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济史
-
红色账簿
弱小的在野党,如何打败了掌握国家资源的执政党?不拿薪饷的队伍,如何战胜了拿着高福利的正规军?全新的角度来诠释红色历史,隐秘资料首次公布,颠覆你的革命观!本书是一本极具特色的中共党史通俗性读物,作用运用较为通俗的语言,阐述革命与经济相互之间的联系。全书运用财富与经济的视角,对我党从1921年到1927年的革命历程进行了纪实性的叙述,展示了真实的货币与战争之间那些曲折动人的故事。 -
日本经济史
从近代到现代,400年来日本经济的变迁尽在其中。 本书由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浜野洁、庆应义塾大学井奥成彦等6名教授领衔编写,为日本经济史学派的经典之作。 已被日本图书馆协会推荐为指定馆藏书。 -
宋代城市研究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2012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包伟民对宋代城市的最新研究著作。本书在总结唐宋城市史研究的基础上,对宋代的城市规模、类型和特征,城市管理制度、市场、税制、市政建设、人口和文化等问题进行探讨,多有新见,是对宋代城市的独创性研究。 -
世界经济简史
《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末(第4版)》由美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供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阅读的关于世界经济史和经济发展的教科书,由埃默里大学的龙多•卡梅伦和伊利诺伊大学的拉里•尼尔两位资深经济学教授合著。《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末(第4版)》简要而系统地介绍了从旧石器时代至20世纪末的人类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揭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形成今日之不平衡经济发展格局的内在原因,并探讨了有关21世纪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比如经济增长的极限等。《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末(第4版)》自1989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广泛好评,并反复修订和增补,保持了资料的新颖性和完整性,至今已出到第四版(2003年),被译成13种文字,畅销全球,是一本权威的经济史教材,也非常适合国内大学经济学本科和研究生作为参考读物。 -
江南农业的发展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应当如何对待“西方中心论”。作者从明清江南农业的发展入手,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涉及亩产量,农村副业、集约生产、社会制度,人口与耕地,经营方式,资源的合理利用,甚至像稻麦复种技术等等,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资料,对明清农业停滞说的“定论”提出了深刻的挑战。本书在1998年先以英文出版发行,被誉为“加州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此次在国内翻译出版,将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录 列表目录 中文版自序 吴承明序 斯波义信序(英文版) 鸣谢(英文版) 若干说明 第一章 导论 一、一个老问题 二、为什么选择清代前中期江南的农业作为研究对象? 三、清代以前江南农业的变化 四、本书讨论的主要问题 五、清代江南的基本农书与农业生产的重要术语 第一编 生产要素的变化 第二章 劳力、耕地与气候 第一节 劳力 第二节 耕地 第三节 气候 第三章 技术 第一节 作物品种 第二节 整地技术 第三节 肥料使用 第四节 种植制度 第二编 农业生产的变化 第四章 农业资源利用的合理化 第一节 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节 人力与畜力资源的利用 第五章 农业生产的集约化 第一节 主要农业部门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第二节 改变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 第六章 外向型农业的形成 第一节 丝输出的增加 第二节 棉布输出的增加 第三节 粮食输入的增加 第四节 肥料输入的增加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编 农业的发展 第七章 土地产值的增加 第一节 改种棉、桑所导致的耕地亩产值的提高 第二节 各茬作物亩产量的提高 第八章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一节 近代以前江南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节 农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第三节 农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第四节 农户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第九章 结论 引子 1979年以来江南农业的巨大变化 第一节 “脱离常轨” 第二节 西方中心论与江南经济史研究 第三节 重新认识江南经济史 第十章 附论明清江南的生态农业 一、生态农业——江南农业的一种新经营方式 二、江南生态农业的特点 三、江南生态农业的生产率 四、生态农业在江南的普及历史意义 五、质疑与回应 征引文献目录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城市发展及都市化的问题已成为学界热点,地上地下“文献”涌现,中西文化比较蔚然成风。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城市研究有悠久的传统,除《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名著外,更有大量的地方志乃至“坊巷志”流传至今。但却没有留下一部综合性的城市史著作,而且所论多偏重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方面。如今,中国的城市研究者又多以欧洲城市为范本,甚至以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工业革命来解释中国的城市发展史,未免隔靴掻痒。 相比之下,本书有两大独到之处。其一:用宏观的角度,从经济层面上来探讨中国城市的曲折发展与特殊问题。其二:充分体认中国这个具有广博文化和独特文明的国家的高度复杂性,以此出发来研究它的城市发展史。 -
在商言商
中国资产阶级,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然而,这个词语所代表的究竟是什么呢?想象出来的幻影,还是历史的实像,近代中国历史上城镇里大大小小的生意人,他们真的构成了一个有政治企图的阶级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他们与政治间的关系,本书以作者自己的构建的解释框架为轴心,对此一问题提出了全新的看法。 -
中国社会经济通史
中国经济史权威全汉昇先生讲授 纵论古代经济发展大势与近代工业化社会转型 ................... ※编辑推荐※ ☆ 中国经济史权威全汉昇先生讲授,一部系统、深入而简明的经济通史 ☆ 在会通古今、中西比较的宏大视野下,运用丰富的史料、数据与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展开分析 ☆ 一代学术名家深入浅出、生动易读的讲解,了解和 概观中国经济社会古今演变的首选读物 ................... ※内容简介※ 全汉昇先生曾于1967年至1968年间在香港新亚书院先后开设“中国社会经济史”与“中国近代经济史”课程。作为经济史研究的权威名家,全先生在对中国自远古直至近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中,以宏大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征引了丰富的史料和详尽的数据,并引入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以西方社会及其经济状况为参照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对历代人口变化、农业生产、财政税制、工商贸易、货币金融、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情形作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数千年间经济发展与社会演进的大势,而且对明清直至近代的重大历史转型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剖析。本书由新亚书院毕业生叶龙先生据课程笔记整理而成,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解释与补充。 -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册)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300-1300年下)(精)内容包括:十字军时期的意大利(1100-1300年)、十字军时期的法国(1095-1270年)霍亨斯陶芬德意志(1125-1273年)法兰德斯和低原国家、日耳曼人向东扩展和殖民、斯干的那维亚、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西班牙(711-1284年)、中世纪的商人旅行、市场和市集、香宾市集、贸易管理、新寺院团——克伦尼派、息斯脱西安派、普勒孟斯特派、法兰西斯派、多米尼克派、教会和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和封建阶级、庄园:中世纪时代的农民状况、城市的兴起和行会的形成、早期中世纪时代的结束等。《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为精装。 -
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市场与土地分配的专着。作者在书中强调提出了两个看法。 第一,秦汉以后出现的地主,不是皇帝所“封”或政府所建,因此“封建地主制”实在是个很不恰当的名称。绝大多数的地主是由土地市场定位的。主流派学者一向认为地权的转移都是不同方式的土地兼并,地权是越来越集中,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第二,关于中国明清两代残存下来的地籍册档,不可完全否定其价值。黄仁宇先生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不懂得数字管理”,更有甚者说明清绘制的鱼鳞图册“根本不是史实而是传奇”。这些地籍册档自然不够齐备完整,但若加适当运用,还是很有价值的实证史料。 本书即利用了这些明清官方地籍资料,再加以民国期间的农村调查资料,利用正规统计方法,对明清以来之农村地权分配做了明确之计量研究,并对地权分配之长期及短期周期变动有具体之分析。 目录 自 序 第一章 绪论 一 经济史研究上的一个误区 二 租税制度的影响 三 商业资金流向农村 四 人口增加 五 我们需要实证分析 第二章 士地丈量、登记与统计 一 沿革 二 从地籍到户籍 三 面积单位 四 垦田面积的可信度 第三章 分析工具 第四章 综合分析 一 从吉尼系数看 二 地区性的差异不显著 三 地权分配的变动 第五章 农村分化 一 垦荒运动之后续发展 二 朱学源户分家析产 三 包产到户 四 地主的置产簿一五 是福音还是罪恶 第六章 地权分散的机制 一 继承制度的历史演变 二 贫户与富户生育行为之差异 三 养子与嗣子 四 两种相反的力量决定地权分配之变动 五 土地分配的周期 第七章 地权分配的长期趋势 附 录 A.北宋主客户统计 B.明清土地分配 C.国民政府内政部之调查统计 D.满铁调查统计 E.其他调查统计 -
应该读点经济史
为什么世界的某些地区如此富强,而其他地区却如此贫困?为什么工业革命以及随之而来、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会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而非其他国家?为什么工业化不会让全世界富裕起来,反而让某些地区更加贫困? 流行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是随着17世纪欧洲稳定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制度的突然进发而产生的。相反,克拉克提出,这些制度早在工业革命前就存在。他认为,这些制度的渐变导致这些国家发生了深刻的文化变革,人们摒弃了狩猎一采集社会的本性——暴力、急躁和懒惰,转而形成了经济人的习惯——勤奋、理性并接受教育。 此外,克拉克在本书中大胆提出全新观点:决定人类穷与富的命运,并非剥削、地理因素或天然资源——文化才是决定性因素。 本书质疑“贫穷社会可通过外力介入,获得经济发展”的观念,论点精湛冷静、逻辑推理严密,更大胆以截然不同的崭新观点探讨全球经济发展模式,重塑人类历史与当今世界面貌。《纽约时报》将本书誉为“经济学领域的下一枚巨型炸弹”。 -
世界土地所有制变迁史
两个世纪前,地球上大部分土地要么归传统社会共有,要么属于君主或教会。工业革命使这种土地所有制模式成为历史,旧有的生活方式随之消失。私有产权观念的发展,使得人类和土地的关系发生巨变。土地制度这种最具创造性同时也最具破坏性的文化力量从何而来? 土地私有权的观念促进了市场经济与个人自由的发展。有些地区如中国、俄罗斯和伊斯兰世界则发展出完全不同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呈现出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详细的史料,清晰地记述了世界各国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及其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 -
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中國歷史很多課題之中,最基本而又最困難的一個,莫過於中國文化的起源。在中國文化起源這個異常廣泛的課題之中,中國農業的起源是一個重要的專門課題。 中國農業起源於黃土區域。為比較深刻瞭解中國農業的起源,治史者必須對黃土區域的古自然環境有正確的認識。本刊上編將近代中國科學界對黃土多方面研究的結果,作一極簡單的摘要,以充本刊中編和下編的必要科學背景知識。 -
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
第三卷总结了20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史。它的各章以20世纪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如著名的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讨论了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其中包括技术变革、企业经济的繁荣和劳动法的发展。同时,该卷也讨论了农业、人口、劳动力市场、城市和区域结构的变化,其他一些章节还研究了不平等与贫穷、贸易与对外关系、政府管制、公共部门、银行与金融业。 -
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15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自萌芽、产生,到发展、繁荣、衰落的历史过程。16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它由中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三个组成部分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结构。自该体系形成之后,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其内部也经历了剧烈的斗争和不断的自我调节。该体系现已进入“混乱的告终”时期,势必要由一种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新的世界体系取代。作者认为:到2l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将让位于后继的体系,而我们目前的政治和道德的活动将对其结果有着重大的影响。本书的第一、二、三卷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独家引进出版,第四卷尚待引进。 -
Empire of Cotton
The epic story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mpire of cotton, its centrality to the world economy, and its making and remaking of global capitalism. Cotton is so ubiquitous as to be almost invisible, yet understanding its history is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s of modern capitalism. Sven Beckert’s rich, fascinating book tells the story of how, in a remarkably brief period, European entrepreneurs and powerful statesmen recast the world’s most significa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mbining imperial expansion and slave labor with new machines and wage workers to change the world. Here is the story of how, beginning well before the advent of machine production in the 1780s, these men captured ancient trades and skills in Asia, and combined them with the expropriation of lands in the Americas and the enslavement of African workers to crucially reshape the disparate realms of cotton that had existed for millennia, and how industrial capitalism gave birth to an empire, and how this force transformed the world. The empire of cotton was, from the beginning, a fulcrum of constant global struggle between slaves and planters, merchants and statesmen, workers and factory owners. Beckert makes clear how these forces ushered in the world of modern capitalism, including the vast wealth and disturbing inequalities that are with us today. The result is a book as unsettling as it is enlightening: a book that brilliantly weaves together the story of cotton with how the present global world came to exist. -
转变的中国
《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是关于研究“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的专著,书中在广泛汲取和甄选中西史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变化、国家形成和社会抗争三个方面入手,通过比较中国与西欧之长时段历史的异同,否定了长期盛行的各种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框架,也展现了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史的总体脉络和各自特点。 -
资本主义论丛
《资本主义论丛》内容简介: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大名今天在我国学术界已不再陌生。他的两部力作——《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法兰西的特性》——已分别由北京三联书店和商务印书馆于1992年1994年陆续出版。值得指出的是,布罗代尔著述的一大特征是切磋和论战,其对象不仅是本国的和外国的史学同行,而且有社会科学众多门类的专家。 -
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此书为中国经济史与商业史研究领域的一位杰出学者所著,也是中国商业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全书着重探讨了明清时期的私人契约、宗族、近代商号、工厂制的引进以及商业诉讼等在中国商业发展中的演变脉络、效用及影响。其中科大卫教授主要介绍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国商业发展的两个阶段:在16世纪至18世纪的传统阶段,中国商业依合同和礼仪而立;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近代化阶段,中国商业不得不因公司法和会计标准的引入而进行调整。 本书所收录的论文始终贯穿着作者独特的研究旨趣:即从16至20世纪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主要趋势中观察中国的商业实践。无论是追溯传统还是观察现代,无论是研究制度还是探讨现实,作者始终把中国社会固有的观念、习俗和行为方式视为一种具有坚韧的生命力的存在:它可能受到冲击,却从来不曾被置换;它可能与西方的经验大相径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那么,我们又将面对一个怎样的未来呢?这本书中的思考或许会在不经意间点亮我们的灵感。因为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读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