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学术
-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
北大中文系历来有传统:新生入学,分专业之前,各专业前辈学者都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介绍专业情况、讲述治学心得、对青年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等等。本书汇集了北大中文系退休和部分在职教师在“静园讲座”中面向大学新生所做的演讲,共21篇,内容涉及精神追求、学术志业、治学方法乃至文本赏析,从“务虚”到“务实”,整体呈现了前辈学者的大家风范和求是精神,可以说既是引导青年学子走入学术殿堂的入门书,也是一部中文系掌故旧闻集。 -
读书指南
《跟大师学国学:读书指南》是梁启超先生《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和《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之合集。前者介绍中国基本典籍,说明各书特点、读法,文字浅显简明。后者为他在清华学校教授“群书概要”的讲稿,印行前就已“各处纷纷函索传钞”,深受青年学生欢迎;对《论语》、《史记》、《左传》、《诗经》等经典进行了系统介绍,对诸书作者、成书年代及过程、内容真伪及篇次、价值及读法、校释书优劣等问题一一细究,予人以翔实有用的指导。 梁启超先生谈了许多切身的读书经验,直到今天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此次出版,附录收入《治国学的两条大路》等四篇文字,希望有益于读者。 -
汉唐文学与文献论考
本书是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近些年有关汉唐文学研究的论文结集。内容大致分为断代文学全集编纂的回顾和展望、唐宋文学文献资料研究、旧五代史重辑的学术原则、朱东润刘大杰等名教授治学方法探讨、几部新出版的唐代文献集的书评等。陈尚君教授治学从传统目录学入手,在全面掌握清乾嘉学派考据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科学实证精神,充分利用当今能全面彻底地检索存世文献的便利条件,通过全面占有材料,精心对材料进行史源分析和比较,最终得出结论。因其全面占有材料,故其学术视野宏通;因其谨守学术规范,故其立论可信;因其学术皆有迹可循,故其方法可效。该书不但体现了汉唐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事学术研究者也可从中学到不少治学方法。 -
鲁迅译文全集(共8卷)
福建教育出版社•北京鲁迅博物馆 隆重推出《鲁迅译文全集》 鲁迅先生既是一位杰出的著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大翻译家,他是中国介绍外国文艺的先驱,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翻译著作。可是他的这些翻译作品,仅仅是在五十年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过一版《鲁迅译文集》,之后再没有出版过,而这个本子现在也已经很难见到了。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也为满足许多收藏爱好者的需要,为了继承鲁迅文化遗产,福建教育出版社特投巨资,隆重推出这部八卷本《鲁迅译文全集》。这部全集是由鲁迅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利用博物馆的馆藏优势,对鲁迅译文进行了全面整理、校勘,并辑入了五十年以来新发现的鲁迅翻译佚文。全书洋洋三百余万字,是目前收录最全并且校订最精良的一部鲁迅翻译著作全集。为了便利读者,全部译文均写有题注,并配有许多珍贵的插图。 -
赋学讲演录
《赋学讲演录》是作者给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讲授“中国赋学研究”课程的讲稿,共分十讲,分别是:赋源、赋体、赋用、赋集、赋史、赋话、汉赋、律赋、批评与方法、当代赋学,系根据课堂录音整理成文。作者以通贯古今的视野,对赋体文学的渊源、体类、历史与批评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讲述,其中对作为“一代文学之胜”的汉大赋,对与科举考试关系密切的律赋,尤多精解。而作为一部讲演录,作者对赋学的讲解,学理与趣味并呈,兼有学术性与可读性。 -
“鲁迅”在延安
本书使用大量原始资料从“话题”入手对延安时期关于鲁迅精神遗产的接受、诠释和意义转化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清晰、细致的辨析和梳理,深入分析了其时政治家与文人在政治场域、文学场域对鲁迅的诠释和认识,并进而揭示了这些诠释和认识如何影响和形塑了四十年代中后期乃至建国以后中国当代的文化性格和意识形态。 从延安的特定语境来考察鲁迅被叙述、被演说的历史,是一件开创性的工作。本书在大量的文献梳理中,多角度地呈现了鲁迅接受史中复杂的一幕。其中一些文本的解析和细节的凝视,将鲁迅之于延安文化深切地展示出来。作者在众多史料的整理和论述里,表达了复杂的精神感受,文中的史学意识是健康的和实事求是的。论文的突出特点是,勾勒出了鲁迅身后在复杂的文化群落中扮演的角色。其中关于整风话语中的“鲁迅”,鲁迅作品模式化解读的形成,有较高的认识价值,是对鲁迅研究的一个丰富。整个论文朴素扎实,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孙郁(鲁迅博物馆馆长) 本论题着重梳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解读鲁迅的独特方式,意在把握“鲁迅”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延安是如何展开的,鲁迅是如何被叙述、被言说的,进而揭示当时延安精神空气的特点及其衍变,以及延安思想文化与特定的政治文化的复杂纠葛,应该说这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学术工作。《“鲁迅”在延安》这一题目要求回到“历史现场”,这就需要查阅大量原始资料,作者在这一方面是下了功夫的,而且还阅读并诠释了一些过去不大为人们所知的第一手材料,尽可能地做到了“用史料说话”,这也是应当肯定的。 ——王培元(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 引论 上篇 第一章 1937—1942年的“鲁迅” 第一节 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 第二节 鲁迅战士形象的确立 第三节 对鲁迅批判精神的继承 第二章 1942—1949年的“鲁迅” 第一节 对鲁迅“党性”的开掘 第二节 整风话语中的“鲁迅” 第三节 鲁迅作品模式化解读的形成 第四节 1945—1949年的“鲁迅” 下篇 第三章 延安的鲁迅纪念活动 第一节 周年纪念大会 第二节 纪念鲁迅的社论 第四章 鲁迅的文艺大众化思想在延安的实践 第一节 以周文和吴玉章为中心的延安大众化运动状况的描述 第二节 周文的大众化实践与鲁迅文艺大众化思想的关系 第三节 鲁迅关于新文字的思想与吴玉章倡导下的新文字运动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鲁迅’在延安”年表 附录二 曾彦修先生谈“‘鲁迅’在延安” 附录三 张仃先生、灰娃女士访谈录 -
陈尚君自选集
《学人文存(陈尚君自选集)》内容简介:作为新时期思想文化学术的一个总结性工程《跨世纪学人文存》问世后,受到美术界和读者们的重视和欢迎。接续前思,整理编辑近年学界新成果,感到大美纷然,目不暇给。初辑9种,科学与人文兼收,精思与沉潜并重,而主脉不变,在乎平实而富有建设性的研究。9种图书与新世纪同时来临,亦将与新世纪同行,故名之曰《新世纪学人文存》。 -
中国文学批评史论
目录 总序 【第一卷 文学观念的起源】 第一章 文始 第二章 道分 第三章 言语 第四章 歌诗 第五章 礼乐 第六章 辞赋 第七章 文学 第八章 本儒 第九章 文术 第十章 文情 【第二卷 文学批评的理则】 第一章 说“文”解“字”——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构 第二章 从《吕氏春秋》到《文心雕龙》——自然气感与抒情自我 第三章 《文心雕龙》的价值与结构问题 第四章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 第五章 诗歌人物志——诗品、主客图、宗派图与点将录 第六章 细部批评导论 【第三卷 文学批评的术语】 第一章 重建中国文评话语 第二章 论才 第三章 论法 第四章 论诗史 第五章 论本色 第六章 论妙悟 附录 补遗内容 中国文评术语零释 -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研究生教学用书)》是一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断代文学思想史专著。在编写体例上改变了历来文学批评史著作以人为纲的框架,采用以时间段落为纲的体制。作者按照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时间段落,把起自公元581年,止于公元959年的近三百八十年间的文学思想发展,划分为九个时间段, 详细地分析了各个时间段文学思想的特征和意义,并梳理出各个阶段文学思想的因承转接线索。全书共十一章,三十六节,自始至终都力求宏观的视野去观察和阐明文学思想的产生、发展,变化的真实过程。《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研究生教学用书)》条理性强,内容丰富,批评中步,语言简洁,文字平实流畅。 -
师门问学录
《师门问学录(增订本)》是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课程的一份教学实录,主要内容包括师门问学录(一)(2001年2月25日至2001年7月1日)、师门问学录(二)(2001年9月9日至2002年1月20日)等。 -
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
《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汇集了西方8位著名有关新历史主义的12篇论文,较全面地反映了新历史主义的总体面貌和多元化的理论特色。 -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ISBN:9787108016065,作者:张新颖著 -
印度古典诗学
《印度古典诗学》在本质上符合古印度和古希腊的“诗学”概念,兼容诗歌理论和戏剧理论。其次,印度文学史大致可以分成吠陀时期、史诗时期、古典梵语文学时期、中世纪文学时期和现代文学时期,而梵语诗学产生和贯穿于古典梵语文学时期,冠这以“印度古典诗学”能比较准确地表明它的时限。 -
文学的诗性之灯
本书共五辑,收录31篇随笔文章,分别围绕阅读评论、文学史、思想史、文学经典、诗歌等主题展开。在看似无关的文章中,贯穿着的是作者吴晓东近年来始终关注的“文学性”问题。收在本文中文章都以文学性问题作为或远或近的背景。在当今的文学研究不断逸出文学性,把文学做成思想史、社会史、文化史的状况下,作者以“点亮诗性之灯”的执着,不断回到文学,试图打破以现代性理念为支撑的一元论图景。因为“心灵始终保留着柔软的敏感”,作者文风沉稳踏实,文字充满诗意,读他的文字,就像一次快乐的旅行,并且能为读者带来一种平抑浮躁的力量。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这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
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
《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主要内容:崇拜西洋文明,唾弃自己的文化,是现代中国人的宿命。事实上,不论是研究中国文化,还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总会多多少少背负着这种宿命感,从而在一般人的眼中成为一种特殊人物。这一情况,在台湾比在大陆严重得多。虽然我已年龄老大,但能厘清这一历史迷雾,还是感到欣幸不已。我还可以努力个二十年,总还可以写出一些东西。即使写不出来,中国人才众多,一定有人可以做出更好的成绩,也不必为自己感到遗感。《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是作者吕正惠自己一本比较完整的古代文学论文选集,借以记录一段历史经验,同时也借以自勉。 -
汉魏六朝诗论丛
《汉魏六朝诗论丛》收入的文章,题目有大有小,我们通过这些论文看到的是,作者对于乐府诗歌的总体把握很深细,他的分析总是那样细致人微,而结论也总是下得恰到好处,每一篇都有自己独到的学术心得。他行文简洁流畅,朴素平易,论文写得一点也不枯涩,读来犹如优美的散文。 -
万卷
"北宋(960—1126)由于印刷的大规模使用及随后书籍生产的繁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转型时期之一。诗人黄庭坚(1045—1105)活跃于这一转型的鼎盛时期,其诗歌和诗学既受这一转型的影响,也影响并奠定着这一转型的方向。 本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思想和物质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黄庭坚以技法为中心、以阅读为根基的新诗学,体现的既是十一世纪总体思想文化中对方法和规范性指导原则的向往;对隐藏在外表下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追寻,也是对当时新生的印刷文化的一种反应。其诗学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是试图找到一种新的阅读和写作方法,既对这一急剧变化了的物质文化现实进行有效地因应,又能使其所继承的文学传统得到延续和发扬。 -
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
本书在新文化史的研究路径上力图描述和复原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建构过程。所谓中国早期古典诗歌,大致是指汉魏时期来源不能确定的、共享的诗歌创作实践,主要集中于五言诗,这一诗歌共有一些主题、话题、描写的顺序、描写的公式和一系列语言习惯,它包括一大部分无名氏乐府。作者认为,一般文学史上对汉魏诗的权威而稳定的叙事实际上是齐梁时期在对古典诗歌各种形式的“复制”基础上的重新建构。因此,本书的研究对象并非古典诗歌本身,而是诗歌文本的历史变形和其“内在运作机制”,目的是打破对中国早期古典诗歌刻板固化的文学史认知,探寻原本修辞等级低俗的诗歌如何被保存下来,并成为“古典”。 -
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
这本论文集收集的是李欧梵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部分论文。其中对现代性的追问,对边缘意识的思考,至今依然令人警醒;对中国现代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宏观思考,体现了很高的理论立足点;对郁达夫、张爱玲的重新阐释,显示了扎实的文本细读的功力;最后两篇纪念夏济安和史华慈教授的文章,则充满着对老师无比的敬意与深刻的怀念。这些写于不同时期的论文,记录了李欧梵学术生命中值得珍惜的时光,彰显着李欧梵宏阔的学术视野,更体现了李欧梵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处境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 《李欧梵论现代中国文学》目录 编辑缘起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总序 自序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与文学的现代性及其问题 身处中国话语的边缘:边缘文化意义的个人思考 论中国现代小说的继承与变革 后现代时期的经典(重)读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和“现时感” 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 通俗文学研究断想 光明与黑暗之门——我对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 重读《寻求富强》:史华慈思想史研究风格与方法断想 -
另一种学术史
本书编选众多学者回忆昔日恩师的文章为集。所选文章不仅是单一的对师长的敬意,其实还包含了两代人之间的学术对话,学术道路的碰撞、汇流,读者藉此构建语境,将这些温情的怀念、平躺在纸上的宋体字还原成一个个立体的历史场景,一个个生动的历史过程。在历史性的师生关系的生成中,感受到那些回忆发自于内心的力量,从而寻找到属于我们时代的“自强”与“突破”的道路,并以此探求现代(广义的)学术师承的情况。全书立意有识,雅俗共赏。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