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国际关系理论

  •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

    作者:樊勇明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2版)不只是事实和数据的充实更新,更主要的是对结构体系、观点和内容以及编排等方面大幅度的调整和充实。与原著相比,《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2版)具有以下特点:理论体系架构的完整性和鲜明性;理论与事实的结合;多学科的融合。
  •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作者: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詹姆斯・多尔蒂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自1971年面世以来已经成为当今美国及其他国家最负盛名的教科书,为几百所大学的国际关系学专业师生所使用。其第2版出版于1981年,并于1987年由邵文光先生译成中文在我国出版;2001年的英文最新版(第5版)出版不久,即再度被翻译成中文《阎学通教授领衔翻译》于2002年在中国出版。 该书使用跨学科的方法,汇集了各个流派、各种研究方法的核心见解,系统评述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历次大辩论,并在大量引述学术文献的基础上,对各种相互争论的理论家进行了尽量客观、公平的介绍和评析。此外,该书尽可能地向读者展示的是各种理论的思想根源、发展脉络和理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对每一种理论的优劣也作为适应的评估。 该书在我国国际关系学术界中产生了不同于一般学术著作的广泛影响,既是国际关系学引进版教材的开路先锋,也是此类教材中无与伦比的佼佼者。现由我社独家推出该书第5版的影印版,希望其能够与两个中译本交相辉映,共同为我国国际关系学的教学和科研助一臂之力。
  • 人、国家与恐惧

    作者:(英国)巴里·布赞(Barry Buza

    安全研究涉及对人类基本生存状况的思考,人类的安全状况则直接反映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程度。因而,安全研究理应是人文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性研究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国际关系领域缺乏“元理论性”的安全研究,已有的安全研究仅仅局限于战略研究领域,研究范围和解释效力都十分有限。换言之,理论建构的缺乏已经成为安全研究进一步深入的瓶颈所在。巴里.布赞教授所著《人、国家与恐惧》一书正是致力于在安全理论建构方面有所开创。布赞教授的努力表明,安全理论的建构不仅有利于国际安全研究的深入进展,而且有可能为整个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范式。 导论 第一章 个人安全与国家安全 作为一种社会问题的个人安全 个人安全与国家的两面性 作为一种威胁来源的国家 结语:个人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二章 国家安全与国家性质 作为一种安全对象的国家 国家观念 国家制度 国家的物质基础 结语:强国家与弱国家 第三章 国家不安全:威胁与脆弱性 威胁与脆弱性 不同领域中的威胁类型 威胁的识别 结语:威胁的模糊性 第四章 安全与国际政治体系 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性质 国家的特征 体系结构在安全分析中的效用与限度 国际社会 结语:无政府状态与安全 第五章 地区安全 国家与体系之间:安全复合体 地区安全简史 作为结构的安全复合体:变化的进程与后果 结语:安全复合体和政策分析 第六章 经济安全 国际政治经济的本质 经济安全的概念 经济安全与国家 经济安全与国际体系 结语:展望一个成熟的无政府政治经济体系 第七章 防御困境 防御困境的界定 防御困境的历史进程 防御困境的持久性 …… 第八章 实力一安全困境 第九章 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政策问题 第十章 国际安全研究总论 译者后记
  • 国际关系

    作者:邢悦,詹奕嘉

    《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是一本独特的以散文体风格写就的国际关系学基础教材和人文素质教育读本。作者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国际关系学的基础知识,展示了国际关系的宏伟图景和发展脉络,揭示了国际关系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全书遵循兼容并蓄的原则,力求吸纳各家观点,全面、客观地反映国际关系学的研究现状及学术发展前沿,同时结合众多国人所熟知的历史典故或关心的世界热点问题,深入浅出地进行了阐释。书中的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可读性与趣味性极强。 诚如作者所说,今天,国际关系不仅涉及国家间关系,而且与每个人的生活、就业、事业发展等各方面息息相关。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的每一位读者都不是看客,而是其中的角色。 我们真诚地希望读者能在轻松地阅读《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的过程中,了解国际关系学研究什么问题,已经取得哪些研究成果,当前面临哪些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困难是什么,以及学者为解决这些问题所提供的思路,等等。 总之,我们希冀《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能成为一把打开国际关系学领域大门的“钥匙”,引导读者进入充满神奇和魅力的国际关系学殿堂。
  • 观念与外交政策

    作者:(美)朱迪斯·戈尔茨坦,(美)罗伯特·O

    本书通过对国际关系中一些重大决策过程的实证考察揭示出,观念因素和物质因素在外交决策中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本书论证了观念的三种表现形态:世界观、原则化信念和因果信念。它们通过三种途径对外交决策产生影响:观念帮助界定利益,充当路线图的作用;当存在着多种利益的竞争时,观念能起到聚焦和粘合剂的作用,帮助形成合作联盟;观念能转化为制度,发挥持久的影响。 本书倾注了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们多年的心血,是连接新自由制度主义与建构主义的桥梁。建构主义创始人亚历山大·温特对它的评价是:“无论是对于唯心主义理论家来说,还是对于它的批判者来说,这都是一本必读的书。”
  • 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

    作者:阎学通,孙学峰

    《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是介绍国际关系科学研究方法的入门教材,其重点在于说明国际关系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程序。包括: 国际关系研究的性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问题与文献回顾,研究假设与变量,概念操作化与测量,统计分析方法,对外政策研究方法等。
  • 干涉的目的

    作者:(美)芬尼莫尔(Finnemore,M)

    人们持有的有关武力使用的信念如何影响了武力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自冷战结束以来,这一问题对国际关系理论家来说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1989年以来大国的军事行动总是选择战争。国家把军队派到巴尔干、索马里、东帝汶和中东并非出于必要性;他们之所以要派遣军队是因为他们相信那是对的或善的,而不是因为他们必须这样做。但这些信念来自何处呢? 武力使用和武力威胁使用是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现象。本书考察了一种武力形式--军事干涉,以此提示了国际社会的变迁。作者认为,四个多世纪以来,国家为何进行军事干涉与国家如何进行军事干涉,二者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反映了国家对武力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共有理解发生了变化。
  •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作者: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

    第五版《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是美国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经典教科书,其所涵盖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围和详尽程度是迄今为止任何其他一本著作都无法比拟的,古典理论、当代理论和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全部囊括其中。  本书从国际关系的根本问题和国际社会的现实出发,介绍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各种流派及其哲学的和政治思想的根源,阐述了它们的理论范式、原理及其内在相互关系,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缺陷,总结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发展规律和总体特点,为读者提供了该领域目前的研究课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阅读本书将有助于国际关系专业人士全面地了解国际关系理论,深入地认识国际关系原理,准确地分析现实的国际现象。
  • 霸权之后

    作者:(美)罗伯特·基欧汉

    本书是迄今为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合作问题进行研究的最为全面、也是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在没有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国际合作能够维持下去吗?为了回答当代世界政治中的这一紧迫问题,基欧汉教授分析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合作得以发生的国际制度(或者国际机制)的作用,以及随着美国霸权的衰落,这些国际机制的演变情况。基欧汉教授并不认为霸权的衰落会使国际合作变得不可能,相反,他认为国际制度的设计能够促进利己主义政府间的合作。 本书涉猎广泛,基欧汉教授借助档案研究、口头访记、国际政治理论、理性选择分析、微观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对后霸权时代的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结论。本书因此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最权威、征引率最高的著作之一。
  •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作者:亚历山大·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新1版):利用哲学和社会理论,《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发展了一套将国际体系视为社会建构的理论。亚历山大·温特阐明了建构主义方法的中心主张,提出了结构的和理念的世界观,与构成多数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基础的个体主义和物质主义截然对立。他建立了国际政治的文化理论,将国家视彼此为敌人、对手还是朋友作为基本的决定因素。这三种角色是由无政府文化塑造的,分别被描述为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无政府文化是国家持有的共享观念,影响了国家权力的意义和国家利益的内容,并由此产生了国际体系的行为趋势。《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描述了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发生结构变迁的四种驱动因素——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并将这四种因素同资本主义和民主在西方康德文化出现中的作用联系在一起。
  • 权力与相互依赖

    作者: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

    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最初由该领域两位最负盛名的学者写就,它为人们理解当代世界政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途径。这本书构造了一种看待世界政治的途径,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政治以及制度化合作的模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保留了现实主义对力量和利益的重要地位的认同。 1977年本书第1版的面世,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挑战现实主义理论霸主地位的开始。自此以后,它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该书于1989年重版,由两位学者增加了对批评的回应。1992年我国曾出版过第1版的中译本。2001年第3版面世后,由青年学者门洪华翻译成中文本于2002年出版。在第3版中新增加了两个章节:第九章力量、相互依赖与信息时代对新技术的影响作了探究;第十章力量,相互依赖与全球主义则对全球化与当代世界政治的关系进行审视。 对21世纪的中国学者,公民和决策者而言,本书确实提供了第二副眼镜,透过这副眼镜我们可以更清晰,更 好地专注于认识复合相互依赖,相互依赖与权力相结合的更为宽泛的模式。 ——罗伯特·基欧汉《权力与相互依赖》中文版序言
  • 权力·制度·文化

    作者:秦亚青

    该书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作者最近10年来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包括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做的开创性评介和分析,对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解读和思考,以及应用国际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方法对具体国际关系现象的实证性研究,反映了一个中国学者的思维方式和学术探索。
  • 马基雅维利以来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作者:(英国)乔纳森·哈斯拉姆(Jonatha

    内容简介 《马基雅维利以来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首次讲述了500年来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思想的完整历史。作者着重考察现实主义思想的出现及其演化,展示它对马基稚维利以来的政治思想和国际事件的影响。怍者研究了一系列体现统治者和思想家观急的原始文本,揭示了战争和其他危机事件是如何影响到当时人们的思想,并且在政治经济思想史的范畴内界定了现实主义思想。 作者探寻了现代社会与国际关系相关的四个主题:国家利益,均势理论,贸易平衡,地缘政治。他将现实主义思想与各种兼具宗教性和世俗性的普世主义思想作了对比,最终表明,现实主义不会占据持久的优势地位,现实主义与普世主义的斗争争会在21世纪的国际关系理论演变过程中形成一种无法解决的张力。
  • 大国政治的悲剧

    作者:(美)米尔斯海默

    《大国政治的悲剧》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大国政治的悲剧》的结论,作者认为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威胁。这一结论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各类书评均已在各种刊物和网页上出现。但都只是对《大国政治的悲剧》的片面理解。《大国政治的悲剧》的译者也已在《文汇报》上发表关于《大国政治的悲剧》的书评,以纠正读者的片面理解。作者究竟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只有在完整阅读《大国政治的悲剧》后才能有所认识。
  • 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

    作者:托布约尔·克努成

    这本书介绍了从中世纪到当代的诸位思想家关于国际关系的思想,并围绕战争、财富、和平和权力这四个恒久不变的主题追述了其发展的过程。作者对国际关系理论传统的看法发出和挑战,并展示了七百多年来学者、士兵和政治家位在这一领域的思想成果。丛中世纪国家和 主权概念的起源开始,作者汲取了无数杰出思想家的精髓。从马基雅维里、霍布斯到黑格尔、卢梭、马克思,以及当代思想家,如伍德罗·威尔逊、列宁、摩根索和华尔兹,这些人都对20世纪国际关系作为独立学科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修改和增补后,本书的最后部分还介绍了国际关系研究的最新进展。
  • 系统效应

    作者:[美]罗伯特·杰维斯

    基于三十多年的观察,罗伯特·杰维斯在这本引起争论的书中推断,许多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政治学理论,其基础是错误的。从复杂理论的视角出发,作者观察到,我们生活在一个事物相互联系的世界中,我们行为的非故意后果是不可避免和难以预测的。这本书所引入的富有说服力的新概念,不仅有益于国际关系理念家,而且有益于所有对比较政治学和政治理论感兴趣的社会科学家。 利用形形色色的学术研究和大量富有启示的实例,罗伯特·杰维斯向人们表明,“系统效应”是社会和政治生活中重要但又常被忽略的部分……他的洞见也会激发那些对其他社会问题感到困惑的人的想象力……从总体上看,《系统效应》的寓意使人清醒而又富有价值。 ——斯蒂芬·M.沃尔特 《大西洋月刊》 《系统效应》是一部重要和适时的著作,这几乎没有疑问。不仅外交官,而且所有面对决策任务而又无法确知替代行动后果的人都应该仔细研读这本书——这些人实际上构成了一个非常大的读者群。 ——齐格蒙·鲍曼 《泰晤士文学增刊》
  • 大国政治的悲剧

    作者:约翰·米尔斯海默

    《大国政治的悲剧》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大国政治的悲剧》的结论,作者认为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威胁。这一结论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各类书评均已在各种刊物和网页上出现。但都只是对《大国政治的悲剧》的片面理解。《大国政治的悲剧》的译者也已在《文汇报》上发表关于《大国政治的悲剧》的书评,以纠正读者的片面理解。作者究竟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只有在完整阅读《大国政治的悲剧》后才能有所认识。
  • 人、国家与战争

    作者:(美)肯尼思·N·华尔兹

    简介: 书名原文:Man,the state and war: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译出 出版前言: 肯尼思·华尔兹这部《人、国家与战争》串版于1959年,当时正处于乔治·利斯卡称之为“英雄年代”的1955—1957年间。自1957年莫顿·卡普兰发表《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开始受到系统论和行为主义的冲击和挑战。美国和西方其他一些国家的国际关系学从此获得了新的动力,进入了一个方法各异、学派林立的新阶段。华尔兹正是处在这新阶段中,并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贡献。 朝鲜战争后的国际局势虽因美国政府的“大规模报复”战略显得依然紧张,两个阵营之间的对立似乎更加分明,颇有囊括全球之势,但就在美国地面部队战后大规模干涉亚洲之时,国际社会中出现了一股中立于冲突双方的势头。这股势头最初表现为要求美国停止干涉朝鲜,然后发展成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有别于传统的中立主义的倾向。此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停止以及亚洲万隆会议的召开,使一批原先不怎么起眼的角色以新的姿态登上国际舞台。他们要和久占舞台的主角们分庭抗礼。这些,都是人们感觉得到的。还有一些不那么容易触摸的因素却是更起作用的,其中之一,便是世界经济在这时正酝酿巨大的变化。受战争破坏的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此刻大体已经恢复,开始真正的复兴。风起于青萍之末,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自然感到这股微风的潜在能量,从而萌发起理论的冲动。一部分人觉得以“权力政治”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学说己很难解释新的现象,更不用说这个学说的“终极理论”了。于是,在美国开始了一场辩论,被称之为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辩论”,即以澄清理论概念和将学科建立在严密的科学基础上为己任的“行为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大辩论。 在这场辩论中,尽管系统论和行为主义指摘“现实主义”在概念上如何含糊不清,分析上如何因循守旧,缺乏科学依据,却无法否认或回避主权国家仍是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以及主权国家间并不存在支配和从属关系这个现实。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第一次辩论相比,这场辩论实是方法论之争。用斯坦利·霍夫曼的话来说,“科学行为主义只提出问题”,其倡导者企图冲破诸如历史分析等传统方法的局限,把社会科学方面诸多学科的新经验综合应用于国际关系的研究,以赋予严密的科学性。这场方法论之争激起了千层涟漪,它吸引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纷起为“变革”国际关系理论而著书立说。 在新见解、新方法层出不穷的十年“英雄年代”,以社会学的宏观分析和心理学的微观剖视相结合为特征的科学行为主义学派,大有技压群芳,独占鳌头之势。无奈过分强调计量分析和一味依靠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倾向,并不能说服原先的反对派和对这类倾向持不同程度的怀疑态度者。按传统范例研究国际关系的人,不仅没有退避三舍,反而在这场大辩论中得到启迪。在坚持历史的、法律的和哲学的分析基础上,他们开始注意对国际关系总体进行分层次、分系统的研究。《人、国家与战争》就是一部从探讨战争起源这个国际政治的传统范畴入手,概括国际关系一般原理的代表作。它从人、战争和国家系统三个层次的性质和行为,来分析资产阶级古典政治学关于战争起源和性质的看法,认为理解这三者的关系,对研究国际关系都是带根本性的问题。 序言——为中译本所作 作为一位国际政治学的学者,我的主要兴趣一直在于了解发生战争的根源和实现和平的条件。当然,战争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国际问题,然而却是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如果集中注意力于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可能导致战争的国际政治结构以及最后转化成战争或者和平的过程,我们就可以对国际政治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 我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在我完成博士论文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这本在论文基础上写就的书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的关于国际政治的第一批名著译丛中的一本。在这里,我想简要地谈谈我是怎么会写这本书的,中国读者对此也许会感兴趣。 在我准备国际政治学毕业考试的过程中,我试图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有造诣的学者考察同样的一个世界却得出如此不同的解释。我试图弄懂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国际政治的含义,找出其中的一致性。然而,直至我认识到不同的学者对什么原因产生什么结果有着不同的看法,我才得以做到这一点。有些学者认为,人性是战争的根源。因此,解决战争问题的一个办法(如果有这么一种解决办法的话),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人性。我把这叫做第一种基本概念。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国家的内部结构决定它们的外部行为。好的国家,无论怎么界定,都会和平相处;坏的国家常常处于战争状态。因此,解决战争问题的一个办法(如果有这么一种解决办法的话),就是要对国家进行改造。我称这是第二种基本概念。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战争的根源在于国家共存的环境。由于没有一个超越国家的政府,国家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在缺乏能够裁定纠纷并实施解决方案的权威机构的情况下,每个国家必然竭尽全力保护自己。因此。无论在国内社会还是在国际社会,冲突是不是不可避免的。在无政府状态下,冲突有时会导致国家间的战争。我把这称之为第三种基本概念。 这三个层次的每一个层次所分析的根源都是重要的。我试图表明,要充分地阐述国际政治就需要把第二种基本概念视为一种结构,其他两个层次上的根源正是在这一结构之内起作用的。从实践而不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世界最终面临的问题可以这样加以描述:只要无政府状态继续存在,仍然可能发生战争;只有建立世界政府,无政府状态才能结束,但建立世界政府是既不合人们心愿又无可能的。然而不解决战争问题,我们又怎么能够维持永久的和平呢?如今一些国家已经拥有核武器,这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这本一书能帮助中国学者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提出有价值的解决答案的话,我将会感到非常欣慰。 肯尼思·华尔兹
  • 全球政治经济学

    作者:罗伯特・吉尔平

    本书作者罗伯特. 吉尔平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在本书中作者研究了冷战后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新发展,并基于这些发展着重探讨了改变世界面貌的经济、政治和技术力量,作者强调国家仍是经济事务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强调区域主义、跨国公司和金融动荡的重要性。本书较全面地论述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各方面的内容,从历史到发展现状,从贸易体系到金融体系,作者都一一进行了论述。作者在此书的英文版前言中称本书是其代表作《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第二版,由此可见本书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 国际关系经典选读

    作者:威廉姆斯(Phil Williams),

    《经典选读》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它全面地介绍了国际关系学科的重要文献,使读者对西方国际关系的理论、概念、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编著尤其注意收入了相互竞争的理论流海派和学术观点,从不同侧面反映国际关系的思想进化和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