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后现代

  •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作者:[美] 乔治·E. 马尔库斯,米开尔·M

    自1986年出版以来。《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已成为欧美文化人类学乃至其它社会人文科学研究和理论反思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著名结构主义人类学家施赖德(Schneider)说:“这是一本出色而非常重要的书……它不仅是一本关于人类学的书。还是一本全面体现了当代学术气氛的作品……” 本书牵涉到社会人文科学的普同论--相对论之争,对于中国社会人文科学的范式和本土理论思考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也关注到社会科学的文本形态问题,对国内研究者很有帮助。此外,本书“实验民族志”和“文化批评”的概念也已引起国内学界重视。
  •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

    作者:波林・玛丽・罗斯诺

  • 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

    作者:(美)泰勒,(美)温奎斯特

    《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tPostmodernism)是一本具有综合性、权威性的工具书。全书将“后现代主义”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围绕这一中心概念,从不同的视角,界定这一概念在艺术、文学、哲学、历史、宗教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中发展演化的踪迹。全书采集了与后现代主义这一当代文化现象相关的300多个辞条,分别由来自美、加、比、荷、英、澳、新、法等国有关学科的145位专家学者撰写,辞条互见,辞条后附“参考文献”或“阅读书目”,方便读者查阅和进一步研究。本书不仅是专家学者案头的必备之书,也是普通读者了解“后现代主义”的一本便捷的入门向导。
  •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作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着重讲述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认为晚期资本主义商品化不仅表现于一切物质产品,而且渗透到各个精神领域,甚至理论本身也成为一种商品,上层建筑起着前所未有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等则是这一时代文化的特征。“后现代主义”正是对这些概念的概括。
  • 媒体文化

    作者:[美]道格拉斯•凯尔纳

    本书是一部研究媒体文化的精湛之作。作者认为,媒体文化现在已经成为主流的文化形式,它不仅影响人们的社会化,而且深入到了人的认同性内部。他辨析了若干关键的概念,并在充分分析媒体文化个案(电影、电视、音乐和小说等)的基础上,对媒体文化的正负意义做了批判性的估价,为我们理解和剖析当代西方五光十色的媒体文化及其影响提供了深刻而独特的视角与方法。
  • 后现代经济

    作者:姜奇平

    《后现代经济:网络时代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站在历史“终结”与“开始”的切换点上,以价值、交换、货币、资本、组织、制度、福利等方面为线索,扬弃现代性经济学,对工业化进行反思,深刻剖析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现代性经济的解构和建构。“9·11”中坚固的世贸中心大楼灰飞烟灭,2008年坚固的华尔街投资神话彻底破灭,坚固的雷曼兄弟公司在挺立了158年后烟消云散……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历史在“终结”,这次的对象是牢不可破的工业化本身。这一切都是因为——后现代经济时代到来了。
  • 流动的现代性

    作者:齐格蒙特・鲍曼

  • 后现代公共政策

    作者:(美)小约翰.B.科布

  • 现代主义的临界点

    作者:【美】查尔斯·詹克斯

    作者指出,在艺术上,后现代主义由现代主义所孕育,是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的产物。作者使用了许多图表,从社会、经济等角度揭示了驱动后现代主义这一新的全球文化的各种力量。批判的现代主义有两个层面,一方面各种现代主义相互批评、相互竞争,都希望成为主导,另一方面,这些相继发生的运动,正使批判成为潮流,使其成为现代主义新的标记。
  • 信息方式

    作者:(美)马克.波斯特 著

      本书是“文化和传播译丛”之一,作者考察了电子媒介信息与传统交往方式的差异,并认为这种差异深刻地影响了人感知自我和现实的方式。当电子媒介进入我们的日常交往时,其语言的多变性引发了意义的去中心化,以及自我意识的消解。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方式的概念,并指出晚期资本主义的转变是和从生产方式转向信息方式相对应的。
  • 中国镜像

    作者:王岳川

    《中国镜像》对90年代中国纷纭复杂的文化现象和思想症候做了深入剖析,勾画了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总体格局,是近年“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前沿领域的一项学术新成果。
  • 非物质社会

    作者:马克·第亚尼 编

    本书是一部内容广泛、见解深刻的极有分量的论文集,其作者一批活跃在当代西方文坛上的文化名人、著名设计学家和科学家,有些还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他们的观点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这些论文题目各不相同,论述的角度也不同,但都对后现代社会及其非物质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的回答了什么是非物质社会的问题;有的论述了设计在这个非物质社会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本质变化、如何影响当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并逐渐取得压倒一切的重要地位问题;有的论述了设计如何向艺术靠拢并逐渐成为科学和艺术之间的桥梁的问题;有的阐述了这一非物质时代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应该如何自我设计的问题;有的论述了数字化社会可能的利弊。但轴心问题还是设计。正如Marco Diani开篇伊始指出的:以电脑为中心的生活开辟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在关于技术的本质和后果的大辩论后,设计的作用将会在以后的若干年中戏剧化地增加。随着其重要性的扩大,设计的本质也要改变。为使读者更容易地读懂这本书,本前言将就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一番简要阐述。
  • 达尔文与基要主义

    作者:Merryl Wyn Davies,张增

    毫无疑问,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科学圣殿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但是,我们能够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当成一个确定了的科学事实吗?与虚构的故事相反,发生在1925年的著名的猴子审判没有确立科学的真理地位,也没有证明创世论的错误。现在,《圣经》创世论在创世科学的伪装下重新恢复了元气。基要主义者主张以事实为基础的教育应该既讲授进化论又进授创世论。 我们应该将创世科学当作与科学不相干的神话吗?进化论是否已经转化为一种基要主义的神学?或只不过是一种维护科学正统的工具?两者之间的争论是否是宗教偏见对科学偏见,或坏的宗教对坏的科学?《达尔文与基要主义》一书认为,在这些简化的报章标题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的议题。相信什么是合理的,怎样谨慎地使用科学方法,这些都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并且与我们如何研究和评价进化观念息息相关。
  • 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全2册)

    作者:维克多·泰勤,查尔斯·温奎斯特

    《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套装共2册)》是一本具有综合性、权威性的工具书。全书将“后现代主义”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围绕这一中心概念,从不同的视角来界定这一概念在艺术、文学、哲学、历史、宗教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中发展演化的踪迹。全书采集了与“后现代主义”这一当代文化现象相关的300多个辞条,不仅是专家学者案头的必备之书,也是普通读者了解“后现代主义”的一本便捷的入门向导。
  • 后现代主义

    作者:[法] 让-弗·利奥塔 等

  • 通过杜尚

    作者:王瑞芸

    这本美术史论文集收集了作者在美国16年中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和思考。这种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杜尚思想的领悟获得的。杜尚是一把钥匙,他不仅给我们打开了领会西方后现代艺术的门,更主要的是,他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领悟人生的门。因此文集中无论是直接研究杜尚的文字还是对其他西方艺术家或现象的描述分析,都在挖掘一个主题:究竟如何通过艺术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将人生变为艺术。
  • 走向后现代主义

    作者:荷)佛克马(Fokkema,D.),(荷

  • 时间的种子

    作者:(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家。他的《时间的种子》是一部重要的论述后现在主义的著作。作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论述后现代时期一些难以解决的悖论或二律背反,第二部分通过分析乌托邦小说说明“乌托邦”的意思,第三部分以建筑为例说明后现代的局限。本书的主旨是,后现代时期矛盾重重,难以解决,但可以通过乌托邦的美好想象为参照,对后现代社会进行批判。
  • 后现代社会理论

    作者:[美国] 乔治·瑞泽尔著

    《后现代社会理论》是一本以介绍“后现代社会理论”为主要目的的教科书。《后现代社会理论》对法国、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中与后现代社会理论相关的著名理论家如罗蒂、福柯、布希亚、德里达、德勒兹、拉康、利奥塔德、维里利奥、吉登斯、贝克、哈贝马斯、鲍曼、哈维、詹明信、丹尼尔-贝尔等人以及当代女权主义者的理论观点进行了简明扼要但却全面系统的介绍,并对后现代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富有启示的探讨。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来考察“后现代社会理论”是使《后现代社会理论》与其他介绍“后现代社会理论”的读物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特点。
  • 全球化

    作者:[英]齐格蒙特·鲍曼

    全球化是当前使用颇多的一个词。作者从全球经济创造在外地主的方式入手,详尽剖析了全球化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对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甚至我们的时空概念有联合,又有分化,在富人与穷人之间筑起一道日益扩大的鸿沟。全球化带来的不是我们预期的混合文化,而是一个日益趋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