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古籍

  • 战国策

    作者:刘向

    《战国策》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谋略宝典、论辩宝典,主要记载战国时期策士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生动记载了纵横家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战国策》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散文名著,并且具有较为丰富的思想资源。
  • 小腆纪年附考(上下)

    作者:徐鼒

    一,本书以一八六一年(清咸豊十一年)原刊本为底本,参校一八七八年(光绪四年)北京龙威阁刊本及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日本中国使馆铅印本。   二,本书记事采用纲目体,目例低纲一格,今仍其旧。其著者论断,改用小字低两格,以清眉目。原刻因尊清空格或另行顶格者,悉改连接。   三,原书避清帝名讳之手,如“颙”作“容”,“玄”作“元”,“胤”作“允”,“弘”作“宏”等;及著者因遵当时功令改易明人指斥满族之字,如“夷”作“彝”或“裔”,“虚”作“卤”,“胡”作“湖”等;旧日敌视少数兄弟民族所用之字,如“回回”作“迥迥”,“罗倮”作“猡猓”等;均为一律更正。   四,原刻于人名、地名、官名、日期等存疑之字,率皆阙文,兹以“口”记号代之;其可订补者,所补字用括号注于阙文之下。其它显然讹误之字句,可据他本及小腆纪傅订正者依此。赤敢决定者,仍予存疑。   五,原书以干支纪日,今悉注阴历日次,并注公元于原纪元之下,以便省览。
  • 齐民要术

    作者:

  • 靖康稗史笺证

    作者:[宋]确庵编,[宋]耐庵编,崔文印笺证

    <靖康稗史>包括<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甕中人语><开封府状><南征录汇><青宫译语><呻吟语><宋俘记>七种,记载了北宋都城陷落始末以及宋宗室贵族北迁和北迁后的遭遇.作者多为亲闻亲见之人,此中材料为研究靖康祸乱始末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 元和姓纂

    作者:[唐]林宝 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 整理

    本书撰于唐元和年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中唐以前的姓氏族望,保存了一些早已失传的谱系典籍资料,是现存较早、较详赅的古姓谱书籍。此书北宋时开始散佚,清修四库,据《永乐大典》参以诸书校辑而成,清代孙星衍、洪莹,近代罗振玉均有辑校。岑仲勉参藉历代典籍、碑志,旁搜博征,详加考校,著成《元和姓纂四校记》,于伐伪、正本、拾遗、芟误四方面下了大力。现将《元和姓纂》与岑氏四校记汇为一书,并附姓氏、人名索引,以便查阅。
  • 东观汉记校注

    作者:[东汉]刘珍 等撰,吴树平注释 解说词

    《东观汉记校注(繁体竖排版)(套装全2册)》是东汉几代史学家相继撰修而成的记载东汉历史的重要史书,记事起于光武帝,终于灵帝。该书早期流传阶段,为世所重,人们把《史记》、《汉书》、《东观》合称为“三史”。比它晚出的东汉诸史都取材于《东观》。 吴树平先生在前人基础上,重新翻检了大量古类书、史书和古注,辑得遗文数百条,又利用各种资料比勘互校,使一些鲁鱼亥豕歧异舛误的文字得到了厘订。同时,对人物事迹的编次更加合理,每条遗文都注明了出处,从而使《东观》一书的辑佚工作臻于完善。为便于阅读,又作了较为详细的校注。
  • 《汉书补注》批注

    作者:沈元

    沈元的批註是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王先謙《漢書補注》為底本,參照楊樹達的研究成果,究其同異,加以評論。有些地方沈斷為「楊是王非」,也有「王是楊非」。《漢書補注》全書共五八八一頁,竟有三○八四頁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沈元的批註。 沈元的批註並非囿於王先謙和楊樹達的是非和史料。他廣徵博引,所用典籍不計其數。包括王先謙和楊樹達所不知道的敦煌遺書中的《漢書》殘卷和各地陸續發現的漢簡,他都沒有放過。看來,他讀書的方法不是一本接一本地讀,而是同時讀許多種書,以《漢書》為基本線索,廣泛涉獵古代文獻。北京圖書館的豐富藏書,為他提供了便利條件。如對《急就篇》的版本的考訂,超過了前代大學問家王國維等人,因為王國維等人未必能接觸如此眾多的版本。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全8册)

    作者:李心传,胡坤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南宋李心传以《高宗日历》、《中兴小历》等史书为基础,参考各类官书及百余种私家记载、文集、传记、行状、碑铭等史料,认真考订,仿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体例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该书二百卷,详细记述了南宋建炎元年至绍兴三十二年的史事,对宋高宗一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史料有大量记载,是研究南宋历史的必备典籍。本书是它的点校整理本。
  • 越绝书校释

    作者:李步嘉

    《越绝书》是记载我国早期昊越历史的重要典籍。它所记载的内容,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昊、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昊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其中有些记述,不见于现存其他典籍文献,而为此书所独详;有些记述,则可与其他典籍文献互为发明,彼此印证,因而向为学者所重视。在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曾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利用《越绝书》,来考察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民族史、汉语语言学史、中国历史地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这说明此书对于以上诸学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册府元龟(全十二册)

    作者:(宋)王钦若等编纂 周勋初等校订

    《册府元龟》所录材料,先按部门,再依年代先后排列,共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门。其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史料学上的价值。《册府元龟》主要是抄录五代以前的史籍(主要是正史)而成。隋代以前的正史虽然流传至今,但《册府元龟》所见皆为唐宋古本,可用来校订正史流传中产生的讹误。另外,除有关历史事件的记叙外,《册府元龟》在典章制度方面,也有很多的原始资料。②校勘学上的价值。《册府元龟》中依据的正史,从版本的角度来说,都是比之目下流行的版本更为接近原书面貌的古本。因此,就以一般的正史材料而言,也有校勘学的价值。其中的许多材料,可用以补史、校史与辑佚。③学术史上的价值。 我国的史学传统,偏重于政治史方面的编纂,而对其他门类的学术史,则相对来说不太重视。《册府元龟》容量大,对于各类问题,资料的搜集更见完整,编纂更系统。利用其中的材料,可以分门别类地编写多种专题历史。 《册府元龟》虽是一部巨大的文献宝库,但使用者相对比较少,这是因为《册府元龟》从来没有一个完善的整理本,宋本残缺,明本讹误极多,且无相关索引。有鉴于此,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在著名文史专家周勋初教授的主持下,集中二十多位专家学者,从1994年起,历时十个寒暑,终于完成了此书的整理工作。此次整理,以明刻本为工作底本,以宋本参校,写下详细校记。如遇宋、明两本皆不明晰处,则推寻这些文字的本源,参以唐五代以前的大量子史文献,力求恢复这些史料的原貌。全书编制了详尽的人名索引,方便读者使用。
  • 逆臣录

    作者:(明)明太祖(敕录)

    本书是所谓“蓝党”近千人的供辞,每份供辞前对招供的姓氏、年龄、籍贯、身份以及与蓝玉的关系都做了简明介绍。
  • 史微

    作者:张尔田

    本书为考镜六艺及子学术流变而作,分八卷三十八篇,附篇四。卷总史为六艺、诸子之源,及代官沿革。其余各卷分论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术“五经”宗旨等,力求恢复其本来面目。其所引据,多秦典籍,于清代学者之说则唯取章学诚、汗中、龚自珍等数家,论者以潜夫、论衡相媲,或推为与《史通》、《文史通义》并称三大史学著。惟此书始刊光绪末季,经修订后,惟民初刻本一种传世,现约请专家整理标点,繁体横排,以资学人阅读利用。
  • 皇明通纪

    作者:[明]陈建 著,钱茂伟点 校

    《皇明通纪(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是嘉靖时代著名史家陈建撰作的一部明史专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明代通史著作。著名史家谢国桢先生在《增订晚明史籍考》中称:“明代史学,自陈氏《通纪》流传宇内,人各操觚,遂成一时风气。”该书是明代优秀的历史叙事作品,其特点是:思想性强,主线明确;叙事生动,对话相对较多,可读性强;评说恰如其分。因而,成为中国史学名著之一,受到《中国史学名著评介》的大力推荐。该书原版第一次标点整理出版。自隆庆五年(1571)通纪板遭禁毁以来,原版流传甚少,目前仅有一部原汁原味的嘉靖原刻足本存世。《皇明通纪(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即据此整理而成。《通纪》以单刻本形式整理出版,这在出版界是第一次。《通纪》的学术价值、阅读价值巨大,是图书馆必藏、明史爱好者必备史学名著。
  •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

    作者:陈垣

    中国华教史籍,恒与列朝史事有关,不参稽而旁者之,则每有窒碍难通之史迹。此论将六朝以来史学必需之佛教史籍,分类述其大意,以为史学研究之助,非敢言佛教史也。 本论所及,大抵为士人所常读,考史常用,及《四库》所录存而为世所习见之书。先取其与中国史事有关者,故以《出三藏记集》、《高僧傅》等为首,而《释迦氏谱》、《释迦方志》等略焉。 中国佛教史籍之范围,略依《阅藏知津》,将此土撰述中的目录、传记、护教、纂集、音义等各类,顺撰着时代,每书条举其名目、略名、异名、卷数异同、板本源流、撰人略历及本书内容体制,并与史学有关诸点。 本书将六朝以来研究历史所常参考的佛教史籍,按成书年代,分类介绍。关于每书的名目、略名、异名、撰人略历、卷数异同、版本源流,和各书的内容体制,以及与历史有关的其他问题等,作者都运用了丰富的历史材料,旁征博引,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并对《四库提要》有关佛教史籍的错误,一一予以纠正。
  •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全二册)

    作者:[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套装上下册)》撰者李心传(公元二六七——一二四四年)是南宋著名史学家。宋史有传,惜多疏误。近人台湾大学王德毅教授着有李秀岩先生年谱和李心传著述考见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末》,上海大学来可泓教授着有李心传事迹著作编年一书(巴蜀书社一九九○年版),杭州大学梁太济教授所撰两朝纲目备要史源浅探一文(载文史第三十二辑),对李心传其人其书皆有新的创获,可供参考。 李心传的主要史学著作,除《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套装上下册)》外,尚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别名高宗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旧闻证误两书。要录二百卷,记载宋高宗一朝三十六年间史事,其书的材料来源,是以高宗朝的日历、中兴会要为主[注],并广泛参考源文件数据和大量私家著述。
  • 续资治通鉴(全十二册)

    作者:毕沅

    《续资治通鉴(套装1-12册)》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编者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并从宋、辽、金、元四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一百多种书中取材,凡四易稿,历二十年而成。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其中北宋部分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 毕沅(1730-1797年),清江南镇洋人,字镶蘅,号秋忛,官至湖广总督。他对经学、史学、小学、金石学等,皆有涉猎和研究。他认为“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慎,编年史涑水先生(即司马光)最长”。他喜欢结交学人,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等先后在其幕中。
  • 旧五代史(全六册)

    作者:薛居正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 文献通考(全二册)

    作者:马端临

    《文献通考》是一部以唐代杜佑《通典》为蓝本加以扩充而成的政书。全书分为24门(考),所载制度以宋代最为详细,可补宋史不足。是我们了解宋代以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制度不可缺少的典籍之一。本书据原万有文库十通本影印。
  • 清史稿(全四册)

    作者:赵尔巽,等

    《清史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1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 周书(全三册)

    作者:(唐)令孤德棻

    《周书》,五十三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令孤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 北魏末年,政治动荡,乱事遍起。出身于北魏北方六镇中武川镇的宇文泰,率领一批以武川镇人为主的鲜卑族军队,联合关陇地区的汉人豪族武装,建立起西魏政权。后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称北周。西魏、北周这两个前后相续的政权,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天陕西、宁夏、甘肃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与东边的东魏、北齐和江南的梁、陈成鼎足之势。公元577年, 北周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 《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 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周书》由于根据的资料贫乏,再加上它所记载的人物多是本朝显官的祖先,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今天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历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