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济史

  • 海外中国水利史研究

    作者:钞晓鸿 主编

    日本的水利(史)研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除了后来加入美籍魏特夫的治水理论之外,日本学者提出的“水利共同体”理论在国际上影响甚大,近年来亦是中国学界的讨论主题之一。日本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已经成立了约半个世纪,该论文集选译了该会第一、二、三代学者的中国水利史研究论文。作者包括:丰岛静英、好并隆司、森田明、川胜守、滨岛敦俊、鹤间和幸、松田吉郎等一批国际知名学者。内容主要分为几大部分:中国水利研究总论及理论,其中包括丰岛静英为代表的水利共同体理论,环境与水利,水利与国家,水利与地域社会,水利与人物等,全书约30位作者,45万字。
  • 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

    作者:万明 徐英凯 著

    《万历会计录》共43卷,约百万字,超过4.5万个数据,是一部明代户部财政大型数据文献,是张居正改革攻坚阶段直接产物,也是迄今存留于世的中国古代唯一一部国家财政会计总册。本书是对《万历会计录》的首次系统整理与研究,由史学与数学学者合作十余年完成。全书首为绪论,下分三篇。主要采用了统计列表的形式,共编制表555个,图28个。第一篇整理篇全面系统整理了《万历会计录》的数据;第二篇统计篇将全部数据进行了比较、归类等统计分析;第三篇研究篇分为十章,以白银作为统一的计量标准,将原书中财政收支数据全部货币化,对全国财政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应用数理统计多元分析中的系统聚类分析模型,补充了原书全部阙失的卷六山东田赋数据,复原了16世纪末明代财政全貌,包括财政总量、结构与货币化比例,并有部分个案研究。研究结论是明代财政体系从以实物与力役为主向以白银货币为主全面转型,标志着中国传统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转型。
  • 上海网络与近代东亚

    作者:古田和子

    《上海网络与近代东亚:19世纪后半期东亚的贸易与交流》内容简介:2000年9月,因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有幸认识古田和子,她是我提交会议论文的评论员。会后,承蒙她惠赠《上海网络与近代东亚:19世纪后半期东亚的贸易与交流》日文原著,得以先睹为快,领略了她驾驭史料的娴熟技巧和剖析问题的缜密思辨。如今欣闻她的大作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译本,列入《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出版社邀我撰写中译本序言,盛情难却,欣然应允。然提笔之际,颇感踌躇。贸然为名著作序,恐非本人学识所能担当。是故,在此仅能谈谈我再次通读全书之后的片段感触,冀望能有助于读者对《上海网络与近代东亚:19世纪后半期东亚的贸易与交流》的理解。
  • 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

    作者:郑起东 史建云 主编

    本书是“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集刊”的第三辑,收录了我国近代自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方面的三十余篇论文;涵盖“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不发展”、“农民经济生活与农村建设”、“社会文化表达的传统与变迁”、“近代转型时期的国家与社会”、“多元视野下的灾荒与环境”五个分编。所收论文多数涉及上述论题的实证研究,资料颇丰、论证颇具说服力,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 近代中国商会、行会及商团新论

    作者:朱英

    该书系作者近年来最新研究成果,处于本课题研究的前沿,所论对国内外的商会、行会及商团研究状况作了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指出了以往研究的成就和不足,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对以往有较多研究的问题,采取新视角,论证更加充分,认识更加全面;对以往尚少研究或尚未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作者试图跳出传统商会史的单一政治史模式,运用不同解释路径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使研究不再囿于传统的“商会”,而扩大到更多的商人群体,而且使研究从组织或制度走向具体的人和社会,使我们认识这一转型时期有了更丰富的视角。该书问世,不仅是商会、行会及商团研究前沿动态的一种体现,并且对本课题研究的继续深入发展具有较高的引导意义。
  • 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作者:葛金芳

    葛金芳著《两宋社会经济研究》汇总了作者近三十年来有关两宋经济史研究的学术论文,共五编二十章,约31万字,是作者的一本论文集。其中,既有对两宋社会经济宏观角度的分析概括,亦有对具体现象的深入分析,包括对具体事件的考证,以及对学术史的回顾和经济史研究方法的论述。第一编《两宋社会经济的时代特征》和第四编《宋以降社会经济的趋势分析》代表了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作者的“主阵地”;第二编《南宋经济专题研究》则是作者参加杭州社科院南宋史中心的研究工作时所做的研究成果;而第三编《宋代经济史考证》则体现了作者的勤奋,是作者在撰写问题导向的论文之余做的考证文章。在作者现有学术综述和书评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作者数十年的学术研究和教书生涯,便有了第五编《学术史与方法论》的诞生。 该书所收论文基本保持了发表时的原貌,仅仅改正了个别误植和错漏之处,其余一仍其旧,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认识水平,以及对某些认识的变化过程。该书学术功底深厚,学术视野开阔,史料搜集功夫扎实,理论分析深入;语言通顺、流畅,无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错误,对有志于两宋经济史研究的学者而言,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 明清赋役全书

    作者:国家图书馆编

    赋役全书是明清两代最重要的经济法律文书之一。作为国家赋税徵收的依据,赋役全书是详列了各州县田亩类别、地丁原额、逃亡丁数、征收钱粮漕米之额数、以及赋役的实征数及留存等内容,是研究国家田赋收入的最重要文献。对考察明清的赋役制度,对研究明清经济史、财政史和明清基层社会等,有重要史料意义。 《明清赋役全书》收录涉及明清直隶、江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广、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南北各省的赋役档案,为清朝内阁大库所存,后由国家图书馆珍藏,以清初顺、康、雍、乾四朝为多,共计古籍善本64种近3000册。因部帙庞大,故分编影印出版。
  • 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

    作者:任放

    任放博士是我国年轻一代社会经济史学者中的佼佼者, 出自陈锋先生门下。本书是他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增删修润而成的。在此即将付梓之际,问序于我。我素不专治市镇史,本不敢冒充专家为本书作序,但读了本书书稿之后,发现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社会经济史研究专著,其涉及范围远远超过了狭义的市镇史研究。因此也就不揣冒昧,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来略谈一点看法。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市镇史研究曾是我国史学研究的一大热门领域,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此项研究却呈现出衰颓之势。一方面,社会经济史学者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地向市镇史之外的领域转移;另一方面,在市镇史研究中,方法曰益僵化,少有新见,研究“克隆”现象日盛,乃至仅需将某些论文中所涉及的市镇名称作一更换,即可成为“研究”另一市镇的论文。研究者人数日益见少,研究水准又未见有明显提高,因此市镇史研究走向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 要扭转这种趋势,重振昔日雄风,就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其中最为重要者之一,就是使市镇史研究克服以往研究的局限,进入更为广大的天地。具体而言,这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走出江南”,把市镇史研究扩大到中国其他地区;另一是“超越市镇”,使市镇史研究超出“市镇”的狭小范围,与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其他部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由于本书在这两个方面都做了出色的工作,因此也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 艰难的变迁

    作者:张忠民

    《艰难的变迁: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研究》以现代企业理论为依据,以经过作者认真梳理的大量史料为基础,对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的演进作了历史大跨度的宏观描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一、公司制度变迁的社会环境;二、公司形态逻辑演进及数量与空间分布的纵向叙述和分析;三、公司类型、资本筹集、法人治理结构及公司组织推动企业成长的论述和分析。
  • 清代私盐问题研究

    作者:张小也

    本书内容的安排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曾长期实行严格的盐法,目的是保证盐的垄断经营,用寓税于价的方法征收巨额盐课,这造成官盐的价格高昂,经营方式僵化,刺激了私盐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第二,比起以往历朝历代,清华无论在盐法的严格程度上还是在私盐问题的严重性上都有发展。清代私盐活动的泛滥来源于需示和供给两方面的迫切要求。 第三,清代统治者用许多方法抑制私盐活动,主要有改善官盐经营环境、改变盐法条款、严厉辑私等等。当这些方法成本过高时,统治者亦尝试做一些让步,以便从形式上减少私盐活动的发生。 第四,嘉道时期,清代的私盐活动已发展到高峰。官盐在各个地区向私盐投降,私盐几乎占全国食盐销售量的一半以上,而官商的经营和政府的盐课收入告危。这说明封建专商引岸制度走上了穷途未路,必须进行改革。 本书以私盐活动主体,涉及全中国大盐区的情况。也就是说,清代私盐活动是主体,而不是盐法盐政的参照物或补充;本书所讨论的私盐活动是全国性的,而不是个别地区,即便单独分析时也是置于整体之中的,因此,本书能够使对清代私盐活动的研究更为全面和完整。本书的目是更加深入、细致、全面地分析清代最重要的非法经济活动——私盐活动,并且通过它来感受清代社会经济的脉博。
  • The Premodern Chinese Economy

    作者:Gang Deng

    This book i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hina's economic history. It provides an essential background to the study of China's struggle fo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ith insights into the concept of underdevelopment and theories of transitional economics.
  • 钱穆讲中国经济史

    作者:葉龍编

    中國經濟曾經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而現在中國也逐漸找回世界經濟領袖的位置。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隨著皇朝的興起與衰落、人口遷徙及海陸交通的改善等而不斷改變。了解中國古代的經濟發展歷史,能借古鑑今,運用於今日之商業社會,解決當前的經濟問題。錢穆貴為「國學大師」曾於香港新亞書院先後講授「中國經濟史」及「中國社會經濟史」兩個課程,扼要地講述由上古春秋戰國至明清時代的經濟情況及財政政策。本書編著者葉龍曾師從錢穆多年,詳盡筆錄及整理了錢穆講解中國經濟史課的內容,盡得其精粹。百多篇文章,涵蓋了兩千多年的中國經濟史,包括上古時代的井田制度、漢武帝時代的經濟思想學說、曹操實行屯田制度與統一中原的關係等,並評價經濟政策與朝代興亡之關係。讀畢全書,猶如親身上了國學大師的一堂課。
  • 富国为什么富 穷国为什么穷

    作者:埃里克·S·赖纳特

    《富国为什么富 穷国为什么穷》是埃里克·S·赖纳特2007年出版的著作,该书全方位地对国富国穷这一古老的、极富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全书分八章。第一、二章对两种不同的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主流经济学静态的、脱离现实和不尊重历史事实的缺陷进行了强烈批评。第三章从经济政策史的角度,揭示了西方发达国家富国强国的秘诀。第四和第五章对全球化时代西方国家所主导和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进行了批评。华盛顿共识失败后,主流经济学开始通过气候、疾病等这类非决定性因素为自己的解释失败进行辩解,第六章对这种观点进行了系统批驳。第七章对当前的“治标”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进行了剖析。第八章在前文的基础上对落后国家提出了建议。 《富国为什么富 穷国为什么穷》兼具可读性与理论性,适合于所有对国富国穷命题感兴趣的读者,而对发展经济学、演化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等领域的学者,则更具有参考价值。
  • 边镇粮饷

    作者:赖建诚

    作者在汗牛充栋的明代史料中﹐挑选出五份史料﹐全面评估明朝在1531-1602年间北方边防部队的兵力(士兵及牲口数目)﹑粮饷以及中央白银拨款以倍数剧增的情形。作者选题眼光之准﹑气魄之大﹑分析之严谨﹑陈述之清晰﹐都令人敬佩不已。我们读明代史料﹐只见明代君臣论及边防时﹐满口甚么“边饷日增”﹑“边事可忧”﹑“规复祖制”﹐然后是连篇累牍难以解读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重构明代财政内的北部边防开支状况﹐诚然是“显而易见”的研究策略﹐只是知易行难﹐迄今为止﹐能够像作者这样就16世纪明朝北部边防的军事财政状况﹑提出如此全面而具体分析的﹐委实不多。该书的贡献﹐是不容低估的。
  • 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

    作者:陈支平

    卷一、清初赋役财政制度的演变 ……………………(1) 一、清初赋役制度整顿慨述 ……………………(2) 二、清初对明末加派的革除与沿袭 ……………(19) 三、清初赋税的实证与包课 ……………………(43) 四、清初的赋税蠲免 ……………………………(68) 五、清初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成 ………………(88) 六、明清赋役制度改革的局限与赋役财政的失控(107) 卷二、清代福建赋役失控与民间社会 …………………(120) 一、清代福建赋役失控与滔理田赋 ………………(121) 二、清代福建赋役失控与官僚士绅 ………………(130) 三、清代福建赋役失控与民间乡族社会 …………(139) 四、清代福建赋役失控的社会影响 ………………(149) 卷三、清代更名田立法及其赋役负担 …………………(161) 一、更名田的由来 ………………………………(162) 二、顺治年间对明藩田产的清查…………………(171) 三、康熙前期的更名田立法………………………(182) 四、更名田的正赋负但……………………………(207) 五、更名田的丁银、加派及其他负但……………(236) 六、更名田的赋役减免……………………………(246) 七、结语……………………………………………(259)
  • 美国大萧条

    作者:[美] 默里·罗斯巴德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撰序推荐: “当我们正在经历着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时候,我建议所有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和媒体人士,甚至普通大众,都读一读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因为它有助于我们反思这次危机的真正原因,思考政府采取的政策是否恰当,也有助于未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解读20世纪初美国经济灾难的前因后果 探究经济世界繁荣与衰退交相罔替的来龙去脉 《美国大萧条》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重要著作。作者根据米塞斯关于商业周期的理论,细致而全面地分析了美国20世纪20至30年代的经济状况,对那场发生在上世纪初的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巴斯罗德认为那场大萧条不是因为政府实行了“自由放任主义”的政策引起的,而恰恰相反正是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使然;对于金融领域,巴斯罗德采取了反中央银行的立场,批评了中央银行违背金本位原则,而对金融货币领域加以干预的做法,认为这样对长期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场美国大萧条震动了世界。 是“自由放任”之罪?抑或是“过度干预”之弊? 怎样的人为动机使得经济数据发生了变化? 历史轮回之际, 商业周期理论是否依然有效? 8000亿救市美元何时生效? 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应当扮演何种角色? 而我们,又当如何面对当下的危机?
  • 城市·市场·海运

    作者:樊铧

    《城市·市场·海运》是一本樊铧的学术论文集,纪录了他的全部学术生涯。内容包括:民国年间北京城庙市与城市市场结构;民国时期陕北高原与渭河谷地过渡地带商业社会初探;明清北京市场考;明太祖对海洋的态度及洪武时期的海运等。
  • 清末民国财政史料辑刊(全二十四册)

    作者:

    本书收入清末民国时期财政史料54种,是研究清代民国财政史的重要文献。内容包括各种档案、统计数据、地方政府财政报告等。大致可归为下三类:清末、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时期中央和各省区政府有关财政的文书、表册、档案等;清末清理财政后编辑的“各省财政说明书”,以及地方史志等文献中保存的地方财政资料;私人和团体著述等其它文献。
  • Saving the Nation

    作者:Margherita Zanasi

    Economic modernity is so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nationhood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imagine a modern state without an equally modern economy. Even so, most people would have difficulty defining a modern economy and its connection to nationhood. In Saving the Nation, Margherita Zanasi explores this connection by examining the first nation-building attempt in China after the fall of the empire in 1911. Challenging the assumption that nations are products of techn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forces, Zanasi argues that it was notions of what constituted a modern nation that led the Nationalist nation-builders to shape China’s institutions and economy. In their reform effort, they confronted several questions: What characterized a modern economy? What role would a modern economy play in the overall nation-building effort? And how could China pursue economic modernization while maintaining its distinctive identity? Zanasi expertly shows how these questions were negotiated and contested within the Nationalist Party. Silenced in the Mao years, these dilemmas are reemerging today as a new leadership once again redefines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
  •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作者:道格拉斯.C.诺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