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济史

  • 经济脉动

    作者:(台)陈国栋、罗彤华主编

    该论丛是五十年来台湾学者在中国史领域的经典著述的汇编,共分十三个专题,十四册,分别是: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制度与国家;政治与权力;思想与学术;社会变迁;经济脉动;城市与乡村;家族与社会;妇女与社会;生活与文化;礼俗与宗教;生命与医疗;美术与考古。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黄宽重、邢义田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邓小南教授担任总主编。每一专题均由在该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台湾学者担任主编。每册书前附有总编所作的序和分册主编导言。各册导言的宗旨,在于综论台湾中国史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内外背景和发展大势,并介绍当册作者和论文的特色。有些偏重于介绍收录的论文和作者或收录的缘由,有些偏于介绍世界性史学研究的大趋势,有些又以分册主编对某一领域的看法为主轴,各俱特色。每篇文章之后,都附有简短的作者小传和本文的原刊数据,便于有兴趣的读者进行进一步的查考。   丛书汇集众多国际之名学者的名作。老一辈学者,如严耕望、劳?、傅乐成、戴炎辉等,当代史学名家,如余英时、许倬云、禄耀东、毛汉光等,还有深厚的西学背景的中青年知名学者,如陈弱水、颜娟英、李贞德等。云集了台湾半个世纪几代学者的代表著述,可谓名家荟萃,佳作琳琅。   本丛书的文章的总的选录原则是以近期出版者为主,以展现较新的趋势和成果。但各册也有不同。有的分册收录的几乎都是近十余年的论文,如《生活与文化》分册;有的则收入较多几十年前的旧作,如《制度与国家》,这恰恰反映了台湾中国史研究方向和中心的转移。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海峡两岸学者的交流,资料信息的利用和相通,相关论文的查阅,都存在这一定的不便。国内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一直要求及时看到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这是促使本丛书出版的主要因素。台湾和内地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台湾学者一方面受西方汉学界影响很大,一方面又非常熟悉中国文化,有更多的创新和活力。在研究论题上,除了传统题目,台湾史学界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议题,如医疗史、身体史,为国际史学界所注目。   “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的出版,应会给国内史学界带来新的资料、新的信息和新的关注点,对于两岸学术的交流和互动,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 日本经济史5(下)

    作者:西川俊作

    本卷继第4卷之后,主要探讨明台,大正时期财政,金融政策的实施,贸易发展与通讯网的形成,以及产业化进程的一个侧面,即城市化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共收入5章8篇。宠观经济与战后经营,该章的主题是日清,日俄的“战后经营”。作者的结论是,这个时期的财政出现了从“小政府”向“大政府”的转变。同时,作者对于既是这个转变的前提,又是这个转变的归结的战前、战时以及战后的景气与危机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从而补了以“历史的”常规性成长为重点的“概述”。
  • Governing the Market

    作者:Robert Wade

    Published originally in 1990 to critical acclaim, Robert Wade's "Governing the Market" quickly established itself as a standard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economy. In it, Wade challenged claims both of those who saw the East Asian story as a vindication of free market principles and of those who attributed the success of Taiwan and other countries to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stead, Wade turned attention to the way allocation decisions were divided between market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synergy between them. Now, in a new introduction to this paperback edition, Wade reviews the debate about industrial policy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and chronicles the changing fortunes of these economies over the 1990s. He extends the original argument to explain the boom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decade and the crash of the second, stressing the links between corporations, banks, governments,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From this, Wade goes on to outline a new agenda for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 美国经济史

    作者:乔纳森·休斯 (Jonathan Hug

  • The Rise of Fiscal States

    作者:Yun-Casalilla, Barto

    From the Netherlands to the Ottoman Empire, to Japan and India, this groundbreaking volume confronts the complex and diverse problem of the formation of fiscal states in Eurasia between 1500 and 1914. This series of country case studies from leading economic historians reveals that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fiscal state appeared across the region at different moments in time as a result of multiple independent but often interacting stimuli such as internal competition over resources, European expansion, international trade, globalisation and war. The essays offer a comparative framework for re-examining the caus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cross this period and show, for instance, the central role that the more effective fiscal systems of Europe during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played in the divergence of east and west as well as the very different paths to modernisation taken across the world.
  • 汉夷杂区经济

    作者:李有义

    本书从调研写作到现在重印出版,屈指算来已有七十多年了。一本书的经历,大概也能从某个侧面折射出学术历史上一些社会变迁。1939年5月,李有义先生获得西南联大硕士学位后应聘担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专任讲师,同时也成了“魁阁”的一员。是年秋天,作者李有义赴路南尾村开展汉夷杂居社区经济情形调查,对尾村的“汉夷经济关系及其变迁”进行系统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写成了《汉夷杂区经济》一书。
  • 全球经济史-牛津通识读本

    作者:[英]罗伯特·C.艾伦

    国家为什么会有贫富之分?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C.艾伦探究了地理、全球化、技术进步、经济政策和制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揭示出这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决定了世界的贫富格局。他旁征博引,鉴古知今,借助大量的史料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各大要素,阐释了为什么我们的世界一直处于不均衡之中。 《全球经济史》由当代全球经济史学家,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C.艾伦所著。艾伦教授以丰富的史料和大量的图表分析了世界经济格局的现状和成因,还在书中特别深入地研究了新中国经济的历史转型。他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并断言:“中国将再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瓦斯科•达伽马完成航海探险之前,中国就是世界第一。世界将重新回到起点。”《全球经济史》由社会经济史学家,北大教授萧国亮作序推荐。
  • 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入门

    作者:范金民

    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入门(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ISBN:9787309090499,作者:范金民 著
  • 经济史理论与实证

    作者:吴承明 著,刘兰兮 整理

    本书内容丰富广博,是作者多年学术生涯的成果体现,树立了经济理论与历史实际紧密结合的典范。特别是对市场理论和市场史,作者运用大量的史料和计量方法,从商路、市政和商品运销等方面研究商品流通的宏观模式,分析市场的周期变化,讨论其对社会结构和阶级分化的影响。同时,对于中国现代化这个课题,作者提出不仅要考虑物质发展的量,还要考察制度变革的质,两者具体化为社会变迁。
  • 宋代财政史

    作者:黄纯艳

    本书以宋代财权分割体制的演变为线索,探讨宋代财政制度设计和收支运行,论述中央财政管理制度,北宋内藏、朝廷、(三司)户部及南宋内藏、朝廷、户部、总领所分掌格局的形成及财权不断上移的过程,以及地方财政分权制衡的体制,同时突出中央收夺地方财权手段的强化过程。财政的收支结构和转输体制则是反映军费为主导和商品经济发展对宋代财政的影响。
  • 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作者:Charles P. Kindleber

    This sixth edition has been revised and expanded to bring the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is up to date, covering such topics as speculative manias, the lender of last resort and the case of Lehman Brothers. This highly anticipated volume has been hailed as 'a true classic...both timely and timeless.'
  • Paths toward the Modern Fiscal State

    作者:Wenkai He

    The rise of modern public finance revolutionized political economy. As governments learned to invest tax revenue in the long-term financial resources of the market, they vastly increased their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gained the ability to use fisc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policy to manage their economies. But why did the modern fiscal state emerge in some places and not in others? In approaching this question, Wenkai He compares the paths of three different nations--England, Japan, and China--to discover why some governments developed the tools and institutions of modern public finance, while others, facing similar circumstances, failed to do so. Focusing on three key periods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the decades after the English Civil Wars, the Meiji Restoration, and the Taiping Rebellion--He demonstrates how each event precipitated a collapse of the existing institutions of public finance. Facing urgent calls for revenue, each government searched for new ways to make up the shortfall. These experiments took varied forms, from new methods of taxation to new credit arrangements. Yet, while England and Japan learned from their successes and failures how to deploy the tools of modern public finance and equipped themselves to become world powers, China did not. He's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solates the nature of the credit crisis confronting each state as the crucial factor in determining its specific trajectory. This perceptive and persuasive explanation for China's failure at a critical moment in its history illuminat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ut least understood transformations of the modern world.
  • 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口述史

    作者:马社香

    《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口述史》笔者马社香历经10年走访了全国十余省农村(包括台湾地区个别村落),在常住数省典型村庄的基础上,深入基层,深入田间炕头,深入亲历者当事人,采访了从中央到基层数百名农业合作化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和普通农民,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原创与实证相结合,亲历者口述与档案资料相结合,基层农民与高层领导的回忆相结合,以亲历者口述实录为主干,与同期档案资料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在叙述框架上“上下结合”。
  • 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

    作者:[美] 亚历山大•格申克龙

    全书除导言、结束语以及三个附录以外,共分14章。其中,前八章属于对经济史的研究,作者通过对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保加利亚等国主要在19世纪的经济发展的特殊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形成了以相对落后程度为核心概念的基本理论框架,旨在为欧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在结束语中则对这一理论模式提供了一个简要总结。后面的六章属于对20世纪前苏联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研究,由于格申克龙在很大程度上是坚持从上面所述他的经济史研究新模式的视角来审视和剖析这些问题的,故而它们与前面的各章之间在逻辑上又是浑然一体的。其中后面的三篇文章主要是通过苏维埃的文学作品来透视其社会经济的运行状况,而其最后的一篇文章“关于小说《日瓦戈医生》的评注”则堪称是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从这些文章中,读者可以看到格申克龙严谨的治史态度、渊博的历史知识以及卓越的理论批判与建构能力。
  • 日本经济史(8):高速增长

    作者:安场保吉

    以横跨战中、战后两个年代而形成的框架为起码条件,高速增长在1955年以后正式地初绽花蕾,并在60年代达到顶峰。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界线,增长率减至原来的一半,但与欧美各国相比较,日本仍旧保持住了高水准的增长率。于本卷,我们将追溯这一高速增长的开花及其以后增长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 现代英国经济史 上卷 早期铁路时代1820-1850年(全两册)

    作者:【英】克拉潘

    本书是现代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史学家克拉潘的一部主要著作,共三卷。上卷叙述1820—1850年、即作者所谓“铁路时代前夕”和“早期铁路时代”的英国经济史;中卷叙述1850—1886年、即作者所谓“自由贸易和钢”时期的英国经济史;下卷叙述1887—1914年、即作者所谓“机器和国家的竞争”时期的英国经济史。本书是英国经济史著作中篇幅较大,史实较详细、资料较丰富的一种,对我们了解英国经济发展过程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

    作者:侯建新

    本书包括:绪论、环境、人口和教育、土地与产权、农业生产考察、产业结构变化与雇工、农民日常生活与消费、市场和借贷、农户收支核算:中国没有“约曼”似的富裕农民群体等。
  • 资本主义的起源

    作者:厉以宁

    《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对资本主义起源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模式。新的研究方法是:把封建社会分为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把封建社会中的异己力量分为体制内的异己力量和体制外的异己力量,把资本主义分为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和非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并以此对资本主义起源作出解释。新的理论模式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体制是刚性体制,在这种刚性体制下出现了体制外的异己力量和体制外的权力中心,从而导致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因此,西欧的资本主义是原生型的资本主义。但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地因民情不同,历史发展有异,所以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途径也各有特点,在这些地区所形成的资本主义都属于非原生型资本主义范畴。
  • 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与贸易研究

    作者:郑会欣

    《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与贸易研究(1937-1945)》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战时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共收有6篇论文,除了分析战前知识界关于统制经济学说的讨论以及国民政府高层如何利用舆论加强各种统制经济实践的活动,以及战后初期为何突然放弃统制经济转而实施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之外,重点在于介绍战时各个阶段政府推行贸易统制政策的演变,着重分析各阶段实施统购统销的内容及其特点。下编“贸易委员会及属下国营公司”收录的另外6篇论文,则分别以贸易调整委员会(贸易委员会的前身)及其属下的富华、复兴和中国茶叶公司为个案,深入分析它们成立的背景与经过、机构的变迁、资本的来源与运作以及在经营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最后一篇主要介绍战时中苏易货贸易活动,也将其放在同一编。作者还根据史料,编写了《贸易委员会大事记》和《贸易委员会重要人物小传》两篇文字,将其作为附录置于书末,希望能对读者全面了解贸易委员会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整个过程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