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自然
-
我的花鸟虫鱼
“每个虫子每朵花都曾与我们的日子联系,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可惜的是,在一个极力倡导和谐的社会里,虫子们、花鸟们早已远离我们,从概念到视线,我们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他们的脾气秉性或特立独行或温顺桀骜,我们早已陌生。他们在隐匿中消失,在被驯服中灭亡,在被修正中逃逸,他们成为一出出微型悲剧的男一号女一号。在为求得整齐划一、求得利益最大乃至年人定胜天而必须将和谐定义为删除异己诛灭异类那样一种情境中,晚于法布尔而执着于为花鸟虫鱼立传的半夏,其责也便有甚于法布尔。在这个娱乐压倒一切绯闻大过一切物质重于一切的年代里,他需要真真切切地还原出一个渐次消失的小世界,那个我们曾熟悉、曾宽容、接纳、陶然其中而现在已逐渐陌生的世界。用半夏自己的话说,那世界自来亲,天然趣,别有情。在那里,花鸟如情人,虫鱼如美人,而今情人美人只留在纸上,恬然静默于字句后身,开卷才看见。”——孤岛客 -
乌鸦
收起那修长有力的双腿,毫不费力地攀升,轻轻拍打双翅,如同大地上空飞翔的精灵。尽管人们通常不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但乌鸦的确异常“优雅”:从它的喙尖到尾端呈现出一条完整的曲线,无论左右摇头或向下俯身,这条曲线都能随之有节奏地变化调整。 同时,乌鸦还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智商可能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很少有动物能像乌鸦一样,既没有变成家养的宠物,又始终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似乎总能带给人某种自然的暗示。这种神秘感在世界各地都衍生出了许多关于乌鸦的传说、神话、图像以及文学作品。在从中国到印第安霍皮人的许多文化中,乌鸦都是传递预言的使者。它们会跳求爱的舞蹈,实行一夫一妻制,因此希腊人在婚礼中将它们作为爱情的象征。本书对神话、文学和生活中的乌鸦、喜鹊及其他相关鸟类进行了广泛的考察,从《圣经》故事、传奇小说、绘画、诗歌到当代电影,足以激起读者对这种有趣鸟类的好奇心。 -
亲近野花野草
与野花野草相伴的日子,你会欣赏到浑然天成的精美艺术品,也会体验到机关算尽的植物生存之道——想必这是一次美妙之旅,纯天然、免费、而且不需要任何复杂的知识储备,老少皆宜,简单易行。 -
提防身边的动植物
《提防身边的动植物》主要内容:人与自然,不仅是电视里的栏目,不仅是话题,应该是我们过得好,过得真正和谐的一种生活。今天,生态观念已经在人们的意识中苏醒和明朗,关注环保,注意自然,愿意过自然生活的人多了。 在自然界里,各种生物相互需要又自有位置,适度的距离和防御,正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敬畏、相互惧怕。保持恐怖的平衡,彼此都不会受伤。因为害十白,我们只是远远地观察,以满足人类对危险事物的天生好奇。同样地,一些看似极具危险的动物,其实它们也害怕我们。 对自然界一切生物,哪些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近,哪些需要我们稍加远离,当然有章可寻,有知识和大学问在里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自然的热爱者,有心的观察者。提防,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免受伤害,同时也是为了那些动植物免受伤害。我们其实知道,人类只是自然链上的一环,任何一截的断裂,伤及的都是我们自身。 -
植物古汉名图考
拯救古文化是刻不容缓的课题。我国古代有关农、林、牧、文、史、地等典藉和各种《本草》中载有许多植物,由于历史变迁,使很多植物的名称发生嬗变,造成古今名称不一致,且同物异名及同名异物颇多,影响古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昨天是今天的历史,明天是今天的发展。昨天、今天和明天应是一脉相承的。昨天的文化不能让她凝固与遗失,要她活起来,为我们的今天和明天服务。然而沟通古今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此大有考证的必要。 明朝的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曾感叹说:“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遗漏不可胜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经过他的考证,成就了《本草纲目》这一不朽传世之作。清末,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濬著了《植物名实图考》,他也感叹:植物“称名亦无确诂,盖方言侏俪(该字右边应为“离”),难为译也。”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钟观光先生(1868-1940)于1930年以后曾对《毛诗》、《尔雅》、《离骚》上的植物进行了考证,还结合实地之调查,对历代《本草》作了大量研究,写成了《植物古名考证》,1937年后由于日寇入侵,在南撤中,手稿丢失。此后,很少有人从事植物古汉名的考证研究。 高明乾教授已年近古稀,其治学精神可佳。他从事这项研究始于1974年,30余年来,历尽艰辛,要钻古书堆,翻阅不计其数的典籍进行考证。他终于在同仁的协助下把这些失落在泥土中的“珍珠”找回来,穿成了串儿,编著成《植物古汉名图考》。该书新近在大象出版社出版,这是值得庆幸的。这一研究项目得到河南省教育厅的立项资助(项目编号:9547600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立项资助(项目编号:30370864)。该书收载了植物古汉名4394个,分属于177科,800种。附图789幅,80万字。对每个植物古汉名都作了注释,标明了现代汉名和世界通用的拉丁名,注明了出典和书证,传承古今,沟通中外。对每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境产地、简要用途作了介绍,还附有植物形态图便于读者识别。作为我国第一部《植物古汉名图考》,会给生物学、农学、医药学、林学、花卉学、文学、史学、地理学等工作者带来莫大的帮助。 该书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一项研究成果。作者应用训诂学与现代植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考证植物的古汉名,逆历史查阅文献,旨在植物名称上沟通古今,沟通中外。由于现代学科分科过细,多数学者都是擅长文科,而弱理科,懂文学,不懂生物学,对于古典著作中记载的植物很难注释。作者应用跨学科的方法,是项创新工程,并且行之有效。该书也是文化传承与跨时空的一项研究成果。古代文化的发展有其传承性,清末(1848年),吴其濬著《植物名实图考》时,由于历史的局限,西洋的植物学尚未传到中国,他的著作,不可能与世界文化接轨。他著录的植物没有注明,也不可能注明植物隶属何科、何属,也没有加注世界通用的拉丁名。作为吴其濬出版《植物名图实图考》120年以后的这一新作,反映该领域研究的新成就,不失时代特色,又一脉相承。本书做到了古汉名、今汉名、拉丁名三沟通,达到沟通古今,沟通中外的目的。有利于我国古代文化走向世界。该书还具有图文并茂,注释精良的特点。对每种植物注释的内容较为详细,包括:“古汉名、现代汉名(科名)、拉丁名、古代别名。著录摘要,拉丁名释义。还简要介绍了植物的形态特征以及生境、产地、用途等。并且,植物有直观性特点,仅有文字说明,很难形成具体形象,文字旁加了植物的附图便于读者识别,不失为本书的一大特色。 以前在查阅在古典文献时经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如古典著作中有多种植物都叫“鬼目”,它们都是些什么植物?类似的同名异物的情况,该书都得到了澄清,使不少同名异物的中药名得到了鉴别。另如《诗经·周颂》:“贻我来牟,帝命率育。”中的“来”与“牟”是什么?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中的“江离”与“辟芷”是什么?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林赋》:“留落胥余。”中的“胥余”是什么?杜甫《海棕行》:“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知。”中的“海棕”是什么?唐元稹诗:“庭中载得红荆树,十月花开不待春,直到孩提尽惊怪,一家同是北来人”中的“红荆树”是什么?是我们北方的紫荆吗?对这些问题很难找到答案,而今有了此书倍感方便,从这本书中将可以容易地获得对这些植物更全面的了解。如我们要想了解红荆树是什么,就可以检索到该书255页【红荆树】条: 【红荆树】羊蹄甲(豆科)Bauhinia variegata L.羊蹄甲又有紫荆、红花紫荆、洋紫荆、红紫荆、弯叶树等别称。唐元稹有红荆树诗:“庭中载得红荆树,十月花开不待春,直到孩提尽惊怪,一家同是北来人”此红荆树不是我们北方所种的紫荆(Cercis chinensis),因为北方紫荆是早春先叶开花,而红荆树是在每年11月至翌年的三月开花,故北方人见到南方冬季开花的红荆树感到惊怪。古代所称的红荆树是泛指现在羊蹄甲属的多种植物,其中羊蹄甲最具代表性,现统称紫荆。1908年,法国一位传道会神父于香港薄扶林海边一间破屋附近发现它,其后将该植物曾定名为 B. blakeana Dunn.,此名来自1898~1903年间港督亨利布力爵士(Sir Heny Blake)的名字。紫荆是香港的本土植物,因树秀花美深受港人喜爱,常作为行道树和观赏花木栽培,因此,1965年被正式定为香港市花,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该花的图案绘上了香港的区旗和区徽。羊蹄甲学名中的Bauhinia,来自瑞典J. Bauhin 及C.Bunhin兄弟的名字;variegata 有斑的。羊蹄甲是中等乔木。茎高5~8米;叶圆形或广卵形,顶端2裂,钝头,状如羊蹄甲,叶长4~17厘米,宽7~15厘米;总状花序,花萼管状,有茸毛,裂片卵形,花瓣5,倒卵形,粉红色或白色,具有紫色纹线,其中一片上具暗紫斑纹;荚果条形,长15~25厘米,宽1.5~2厘米。生南方热带丛林或栽培。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常作行道树和庭院树,树皮含丹宁,花入药,清热解毒。据记载花芽可食。 -
自然沉思录
论自然 美国的学者 在神学院的演说 自我依靠论 诗人 经验 -
在漫长的旅途中
人,總是各自步在追尋光明的漫長旅途中。 本書是作者星野道夫在一九九六年於勘察加半島遭棕熊襲擊去世後,所遺留下來最後的、無聲的訊息,是貼近人與自然的溫柔隨筆。 作者旅居阿拉斯加二十年,長期隻身行旅於酷寒的極北大地,對於生活在嚴苛自然環境中的人與動植物,以鏡頭和執著投注關懷的目光,同時也以無盡的溫柔筆觸,訴說重新省思所謂「豐富人生」與「幸福」定義的靜謐話語。 透過書中真切質樸的字裡行間與撼動心靈的敘事構圖,讀者可以踩踏星野道夫深印在大地上的足跡,沿著一幅幅的照片,將眼光延伸到清澈深沈的極北大地,進行一場回歸自然的心靈之旅。 二○○六年七月,星野道夫第一本正式授權的國際中文版寫真札記《在漫長的旅途中》,由先覺出版社在台灣發行。 -
植物的欲望
中讲述了四种植物:苹果、郁金香、大麻和马钤薯与人类之间的故事。迈克尔·波伦把它们分别代表人类的四种欲望:甘甜、美丽、陶醉和控制。这四种植物因为人类欲望,从而获得遗传上的成功。我认为这四种植物象征着人类追求幸福、美丽和权力,压制罪恶的欲望。人们从植物身上达成了欲望,而植物也从人类欲望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就如同一对舞者,缺少谁都无法完成一支动人的舞蹈。“将这些植物视为与我们的一种亲密互惠关系中的愿意合作者,意味着有所不同地看待我们自己,把我们自己也视为其他物种的设计和欲望的对象。” -
一根稻草的革命
今天,地球的沙漠化,绿色的减少,变得日趋严重。同时,风光明媚的日本列岛上的绿色也迅速消失。 对此,有人忧虑,却无人去探究导致这绿色减少的原因。倘若我们只是忧虑它所造成的结果,只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呼吁人民制定一些保护绿色的对策,那么地球上的绿色是难以从根本上恢复。 从实质上看,地球的沙漠化产生于人类的自负。人类认为自己可以摆脱神圣的自然,单独地生存、发展。地球的沙漠化同时也在证实,人类自身点燃的罪恶之火正在焚烧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所谓生命,是宇宙森罗万象、大自然本身的合成品。对于它的意义(过去)与意志(未来)人们虽毫无了解,却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上,试图以自己的手,利用自然生产维持生命的粮食和食物,以此生存下去。由此,人类走上了一条反叛、破坏大地母亲的邪路。 起源于刀耕火种的农业的发展史、满足人类欲求的农作法的变迁史以及文明进步的历史,其本身就是一部对自然破坏的历史。 自然虽有流转之变化,却无前进之发展。自然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也不会自然消亡。但是,愚蠢的人智却会使自然轻易地毁灭。 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是结为一体的,对于自然的破坏,就等于人类生命的自杀,也意味着人类对于诸神的破坏,意味着死亡。 神不会对人弃之不顾,但人却很容易抛弃神,走向毁灭。 虚假的人类文明大肆宣扬“无明”之邪恶智慧,建筑在失去绿色的大都市之上。它如沙漠上空浮现的海市蜃楼,距其消失隐去的日子已经很近了。现在,人类需要作出抉择,或是沦落为无处可归的宇宙之孤儿,或是重新归返神的乐园。 这将是人类从悲惨结局中拯救出来的唯一途径。 但是,它又取决于率先破坏自然的傲慢的人和农民能否彻底转变,成为森林的守护人,能否恢复自然的绿色。然而,自然原本是不容人类置喙的。 神未能创造天地万物,更何况人。 大自然的万物之心合为一体,造就了生命、创造了神。神与自然都是超越人类而存在的。 神绝不会保护愚蠢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所谓的自然农作法,是一种充分反映自然的意志、祈盼可使生命永存的伊甸园重现的农作法。 然而,我为探索自然农作法而走过的45年,与其说是一条祈盼神使人类得以复活的路程,莫如说是一个从自然中沦落下去的愚钝之人的彷徨过程。这本书所记录的不过是为寻求回归自然而苦恼的一个农民内心的痴语而已。 这本书是一名可谈百事却一事无成、无任何东西遗留于世的人的忏悔录。 -
改变世界的植物
改变世界的植物,ISBN:9787537934480,作者:(英)托比·马斯格雷夫(Toby Musgrave),(英)威尔·马斯格雷夫(Will Musgrave)著;董晓黎译 -
林中水滴
主张“在自然界中寻觅和揭示人的心灵的美质”的米・ 普里什文,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苏联作家。他的作品主要 是描写自然界的生活,歌唱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的人的创造 性劳动。在他笔下的大自然,生机蓬勃,色彩斑斓,充满令人 心旷神恰的诗意和哲理。 本书选译的《秋天》、《人参》、《叶芹草》和《林中水滴》等 四部散文,是普里什文的代表作,语言清丽,意境隽永,蕴含 着一种音乐的韵律。 -
夏日走过山间
约翰・缪尔(JohnMuir),1838年出生于苏格 兰,11岁随家人移民至美国。缪尔就读威斯康辛大 学时成绩优异,之后以打零工的方式开始四处旅 行。1874年起,一系列有关内华达山区的作品,开 启了缪尔的写作生涯,此后他共发表、出版了三百 篇文章和十本重要书籍,主要为其自然哲学之阐述 以及旅行之记录。同时,他与友人致力推动优胜美 地与大峡谷国家公园成立,因而拥有“国家公园之 父”美誉。1892年,缪尔创立“喜耶拉山友会”,直 至1914年去世前,他与会友们并肩为自然保育奋斗 不懈。 本书是缪尔走访内华达山区的日记,书中除了 对当地动植物与自然美景的描述外,字里行间更流 露出其对大自然的热情、珍爱与赞叹。 -
不可思议的旅程
为了追踪6种动物――燕子、驯鹿、短鳍鳗、大桦斑蝶、灰鲸及西部菱形背纹响尾蛇历经严酷考验的为生存而迁徒的漫长旅程,摄制组运用了海陆空种种交通工具,终于记录下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画面。《不可思议的旅程》一书以录像般生动清晰的语言重现了这充满冒险和奇遇的旅程,展示了上述6种动物在漫漫长旅中表现出的非凡毅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自下而上的智慧,并揭示出“物竞天择”铁律对生命进化的决定性影响。 《不可思议的旅程》将引导你进入那令人心动神往的奇妙景观,体验跨越万水千山的探险揭秘,去感受与自然界的万千生灵亲密接触的惊奇和喜悦。 -
昆虫记
《昆虫记》(彩图故事版)作为法布尔名著《昆虫记》的英文改编本,不同于国内以往的中文全译本或选译本,遴选的均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改编者斯托尔夫人精心裁剪归并,保留原书趣味,又较原书易于领略,对于想重温童年的大人和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的孩子来说,都不失为最佳版本。 -
阿拉斯加的冰川
《阿拉斯加的冰川》内容简介:这里有湛蓝晶莹像瀑布一样的冰川,积年不化的雪山,泠泠作响的清泉,清澈湍急的小溪里挤满了银光闪闪的大马哈鱼,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漂浮着不计其数、让人既爱又恨的江山,还有天空中闪耀着的七彩极光。更为有趣的是,这里的夏天没有黑夜,午夜十二点在室外也可以照常看书。这样的美景既非天上,也非梦中,而是美国19、20世纪之交的一位旅行家、环保主义者约翰•缪尔在《阿拉斯加的冰川》中所描绘的景色,这是他在北美大陆的阿拉斯加历经十多年冒着生命危险亲眼所看到的真实景色。他笔下的阿拉斯加是一片净土,这里不仅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林业渔业资源,还有淳朴善良,坚强果敢、“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印第安人。《阿拉斯加的冰川》不仅有机会去阿斯加一游的幸福人们提供具体可靠的参考,还为那些闲暇在家的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美景。 -
旷野的声音
本书描写一位美国女医生与澳洲原住民徒步走过内陆沙漠的经验,里面可能有许多争议之处。例如,沿用澳洲原住民的存在价值,生命观点与宇宙观点。所以,或许对基督教徒、佛教徒等来讲并不是很认同。但是,我想这本书的观点,撇开宗教来讲,其实是很真实与人性的。也不管它是否真是由真实经验所改写而成的。因为不管是上帝、佛祖与阿拉都是具有人类形体的万能力量,而对与环境相切合的原住民来说,心存善良的大自然主义或许更是个令人信服的宗教。这神奇的造物主不就是万物与自然的表征吗?在书里面,称西方的白人为“变种人”(以下摘自该书)是丧失或丢弃古老记忆和永恒真理的人。首先他们不能再居住在空旷的环境中,一生都在装有冷气的房子中度过,不再拥有健全的消化系统,吃过的非自然食物多过自然食物,甚至会对空气中的花粉产生过敏反应,而现在人与以前人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现代的变种人生活在恐惧中,他们恐吓自己的孩子,需要警察和监狱。连政府都以国家安全为名,用武器威胁其它国家,而恐惧是动物的特征,在动物的求生本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我和花草有约
本书描写了一个笨拙却乐天的园丁在十二个月里收拾花园的故事,字里行间透着幽默和趣味,让人读来流连忘返。插图为约瑟夫·恰佩克所作,夸张而又蕴含哲理。 -
太阳升起以后
苇岸是二十世纪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以质取胜的优秀散文家。他扶病将自己所有文章,精选出十七万字,编成《太阳升起以后》这部散文自选集。作为大地的代言人,十九世纪牧歌式的诗意和世界最初的朴实与原质,都被苇岸捕捉并记录在这本书中。他那简单、诚实、聪睿、美好的文字,是经得起时间长河淘洗的,一如他笔下的大地上的麦子、草木、蚂蚁、胡蜂、蝴蝶、麻雀、喜鹊、啄木鸟、野兔、雪、阳光,都将永存。 -
汪曾祺全集(4)
《汪曾祺全集(4)》内容简介:本套书收录了在量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散文、戏剧以及其他作品,从这些内容丰富、题材各异的作品中,读者可以对汪曾祺先生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博物志
《博物志》内容简介:他大清早从床上跳起,只在神志爽朗,心头清净,身子轻得好像夏衣一般的时候才出门。他一点儿吃的东西也不带。一路上,他饮着新鲜的空气,大力地吸着健康的香味。他把猎具留在家里,他只需把眼睁开便够了,眼睛用来当网罟,各种形象会来自投罗网的。 首先投入网里来的是路的形象。它夹在丰绕地结着野梅与桑椹的两道篱笆之间,露出它骨头般的光溜溜的石子和它破裂的血管似的车辙。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