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后现代

  •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作者:曾艳兵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根源、主要特征、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与局限等做了深入地考察和分析,对后现代主义诗歌、戏剧、小说分别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梳理和辨析,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诸流派,如存在主义文学、新小说、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魔幻现实主义、投射诗、自白诗、具体诗、语言诗,等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和分析;对后现代主义的某些重要作家和作品进行了重点介绍和分析,最后又引入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中把握并审视它们各自的精神和特征。《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论题新颖、论述具体、分析深刻、语言流畅,目前国内尚无此类专门论述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著作问世。
  •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作者:刘象愚 编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相互联系与对立的整体来考察,全面、详尽地介绍、评析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它们发展转换的轨迹与背景,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辨析、《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诗歌、戏剧、小说三个方面对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和作家、作品作了全面的介绍和深入的分析,《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还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论进行了介绍和评析。《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有两本配套书:《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
  • 重申解构主义

    作者:[美] J.希利斯·米勒

    《重申解构主义》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系列丛书之一。这一套外国文学名著选取布鲁姆、德曼、特里、德里达、伊瑟尔、费什、詹姆逊、克里格、米勒和萨伊德等多位有影响的批评理论家的有较大影响的当代专著。他们都是活跃在当代文坛上的批评理论家。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对我国的学者有所启发。
  • 大都会

    作者:[美] 唐·德里罗

    像乔伊斯的名著《尤利西斯》一样,德里罗的《大都会》也是描写发生在一天之内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埃里克•帕克是一个二十八岁的亿万富翁,生活在纽约。他的天性就是要在世界上不断攫取新的东西。二○○○年四月的一天,他打算乘车穿过纽约市去理发。路上,他不停和相关人员开会,商讨日币的涨跌情况;他遇到一场反对全球化的游行示威——后来这场示威变成了一场骚乱;他的车子穿过一支送葬的队伍;安全主管向他报告:有个精神错乱的前雇员正伺机杀他;他造访了一家电影院;他还设法发生了三次性行为…… 在这部小说中,情节并不是第一位的东西。对德里罗来说,情节仅仅是他表达对当代美国社会所进行的尖刻而有趣的观察和思考的一个载体。小说展示了异化与妄想狂,艺术与商业,现实与想象,性与死亡,全球市场与恐怖主义,仿佛一个后现代话语的万花筒。
  • 国外后现代文学

    作者:唐建清

    现代主义音乐与其他现代主义艺术一样,无论怎样反传统,怎样革命,都还是有序的,只不过相对于传统而言是新的有序。比如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梅西安的“有限位移”体系等,它们体现了传统的大小调体系。 而后现代音乐则是走向无序,走向行为过程(既德里达所说的“焚化”过程),走向复古风格,或走向广场,走向世俗,走向虚拟空间……
  • The Pale King

    作者:David Foster Wallace

    The agents at the IRS Regional Examination Center in Peoria, Illinois, appear ordinary enough to newly arrived trainee David Foster Wallace. But as he immerses himself in a routine so tedious and repetitive that new employees receive boredom-survival training, he learns of the extraordinary variety of personalities drawn to this strange calling. And he has arrived at a moment when forces within the IRS are plotting to eliminate even what little humanity and dignity the work still has. The Pale King remained unfinished at the time of David Foster Wallace's death, but it is a deeply compelling and satisfying novel, hilarious and fearless and as original as anything Wallace ever undertook. It grapples directly with ultimate questions--questions of life's meaning and of the value of work and society--through characters imagined with the interior force and generosity that were Wallace's unique gifts. Along the way it suggests a new idea of heroism and commands infinite respect for one of the most daring writers of our time.
  •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作者:Fredric Jameson

  • 后现代转向

    作者:[美] 伊哈布·哈桑 (Ihab Has

    《后现代转向》一书是对整个后现代主义文学、文化的理论概括与解析。“后现代主义”从被人唾弃到如今炙手可热,经历了什么?后现代主义批评第一人伊哈布·哈桑教授在本书中对整个后现代主义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梳理,从原始概念到理性阐发,从前瞻性观点到回顾性判断无所不包,集合了哈桑教授三十年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与文化的研究成果。 此书内容丰富、理论前卫、资料翔实、角度多元,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文化进行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开掘,而且书中多变的版式、字体也与其研究对象相呼应。全书有10节,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后现代主义的序幕”包括了第一章“沉默的文学”,主要描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发端及发端之前的种种文化铺垫。第二部分“后现代主义概念”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通过对纷繁万象的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辨析,确定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内在不确定性”。第三部分“后现代文学和批评”则包括了第五章至第八章,主要例举、评析了最重要的代表作(既有文学的,也包括批评)与代表性人物。最后一部分“后现代主义的尾声”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则主要对整个后现代主义当今的发展状况作了评述,并对其整个发展过程作了总结与展望。
  • 康科德奏鸣曲

    作者:[美] 盖伊·戴文坡

    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学者式先锋小说家盖伊·戴文坡的中短篇小说集。小说叙述天马行空、想象奇特,开拓了小说的新的空间,并创造了崭新的小说形式,是我国文学家、研究家、文学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参照。
  • 公众的怒火

    作者:罗伯特·库弗

    1977年夏,《公众的怒火》甫出,读书界哗然。引起反响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作者以谐谑不恭的方式描写涉及罗森堡案件的人和事,他还选择了当时的副总统尼克松作核心叙述人。书中的语气是无政府的,有碍体面和秩序;点了全国半数要人,让另一半也带上了丑闻的色彩。不管此书对美国公众的影响如何,反正它奠定了库弗在美国当代小说界的地位。 本书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 魔杖

    作者:罗伯特·库弗,罗伯特·库佛

    《魔杖》目录 关于罗伯特·库弗 门(某种前奏曲) 魔杖 套上锁链的莫里斯 姜饼屋 训诫小说七篇 题头敬献给塞万提斯先生 1.委员会游戏 2.书签 3.兄弟 4.火车站 5.克里死了 6.J的婚姻 7.漂泊者 电梯 瘦男人和胖女人的罗曼史 昆比与奥拉斯威德与卡尔 敏感的透镜 1.“冬季”之一景 2.萨马涅戈的挤奶姑娘 3.麻疯病人的太阳 平常事故 保姆 帽子魔术 罗伯特·库弗谈他的创作
  • 白雪公主

    作者:[美]巴塞尔姆

    本书曾获美国“全国图书奖”。
  • 要就要不要拉倒

    作者:(美国)雷蒙德·菲德曼

    通过在过去与现在(或相反)中自由穿梭,从一地到另一地任意往来,从一个离题话蛙式跳跃到另一个离题话,《要就要不要接倒》探索了各种新的、可能的叙述技巧。叙述者一边讲述着法国佬的故事,一边引导读者就政治、性、美国、文学、搞笑、死亡以及故事的讲述等话题漫无边示的神侃。因此,这部“夸张的二手故事或是站着或是坐着大声朗育(如同副标题所示)”的过程也是其不断偏离航线,最终随着小说声音不断增多而自我消解的过程。从根本意义上说,《要就要不要拉倒》是一部后现代小说。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小说或写作的常规模式。其策略是放肆与搞笑,其目的是成为叙述者所说的那种“笑文学”。
  • 小世界

    作者:戴维·洛奇

    书名原文:Small world:小说描述了一批世界文坛的学者、教授,利用学术研究基金,各国飞来飞去,表面是学术交流,实际却是为追逐名利、旅游猎艳。 
  • 人体艺术家

    作者:(美)唐·德里罗

    唐·德里罗编著的《人体艺术家》不是一本普通的小说。原因有两个。第一,它是唐·德里罗写的。这位年过七旬的美国后现代小说大师从不按常理出牌,他像在用文字雕刻小说,而雕出的图案常常直逼我们想象力的极限。第二,这是一个鬼故事。它甚至被称为继《螺丝在拧紧》之后最诡异的鬼故事。突然的自杀,寡居的妇人,海边的小屋,神秘的男子……而最终——就像这个有无数可能性的世界本身——所有的可能性都汇聚向一点:那就是爱,和心碎。一起来翻阅《人体艺术家》吧!
  • 美国后现代派短篇小说选

    作者:杨仁敬

    《美国后现代派短篇小说选》选了十八位作家的二十五篇作品,重点放在第二阶段的作家。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大体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从1961年至1970年,称为20世纪第一代或前期后现代派小说家;第二阶段从1971年至2000年,称为20世纪第二代或后期后现代派小说家。我们所选的作家都是很重要的代表作家。威廉·加斯、托马斯·品钦、唐纳德·巴塞尔姆和威廉·巴勒斯属于第一阶段的后现代派作家;E·L·多克托罗、唐·德里罗、罗伯特·库弗、梯姆·奥布莱恩、劳瑞·安德森、厄秀拉·勒·魁恩、诺纳德·苏可尼克、辛西娅·欧芝克、威廉·伏尔曼、罗伯特·斯通、罗比·安·梅森、波拉·甘·艾伦、杰伊·肯特尔和巴里·吉福德等属于第二阶段的后现代派作家。两个阶段的作家大都以长篇小说见长,附带或偶尔写些短篇小说,也有的不写短篇小说。所以,在翻译此书时,我们在选材上遇到了不少困难,有时只好直接求助于作者本人,如德里罗,他的两个短篇小说都是他自己 挑选寄来的。可以说,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在这些作家的短篇小说里有所表现,而且各人风格不同,但在他们的长篇小说里表现得更充分些。短篇小说毕竟篇幅有限,作者发挥的空间受到制约,难以施展手脚。不过,从选文来看,他们还是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 在西瓜糖里

    作者:理查德·布朗蒂甘

    In Watermelon Sugar is a novella written by Richard Brautigan and published in 1968. It is a tale of a commune organized around a central gathering house which is named "iDEATH". In this environment, many things are made of watermelon sugar (though the inhabitants also use pine wood and stone for building material and fuel is made from trout oil). The landscape of the novel is always changing. Each day has a different colored sun which creates different colored watermelons, and the central building also changes frequently.
  • The Hours

    作者:Michael Cunningham

  • 齐泽克宝典

    作者:(美)瑞克斯·巴特勒

    斯拉沃热·齐泽克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文化批评家之一。他对当代社会展开的睿智的、心理分析性的解析几乎单枪匹马地复兴了意识形态概念。通过对于法国心理分析学者雅克·拉康和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者的出色评论,他使得这些学者每每显得艰涩的思想在新一代读者中复苏。不过,齐泽克是否也有自己的思想呢?是否存在着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齐泽克主义 ”的思想体系呢? 本书解读了齐泽克著作中的两个术语——主人能指和行为,从而指出,这样一个思想体系确实存在。本书结尾处,作者还对齐泽克本人进行了一场访谈。《齐泽克宝典》是对齐泽克思想的简略介绍,适合社会、文化理论和哲学专业的读者。 本书模仿齐泽克本人的文风,对这位当代西方哲学思想大师的理论和著作进行评价、介绍的一部作品。书中涉及齐泽克的一些重大观点,比如,哲学的主题是什么,主人能指的意义等等,并对齐泽克对其他学者,远到拉康、黑格尔、马克思,近到当代一些著名后现代理论学者的观点的批评和运用,同时,也对其他学者对齐泽克的阐释和批评进行了一定介绍。最后,本书作者还对齐泽克进行了一次访谈,从而记录了齐泽克本人用他那些具有强烈齐泽克风格的理论,对当代的事件进行的批评实践。 第一章 哲学的主题 第二章 何谓主人能指? 第三章 何谓行动? 第四章 “否定之否定” 第五章 齐泽克论他人;他人论齐泽克 第六章 访谈 索引 人名索引 译后记
  • 康德与柏格森解读

    作者:吉尔・德勒兹,张宇凌

    树的图像可以展示出主导人们认知的模式:井然有序的等级秩序,树枝的多样性从树干的统一性中生长出来,而根部的盘根交错也归于主干。树的譬喻可以归结到统一性、等级体系、线性秩序以及系统的胜利。从赫西俄德撰写的神谱、生物学的物种起源学说、到现代语言学的句型树状图分析--树的譬喻到处都指向形而上的秩序。但是哲学家德勒兹说:"我们已经厌烦树木,再也不能信任树木了……我们已经吃够了它的苦头。整个树状文化就是以它为基础的……只有地下的须根、蔓生植物、野生植物和根茎才是美丽的、政治的、可爱的。" 在这里展现出了与树相对立的模式。哲学家德勒兹,这位如此独特且又富有创造力的并且崇尚尼采的人,会以怎样的形式来论述康德与柏格森呢?令人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