,成为现象级畅销书,译成十余种文字。 原作问世一百一十年以来,初次以中文呈现。译本拥有独家版权高质量图源,译文经过精心校对,并请北京大学汪劲武教授等专家审阅。内文由设计师一字一句手抄,根据中文特点调整排版,还原了艺术与生活结合的美好质感。
  • 失落的蔬果

    作者:劉克襄

    ◎作者親自走入山林、親自品嘗野菜的滋味 ◎許多野菜正在消失!本書手繪圖100種,保留野菜的面貌,是文學與自然科學最美好的結合 ◎附加野菜的拉丁學名、別稱和英名,依屬種特徵,簡介生態習性
  • 少年绿皮书

    作者:刘克襄

    十五岁何尝不是一个人童年时光的最后。 在这个末代岁月里,你扮演的又是自己一生的何种角色? 默默地接受一个时代的结束, 还是找到了另一个新的可能? 台湾自然作家、漫游达人”刘克襄,年轻气盛时,经常骑着“野狼125”驰骋四方。那时山刀、望远镜、相机、画簿和笔记本之类配备,几乎样样俱全。旅行心境很接近十九世纪博物学者深入异地,充满探险的乐趣。当孩子渐长,带他们访野地、溯小溪、眺大海、搭火车、逛小镇……旅行的视野除了自然,逐渐增添生活的气息。 这本少年绿皮书,记载了年少时的冒险路径,和与儿女们共同探索的新发现。两代人的童年隔空对话,碰撞出绚烂火花。有对彼此的理解、期望,也有对内心价值的再思考。十五岁这“最后的童年时光”,如同每一年暑假的尾声,孩子们渴望冒险、迫不及待奔向未知世界,却也绕不开种种私我成长的烦恼。而广阔的山林和天空,无边无际的岛屿壮游,是启蒙和疗愈的最佳场所。 全书配有作者精心绘制的插图,或是鸟兽虫鱼图鉴,或山林小径速写,或古镇乡野地图。风格灵动活泼,亲切易读。离家出走的刺激,爬树的兴奋,捕蝶的小心翼翼,打棒球的团结,坐火车流浪的迷茫,游泳溺水的恐惧,闲逛书店的好奇……都被一幅幅铅笔手绘图,凝固在永远的十五岁,那个蝉鸣阵阵的暑假。 而“成长”这一永恒主题,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对话中,悄然完成。 十五岁的你,要去哪里冒险?躁动不安的暑假,要怎样度过? 爬树,捕蝶,泅泳,打棒球,坐火车流浪,好像全都是些了不得的事情—— 朴拙的铅笔手绘地图里,藏着重返童年的秘密路径。
  • 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

    作者:刘华杰

    《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简介:我们究竟生活在怎样的一个世界中?发达的自然科学关于这个世界告诉了我们什么?一切都是早就定好了的?绝对不是。这个世界是"双非"的,其中的任何"事件"的发生在认知的意义上都是"双非"的,也就是说既不存在充分条件,也不存在必要条件,世界不是决定论的,我们能够影响未来。这个结论既来自数理科学的极致推理,更来自似乎浅显的博物学实践。 《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从认识论的"双非判断或原则"(此原则是作者本人提出并命名的)说起,通过一些典型的科学思想观念,阐释了近代自然科学博物传统的意义,提出了新博物学的设想。新博物学是传统博物学的博物情怀加上当代数理科学的还原论成果,两者结合起来以综合的面目展现出来的。本书用博物的眼光描述世界的图景,引领读者体会到世界的复杂和不确定,并进而引导读者对作为人和人的自然科学,在这样的图景下,应当有怎样的伦理观念(特别环境伦理观念)和科学观进行颇有新意的思考和体验。
  • 作者:[法] 儒勒· 米什莱

    山,那么高大,但又那么宽容,情愿坦露给非常喜爱它们的人。大家会看到,人们原来错误地认为渊默的可敬的古树,阿尔卑斯山脉的族长,何等由衷地赞赏我们。我们感激不尽这些庄严的巨人慈父般的深情厚意,在它们怀里,我们找到了特别温馨的隐居之所;这些雄伟的高山(及其哺育欧洲生命的河流),也特别慷慨,向我们倾注了它们安宁、平和而深沉的灵魂。当米什莱歌唱自然之诗的时候,他把动物当做我们的典范,把树木和山峦视为我们的榜样。在《山》这本书中,他带着我们攀登那些纯净自由之风劲吹的山峰。对他而言就是这样,自然科学总是持续揭示进步的法则。他坚定地相信,等到我们终于相互了解的那天,我们就会如兄弟般相爱,而科学一旦阐明事物和生物间密切的亲缘关系,世界就将沉浸在一座火熔炉里了。全书分两卷: 第一卷描写山的各种面貌,冰川,山口,温泉,山的隆起,以及北极的冰山,爪哇的火山等;第二卷描写山中的生物,草原,森林,阿尔卑斯山的各类植物以及山地居民,等等。
  • 鸟与诗人

    作者:约翰.巴勒斯

    鸟与诗人》是巴勒斯自己出于某种考虑编写的一本散文选集,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的那样,他的初衷是想通过编选这样一本书,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的描绘与对精神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提供一种二者互为参考的视角。因此本书前面几篇文章重点谈论自然与人文的关系,后面几篇文章侧重发表了自己对文学创作以及本人所欣赏的两位作家的评论,但这两种文章都不是单纯流于自然的描绘或者人文思想的阐发,而是把两种精神相互渗透、融合在一起,用作者的话说,“我这样也是有意用在田野里熏染的情怀和学到的方法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一番观照和沉思,同时还打算用我所能调用得上的最杰出的博物学家的眼光来审视自己思考的问题”。
  • 瓦尔登湖的反光

    作者:[美] 梭罗

    【走向自然,就是走向内心。】 梭罗留下的14 册日记“有意识地让文学性向日常生活延伸和渗透的范例,是一部未完成却又独立自存、具有自身生态性的书”,被誉为“自然爱好者的《圣经》”。《梭罗日记》(增订版)精选二百余篇日记编译成册,可谓“瓦尔登湖的反光”,使读者看到一个集文学性和生活性于一身的梭罗。 被美国前总统林肯誉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的爱默生后来在谈到《梭罗日记》时说:“在读他的东西时,我发现在我内心存在同样的思想、同样的精神,但是他超过我一步。”作为爱默生的学生、美国“自然文学的先驱”,梭罗青出于蓝,他的日记被爱默生称为“储蓄所”,而他为世人所熟知的《瓦尔登湖》正是从他的“储蓄所”里零存整取了全部素材。《梭罗日记》是梭罗的生命的储蓄所,他的文学生命因此而不朽。 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夫人、自然文学领域知名学者、翻译家程虹说:“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梭罗的人生、著作及理念,会使我们原本浮躁的心态得到某种程度的平衡。”她充分肯定《梭罗日记》的价值,并认为:“回归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走向自然,更不是回到原始自然的状态,而是去寻求自然的造化,让心灵归属于一种沉静而拥有定力的状态。在浮躁不安的现代社会中,或许,我们能够从自然界中找回这种定力。” ———————— 书摘: “白天都在辛苦工作,没有一点思想,头脑变成了纯粹的工具;只有在工作之后的宁静的傍晚,我才恢复了知觉,使我听到了蟋蟀的鸣叫,而事实上它们整天都在鸣叫。我感觉到一种沉静、明确无误的智慧(部分是我配不上的)的注入……”(1851年6月22日) “我都34岁了,但我的生命几乎完全没有伸展开。生命的长度连让人取得一项成功都不够。在下一个三十四年间,奇迹也不太可能发生。”(1851年7月19日) “我的熟人们有时候搞不明白为什么我要离群索居甘处贫乏, 但要是我与他们交往的话,那我感受到的贫乏就会大得多了。”(1851年12月17日) ———————— 推荐: 在读他的东西时,我发现在我内心存在同样的思想、同样的精神,但是他超过我一步,用卓绝的形象去说明,而我则用使人昏昏欲睡的概念来表示。真正的美国人,非梭罗莫属。(爱默生) 梭罗可以用手从溪水里捞出鱼来;他可以吸引野性的松鼠在上衣里做窝;他可以静静端坐而不妨碍动物们在他四周嬉戏。[在他的日记中]我们有机会认识的梭罗——很少有人了解他,连他的朋友也未必了解他。(弗吉尼亚·伍尔夫)
  • 十五顆小行星

    作者:劉克襄

    有一些人一輩子,執著地認真活著。他們就像一顆顆小行星,在浩瀚的世界一隅,以各種璀璨獨特的生活經驗,兀自折射出不同的光影和波長。 劉克襄也執著地認真活著,二十初歲迷上賞鳥以後,他便沉浸在自然探險的世界裡,或走訪山林荒野,或鑽研書籍資料。半甲子來累積的經歷成為生命重要的養分,促使他遇見或發現了這些獨特的小行星。他們是傳奇的、漂泊的、探險的人物,還有更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庶民。 作者以書信體的方式,娓娓述說著十五篇遭遇。每一篇都誠摯感人,又觀點獨到。譬如〈最後的撒哈拉〉,很多人寫三毛,但從來沒有人用關渡的蘆葦,切入她那漂泊流浪的靈魂;或者〈隱逝於福爾摩沙山林〉,描述一名紐西蘭的外國人獨自來到阿里山區,尋找失蹤的兒子,沒想到,這段時間江蕙的歌聲竟給予他莫名的支撐力量;又或〈成為珠峰的一部分〉,十多年前年輕的山友拾方方,為何堅持以震懾人心的「大敗」方式攀登世界第一高峰?還有〈家山〉,世界變化如此快速,兒時的家鄉已丕變,我們要如何回鄉呢?劉克襄花了十年的時間找到這條回家的路。 這本書維持作者向來的風格,文字平實易讀,不以華麗的詞藻堆砌,或是展現繁複的文學技巧。它是一本用生命完成的書,還觸碰了部份死亡的議題,卻一點也不沉重,反而展現了大開大闊的心境。更難得的是,本書擴展了自然書寫的範疇。自然書寫不應只是環境議題、隱逸文學、自然體驗、自然史爬梳和調查紀錄等創作類型。它更高的層次,或許是一個長期浸淫在自然領域的人,看待和應對世界的方式。劉克襄用半輩子和自然打交道,獲得諸多啟蒙與力量。這本書是他和台灣這塊土地和人物的精湛對話。
  • 大自然的日历

    作者:米·普里什文

    《大自然的日历》内容简介:普里什文是一个具有宇宙感觉的大艺术家,一个真诚丽对大自然的诗人,他将其思想和情感从美学的角度潜入到对世界的原初和根本,即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中。就如高尔基对其作品的评论一样:“对大地的热爱和关于大地的知识结合得十分完美,这点,我在任何一个俄国作家的作品中都还未曾见过。” 我们译介普里什文,不仅仅为介绍他的文学文本,更向匆碌中的现代人推荐他那种以“亲人般的关注”而对自然的态度,以及将人生艺术化的“行为方式”。
  • 美丽的性

    作者:任桑甲 余玮

    本书将包含常见昆虫的自然繁殖、交配等生态图片,并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向读者介绍昆虫奇特的求爱等繁衍方式,通过感性的描述,激发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发他们探索奇妙自然的兴趣。作者文笔清新优美,境界辽阔。
  • 自然的快乐

    作者:[英] 爱德华·格雷

    《自然的快乐》是英国作家、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的经典作品。全书的内容可分三大块:“自然的快乐”、“阅读的快乐”和“一战的思索”。格雷有一双敏锐的、善于发现的眼睛,他总是能够从自然中获得快乐,在内心深处,他更感到自己是一个亲近自然、向往无拘无束生活的“乡村人”;而阅读在他看来“越是沉浸其中,获得的快乐就越多”,并且“在获得快乐的同时,也在更新知识,充实自我”。《自然的快乐》会让你获得心灵与自然的对话,会带给你一份“自然的快乐”和“阅读的快乐”。
  • 自然纪事

    作者:(法)儒勒·列那尔

    儒勒·列那尔,法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的作家,生长于法国乡下,徜徉于长林牛草之间,酝酿出别致清新的《自然纪事》。 在《自然纪事》中作者儒勒·列那尔以其敏锐的眼睛,丰富的想象力与优美如诗的文笔,栩栩如生描写公鸡、鸭子、乌鸦、马、猪、葡萄园等生活中的不同影像。在作者笔下的动物世界,呈现多元的形象,是具诗意又富趣味的自然纪事。
  • 狗的家世

    作者:康拉德·洛伦茨

    ★你喜欢养狗是因为对快乐的渴求? 在这个生活节奏愈发紧张的社会,人们本来就容易焦虑和伤感。如果长期和同样忧郁、不时发出深深叹息来证明其存在的动物待在一起的话,想必是百害而无一例。快乐、滑稽的狗狗之所以如此受到人类的欢迎,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我们对快乐的渴望。 你郁闷了吗?养只狗来缓解寂寞吧。 ★狗不会说话,但其实它什么都明白。 家养狗相对于野性狗来说,适应与学习能力更强。野性的退化不会导致智力的迟钝,反而酝酿着一场智慧之门的开启。 你的宠物狗,可能聪明得超出你的想象。 ★忠实的狗也会说谎? 欺骗是一种高智商的表现,狗也是如此。毫无疑问,聪明的狗能意识到自己的威严是否受到挑战或者遭到人类的嘲笑。有时它们的谎言,只是对于自己错误行为的尴尬掩饰,以避免主人对于它们的嘲笑而造成的暴怒和不安。 用心善待你的狗,别让它产生自卑感。 ★狗的忠诚与死亡 那些因无法面对生离死别而对养狗犹豫不决的人,请记住,所有的喜悦都是以尝受痛苦为代价的。爱犬的离去就仿佛挚爱的人去世时一样。但从根本上来说,狗的死亡给人带来的痛苦会少一些。人类朋友在生命中的地位总是不可取代的,但若再饲养一只同种类的小狗,那么人类因“老朋友”死亡的内心空虚很快就会被这只小狗填满。 尽管这样讲很残忍,但是新的小狗,会和所有的狗一样,跟随并信任着主人,成为爱与忠诚的化身。
  • 极端植物笔记

    作者:蒋蓝

    本书描绘了几十种植物的人文镜像。数种毒药、曼陀罗、菩提树、芒果、向日葵、玫瑰、桃花、杜鹃的精神镜像,从捕捉某种生物的特性,进而联想到人类的哲学、历史学、伦理学方面的“生物镜像”,观察、梳理它们在人文世界的姿态和步伐,以文化散文的笔触,加入较为详细的植物习性考察,使文章呈现知识与文化的结合,以“植物文化”为背景,梳理植物历史与人类历史的“相遇”,并展示植物不为人知的一面,反映其生存法则与最高的道德法则的关系,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良知。
  • 蚁呓

    作者:朱赢椿,周宗伟

    整个春夏秋冬倾伏大地 融入微小生命和浩渺天空 一只蚂蚁,亦是一个世界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也与蚂蚁一般脆弱 “你看不见我,并非我的世界一片黑暗,只是因为我小得难以进入你的视线” 2007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最美图书制作特别奖” 本书是朱赢椿动物绘本系列的首部作品,此次作者订正部分错讹后推出新版。 小时候,我们总喜欢蹲在地上看蚂蚁,总能发现很多乐趣;长大之后,还会细看蚂蚁搬家的会有几人呢?乍一看,蚂蚁很像人,和人一样觅食、打架、繁衍,甚至像人一样掩埋同伴的尸体。可是,未尝不是人像蚂蚁?高高在上时,人看不见蚂蚁,自以为可以主宰小小蚂蚁的生命;蹲下来时,才发现人和蚂蚁一样值得怜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乃至无情的大自然面前,我们何尝不是如蚂蚁一般脆弱。本书文图结合,设计制作富有巧思,别出心裁的大量留白为阅读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这是一本实验性的图书。我们想借此传达一种特别的理念:阅读的乐趣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书中的大量留白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作空间,期望通过与读者的互动收集资讯,与读者共同创造新的书籍。书中简洁的图像和文字只是向读者发出一个邀请,我们相信,更有趣的内容尽在读者自己心里。“无字之经方为真经”,空白之书,留待每一位读者去填空。——朱赢椿 这本书以高雅的美取胜。它体现在高超的设计水准和极少的设计介入,以蚂蚁的角度切入,把蚂蚁的渺小和它与人类的相似性形象地表现出来。在这本书中,中国的传统元素和当下现代主题得到有趣的结合。空白页和极少的文字体现了佛教对创作者的影响,促使人们去反思,对生命应报以怎样的态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国委员会
  • 野草离离

    作者:王辰,张瑜

    用中国古代博物学的眼光,以生态和文化两方面视角,对于被现代人遗忘而古时国人所熟知的不起眼的小草,重新予以诠释。作者将野草食用和名字、评价等流变结合起来,让本书具有了传统的美;此外,作者结合自身认识草类的经历以及科学分类上的故事,让本书带有都市现代的情调。可堪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便令读者随时随地发现身边的自然之美,并能够体验身边的大自然所寓含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