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济史

  • 西方经济思想史18讲

    作者:张旭昆 编

    张旭昆,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全国企业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长。主要著作有:《制度演化分析导论》、《思想市场论分析知识产品演化的一个模式:以经济学为例》、《三次革命与三次综合西方经济学演化模式研究》(蒋自强,张旭昆等)。曾在《经济研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治学原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求实之态度,创新之冲动。
  • 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作者:李文治,魏金玉,经军健

    《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作者就农业雇佣劳动者法律身份的变化,各种雇佣形态的状况和性质、各类雇主对雇佣关系性质的影响、等级性雇佣劳动向非等级性雇佣劳动过渡等方面,提供了大量资料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和上层建筑各方面的条件,对明清时期农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条件、主要指标、农业经济的多种类型和性质以及农业中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原因等问题提出初步意见。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史学界展开过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当时有关农业方面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较为薄弱。《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在当时起了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推向深入的作用,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 梁方仲文存

    作者:梁方仲

    梁方仲先生的学生黄启臣先生将梁先生的著作重新整理,交由中华书局整体出版。文集之一、二、三,是将分别曾由中华书局、中州古籍出版社、广州人民出版社三家出版的论文集以及一些未刊稿重新编排,确定了三个主题,分别是:明代赋役制度、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这样的处理较以前单纯以论文集命名的方式更显主题明确。两部名著:《明代粮长制度》、《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收入文集之四、之五。将未刊之梁方仲先生《中国经济史讲义》和《读书札记》整理出来,分别列为文集之六、之七。对难以收入三个主题中的文章,归入之八杂稿中。梁集共八种。
  • 清雍正朝的養廉銀研究

    作者:佐伯富

    清雍正朝的养廉银研究,ISBN:9789570513035,作者:(日)佐伯富著;郑梁生译
  •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作者:滨下武志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上下)》是日本著名的东洋史学家滨下武志先生积10年心血完成的力作。与以往西方学者把“欧洲的近代”作为近代社会的代表形态的观点不同,作者提出应该从各个地域自身的历史过程来研究其历史本来的发展规律。同时作者对“清朝之衰退”也持异议,认为这一时代的中国经济状况,既将外国事物有机地纳入自身逻辑体系中,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又与亚洲地域内部密切关联,是充满“活力”的。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上下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中,作者从中国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研究入手,通过清末财政与海关、赫德与中国海关、海关与贸易统计和通商口岸与地域市场等问题,对中国地方经济与中央财政的结合与分离、地域经济自律性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等方面的实际状态作了深入研究,并尝试把这一历史过程作为一个时代来把握,通过国内外同时代人的观察、论点和记录来提示其整体面貌。作者对中国近代经济史发展脉络的研究角度、资料采用的丰富程度,以及从时代整体进行把握的视角与方法,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有着很大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 东亚近代经济的历史结构

    作者:中村哲

    21世纪初的现今,全世界存在三大经济圈,分别是以EU(欧盟)为核心的欧洲,以美国为中心的NAFTA(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东亚。其中,东亚是最新崛起而且发展最为显著的地位。截至目前的经济史理论,近代之前以西欧为研究对象,现代主要以美国为研究对象。但是,现在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形成了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圈。所以考察东亚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和各项条件,成为经济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东亚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在很多方面与欧洲和美国不同,所以还需要结合东亚的历史情况,重新构筑经济史理论本身。本书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 中国农民经济

    作者:(美)马若孟(Ramon H.Myers

  • 艰难时世下的政治

    作者:[美] 彼得·古勒维奇

    本书是世界著名比较政治经济家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彼得·古勒维奇的经典之作。在书中,古勒维奇比较了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和瑞典五个国家对三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应对政策,作者深入分析和揭示了社会联盟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政策需要政治,通过政治运作形成社会联盟,社会联盟推动具体政策。在成功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的实施,国家都不能没有社会的支持,正是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有效地化解了经济危机。
  • 清代漕运

    作者:李文治,江太新

    作 者:李文治,江太新著 页数:518页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95 简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中国古代经济史

    作者:齐涛

    《中国古代经济史》由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包括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土地与赋役制度;战国秦汉时代手工业、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初次繁荣;经济区划的变迁与经济重心的移动等八章内容。
  • 宋代寺院经济史稿

    作者:游彪

    本书研究内容包括佛教寺院管理制度,宋代佛教寺院的经济状况,寺院田产的来源,寺院土地的数量及其经营模式,寺院经济的地域差异等方面。
  • 剑桥欧洲经济史.第1卷.中世纪的农业生活

    作者:M.M.波斯坦 编

    《剑桥欧洲经济史(第1卷)》内容简介:《剑桥欧洲经济史》全书共八卷,是由著名经济史学家M.M.波斯坦等主编、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权威经济史著作,在西方学术界久负盛名。这部著名作的策划工作始于战火纷飞的20世纪30年代,约翰•克拉彭爵士和艾琳•鲍尔是丛书的主要发起人,第一卷出版于1941年,第八卷出版于1989年,从策划之始算起,历时近60年。数十年磨一书,这在世界出版史上可以说是比较少见的。
  • 日本经济史2

    作者:李瑞 等

  • 日本经济史 7

    作者:中村隆英编

    第7卷的内容,主要论述从1937(昭和12)年中日战争爆发开始,历经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战败,联合国军开始占领日本,1951年签署《旧金山对日和约》,到1954年发生经济萧条这一动荡时期的日本经济。 “1 概述 1937—1954年” 试行概述这一时期的历史演变,也涉及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和国民生活水平等问题.同时,在战时经济统制方面,介绍了以“经济新体制”论为代表的、批判资本主义而倡导“计划化”的经济思想,并认为,战后根据“民主化”思想实行的各项改革具有广泛而深远的“革命”作用。虽然本卷标题是根据这两个内容确定的.但为了充分体现时代意义,打算侧重论述第一个问题。
  • 驾驭市场

    作者:[美]罗伯特 韦德

  • 唐代工商业

    作者:张泽咸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唐代工商业史的专著。作者在上编着重考察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十几类手工业生产部门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下编则将商业分为国内商业、边境互市、对外贸易三大类,逐一探索其各自特点。在说明工商业在唐代社会经济中所处地位时,作者不仅运用大量材料作出分门别类的具体论述,还密切关注各门类在发展中的源流,上溯汉魏,下穷赵宋,借以揭示唐代工商业在古代发展演变中的轨迹。
  • Before and Beyond Divergence

    作者:Jean-Laurent Rosenth

    China has reemerged as a powerhouse in the global economy, reviving a classic question in economic history: why did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arise in Europe rather than in China? Many favor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xplanations of the nineteenth-century economic divergence between Europe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is book, the product of over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takes a sharply different tack. It argues that political differences which crystallized well before 1800 were responsible both for China’s early and more recent prosperity and for Europe’s difficulties after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and during early industrialization. Rosenthal and Wong show that relative prices matter to how economies evolve; institutions can have a large effect on relative prices; and the spatial scale of polities can affect the choices of institutions in the long run. Their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institutional change has surprising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modern transformations in China and Europe and for future expectations. It also yields insights in comparative economic history, essential to any larger social science account of modern world history.
  • 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

    作者:彭泽益

    《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所收论文,以档案和文献资料为依据进行分析研究,广泛涉及19世纪后半期的工农业、商业、外贸、财政、货币、金融、地租形态、行会制度以及社会各阶级等方面,并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史进行综合性的研究,重点阐释了在战争赔款和镇压人民起义军费双重压力下,清朝政府所面临的财政困境及其搜刮政策,而清政府的竭蹶搜刮。进一步引走了国民经济的恶化和阶级矛盾的加剧。附录中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计量问题》一文,对于中国经济史研究而言,更是具有方法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