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博物学
-
造物中展现的神的智慧
《造物中展现出的神的智慧》全书汇集了丰富的博物学知识,极具代表性地展示出当时学者(包括科学家与自然哲学家)关注与讨论的问题,其中不乏深刻的洞见。该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谈论天体、原素、天体现象、化石、植物、动物(包括虫鱼鸟兽)的构造等;第二部分进一步详细论述地球的构成及其形状、运动方式等,以及人类与其他动物令人惊叹的身体结构及世代繁衍方式,并就某些特定的异议作答。 -
自然二十讲
《大学西学:自然20讲》汇集了从亚里士多德、培根到威尔逊、利奥波德等西方二十位学者对自然的种种看法。自然曾经拥有灵气,而后又被袪魅;自然曾被视为有待持续征服的对象性存在,而后又进入伦理共同体并成为美学探讨的主题……在生态环境危机迫在眉睫的现今之世,人类在自然中如何自处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 -
On Growth and Form
Classic of biology and modern science sets forth seminal "theory of transformation" -- that one species evolves into another not by successive minor changes in individual body parts but by large-scale transformations involving the body as a whole. Rich literary style. Over 500 photographs and drawings. Index. -
动物志
《动物志》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生物学的一部奠基性著作,也是古代第一部按学术体系记录的人类关于生物学的广泛知识,对近代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在科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
食具
说起食具,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东方的筷子,西方的刀叉匙,以及中东、印尼等区域的手抓式的用餐方式。那么,你可曾感到好奇并产生疑问:同为人类,为何在就餐用具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山内昶先生的《食具》,将带你回到古代,漫步在时空隧道里,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世界各地食具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现代西方繁琐而复杂的用餐礼仪,与古代西方粗野而豪放的就餐方式,这之间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落差?今天以“筷子文化”著称的东方,在古代曾经怎样使用“西式”的刀叉?而“手食”真的是“不文明”的表征吗? 你是否注意到,在今天,在以食具就餐的“文明”社会里,“手食”还在延续。作者以世界各地的用餐礼仪为切入点,以大量的研究成果以及历史资料为依据,细致而生动风趣地阐述了世界各地食具的产生及其演变的过程,揭示了食具的出现、演变不只是文明的进步,它所蕴含的礼仪,更是一种文化。 -
危险花园
《悠享优阅图文馆:危险花园》的主要内容:在温饱之外,植物还承担着疗救病痛的职责,背负着人类对于长生和快感的渴求。这些花园中的草木,萌生于土壤之中,却蔓延在厨房、床帏之内,走进了人类私密的文化历史。 -
人类与自然世界
“1500到1800年间,发生了令人应接不暇的变化,社会各阶层男男女女以变化了的方式理解周围的自然,并进行分类。”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增加,人类与自然界之间情感的纽带不断发生断裂。通过逐渐清除富含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象征词汇,博物学家们彻底击溃了历史悠久的自然与人类之间的感应观念,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与人类分离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导致人们重新向往乡村,安全感使得人类越来越注意保护鸟类和自然状态中的野生动物。现代初期人们对动物、植物与景观产生了新的情感,人为了自身了利益而利用其他物种的权力受到尖锐的挑战,人们开始强调未开发的自然对人类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荒野景观本身的美与价值。这种新感性与文明发展的物质方式与之间可以说形成了现代社会一个基本的内在矛盾。 -
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
《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科学、帝国与文化遭遇》内容简介:清朝建立之初,曾和世界各国保持一定程度上的接触。后来中国的大门一度被关闭而后又被强行打开,这期间,外国的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军队、探险家、科学考察队蜂拥而来,东方古国的一切都使他们感到惊奇。基于种种不同的目的,他们记录下在华的所见所闻。这些记录数量浩瀚,积存在世界各国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或私人手中,成为了解清代近三个世纪历史的珍贵资料。由于西方人士观察、思考和写作习惯与中国人不同,他们的记载比较具体、广泛,比较注重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因而补充了中国史料记载的不足。“编译丛刊”将从中选取若干重要资料译介给国内的读者;对早年问世的具有开拓性、奠基性价值,但不为中国学术界所熟知的作品,我们也将同样给予关注;此外,对反映当代国外清史研究新的学术思潮、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和重要成果的学术专著,“编译丛刊”也将及时地介绍给中国学术界。 -
异域盛放
《悠享优阅图文馆:异域盛放》可称为是由大英博物馆资深馆长领衔的人类探索丛书。这些著作通过对面具、微雕艺术品、药草、花卉等寻常物件的研究,承接了人类自我反思与探寻的亘古命题。透过这些常见的物品,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人类不断挣脱束缚、超越现实的执着与坚韧。 -
怪物考
还记得电影《魔戒》里驮着弓箭手的大象,还有会走路的树人吗?或是《哈利·波特》里一连串的神奇生物:喷火龙、独角兽、人马、凤凰、三头狗?或者是《纳尼亚传奇》里鹰头狮身的葛利芬、牛头人身的巨人、体型庞大的犀牛?以及《魔兽世界》里各种造型奇特的怪兽。这些有趣、恐怖、奇形怪状的生物,在科学时代的今天,我们会觉得这只是想象力所创造出来的奇幻世界,不过对于中世纪的西方人而言,他们却深信不疑地认为这些怪物确实存在于真实世界中。《怪物考》将带领读者重新回到那个充满奇想的世界,并藉由认识各种怪物,追本溯源到他们的神话意义或文化的象征,借此,读者可以见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以及无所限制的想象力。 -
飞鸟记
本书是畅销百年的经典之作,与法布尔的《昆虫记》齐名。其之所以能够流芳至今,全是因为其文字与画作的出类拔萃。 作家朗贝尔的文字饱满流畅、富有激情,画家罗贝尔的画风温馨、唯美、诗意,二者珠联璧合,共同成就这部百年经典。 本书首次译为中文,译文生动流畅,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让人爱不释卷。 -
聆听:与一只鸟相遇的最好方式
处于低谷的时候,我清醒地感觉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这实在很残酷,一切音乐语言似乎都只降低成了耐心试验的结果,一切努力得不到音符以外的任何证明。这时候 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森林里、草原上、山岳间、沙滩上寻找被自己遗忘了的真我——在鸟儿中间……鸟儿是真正的艺术家——我的作品因它们而生。——作曲家奥利维埃·梅西安 四千万年前,地球上就开始充满鸟儿的歌声。鸟儿给了我们祖先最初的简短旋律,给了我们民歌,给了我们巴赫。自然界宏大莫测的生命进程便凝结在鸟儿的歌声中,它唱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奇迹。 《泰晤士报》首席记者西蒙·巴恩斯将带你开始一场由冬入春的听鸟之旅。旅途中,你会学到关于鸟鸣的常识;你会逐渐从一场大合唱中区分出红胸鸲、大山雀、柳莺、戴菊、白鹡鸰的歌喉;你会听到生命的节律、地球的回音,也将深深领悟到—— 自从成为一名听鸟者起,你对这个世界和它的运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即便置身都市,也能感受到地球的律动。像我们的祖先那样,凭内在的直觉去感受。 -
博物志校证
《博物志》分类记载了古代的琐闻杂事、神仙方术、异境奇物等。有山川地理知识,有历史人物传说,有奇异的草木鱼虫、飞禽走兽,也有神仙方技的故事,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材料,如七夕牛郎织女、《西游记》等神话传说的故事雏形。但因其流传久远,文本上存在很多讹、脱、衍、倒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不堪卒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范宁先生的《博物志校证》,旁征博引,校勘正误,对《博物志》作了全面的校理,使其明白晓畅,便于阅读研究。 此次再版,又附录了北师大王媛老师《<博物志校证>补正》和《<博物志>佚文辑录》两篇文章,以便读者参考。 祝鸿杰:范宁先生研治魏晋小说数十年,成就斐然,其所撰《博物志校证》一书旁搜博证,参校异同,钩沉索隐,创获良多,方使《博物志》庶几成为一部可读之书。 -
莲花上的狮子
《莲花上的狮子——内陆欧亚的物种、图像与传说》一书以狮子影像东来之路为主要线索,将雄猛的狮子与宁静的莲花相牵,将智慧与慈悲相连,讲诉欧亚文化交流中宽厚相容的一面。中国并不是亚洲狮的栖息地,但是从东汉时代开始,狮子作为贡 品被西亚、中亚的国家进献到中国皇宫,自此之后,历代都有狮子被 贡献到朝廷的皇家苑囿,而狮子文化也随之而来。随着佛教的传播, 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与器物上,狮子图像更是成为必不可少的吉祥装饰 图样,在影壁、窗户、屋脊、抱鼓石、柱头、柱础及桥梁的栏杆等上面,演化出千姿百态的狮子图样。上层统治者用狮子的图样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和仁厚,而底层百姓则用艺术化的可爱狮子造像来守护自己对生活的信心与理想。 -
古今注校箋
《古今注》为西晋崔豹所撰之考据性学术笔记,共三卷。本书不但有助于了解古人对自然界的认知观念,考察古代的文物典章制度,还对古代类书编撰、古籍整理甚至字典、辞书编撰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本次牟华林的整理以明嘉靖间芝秀堂翻宋本为底本,广校众本,并以各种类书、前人注疏、字典及辞书所引予以参订;前人对《古今注》所做校勘成果亦择善采入。除文字校订外,还对名物、制度词语及一些疑难词语予以疏释。 此外,还择要附入历代有关《古今注》的官私著录及题跋文字。诸多不见于今传本之佚文亦一并附入。 -
《山海经》名物考
《山海经名物考》是二陈斋主陈健仲绍承家学,从火山神话等角度,对《山海经》蓬莱神话系统的名物作阐发和考辨,力图扭转中华文明欠涉海洋、暌隔火山的拘学之见。地中海古文明有桑托林、埃特纳、维苏威火山作灯塔,中国海也有蓬莱、方丈、瀛洲等神山,《纬书》“神丘火穴,光照千里”,此之谓也。按青丘丹穴、扶桑若木、天吴烛龙新说,则道门天宫云城,儒宗圩顶月角,诗家琼糜玉尘,皆可别有一解。 -
竹人录 竹人续录
《竹人录》一书分两卷,上卷是竹刻家小传,每篇皆先简单介绍该竹刻家的字号、里贯、世系、师承等,然后着重介绍其所擅长的竹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下卷集录了与竹刻相关的诗歌文赋等四十余篇。《竹人续录》也有两卷,一卷辑录诸书中所载竹刻家,间有德彝案语,记述其所见竹刻作品;另附一卷《竹尊宧竹刻脞语》,皆是与竹刻相关的遗闻佚事。《竹人录》和《竹人续录》所记竹刻名家和名作,很多都是作者亲眼所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次整理点校《竹人录》,是以时代最早、讹误较少的清嘉庆十二年刻本为底本,主要参校民国十一年嘉定张尔延铅印本。嘉庆本所缺部分,则据张氏本补录。褚德彝《竹人续录》成书较晚,由吴湖帆于民国十九年刊印。本次整理点校即是以此为底本。 -
发现之旅
《发现之旅》以过去三百年间最有趣也最重要的自然科学探索之旅为题,聚焦在航程中搜集到的艺术与图像材料。每一趟旅程都累积了极其重要的标本收藏,产生了重要的科学新知。书中的许多博物馆收藏也是第一次面世,它们绝对值得读者悉心鉴赏。过去一代代的科学家与历史学家都曾深深地为这些故事与图像着迷,并从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发现之旅》的出版提醒我们,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自然艺术家在自然科学演替过程中的贡献不容忽视。我们若有机会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可以说每一次都是开启视野、航向未知世界的新探险。最好是随身携带这本书,在车上或飞机上随意翻阅,说不定它会给您新的领悟与启示。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有着超过七千万件的动物、植物、化石、岩石与矿物标本的馆藏,更有一间傲视全球的自然史图书馆,收藏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自然历史文献和罕见的古卷宗,以及超过五十万件艺术品,包括以鸟类、开花植物、哺乳类与昆虫等为题的精美水彩画,极具科学与艺术价值。 -
纳博科夫的蝴蝶
鳞翅目分类学是蝴蝶和蛾类研究的科学分支,该领域拥有漫长而辉煌的历史和传奇人物。然而对于鳞翅目分类学家,事实上甚至对于大多数昆虫学家而言,他们的名声仅在一个由科学家和收藏家们组成的充满激情的圈子里传播,极少为外界所知。 《纳博科夫的蝴蝶》为读者展现了文学家纳博科夫鲜为人知的侧面——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鳞翅目分类学家,一生投身于南美蓝灰蝶研究。本书全景回顾了纳博科夫所作的蓝灰蝶分类学研究,并通过大量详实的材料,以生动的笔法讲述了纳博科夫的“双L人生”(一个L代表文学[Literature],另一个L代表鳞翅目昆虫学[Lepidoptery])。 此外,为更加全面地展现纳博科夫的研究成果及其在蓝灰蝶分类学领域的深远影响,本书作者还细述了许多支继承納氏遗志的探险队,他们为验证、完善纳博科夫的蓝灰蝶研究,亲身前往拉美人迹罕至的丛林与高山进行科学探索。得益于纳博科夫以及后继者们的努力,人类对于蓝灰蝶的认识愈发清晰,蓝灰蝶分类体系愈发成熟。 至今,纳博科夫的博物学家的身份在国内很少被人提起,也鲜有人对此进行相关讨论。通过此书,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与文化、科学与艺术之关系,品读纳博科夫激荡不平凡的科学人生。 -
唐诗的博物学解读
《唐诗的博物学解读》是作者继《诗经的科学解读》后的又一力作。作者花费十数年时间精心研究,以现代科学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工具,运用丰富的学识,配以图画解析,对唐诗中涉及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售、天文、地理、气象和水文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种社会人文现象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考证,纠正了历代注释和理解上的谬误和差错,赋于这些千年古诗以全新的现代面貌,对读者解读唐诗有很大的帮助。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