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学术

  • 玛雅文字之谜

    作者:王霄冰

    《玛雅文字之谜》为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玛雅文字的专著,全面探讨了玛雅文字的起源、结构及社会功能,收入各种字符近千个。并附有10篇带有详细注解的玛雅古文,以及操作方便的人名、地名和专有名词中西文对照检索表。
  • 当代学术入门:考古学

    作者:保罗.巴恩

  • 国学与汉学

    作者:桑兵

    近代中国学术界名家辈出,形成宋以来学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究其原因,涌现大量史料,承袭清学余荫,沟通域外汉学,当在首要之列。治学须知大势,近代国际汉学界对中国认识的深化和中国学者掌握西学外语程度的增强,使得彼此得以沟通,渐成一有机整体。通过描述分析中外学界的交往关系,可以显现学术发展的状況趋势,并把握个人及流派在其中所处的时空位置,进而探寻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正途大道。
  • 汉代婚丧礼俗考

    作者:杨树达

    《汉代婚丧礼俗考》讲述了:杨树达先生以“礼俗”为研究的对象,原意当包括礼仪制度与民间风俗,而其中的礼仪制度,自然与通常理解的政制不同,实是一种因“俗”而生,又制约着“俗”,与“俗”始终存在密切关系的“礼”。“礼俗”,是社会生活中特别值得重视的现象。然而,自五十年代以来,“礼俗”,似乎已经退出了社会科学常用语汇。 杨树达先生从《汉书》、《后汉书》等历史著作中摘引大量汉代婚丧材料,编成此书。可谓集汉代婚丧习俗材料之大成,其资料价值不言而喻。可为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实用的参考资料。
  • 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

    作者:刘巍

    本书以经史之学为中心,通过关键论题、关键人物、关键著作的有机结合,从富于个性的视角探讨西力东侵、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近代学术变迁之大势:经学史学之更替、子学之凌驾经学、“汉宋之争”之折变、“国史”创制之新局诸端,选题新颖、论证严密、脉络分明,为近年来难得之佳作。其意义,一言以蔽之,为重建中国学术之学统,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教训。
  • 抄工与学者

    作者:【英】雷诺兹(L. D. Reynold

    本版由牛津大学发行于1991年,已经是第三版。所涉时代始自希腊化时代,迄于文艺复兴末期,两位作者可以说面面俱到,也提供了自古代至现代之前的扼要学术史。 《抄工与学者》勾勒了希腊拉丁文献传播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古昔先贤在文献保存与传播方面的工作和影响,并从文本传承的角度展现了教育史、学术史以及文化史的一些侧面。
  • 近代思潮与人物

    作者:龚鹏程

    有些时候,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他想看的东西或能看的东西。我们看不出近代思想史有什么值得研究之处,有没有可能正是因为依现有的诠释眼光,无法掌握此一时代之复杂面貌呢?我们说乾嘉以后的思潮,“处处令人丧气”;可是当年谭嗣同却认为“千年暗室付喧豗,汪魏龚王始是才”。汪中、魏源、龚自珍、王间运,被谭嗣同认为是超越宋元明诸朝的人物,此与我们现在的评价岂非相去甚远吗?
  • 中国占星术的世界

    作者:[日]桥本敬造

    本书为日本著名科学史专家与中国文化研究者桥本敬造的一部力作。作者通过和西方古典天文学的比较,解析了中国古代的星相世界,揭示了中国天文学的特色以及和占卜、五行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全书论述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好读易懂,极富知识性,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 “封建”考论

    作者:冯天瑜

    “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封建制的基本内涵是世袭、分权的领主经济、贵族政治,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大体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名,并展开“封建论”。中国秦汉至明清社会主流离封建渐远,实行地主经济基础上的君主集权官僚政治。欧洲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制)与中国的殷周封建制相近(当然也有区别,中国是“宗法封建”,西欧是“契约封建”),与日本中世及近世的公一武二重制“酷似”,中国晚清、日本明治间遂以“封建”对译feudal。清末民初中国采用这一在汉外对译问形成的新名。五四时期,陈独秀忽略中日、中欧历史差异,引入西欧及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反封建”命题,形成“封建=前近代=落后”的语用范式。20世纪20年代,共产国际文件以“半封建”指称现实中国。随后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把以专制集权和地主一自耕农经济为特征的秦汉至明清的两千余年纳入“封建时代”,以与西欧中世纪对应,“封建”概念泛化,既与本义脱钩,也同对译之英文术语feudal含义相左,且有悖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封建原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五种社会形态”说框架内的泛化封建观普被国中。注目中国史自身特点的学者曾质疑泛化封建观,提出救正“封建”概念误植的方案,本书沿此轨迹,强调“名辩”的重要性,考论“封建”,并试拟“制名以指实”等历史分期命名标准,建议秦至清主要时段社会形态的名目,宜以“宗法地主专制社会”更替“封建社会”;秦至清两千余年可简称“皇权时代”。
  • 中国巫术史

    作者:高国藩

    本书为“中华本土文化丛书”之一。巫术,作为中国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本书主要内容是以敦煌巫术为轴心,考察和探索了我国从古到今的各类巫术流变史。中国巫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它始终伴随着各个朝代统治阶级的爱好与专宠而发展,在这部全景式的中国巫术史里,作者着重于对“巫文化”的探讨,因此,本书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更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 汉代学术史略

    作者:顾颉刚

    《汉代学术史略》主要内容:“指示新潮底趋向,测定潮势底迟速”,这十四个大字就赫然写在人民出版社创设通告上,成为办社宗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版宗旨的表述也许有所不同,但宗旨的精髓却始终未变!无论是在传播马列、宣传真理方面,还是在繁荣学术、探索未来方面,人民版图书都秉承这一宗旨。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批为世人所公认的精品力作。有的图书眼光犀利,独具卓识;有的图书取材宏富,考索赅博;有的图书大题小做,简明精悍。它们引领着当时的思想、理论、学术潮流,一版再版,不仅在当时享誉图书界,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 理解农民中国

    作者:[美]李丹(Daniel Little)

    《理解农民中国》为一部富有新意的理论著作,评介了西方以中国农业和农民为主题的理论:斯科特一波普金争论;施坚雅的中心地与巨区论;关于中国经济史上技术突破的争论;解释19世纪中国农民起义的千年王国论、阶级斗争论与地方政治论;关于过密化的争论。在此基础上,《理解农民中国》从社会科学哲学的高度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剖析、总结和反思,对理论的适用范围以及社会解释的微观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近年来,西方有关中国研究的理论著作层出不穷,但是像《理解农民中国》这样“理论”的“理论著作”却并不多见,相信读者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相关研究者也会得到启迪。
  • 中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

    作者:韦政通

    《中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由韦政通先生选编,收录了胡适、梁启超、冯友兰、萧公权、唐君毅、徐复观、劳思光、刘述先、余英时等名家治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的有关论述20余篇,分通论与专论两编,内容涉及治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理想、目的、态度、方法等各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现了20世纪除马克思主义学派以外的各家学术理路与治学经验,代表了20世纪这一领域研究所达到的高度,对于从事思想史、哲学史的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作者:梁思成

    本书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英文文集的汇编,作者立足建筑艺术,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反应中国古代建筑的画卷。 沿着梁思成先生的足迹,读者不仅可以从宏观上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其中凝聚的智慧与艺术,以及中国古建中绘画、雕塑艺术的精髓;而且书中详尽的个案描述、手绘孤本图片的再现,让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五座古塔、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中国石窟佛像等中国的建筑艺术。 让外国读者不仅了解中国,而且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建筑和独到的建筑艺术; 让中国读者重温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读者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 2011年4月20日是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适逢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此书的首发,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梁先生,以及他倾其毕生心血为中国建筑作出的贡献。
  •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增订本)

    作者:谷川道雄

    本书是谷川道雄先生代表之一,中译本由中华书局于2002年出版,引起很大关注。此次新增订数万字,收入本社《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本书原分为四编,收入谷川先生论文十余篇,对日本中国史研究的理论问题作了检讨与反思,且对六朝具体历史用“共同体”理论作了精彩分析。谷川先生生前的这次增订,新补了第四编的第四、第五两章,以及“补论”。
  • 近代中国学术批评

    作者:桑兵,张凯,於梅舫

    桑兵教授执教至今,一直开设中国近代学术史或学术思想史课程。近几年来,又在香港、台湾的多所大学,继续讲授此课程。讲授此课面临的难题,就是没有好的相应的参考书。为此,感到有必要编选一本前贤相关文章的汇集,作为教科书使用,以解决学生找书难和不会找的问题,同时可以提供一个如何看待学问和历史的范例,去除成见,探求本意。 《近代中国学术批评》即为适应当今高校研究生教学而选编的教材或资料书。编者旨在选录一些近代有代表性的著名学者关于学术批评的重要论文,为后进指点治学门径,以便学习揣摩。选入本书有关近代学术思想史文章60余篇,涉及作者40多人,从作者与内容看,这些文章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很有代表性,如:梁启超: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柳诒徵:评陆懋德《周秦哲学史》,张荫麟: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傅斯年:论理学讲义,钱穆:评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等等。 本书的取材来源有:1.学术著作的评审鉴定。最为著名的如陈寅恪、金岳麟等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2 序跋。3.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4.相关研究的本文论及前人著述。如胡适的《说儒》,即吸引多位名家参与讨论,反复辩驳,且引发其他枝蔓,从中可以获得无穷信息,值得专题讨论。5.学术综述。6.书信、日记、笔记掌故、回忆录等私下的文字与口碑。如陈寅恪对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的评点。
  •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

    作者:[英]迈克尔·曼

    本书是关于人类社会权力性质系列研究的第二卷。迈克尔·曼分析了从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人类权力关系的历史。他主要关注于法国、英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普鲁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根据这些细致的帝国研究,作者提出了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兴起、阶级冲突、现代国家和现代军国主义的新理论。
  • 生与死的对抗

    作者:诺尔曼·布朗

    《生与死的对抗》内容简介:为什么说人是一种创造出文明或社会来压抑自己的动物?是一种什么样的根深蒂固的需要把人造成了自我压抑的动物呢?为什么人宁可压抑自己的爱欲也不愿使它得到完整的满足呢?面对此种种困惑,作者从“压抑”这一作为全部精神分析奠基石的概念出发,对人类文明史和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我们解释了人类努力创造历史的原因、动力和本质等问题,并指出人类走出历史这场噩梦的唯一途径就是重建生与死的统一,让人在爱中坦然接受自己的死亡。
  •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作者:葛兆光

    本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上古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历史的研究与描述。本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不仅描述古代中国在七世纪以前的最深刻的思想,而且也描述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本书改变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七世纪以前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
  • 古文献学讲义

    作者:黄永年

    本书是黄永年先生生前的讲稿汇编,分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简介四部分,并附相关研究三篇。目录学是讲我国古籍有哪些名目,并适当作介绍。版本学主要讲版本鉴别和版本史。碑刻学主要讲碑刻的分类、拓本、史料价值及书法。文史工具书简介则主要介绍书目、字典词典、类书、历史、文学工具书等。此书至今仍是国内学术质量较高的全面介绍古代史料文献的目录书籍,可以说应从和满足了学术界长期以来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