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制度史
-
宋代政治结构研究
本书试图阐释宋代专制体制产生的过程和背景。作者从宏观和微观多种角度进行了探讨。宋代的士大夫是以科举为基础而产生出来的儒士,他们把“经世济民”作为政治信念,实则是想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其“升官发财”的梦想,为了在官场能出人头地,他们利用同乡、同宗、同学、同行等各种“关系”构筑起关系网,并利用各种关系策动政治斗争,树立党争派别,尔虞我诈,互相倾轧,加剧了中国“君主独裁政治”的形成。全书论点清晰,资料翔实,文风绵密,醒人深思。论文由林松涛、朱刚等文化学人担当翻译。 -
汉官六种
汉官六种是东汉时期陆续产生的六部关于汉代官制、礼仪的著作的总称,即《汉官》、《汉官解诂》、《汉旧仪》、《汉官仪》、《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汉仪》六书。此六书唐宋以后散失,现在只能看到元人和清人的辑本。本书即是在辑本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对研究我国职官制度史很有参考价值。 汉官一卷 佚名撰 清孙星衍辑 汉官解诂一卷 汉王隆撰胡广注 清孙星衍辑 孙星衍叙录 汉官旧仪二卷补遗一卷 汉卫宏撰 清纪昀等辑 汉官旧仪提要 汉官旧仪卷上 汉官旧仪卷下 中宫及号位 补遗 前汉书凡四条 后汉书凡九条 艺文类聚凡九条 北堂书钞凡五条 钱文子补汉兵志一条 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 汉卫宏撰 清孙星衍辑 孙星衍叙录 汉旧仪卷上 汉旧仪卷下 中宫及号位 汉旧仪补遗卷上 汉旧仪补遗卷下 汉旧仪一卷 汉卫宏撰 清王仁俊辑 汉官仪一卷 汉应劭撰 元陶宗仪辑 汉官仪二卷 汉应劭撰 清孙星衍校集 孙星衍叙录 汉官仪卷上 汉官仪卷下 汉官仪佚文一卷 汉应劭撰 清王仁俊辑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 汉蔡质撰 清孙星衍校集 孙星衍叙录 汉仪一卷 吴丁孚撰 清孙星衍校集 孙星衍叙录 -
北周六典(上下)
本书记述了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官制,资料宏富。举凡北周一代的典章故实几网罗贻尽,既是北周职官志,又起到《北周会要》的作用。 -
历代职官表
《历代职官表》讲述了古代官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和和封建社会时代国家机器结构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当时政权的性质和施行的统治的具体手段。研究历代官制,在史学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阅读古籍,研究古史,往往不易掌握古代职官的名称、建置、品级、职掌等,从而存在学习、研究的困难。 -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
目录 前论 郡县制度渊源论略 第一章 统治政策与行政区划 第二章 郡府组织 第三章 郡尉 第四章 郡国特种官署 第五章 县廷组织 第六章 乡官 第七章 郡县学官 第八章 上计 第九章 监察 第十章 任迁途径 第十一章 籍贯限制 第十二章 任用杂录 第十三章 秩绶表 附录一 政风述要 附录二 引用及参考书目 本卷成书后记 -
宋朝军制初探
此书为王曾瑜先生二十多年前出版的名作《宋朝兵制初探》的增订本。此书利用了现代军事理论和方法,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两宋军制史,也涉及一些军事史的问题,在宋史界影响深远。此次增订,按照军制学的统一规范,将书名中的“兵制”改为了“军制”。在内容上则增加了章节,进行了修正和增补,使本书的学术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 -
唐代官修史籍考
杜希德以毕生精力治唐史,在欧美汉学界有公认的领导地位,《唐代官修史籍考》是他晚年的一部精心著述,是全世界各种文字中第一部有关唐代的官修史学、史书问题的系统性研究著作。 全书考察了约620年至850年间官方修史机构的创设变迁,以及该机构择取编辑史料以成正史的过程。共分为三大部分,十四章。第一部分重点详论唐代政府中各种修史机构的分支(如史馆、秘书内省、集贤院等)和官职(如起居郎、内起居郎等),其规模建制为唐后各朝沿袭。与此前国内外缺乏这方面的细致研究,杜希德的研究“吸收、综合了诸多前人的成果,使其对唐代修史机构的考察更加完备”。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唐代的史官运用的一整套史料系统,包括起居注、内起居注、时政记、日历、传记、典志、实录、国史等,网罗宏富,考据细密。作者既熟悉西方的史法,又通晓国学中的考据功夫,再次融会贯通,是其特色之一斑。 第三部分为《旧唐书》的个案研究,分析它复杂的史源,用图表等表现方式,对《旧唐书》的二十本纪、十一志等部分,作了细致梳理,借以看出这一部五代时期编者总其成的正史,是如何运用唐代为本朝官修正史所准备的各种史籍,秩序井然。其附录的“《旧唐书》本纪史源渊源表”即为代表。 欧洲汉学名刊评论杜希德此书特色,称赞其在处理反复的史源时,使人如读一侦探小说,趣味盎然。 -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上下册)
本书分5编,对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对禁卫军权与魏晋南北朝政治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书中通过对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勾稽考索,厘清了不同层次的众多的禁卫武官的变迁历程与政治职能,揭示出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及其制度的本来面目,得出了许多重要的和具有启发性的认识。 -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以成立于汉,并最终在隋唐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的七八百年变迁历程,作为研究对象。书中把官僚制理性行政、帝国政体下的特权分配与权力斗争,以及作为帝国官僚来源的知识群体的动态,作为制约察举制变迁的三个主要动因。由此出发,对大量相关史料进行了考订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察举制中的“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及“以名取人”、“以族取人”因素的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及变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精到阐述。从而对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向科举制的演变,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解释。 -
天下一家
《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内容简介:秦汉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体制如何出现?又如何运作?和世界其它古代文明相较,这套体制以及背后的价值观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经验中的一大特色。过往学者每每从春秋战国这“天地间一大变局”的角度出发,强调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各方面的剧变。注意变化,有时不免会忽略了其中的不变,或变化不是那么剧烈的部分。这些部分有的反而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更根本的“底色”。《天下一家》和《治国安邦》两本著作主要关注的就是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社会特质和统治体制之间的关系、官僚人才的来源与训练、官僚体制运作的特色和官僚士人的价值观。 过去一个世纪,中国史学研究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以时代、课题,或以材料区分,有所谓的断代史、专史,又有出土文献学、简帛学、敦煌学等等;中国史和外国史更是楚河汉界,互不相通的两大营垒。这样的专业分工造成研究上“囿于一隅”的现象,课题和视野都为之割裂、窄化和浅化。作者在长期对秦汉史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致力学习秦汉的简帛和图像资料,除了步武前辈,也试图探究新的课题,利用新的方法或工具,摸索新的可能。《地不爱宝》和《画为心声》?要收录的就是这两方面的论文。 -
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
结集于本书中的十四篇论文,写作年代前后相距近三十年,其中贯穿着同一种追问:如何从一部以汉文叙事的《元史》,去揭示出蒙元中国的制度成分及其文化所特有的多样性品格? 蒙元政权在征服中原、继而君临全中国的过程中,由草原游牧帝国转变为一个以治理广袤的汉文化地区为重要任务的“帝国式王朝”。本书聚焦于在此期间蒙元政治体系所发生的变化,从皇权、权力中枢机构、官僚体系、刑法体系、官僚铨选制度、地方行政体系等方面,分别展开专题式的分析和论述。这一政治制度体系具有相当程度的“汉化”特征,但又不能简单地使用“汉化”概念来界定或概括它,其中保持着或变相保持着一些蒙古制度成分。 -
皇权不下县?
区域研究的兴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研究转向的显著特征之一,学界抛弃了过往拘泥于政治史的宏大叙事,转而试图通过个案或区域研究寻找到一条呈现“整体历史”的路径,构建起中国史学自身的解释模式。对“区域”作出何种界定,成为研究者需要优先处理的问题之一。本书将在系统、全 面收集清代档案、实录、政书文献的基础上,着力于探讨清代县辖政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即作为一种全国层面的制度设计,其制度渊源何在,在清代又经历怎样的制度变革,在民国时期的消失等状况进行长时段的梳理,清代县辖政区的空间分布,清代县辖政区设置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严耕望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政治制度之研究,著有《秦汉地方行政制度》、《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等多部专著及论文,惟未及著就一部完整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实乃学术界之憾事。 今严耕望先生的多位学生据收藏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严先生的授课讲义,整理成这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交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不可不谓是学术界的一段佳话。 本书原稿虽为严先生为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授课撰写的讲义,然已足见先生于中国政治制度的思考与研究,亦是严先生唯一一部从上古至清代,完整论述中国政治制度的专著。 -
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此书为中国经济史与商业史研究领域的一位杰出学者所著,也是中国商业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全书着重探讨了明清时期的私人契约、宗族、近代商号、工厂制的引进以及商业诉讼等在中国商业发展中的演变脉络、效用及影响。其中科大卫教授主要介绍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国商业发展的两个阶段:在16世纪至18世纪的传统阶段,中国商业依合同和礼仪而立;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近代化阶段,中国商业不得不因公司法和会计标准的引入而进行调整。 本书所收录的论文始终贯穿着作者独特的研究旨趣:即从16至20世纪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主要趋势中观察中国的商业实践。无论是追溯传统还是观察现代,无论是研究制度还是探讨现实,作者始终把中国社会固有的观念、习俗和行为方式视为一种具有坚韧的生命力的存在:它可能受到冲击,却从来不曾被置换;它可能与西方的经验大相径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那么,我们又将面对一个怎样的未来呢?这本书中的思考或许会在不经意间点亮我们的灵感。因为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读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
隐匿的疆土
本书是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卫所制度、明代疆域管理制度方面、明代军事等方面研究的文章结集。卫所制度是顾诚先生晚年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他创造性地提出明帝国两大管理系统的论断,并打算作为既《南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之后第三部专著的主题。本书另收集有顾先生的参编作品4篇,对明代后期军事、清代的建立、明史研究等进行了梳理。 -
品位与职位
本书以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官阶制度为研究对象。作者采用“品位分等”和“职位分等”概念,构建了一个新鲜的分析框架。通过这个新视角,作者对周代的爵命,秦汉二十等军功爵和禄秩,魏晋南北朝的官品、中正品、勋品、将军号、文散官,直到唐代的文武散阶进行了细密考察,将之勾勒连缀为一条演进变迁的线索,并对其性质和意义提供了一系列独到解释。进而对整个帝国时代的官僚等级制度的发展,提出了划分为五个阶段的分期模式。 -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本书从官僚政治制度的起源开始,一直写到帝国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在宋元以前部分没有作全面的铺叙,而是根据各个时期的特点,有重点地探讨一些问题。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和其他有关论著重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时期史料很不充分,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水平,对全面的情况很难做到准确的描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流传下来的文献材料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们在明的部分对有些问题做了比较充分的论述,而在清朝部分则对当时的官僚政治体制和运作机制做了比较全面细致的描述,以期读者通过这一部分而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有一个比较更加具体的了解。 -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是一本有关地方行政制度概论性质的专著,系统地阐述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制度(包括行政区划与地方行政组织两翼)变迁的全过程,并从各个视角概括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特点,界定了许多前人未曾涉及的概念,分析了影响变迁的各方面因素,总结了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规律、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及地方行政制度变迁中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的作用,使读者对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规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
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上下)
《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上下):中国皇权制度自"秦制"以后两千多年中的始终延续和发展,对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的社会面貌都有着深远影响。《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上下)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一些新的视角和方法审视这个巨大的研究对象。这些尝试主要在于:第一,随时以近代以来世界共同的制度方向(宪政)为对比而展开对中国皇权制度的具体分析,并因此而发现我们研究工作应该面对的诸多新的问题和视域;第二,全面而贯通地审视一系列与制度相关的重要领域,诸如:中国皇权体制的组织结构方式、皇权社会的法律体系、制度法理学和法哲学、行政架构及其运作方式、城乡的制度经济形态、赋税财政体制及其蕴涵的制度逻辑、国民政治心理和诉求方式、制度伦理对国民行为方式的塑造、腐败与皇权制度的关系、文化形态与制度形态的关系、生态演变的制度原因、制度传统对于人们如何选择造就启蒙路径的决定作用,等等;第三,对每一症结的分析都力求以对其长久历史脉络的发掘把握为基础,再进一步说明这种制度逻辑经过千百年延续而在16世纪前后充分展现出的时代意义;第四,既注重从浩瀚的史料中发现和归纳典型的社会现象,同时更注重解析这无数现象背后深刻的制度法理,以及主要由这套法理所决定的社会走向。 -
通典(全五册)
《通典》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从远古时代的黄帝起,到唐玄宗天宝末年止(肃宗、代宗以后的变革,有时也附载于注中),分为九类,以食货居首,次以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每类又各分子目。对于历代典章制度,都详细地叙述了它们的源流,有时不但列入前人有关的议论,而且用说、议、评、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通典》的作者是杜佑。《通典》的体例仿效纪传体正史中的志书,将断代体改为通史体,是一部专门记载历代政治、经济等制度沿革变迁的典志体史书。《通典》记述了传说中的黄帝,下讫唐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