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济史

  •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第一卷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作者:许涤新 吴承明 主编

    本书,对明、清两代,先分析农业生产力和发展,土地制度、租佃关系等农业生产关系的演变,以及对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探讨,然后讨论商品淯和市场的发展,最后再考察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本书的重点,采取分行业考察办法考察了20个行业。
  • 宋代海外贸易

    作者:黄纯艳

    《宋代海外贸易》恰好于此时刊出,其意义自然十分重要。这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宋代海外贸易史的专著。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发展过程曲折波动,发展进程迟缓。宋代是中国古代实现对外贸易重心的转移时期,是贸易制度和航海技术创新的时期,奠定了我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已是学界共识,毋庸多说。关于宋代海外贸易的研究,自桑原骘藏、藤田丰八等先驱者的研究成果在1910年代问世以来,在近一个世纪的时期中,中外学者付出了大量努力,到今天已是硕果累累(其中也包括了《宋代海外贸易》作者的多篇重要论文)。因此要在此领域中做出突破性的成果,难度自然非同一般。大概也正是因此之故,近年来在宋代海外贸易研究方面少见有新观点推出,也未见有能够总结20世纪末国内外研究成就的综合性专著面世。一方面宋代海外贸易研究亟待发展,另一方面又少有在此领域中具有突破性和综合性的专著出版,这就形成了一个令人急切盼望高水平新著出现的局面。
  • 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

    作者:姜锡东

    本書主要研究了宋代商人和商業資本的基本情況,並分別針對宋代商人與小農家庭的生產活動、宋代官私商業的經營方式、宋代商人的市場壟斷與政府的反壟斷、宋代的國有商業資本、鹽商、糧商、布帛商等作了深入的分析。
  • 中国中古经济与社会史论稿

    作者:冻国栋

    中国中古经济与社会史论稿,ISBN:9787535144874,作者:冻国栋
  • 日本经济史3

    作者:梅村又次 山本有造

    第3卷以1859(安政6)年三港开港到1985(明治18)年松方通货紧宿结束的25年时间为研究目标。在这四分之一世纪中,日本从近世社会迈入近代社会,在打破旧制度的同时,也继承了前代的许多遗产。和其他各卷的“概述”相比略有不同。本卷“概述”采用的论述手法是,通过若干非常具体的事件集中描述开港与维新给日本社会,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而突现出这一时代的面貌。后面各章节的“引言”只起一个拾遗补缺的作用。关于“军备重整”“社会资本的形成”和“金融流通”3节作为“概述”能否成立,还望读者诸君去评说。
  • 驶向枢纽港

    作者:王列辉

    上海和宁波两港作为长三角的门户,历史上就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竞合关系,对长三角经济格局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本书首先考察近代两港空间关系演变的过程,接着以“区位优势与自我增强”为切入点,分析两港空间关系演变的原因,最后对当前和今后两港及城市发展进行考察。文中无敏感的、政治的或宗教的等内容。
  • 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作者:包伟民

    《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通过具体讨论宋代地方财政史的案例,分析帝制时期国家制度的实际运作问题,认为因受种种因素影响,制度在其执行过程之中必然会产生变异。就宋代的事例而言,则可见赋税制度有一个明显的“地方化”过程,因此在总体上呈现了一个中央集权与地方无序并存的局面。这是重新认识传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有效视角。
  • 经济学简史

    作者:坎特伯里

    本书是以经济学说发展历史为线索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与文学人物巧妙串联在一起所形成的一本通俗有趣的学术著作。作者以神奇的方式,将亚当.斯密与牛顿宇宙秩序观、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与凡勃仑、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与大萧条、沃尔夫《虚荣的篝火》与里根经济学等,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向读者充分展示了伟大的经济学思想如何影响了社会,同时也说明了这些思想得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通过一系列的文学故事,作者引导我们仿佛置身于自封建制度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变迁历程,从而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更加深刻地理解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及其重要的经济学家的思想和政策主张。
  • 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

    作者:冯贤亮

    本书考察的内容是近世浙西地方的环境、民生与社会变迁。如果要深入地解析这里的生活日常及其在整个历史变革进程中的表现,勾勒出其中传统江南中的许多重要生活侧面,水利社会史层面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无论古今,浙西地区的水利问题,或者是水环境的利用与改造问题,仍然是这里社会民生的核心内容。因此,本书着眼于环境社会史的角度,对浙西地方的环境、水利、城乡地方民生等方面,予以比较充分的解读,视野更多地转至城市以外的乡村社会。这是考察传统中国地方民生与社会实际的重要取径。
  •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作者:Morse,H.B.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是曾在中国海关担任过税务司的美国人马士所著。书上详尽地记载了自1635年-1834 年期间英国对华贸易的情况,而“事实上是广州与伦敦之间的贸易”(原序)。因此此书是研究早期中英贸易史的珍贵资料,特别是对研究广州十三行中英贸易史,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

    作者:(美)G.W.施坚雅(G.W.Skinn

    收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城市史研究论丛七篇,除《19世纪四川的人口》、《中国历史的结构》外均系《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书各部分导论。
  • 中国经济史论丛(全二册)

    作者:全汉昇

    《中国经济史论丛》收录了全汉昇先生在20世纪30-70年代撰写的经济史研究论文,以贯通古今和融会中外为特色。其中唐宋经济史论文反映了全汉昇早年的研究重点,涉及唐宋农业、商业、海外贸易等方面。明清、近代经济史论文体现了1949年后全汉昇研究的转向,大量使用中外文资料,对清代的物价、人口变动、近代工业化等问题,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中、日、葡、荷的贸易关系,金银比价等问题作了深入的论述。
  • 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

    作者:Robert J. Gordon

    In the century after the Civil War, an economic revolution improved the American standard of living in ways previously unimaginable. Electric lighting, indoor plumbing, home appliances, motor vehicles, air travel, air conditioning, and television transformed households and workplaces. With medical advances, life expectancy between 1870 and 1970 grew from forty-five to seventy-two years. Weaving together a vivid narrative, historical anecdotes, and economic analysis, 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 provides an in-depth account of this momentous era. But has that era of unprecedented growth come to an end? Gordon challenges the view that economic growth can or will continue unabated, and he demonstrates that the life-altering scale of innovations between 1870 and 1970 can't be repeated. He contends that the nation's productivity growth, which has already slowed to a crawl, will be further held back by the vexing headwinds of rising inequality, stagnating education, an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rising deb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Gordon warns that the younger generation may be the first in American history that fails to exceed their parents' standard of living, and that rather than depend on the great advances of the past, we must find new solutions to overcome the challenges facing us. A critical voice in the debates over economic stagnation, 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 is at once a tribute to a century of radical change and a harbinger of tougher times to come.
  • 经济史

    作者:吴承明

    本书为吴承明先生数十年的来的理论结晶,研究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经济运行,及运行的机制和绩效的经济史。由于作者认为经济史首先是在史学的范畴中,故以历史篇为全书上篇,分四章展开中西历史观的比较。本书下篇为方法论,分章阐述经济学上重要的理论,总结出“历史-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思想”的中国经济史学研究思路。本书为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 美国经济史

    作者:加里·M·沃尔顿 休·罗考夫

    《经济科学译库:美国经济史(第10版)》主要内容简介:由于经济史研究的繁荣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变化发展,这部新版的《经济科学译库:美国经济史(第10版)》很有必要。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快速扩张,以及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都提供了研究美国经济史的新视角。此外,2001年9月11日对世界贸易中心和五角大楼的恐怖袭击事件以及随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已经给美国的未来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这些事件提高了理解经济增长和变化的源泉的重要性。为了正确说明美国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福利的变化速度,第1章一开始就以20世纪的美国生活为焦点,讨论大多但不完全是从经济视角进行的。说明了与我们祖父母和曾祖父母的时代相比,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如何显著不同。从1900年至2000年在生活水平、寿命以及工作和消费方式等方面的显著对比,为我们所有人提供了一个“提醒信号”,提醒我们即将展现在我们这代人以及下几代人生活中的变化。
  • 欧洲发展的历史经验

    作者:[德] 森哈斯

    本书是一本独具特色、振聋发聩的欧洲经济发展史,是由国际发展学界一流学者所撰写的一部高度原创性著作。作者迪特•森哈斯重新审视了欧洲多样复杂的发展道路,深刻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欧洲内部形成的“中心-边缘”关系,及其对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教训。 这部著作接续了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发展学说,通过对历史案例的比较研究,总结了关于后发国成功的基本经验。迪特•森哈斯以自己的实证分析和中正立论,在右翼的自由派与左翼的激进派之间走出了第三条道路。 ●在这本书里,欧洲不再仅仅只限于经典现代化理论讨论的西欧、北欧,它还包括东欧、南欧和东南欧等地,这里既有实现成功发展的英德等国,也有最终被边缘化的葡萄牙诸国,还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各国。 ●谈起发达经济体,人们言必称欧美。其实,今日的发达经济体,并不是自然而然富强起来的。它们也曾经在工业与农业、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的十字路口徘徊;它们结合本国特点,最终做出了各自独特的发展选择。 ●本书根据详实的史料和数据,为读者逐一梳理欧洲各国的发展经验,对各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时时以史为鉴、以他国为鉴,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发展选择。
  • 从交易到市场

    作者:彭凯翔

    继《清代以来的粮价》之后,作者再经近10年的努力,广泛涉猎宋以来之笔记、契约文书、商业账本、报刊、档案、数据库等史料,对中国传统经济的约束条件、运行机制及其形态、功能等作了生动具体地历史描述和全面系统地经济学分析,深入揭示出中国传统经济作为民间自发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本书融史学考证、经济学理论分析和哲学思辩于一炉,读者从中既能感受到历史学叙述的身临其境,又能体会到经济学分析的理性与深刻!
  • 西洋經濟史的趣味

    作者:賴建誠

    如果馬鈴薯是劣等財、是季芬財,那你為什麼還會去麥當勞排隊買薯條? 本書為華文出版中,首次以深入淺出,饒富學理興味的生活實例,勾稽並探求西洋經濟史的發展圖像,為一般讀者開啟豐富而有趣的探索途徑。開放性的閱讀終點,卻是新的知識起點,令人回味無窮。 25短文集結,由歷史事件重新解讀、剖析,讀起來興味盎然。為什麼電腦鍵盤不依ABCD排列?股市的紅綠與天氣晴雨有關係?為什麼1866-68年芬蘭饑荒會餓死十萬人?這些事件跟經濟都有很大的關係,令人意想不到。作者以幽默感風趣的筆法,帶領我們進入西洋經濟史的世界。
  • China Upside Down

    作者:Man-houng Lin

    Many scholars have noted the role of China's demand for silver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modern world. This book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of this demand and the early-nineteenth-century Latin American independence movements, changes in the world economy, the resulting disruptions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High Qing to modern China. Man-houng Lin shows how the disruption in the world's silver supply caused by the turmoil in Latin America and subsequent changes in global markets led to the massive outflow of silver from China and the crisis of the Qing empire. During the first stage of this dynastic crisis, traditional ideas favoring plural centers of power became more popular than they ever had been. As the crisis developed, however, statist ideas came to the fore. Even though the Qing survived with the resumption of the influx of Latin American silver, its status relative to Japan in the East Asian order slipped. The statist inclination, although moderated to a degree in the modern period, is still ascendant in China today. These changes--Qing China's near-collapse, the beginning of its eclipse by Japan in the East Asian order, and shifting notions of the proper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market and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led to "China upside down." 引自http://www.hup.harvard.edu/catalog/LINCH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