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济史
-
State and Economy in Republican China
This manual for students focuses on archival research in the economic and business history of the Republican era (1911–1949). Following a general discussion of archival research and research aids for the Republican period, the handbook introduces the collections of archiv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that contain materials in the areas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with data on the history of the archives, descriptions of their holdings, and publications on their collections. The second half of the work consists of guided readings in Republican-era documents, such as government decrees, regulations, and business letters, with complete vocabulary lists and explanations of terms. Also included with the handbook are facsimile reproductions of these documents. -
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
本册系《傅衣凌著作集》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傅衣凌先生为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迟滞问题,曾着力把社会经济构成和阶级构成、阶级斗争联系起来考察,从社会经济结构探讨社会变革和动乱,从阶级结构、阶级斗争说明它如何受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而又如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一书,便是傅先生在这方面努力尝试的一个结果。 -
Golden Fetters
This is a reassess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rises of the post-World War I period, that led to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It also analyzes the responses of the world's economic powers to the Depression and how new monetary policies set the stage for the watershed post-World War II system established at Bretton Woods. It offers new theories of what effect the Great Depression had on the collapse of the world monetary system, and what effect the collapse had on deepening and prolonging the Depression, by 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global economic crises and the the gold standard (the framework fo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ffairs until 1931). -
德意志银行
《德意志银行》深入德意志银行的幕后,客观而带有批评性地为读者展示了德意志银行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其运作方式及其所追寻的目标和对经济与社会产生的影响。《德意志银行》有如这样一家银行的画像:这家德国最大的银行,曾被认为是德国最有权势的公司.它似乎对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后果毫不关心,并因其在经营管理上所犯的惊人错误而深陷泥淖。 德意志银行已非昔日之德意志银行,然而它依然是整个德国的象征,一如从前。 -
契约史买地券研究
契约是随着财产私有制而产生发展的,成为债权或物权的有效凭藉。契约史研究是中国土地制度史的一个部分,深入探讨契约与地券的相关问题,对于经济史和法制史的研究都有意义。张传玺先生就契约史、买地券断断续续进行了近四十年的研究,颇有心得,积腋有裘,汇集成册。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契约史研究,下编是买地券研究。 -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In this bold, sweeping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economies, Douglass C. North sets forth a new view of societal change. At the core of Professor North's investigation is the question of property rights, the arrangements individuals and groups have made through history to deal with the fundamental economic problem of scarce resources. In six theoretical chapters, Professor North examines 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 systems, outlines an economic theory of the state and the ideologies that undergird various modes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then explores the dynamic forces such as new technologies that cause institutions to adapt in order to survive. With this analytical framework in place, major phases in Western history come under careful reappraisal, from the origins of agriculture and the neolithic revolution through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ancient and medieval worlds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is a work that will reshape many established explanations of the growth of the west. -
世界经济史
《世界经济史》主要讲述了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史。中世纪的很多变化已经为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地理大发现将世界连成一体,并引发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的路径,人类社会由此开始迈向工业化、现代化。此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参差不齐的,世界至今还不能完全实现“和谐”,各种冲突仍然存在。 -
江南市场史
江南地区是中国经济史上市场发育最成熟的地域,本书道德纵向地考察了11-19世纪江南区域市场的历史变迁与不同阶段的特征;其次,横向考察江南市场体系构成,包括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服务市场,从而对江南市场体系形成全面的认识;再次,纵深地考察资本与商流运动,并从中西历史比较的眼光对江南的制度选择进行分析,从传统经济与社会结构中探索其深层原因与演进源流。最后,在全国与世界视野下鸟瞰以江南为中心的区域互动与市场整合,并探索江南成熟的市场体系所具有的活力及其所培育的产业集聚等综合性竞争力。本书可供经济学、历史学、区域研究及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 -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一书是我十余年来探索唐宋江南经济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一个总结,其中约百分之六十的文字已发表。现在趁这本书出版的机会说一下本课题的研究过程。 大约在七十年代末,我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教学中发现自己对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前提”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就萌发了研究一下唐宋商品经济的愿望,看看资本主义萌芽是怎样从古代的商品货币经济中开始的。我做的第一个课题是《唐代商人和商业资本的若干问题》,发表在《厦门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研究结果表明唐代商业资本的积累显然还不可能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前提”,其原因可能是商品经济的水平还未达到足以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程度,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开始商品经济的历史考察,写成《五代十国商品经济的初步考察》一文。并且由此人手,展开地区经济研究,试图发现传统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较为具体的过程,故有《唐五代太湖地区经济试探》、《关于唐五代太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再认识》、《五代时期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的农业经济》、《试论唐五代长江中游经济发展的新动向》以及有关福建经济发展的三篇论文(其中两篇与魏洪沼同志合作完成)。以上对太湖地区、长江中游(两湖、江西)、福建的区域经济研究结果,使我对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具体过程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对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中生产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互为市场的关系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反观过去,自感浅薄。 正在这个时候,我也涉足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讨论。自从张家驹先生《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一书出版(1957年)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引起史学界的注意,讨论渐次展开,不少学者就这个问题发表或简或详的意见(参阅《争鸣》(南昌)1990年第6期卢星、倪根金的“综述”)。因为我已做过江南三个地区的初步研究,比较容易卷入这场讨论。1988年,我和陈衍德同志合作写成了反映我们观点的《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若干问题》这篇长文,摘要刊登在《光明日报》1988年6月15日“史学”版上,全文承陈文华兄之垂爱发表在《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这篇文章对南移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比如开发地区与经济重心地区的区别;南移的标准;南移完成时间;经济重心南移与政治中心分离以及对南方地主集团的依仗等等。总之,不再简单地描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诸方面表现了。 在这个基础上,我申请到1990--1993年国家教委第二批博士点基金课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综合研究》。这个课题如何做?由于不愿重复描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已提出的问题,我决心从技术进步人手,深入研究南方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我曾在荷兰莱顿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欧洲高校作过学术访问,结识多位汉学家,我对他们运用技术史成果研究中国经济的成就表示惊叹。在考察欧洲工业革命历史过程中,也对欧洲技术史的作用有所认识。 我以为中国学者对社会变革的分析偏重从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角度而疏于从生产力史角度去分析。原因是中国历史学者的自然科学素养较为不足,而自然科学史研究与社会经济史研究又尚未很好结合。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角度说,偏重生产关系已届从内因出发而不是从外因出发;但是从生产本身来说,生产力是内因,生产关系则是外因。就是说人的生产经验的积累、科学技术发明才是生产发展、经济进步的真正动力,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只是这种发展的外部条件。 基于这种认识,我开始从技术进步角度,写成唐、宋航运业,唐、宋农田水利与农业以及冶金与制造业等三个领域五篇论文,力图从另一角度阐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现有的技术史研究成果给予我很大帮助,我在综合现有成果时也作了某些探讨。这样,我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的看法比以前有所加深。但是,纵观全书,无论经济进程或者技术进步的研究仍感不够全面深入,拋砖引玉而已,希望专家们多加指正。 因为我长期担任学校行政领导工作,诸事丛集,以致这个课题延至今年始告完成。承蒙岳麓书社社长夏剑钦同志的垂爱,立刻批准出版本书;岳麓书社的管巧灵同志则是直接提议出版本书者。谨此一并致谢。 厦门大学历史所的陈衍德、魏洪沼同志是本书四篇论文的合作者;美术系李文绚副教授为本书绘制了两幅插图;陈明光、施伟青、韩昇诸同志以及研究生刘艳杰,热情关心支持本书的写作或提供资料、信息,在此也表示感谢。总之,一部书稿的出版,往往是集体智慧、劳动的结晶,斯言不虚也。 本书获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 -
中国经济通史
两宋统治的300年间,是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高度发展的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漫长里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本书作者考察了宋代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社会经济生活的诸方面。首先,论述了农业、手工业的巨大发展,揭示了封建租佃制关系300年间的演进,以及宋代封建国家的赋役制度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对宋代商业、国内外贸易、城市经济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做出了考察;对茶、盐、酒、醋、矾的生产和封建国家专利制度进行述评;对宋代货币、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状况及其运动作出阐述。本书还对宋代社会的经济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达到了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出了规律性认识。 -
故事中的经济史
这是全球首部最有趣的经济普及读物,是一本从七八岁到七八十岁都可以看得懂也会喜欢看的经济史话。全书像一根神奇的丝线,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经济事件串了起来,从而把那些令人头痛、只有专家才看得懂的晦涩经济史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讲述了一连串小故事,从人类起源、刀耕火种到经济全球化;从私有制出现到世界发展的未来,将经济的由来、货币的产生、经济贸易、国家的由来、工业、工厂、危机、竞争、帝国主义、世界秩序等等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基本事件形象描绘出来。几个小时后,通过在书中漫游,你就会对身边无处不在的经济现象和人类经济发展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 -
日本经济史(6)--双重结构
第6卷主题是展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1937年中日战争前夜期间的经济状况。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这一段时期被称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20世纪前叶,整个世界被战争搞得精疲力竭,此后迎来了短暂的和平,然而这也不过是县花一现,从两次大战之间时期这一说法中就可以略窥一斑。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困难重重。先是20世纪20年代的通货紧缩,随之而来的是30年代初期的世界经济危机。日本就是在这种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下.顽强地发展着本国经济。 第6卷题为《双重结构》。这是在动荡不安的外部环境下,日本经济内部产生的结构性问题之一(且该问题于“二战”后重演)。正是在此期间日本经济内部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日本经济独特性之所在。然而以现代眼光来看,我们应当着眼于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劳动力市场为代表的经济结构来寻其成因。本卷“3 双重结构”力图通过实例考证从工农业产业差别、劳动力流向城市到家务佣工和城市中小工商业的发展,即所谓的“双重结构”产生,发展的过程。 -
ReORIENT
Andre Gunder Frank asks us to re-orient our views away from Eurocentrism - to see the rise of the West as a mere blip in what was, and is again becoming, an Asia-centered world. In a bold challenge to received historiography and social theory he turns on its head the world according to Marx, Weber, and other theorists, including Polanyi, Rostow, Braudel, and Wallerstein. Frank explains the Rise of the West in world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terms that relate it in a single historical sweep to the decline of the East around 1800. European states, he says, used the silver extracted from the American colonies to buy entry into an expanding Asian market that already flourished in the global economy. Resorting to import substitution and export promotion in the world market, they became Newly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 and tipped the global economic balance to the West. That is precisely what East Asia is doing today, Frank points out, to recover its traditional dominance. As a resul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economy is once again moving to the 'Middle Kingdom' of China. Anyone interested in Asia, in world systems and 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 comparative area studies, will have to take into account Frank's exciting reassessment of our global economic past and future. -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套装上中下册)》准备工作,开始于80年代后期。1992年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列为“八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整个编写工作都始终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研究所两级领导的指导、关怀和支持。对此全体编写人员受到极大的鼓舞,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套装上中下册)》在搜集资料过程中,除了利用中国一、二两历史档案馆和上海档案馆的档案资料外,还利用了香港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料。在此谨向当时积极支持和协助此项工作之经济研究所董辅初所长、香港大学王赓武校长和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各位负责先生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套装上中下册)》的撰写,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同仁承担以外,还得到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沈祖炜、杜恂诚两位研究员和苏州大学历史系王翔教授的积极参加,使《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套装上中下册)》的撰写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此谨对上海经济研究所和苏州大学领导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
江南的城市工业与地方文化
本书是“中国东南区域史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2001)的论文选编。研讨会代表包括吴承明、Mark Elvin、Peter K Bol、岸本美绪、Richard von Glahn、Joseph McDermott、苏基朗(Billy Kee long Soo)等国际著名学者。 本书以江南为中心,主要论述宋元明清城市工业的发展,地方文化的演进。这是目前国际中国经济史学界的前沿研究领域,本书所收录的论文反映了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史、经济史研究者。 -
日本的技术变革
日本是一个幅员和资源的蕞尔之国。但在明治维新之后,却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成为令世界为之震惊的经济超级大国。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本书分为三个篇章探讨了三个多世纪的日本的技术发展过程。 作者论点鲜明,史例取舍精当,论证严密,述说生动,令人赞叹。 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本书对日本个案的分析丰富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就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制度和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详实的案例分析,对研究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史研究具有十分的助益。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