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杂志

  •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作者:梁星乔 编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代名师霍懋征爱的教育艺术》每篇故事后均附有林崇德教授及其弟子李玉华先生的点评。林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们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对每一个故事加以点评,为霍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读库0600

    作者:张立宪

    《读库0600》的扉页上,只有这么两行字,下面那行数字是该书的出版日期,也是俺的三十六岁生日。这是我在这本书上给自己留的一个小小的后门,要用流行的说法,该叫“彩蛋”吧,送给自己的小小生日礼物。 俺的第三个本命年,就这样悄悄关上了门。昨天晚上跟几个朋友喝酒到子夜过后,庆祝俺的生日。我说,人生最好的年月大概就是第三、第四个本命年,俺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一半。 在24-36岁之间,我经历了几次起伏和变迁,也曾经感觉自己是焦裕禄(焦急忧郁忙碌),在别人看来则是孔繁森(恐怖烦躁阴森),如今,平静了不少。 编书、出书、读书,都是需要静下心来做的事情。好在,在迈向第四个本命年之际,我有了这种心境,也找到了一件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编辑出版这本《读库》,朋友们的热情回应和支持鼓励,更让我看到了这件事情的价值。接下来,我会用自己的耐心和想像力,把这件事情坚持住,做好。 请大家关注这本已经诞生,并开始成长的小书。
  • 万象(第七卷.第五期)2005.05

    作者:《万象》编辑部

  • 新蕾杂志

    作者:

  • 温故(之二)

    作者:刘瑞琳 编

    二十多年以前,关于读书应不应有“禁区”,曾有过疑惑,也有过一些讨论。李洪林先生后来刊登在《读书》上的那篇著名的“解惑”之文《读书无禁区》,算是为那些讨论作了一个总结。文章发表后,虽也招致某些方面的批评与指摘,但“读书不应有禁区”却从此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人的阅读乃至整个的精神生活,都因之发生了重大改观。重提这段旧事,盖因“温故”与“读书”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譬如;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学习。既然只有无禁忌的阅读,才便于我们在比较、鉴别中汲取丰富多元的知识与养分;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回望历史的时候也只有摈弃成见、放开视野,才有可能从繁复多变、声情并茂的历史活剧中,从人类以往的经验与教训里有所收获。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这样富有智慧的话,但同时,他老人家“成《春秋》,令乱臣贼子惧”,又是将“温故”服务于政治的始作俑者,开了根据现实政治需要编写历史的先河。就说一个“讳”字吧,几乎成了历代史官们的金科玉律,他们自觉地为“尊者”讳,为“贤者”讳,更要为“当朝者”讳,讳来讳去,把一部历史“讳”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几成 “断烂朝报”…… 可见,真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就不能不从“讳”字当头的阴影里走出来,破除“温故”的种种禁忌,以开放的、从容的态度面对过去。说到这里,我想到了美国的小阿瑟・施莱辛格在《美国的分裂》里说过的一句话:“研究历史不是为了提高哪个群体的自尊。而是为了了解世界和明鉴过去……” 此种境界,亦《温故》心向往之矣。
  • 读库1203

    作者:

    “你如果无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残酷的真相告诉世界。” 《一辈子的战争》记述的是一场离我们时间最近的战争中的人与事。1985年,李玉谦二十三岁,是一名战地记者。这一年,中越边境防御作战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 1985年11月25日晚,云南老山主峰脚下的磨刀石,他与战士们一起喝了出征酒,然后,用他的摄像机记录下那次战斗。 二十七年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那场酒,那群人,那次战斗,那场战争,李玉谦有意回避。他从不看战争片、战争小说,从不跟七连的人联系。他希望忘了那一切。 《未亡人和她的三城记》是云从龙先生整理的一个不知名的普通人的日记。如他所述: 庚寅年十二月十三(2011年1月16日),一位朋友与我闲聊,说起他新近收藏了一本日记,其中记叙了一个寻常家庭一年多的日常起居。出身社会学科班的我,立即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问他可否将日记本借我观瞻,他欣然允许,第二天便从家中带来了。那是一本三十二开淡黄色塑料封面的笔记本,看上去几乎全新,只是放得久了,略略散发出一点纸张的霉味。展开扉页,上面用毛笔写了一句赠词:“把毛主席的指示,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落款为“采选科工委赠,一九六七年元月”。凭借这一点,我初步判断这是一本有些年头的笔记本,其本身的历史至少有半个世纪了。时隔这么久,尚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实在难得。最为要紧的是,它是一本私人日记。窃喜之余,我立即翻开内容去看,想不到的是,日记并不是写于1967年,而是写于1991年,也就是说,这是一本用五十年前的笔记本在二十年前写下的日记。 朋友见我爱不释手,生怕我有夺人所爱的非分之想,连忙要收拾回去。我请他通融一下,借我将所有内容复印下来,原本一定会还给他。我用三天复印了所有的日记内容,自行装订成册,同时将原物奉还给主人。此后,只要得来闲暇,我都会翻翻这本写于二十年前的日记,仔细揣度日记主人当时的生活点滴和音容笑貌。 在我看来,这本日记所记载的内容虽然都是些日常起居,生活琐事,但比之现已出版的诸多名人日记来说,又有别样的价值。研究抑或观察一个社会的变迁,除了关注当时知识分子、社会精英的心理脉络,更重要的是要摄取民间乃至市井百姓的心理切片。可惜的是,前者大都通过各种途径或多或少保留了下来,而市井百姓对于世相人文的态度,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几乎整体性淹没。我手上这本日记,正好能让我们看到二十年前一位普通公民对于生活和世事的种种态度。体会她的喜怒哀乐,也是在体会1990年代整个社会的喜怒哀乐。 《巴黎画派中的黄皮肤》介绍日本画家藤田嗣治的生涯与艺术。 他留学法国,成为巴黎的宠儿。当日本一方面加快法西斯化步伐,一方面对中国大陆的渗透和侵略开始升级时,他回国,前卫艺术家成为“彩管报国”的代表人物。在军部所谓“画家当以画笔为战时做贡献”的号召已成既定国策的情况下,艺术界的“报国体制”瓜熟蒂落,甚嚣尘上的“彩管报国”口号,作为赤裸裸的战争意识形态被固化,嗣治开始创作战争画,获军国主义高度评价。 对战争画,他有自己的一套诠释: 绘画可直接有用于国家,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抚慰国民的绘画与使国民强健的绘画,二者是有很大差异的。世间仍有人在说战争画不是艺术,或者持别样的看法。在战争画领域,做出出色的艺术品并非不可能,而这恰恰需要我等去努力创作。日本画中的战斗画素被认为是极难的技艺,可事实上正由日本画家的同仁们在努力进行到底。一定能出现卓越的日本画的战争画,我对此无比期待。 日本战败,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拉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罪犯公审的序幕。战犯追究不仅局限于军、政两届,迅速波及舆论和美术界,锁定并制裁战争协力者的声浪开始升级。舆论界展开了关于“美术家节操”的论战,一部分战时受到压制的画家及日共系的普罗艺术家走到前台,口诛笔伐,声讨“画坛战犯”。 最终,当局做出了藤田嗣治不属于战争责任者的判断——一千零六十七名战犯名单中,无一名画家。在战犯嫌疑问题上,嗣治终于平安“软着陆”。他就此永别日本,客居法国,皈依宗教。 临终的时日,画家田渊安一特意从巴黎赶到医院,开口问了他那个在内心盘桓已久的问题:为什么要画战争画? 画家并未正面回答“为什么”,嗣治断断续续地说:“战争确实是相当悲惨的事。你看一看那些画就会明白,那里面没画过一个将校。送死的士兵最可怜,我画的只有士兵。” 2010年2月8日,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施崴青小城在夜色中已沉寂多时,三十八岁的电台女主持人克劳迪娅终在寓所等到心上人的到访。在他们长达十一年的感情生活里,有过甜蜜与和美的时刻,也有过争吵与波折。这晚的共度时光似乎并不愉快,凌晨时分,男方拂袖而去,女方流泪报警,称遭到了男友的性侵。她述明:“当晚双方发生争吵,缘由在于她再次提及对方隐瞒的风流韵事。男方揪住她的头发,用一把切番茄的厨刀抵住她的颈项命她闭嘴,随即将她扔在床上实施了强奸。” 爱在顷刻间崩塌,诉讼战争旋即到来。 《德国的世纪诉讼》介绍的就是这一案件。风云变幻、迷雾重重、观者如潮、议论纷涌……两年间,围绕着卡赫曼涉嫌强奸案,德国媒体进行了长篇累牍的追踪报道,德国各级法院也不得不一再对此发表意见,范围不仅涵盖刑事诉讼领域,而且也拓至人格权保障、司法公开与媒体自由等议题。 行使“第四权力”的媒体对刑事诉讼报道的最低界限何在,成为信息社会下值得关注的问题。
  • 文艺风象·去看你的演唱会

    作者:落落主编

    我有你所有专辑的磁带,来来回回倒带反复听的那首歌后面,能清晰地从随身听里听到“咔”的一声,像是在问我“要再来一遍吗”; 我收集了你所有的CD,还有DVD,无论是破旧褪色的mp3还是ipod里都是你的歌,每天从地铁拥挤的人流中穿行的时候,耳朵里都是你的声音; 我想看见你。 无论还要等上多久,无论距离多远,我都会赶过去, 看你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唱那首歌,在千万人的欢呼中唱响我喜欢的那首歌。 我对你的喜爱其实也很了不起。那么了不起的爱必须要让你知道 ——去看你的演唱会 三座台湾金曲奖 “最佳乐团”得主亚洲天团——五月天,14P特辑豪华呈现; 2007年台湾金曲奖“最佳专辑制作人”奖获得者,台湾独立音乐界的先锋,著名台湾创作乐团——Tizzy Bac; 曾参与林宥嘉、田馥甄等著名歌手演唱会、专辑宣传执行,华研国际音乐新媒体担当——Fish; 年年,Deo.R,Echo,爻木木等著名插画师联袂奉献原创LIVE海报展; 最世文化签约作家爱礼丝、林壁炫、猫某人等为亲历最难忘演唱会倾情撰文。 追寻偶像的足迹,回顾世界为之疯狂的经典瞬间,走近国内知名LIVE HOUSE…… 那些关于演唱会的幻想,每一秒都令人如痴如狂。 这一次,我们不会错过 ——《文艺风象·去看你的演唱会》 + 赠品:文艺风象彩绘双面应援扇(一套2枚) 内容提要: 《去看你的演唱会》的“卷头”与“领衔”几乎为台湾著名乐团五月天所包揽,在世界各地举办过数不胜数的演唱会,并且屡屡开创演唱会各项新纪录的他们,在全新世界巡回演唱会“诺亚方舟”正式起航之后,将令人激动的表演带到了文艺风象的舞台上;同时最世文化的签约作家爱礼丝、林壁炫、猫某人等也带来了关于周杰伦、老狼、May’n、AKB48、Linken Park等国内外著名歌手的演唱会回忆。代表创意活力的先锋栏目“海报”,则汇集了年年、Deo.R,Echo,爻木木等一批国内著名插画师创作的精彩演唱会海报。经典“诠释”将视线引致那些演唱会最辉煌的片段,而冷幽默和个性爆棚的创编“演绎”单元,这次则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下手,全面解析演唱会相关的前前后后,里里外外…… 编辑推荐: 《文艺风象·去看你的演唱会》是落落主编的杂志《文艺风象》月刊第三辑。 著名音乐团体五月天的和专业演唱会制作人士的加盟,使得本期主题特写部分分量十足,声色影像与文字紧密的结合,非常好地照顾到了读者阅读快感。更为难得的是,在“演唱会”这样一个热情澎湃的主题中,除了振奋人心的现场追踪与思绪共享,我们看到了更多智慧、幽默,和文字图像设计理念上层出不穷的创意:无论是由著名插画师根据演唱会全新独立创作的海报,还是那些自嘲为伪经济学的演唱会剖析小品,还是细致详尽经济适用的演唱会攻略,都给我们带来了轻松惬意而富有信息量的阅读体验。不断地能在阅读中触发灵感,这恐怕是文艺风象一直受到众多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吧。
  • 文艺风赏·华彩

    作者:

    全新改版 新栏目登场 《文艺风赏》主打内容: 1、新增栏目“FOUND”,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电影、图书、展览、文艺新星,各个领域精挑细选,为读者呈现最潮最有内涵的文艺生活样式 2、新增栏目“风声风影”,访谈华谊年度新片《星空》导演林书宇 3、青梅煮酒,专访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 4.“封面故事”,科幻作家飞氘、新人作者白杨,将中华千年历史和后羿逐日神话用当代青年崭新视角进行梳理和重述,更有当代名家 《后羿》作者叶兆言,细说南北文化差异历史渊源。 5、“小说视界”栏目由两位年轻作者:卢杰、尸午马,为您带来充满个人独特风格的短篇小说。 6、“经典重读”带来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作品《黑白李》,兄弟之情,在他的笔下举重若轻,明快而大气。 7、“双城故事”由青年作家、旅行家郑宸和先锋戏剧导演、策展人牟森,以旅居多年的独特故事,继续带领您进行印度与西藏深度游! 8、“新审美观”栏目邀请新锐编剧丁丁,直指人类心中那幼稚的阴暗和残忍。
  • 《新周刊》2009年度佳作

    作者:《新周刊》杂志社 编

    《<新周刊>2009年度佳作》内容简介:漓江版年选,一年一度的文学盛宴,源自十三年如一日的品质守护。《新周刊》,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新周刊》,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 《新周刊》,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略的“智囊”和“思想库”。 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 文艺风赏·两极

    作者:主编:笛安

    【青梅煮酒】笛安对话茅威涛【新审美观】孙一圣《福生》 【主题盘点】由量子物理理论衍生的信仰【秘密与愿望】寻觅 先锋文学/新锐艺术 殿堂级文艺杂志—— 『文艺风赏』 主编笛安/美术总监HANSEY 全新改版 每月一刊 第二十三辑/两极 唯一且不可复制的不是爱情,是量子通信 提到量子通讯、量子力学、量子物理……总之但凡与【量子】有关,总令许多非该学科专业人士望而却步。当我们提到【量子物理】时你在想些什么?我们在人群中作了个调查,大多数人的回答是类似【与我无关】的答案,而也有少数人兴致勃勃,他们对相关知识了解有限,但是看到这个词,就好像看到了黑洞、宇宙、佛学精神以及人类的本原。我们将主题定为【两极】,是为了将【量子通讯的实现】与某种【宇宙世界观】联系起来,宏观与围观,解释了人类世界中无数的矛盾,也帮科学实现了更多的可能性。 【主题盘点】量子态远程传送的实验实现 根据经典物理学,客体的所有性质都可以通过测量被精确测定,而任何客体又完全由它的性质所决定。这样,如果知道了某一客体的所有性质,原则上人们便可以在遥远的另一地点将完全类同于该客体的复制品制造出来,从而达到上述目的。 【青梅煮酒】 【新审美观】孙一圣《福生》 她已经解开斜边的纽带,剥开最外的毛绒层,再继续敞开,露出红色的肚兜,上面绣有金丝的鲤鱼。她拿起我的手,放进她的怀里,然后慢慢滑进去,越往里进越暖和,她将我的手停在她的身上。她没被冻得咝咝抽气。她身上的味道真好闻。 【秘密与愿望】寻觅 希望乔布斯能够在天堂找到张国荣, 然后一起讨论如今的世界。
  • 读库1205

    作者:张立宪 主编

    《读库1205》共包含九篇文章。《父亲在工地》是一位步入中年的女儿记述自己年过六旬的父亲进城当农民工的几年中发生的各种事,都是些普通家庭经常会遇到的事。逢山过山,逢水过水,日子还得往前过。这位“在工地”的父亲在他最好的年华时曾说过,希望孩子们还可以再长大,而自己和孩儿他妈不要再变老。然而父母终将老去,孩子担心父母,父母却止不住地为孩子们操心,想给他们减轻负担,“闹得动的时候就闹”,直到做不动为止。作为儿女,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可能就是把自己过好。“踉跄捉掐画西游,难尽人间神与怪。”画家吕欣用一种绘画(布面油画)加文字的方式对他心目中的《西游记》做了一些延伸性的阐述,希望既满足自己的趣味,同时给他的女儿,以及与他有着同样趣味和情结的人带来一些快乐。《学生右派》里作者王仁权回忆了他的堂兄王人瑞短暂的一生。一个原本有文化、有抱负的有为青年,却一生坎坷,劫难不断。死后三十年没有任何一位亲属或生前友好亲去墓地祭扫,生前孤单,死后也寂寞。文后抄录了一些王人瑞记叙自己的劳动生活,抒发心情的诗歌,可以说是一位右派人生的真实记录。从财经记者王安搜集的《五十句话》中可以管窥1977年至2011年的中国经济。文章最后提到:“所有急速发展的国家所遇到的问题,中国都会遇到。” 《为了告别的聚会》记录的是1960年电影《不合时宜的人》拍摄前后的故事。在导演休斯顿看来,电影里的梦露已经不再是“表演”,她完全不是在扮演角色,而是表现自己的感情,投射自己的生命体验。此片由当时梦露的丈夫米勒编剧、筹备,他苦心操持的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场意图明确的聚会。休斯顿、梦露、盖博、克里夫特与马格南的摄影大师们,朋友,贵宾,一个个走来,一个个离开。只是已没人能够弄清这场聚会的目的,相聚,或者一种告别。1928年北伐成功之后,国民党宣告中国统一,随即在首都南京展开规模浩大的规划建设活动。其中的一个代表性规划文本《首都计划》,于1929年12月汇集成册。王军在《南京蓝图》里对其编制始末与实施进行了详细描述,该计划折射了肇始于十九世纪末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潮的形形色色,还牵扯到一场规模同样可观的技术与政治之争。
  • 文艺风象·假妆

    作者:落落

    它让热衷素颜的小女孩儿们蔑视,令成熟女性痴迷,迷惑所有男性的双眼和心境,她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为之疯狂。 它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存在:妆。 文艺风象第三辑假妆 主编落落与数十位作者携手创作,创造性演绎妆之内涵
  • 文艺风赏·失败者之书

    作者:笛安 主编

    《文艺风赏•失败者之书》内容简介:1.本期封面故事“失败者之书”,汇集了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0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提名”的阿乙,《最小说》人气作者简宇,才气作家李子悦,以及新人作者麦璎,一个70后携手三个80后,青年作家们齐聚一堂,倾心描绘了一幅失败者们的群像,于文字和故事中共悟“失败”与“成功”。 2、“小说视界”栏目由“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获得者黄惊涛,85后新锐青年作家铁头带来充满个人鲜明特色的短篇小说。 3、“经典重读”带来知名作家郁达夫的经典作品《银灰色的死》,引导读者重享安静阅读,给人荡涤灵魂之感。 4、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严歌苓做客“青梅煮酒”栏目,与笛安对话。独特女性作家之间温柔对谈,揭示如何找寻属于自己的文学道路。 5、“双城故事”主编笛安和人气作者恒殊,巴黎和伦敦的最后一期城市漫游。 6、“新审美观”栏目邀请到第二届“文学之新”选手冯源,延续上一期对于女权世界的想象,极具争议性。 7、美术监督hansey,《岛》书系艺术总监(每辑销量50W,共出版10辑),《最小说》艺术总监。现任《文艺风赏》美术监督,独立企划摄影别册《闪光》。 8、本期《别册》的文案作者秦兴威,来自河南的快递人员,他和他的诗歌一起在大城市捍卫尊严。
  • 漫女生

    作者:饶雪漫(主编)

    本书是国内著名“青春文学掌门人”女作家饶雪漫创办并主编的少女青春MOOK杂志书。它与卡漫风格少女幻想杂志风格截然不同。它最先提出了青春影像的概念,并坚持这种一贯的青春靓丽风格。它把电影拍摄在纸张上与青春小说为伴侣配以或忧伤或明朗或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那少年时光的悸动。这本杂志记录了我们关于青春的感动,那些少年时光的惆怅与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伤感。杂志以真实的校园生活为关注点,栏目内容更加贴近少女的真实生活。杂志格调清新向上,图文时尚清纯,纪念了我们刹那的青春……
  • 爱丽丝·仲夏夜之梦

    作者:hansey 主编,Kan,蓝叔叔,瞿尤

    采用明信片套装,内含40张明信片和2009-2010年行事历,集结了7位优秀华人摄像创作者的作品,限量5000套。
  • 读库0806

    作者:张立宪

    《丹青赋》一文,是关于工笔仕女画大师王叔晖先生的生平传略。关于本文,作者蒋力先生有一段解说: 1988年,我写出《丹青赋——王叔晖传略》的初稿。1993年修改后,收入我的纪实文学作品集《变革中的文化潮》(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1997年,我又做了一次修订后,将此文交《文艺报》,发表时的题目是《洁来洁去岂常人乎?——一代画师王叔晖传略》,内容则不及原文的三分之一。现在留在网上的基本都是这个版本的缩编,标题则只保留了后一半。此标题是编辑定的,前一半出自一副挽联,后一半中的“一代画师”不是我的提法。同年,我又将此文中的“西厢情愫”一章投寄天津的《艺术家》杂志,1998年第三期发表时题为《一套震撼邮市的邮票》。前几年看到某位女性美术理论家(我没记住她的名字)的一本评述中国现代女画家的专著,涉及到王叔晖时,几乎通篇引用的都是我在《文艺报》上发表的文字。没想到的是,2008年9月的一天,接到素不相识的《读库》主编张立宪先生的约稿电话。由此,引出这篇在我二十年前旧作基础上第三次修订的《丹青赋》。我很乐意做这件事,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对先生的一次新的再认识。所以,我也希望走进《读库》的是一个未做任何删节的全本。 除这篇文章的全文外,本辑《读库》还刊发了王叔晖的若干代表作品,以及她从未公开发表的一些画页。这些作品,均是根据原作电分扫描,希望藉由我们的呈现,大家可以看出目前流行坊间的王先生作品与原作之间的差距。 《今夜我们说相声》是一部电视专题片的文稿,选择刊载在本辑《读库》中,是因为文中提到的几段相声,当年遭受禁播的命运。而这些重见天日的段落,又因为篇幅问题,未能在电视片中得以完整保留。 《断章》是北岛先生的回忆录,记录的是七十年代的历史风云和个人遭际,此前一些关于他个人的传言,在这篇文章中一一得到澄清。建议大家看就此文后,去找北岛老师的中篇小说《波动》(作者署名“赵振开”)来看看,那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新时期小说。 《学子慕绥新》,写的是风光一时又遭法办的慕绥新的学生时代。作者余昌民老师是慕的大学同学,他在文中写道:“如今国人已经不再把伟人看作神,但感兴趣他们何以成为伟人;也不简单地把罪人理解为鬼,而关心他们何以成为了罪人,否则成功就会被当作幻影,为官便会被视为畏途。从慕绥新的悲剧来看,横亘将近三十年的空档,看清因果关系很难,但越是这样,越需要重视它的警世意义。我和所有的庶民百姓一样痛恨贪官,在一种情况下我更多几回扼腕叹息,那就是我深知他本来具有出众的智慧、魄力和雄心,却偏偏不是走进天堂,而是下了地狱。” 《南方人物周刊》总编说:“人性地述写一个问题人物,国内媒体少见。” 2006年1月27日,美国西联国际汇款公司正式宣布停止电报业务,这标志着电报在美国彻底进入历史。让人感慨的是,因为几乎没人使用电报了,这条公告一直到一周后才被人注意到。 电报在中国也是惨淡经营,到2008年,全国只保留了八个电报中心,电报也已基本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斯事已逝,现在回想当年电报的辉煌以及辉煌背后的种种故事,叫人不胜感慨,马伯庸遂成就此鸿篇巨制,聊作纪念。而这些电报八卦,又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
  • 糖果第3期

    作者:艾成歌

  • 我爱摇滚乐

    作者:

    中国第一野鸡刊物
  • 读库0805

    作者:张立宪 主编

    2006年,命运多舛的文化刊物《万象》、《书城》在相继经历休刊复刊后,逐渐式微,更深入的走向精英知识分子小圈子趣味,一本由个人出资策划出版,以“有趣、有料、有种”为出发点的文化刊丛跃入我们的视野。《读库》就像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话语园地,它的实验性和新鲜感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