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谣

  • 民谣

    作者:王尧

    “我坐在码头上,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纸垫在屁股下。”

    时间拨回至一九七二年五月。依水而生的江南大队,漫长的雨水终于停歇,麦子发酵味道笼盖村庄,暗潮涌动于日常。码头边,十四岁的少年等待着了解历史问题的外公,江南大队的人们等待着石油钻井队的大船,然而生活终以脱离人们预计和掌控的方式运行。少年在码头边左顾右盼,在庄舍与镇上间游走返还,在交织缠绕的队史、家族史间出入流连。他于奔跑中成长,于成长中回望,回望里,记忆发酵,生长。历史老树的黄叶,一片片落入《民谣》的故事和人物,飘扬,旋转,飞翔。

    作者王尧为其首部长篇《民谣》准备了二十余年,藉此完成了他重建个体与历史之间联系的夙愿。他以故事中人与故事看客的双重身份,杂糅评点、抒情批判,岁月流逝中的碎片和碎片不断碰撞,显露出新的缝隙,而小说由此拼凑出一条真正能够进入历史的现实路径。这里有故事,但波澜不惊;它从历史走来,也脱胎于每个日常;散曲民谣中包裹着唱不尽的人事变迁与世情冷暖。《民谣》铺写一个少年的成长精神史,一个村庄的变迁发展史,一个民族的自我更新史。它以个体细微纤弱之小记忆,呈现时代的宏阔酷烈。

    【编辑推荐】

    1.学者王尧长篇小说处女作震撼问世

    多位作家、评论家一致推荐:莫言亲笔题写书名,苏童、麦家、程永新、王春林、程德培盛赞,阎连科万字长文荐读。王春林:《民谣》像金宇澄《繁花》一样,是典型南方写作的范本案例。程永新:到《民谣》,王尧已获得一个真正有汉语之子的地位。张学昕:《民谣》属于静默于壶中的乌托邦,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是被煮沸的乌托邦。

    2020年甫一发表,旋即入选多种年度榜单:2020收获文学榜长篇小说榜、《扬子江文学评论》2020年度文学排行榜、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0 年度长篇小说。

    评论界空前热议,主流刊物《小说评论》《当代作家评论》《扬子江文学评论》推出评论专辑。

    2.王尧是谁?二十年磨一剑,他从长江学者到“汉语之子”,引起文学圈惊叹

    王尧,作家,评论家。苏州大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理论批评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对长篇小说心怀敬意的学者王尧,一直在寻找自己经营的理想方式。二十年磨一剑,2020年,王尧推出长篇小说处女作《民谣》,引起文学圈震撼。“我可能因为这部小说成为小说家,不再是批评家了。现在写小说就是小说家,写散文就是散文家,写诗就是诗人。我庆幸,我赶上了这么容易命名的年代。”

    3.《民谣》写了什么?一个少年的成长心灵史,一个村庄的变迁发展史,一个民族的自我更新史。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试图重寻民谣习得的年代,那是记忆的原点。

    王尧为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民谣》准备了二十余年,他把自己的文学理想、文学追求、文学实践都揉进了《民谣》里,借此完成他重建个体与历史之间联系的夙愿。水乡迢迢,且歌民谣。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试图重寻民谣习得的年代,那是记忆的原点。

    他以故事中人和故事看客的双重身份,杂糅评点、抒情或批判,岁月流逝中的碎片和碎片不断碰撞,显露出新的缝隙,而小说由此拼凑出一条真正能够进入历史的现实路径。

    《民谣》融贯作者的创作理念:历史是故事,人物是细节,以小人物的历史诠释历史的破碎光影,以毛茸茸的细节探触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以个体细微纤弱之小记忆,抵挡时代宏阔酷烈之大记忆,重返历史瞬间。

    “这二十年我自己变了,我想象中的人物、事件和笔下的人物、事件也变了,我唯一没有犹疑的是我总想在一个历史时段的叙事中完成对自我的批判,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呈现‘我’或‘我们’被历史塑造的真相。”

    4.《民谣》写得怎样?一个丰厚而异质浓厚的多元体。《民谣》“重建了小说之根基,推开小说革命之门窗”。

    2020年,在郁达夫文学奖的评审会议上,评论家王尧提出新“小说革命”的命题,引起文学界强烈反响,而《民谣》也可看作是作家王尧对新“小说革命”所做的文学实践。《民谣》堪称一个丰富而异质浓厚的多元体:它用语言挽救语言,以记忆之纤维充盈文本,以个体记忆私化历史。

    阎连科认为:“《民谣》重建了小说之根基,也推开了小说革命之门窗,在整个当下的文学创作中,它像贝聿铭在卢浮宫直立起的那座现代金字塔,是传统之入口,亦是现代之出口,而每一个从那入口、出口进出的人,爱与不爱大约都要在那驻足观望一阵子。”

    5.如何阅读《民谣》?考究的作品纹理,丰满的文本枝节,创造性的写作框架,王尧以里程碑式的文学实绩,呼应庞大写作野心。

    一、文体结构上,全书分为四卷和杂篇、外篇,借鉴《庄子》内篇、杂篇、外篇的篇目结构,赋予文本更高的文学延展性和阐释空间。

    二、语言风格上,《民谣》既可看作典型的南方写作的范本案例,纡徐宛转中有盎然水意,又将语言肌理摸得透彻入骨,形成绵密雅致的丰厚文本。

    三、叙述技巧上,少年到中年的多重视角切割,学生到知识分子的多种身份转换,建构文本到解构文本的多维叙述尝试,以具体而微的个人成长史角力宏阔酷烈的时代命运,重新探索自我与历史的关系,体现了小说以小搏大的磅礴野心。

  • Damien Rice

    作者:Damien Rice

    Arranged for Guitar Tab with Lyrics. Irishman Damien Rice has become a household name across Europe and is on track to becoming a top artist in the U.S. as well. Damien’s debut album O includes intimately delivered songs that revolve around the familiar concerns of life and love and their frustrations. O quickly broke the top ten in Ireland, and achieved triple-Platinum status. This album-matching folio includes all the songs from O, including the hits "The Blower’s Daughter" from the soundtrack of the hit movie Closer, and "Cannonball." Titles are: Delicate * Volcano * The Blower’s Daughter * Cannonball * Older Chests * Annie * Cheers Darlin’ * Cold Water * I Remember * Eskimo * Prague * Silent Night.
  • 李志原创歌曲吉他谱

    作者:李志

    本书为李志及其团队官方出版的首本吉他乐谱,涵盖了李志2004-2011年间已出版的六张专辑《被禁忌的游戏》、《梵高先生》、《Has Man a Future》、《我爱南京》、《你好,郑州》、《F》中的部分代表歌曲。
  • 民谣流域

    作者:李皖,史文华

    《民谣流域》一书中,一如它的副标题《流行音乐的流派和演变之一》,作者期望用这“之一”,同将来待写的文字一起,整体地看待流行音乐的整体运动形态及基本精神。作者认为,流行音乐存在一个恒在的内核,作者将围绕着内核的歌唱史整理、归纳,提供了一条区域音乐研究的线索和一条以民间音乐演变为研究的线索。以地域性为研究的线索从欧洲民歌开始,继而涉及了英国民谣、凯尔特民谣、美国民谣、加拿大民谣,拉美民歌,巴西音乐等;以演变的历史为研究的线索讨论了乡村音乐、酒吧音乐、布鲁斯、牙买加雷吉、芭莎诺娃等。本书资料丰富,可读性很强,是研究流行音乐的一本难得之作。
  • 弹指之间

    作者:潘尚文

  • 反调

    作者:廖伟棠

    廖伟棠以诗人和作家的敏感撰写乐评,文字灵动出彩,而且大多为自身亲历,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周云蓬、左小祖咒、李志、崔健、黄家驹和Beyond、达明一派、鲍勃·迪伦…作者试图通过对音乐的评论来思考理想主义、青年文化的种种面向,比一般就事论事的乐评具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全书饱蘸 激情,热血感人,启人深思。 伟棠的音乐书写屡屡带我们越过音乐文字的新边界,抵达摇滚/民谣的许诺之地。- 张铁志(台湾知名乐评人、时评人) 主旋律听得太多,读得太多,期待跟伟棠一起唱反调。- 黄耀明(香港歌手,“达明一派”主唱) 廖伟棠的文字总是为我们导出令人欣喜的发现与独到之处的视点,同时也令我们品味到音乐与诗的共鸣。- 朱哲琴(国际知名音乐人、中国新音乐代表人物)
  • 荣光之路

    作者:[美] 伍迪·格斯里

    比“逍遥骑士”还早几十年,民谣教父伍迪•格斯里就从俄克拉荷马州出发走遍了全美国——不是骑摩托,而是靠扒闷罐车、伸大拇指和徒步旅行完成的。这也是他人生的发现之旅,他在途中创作的歌曲后来成为美国的文化遗产,而这也只是他的部分遗赠。《荣光之路》这本不同寻常的自传,不仅呈现了伍迪•格斯里追求精神自由的鲜明个性,更记录了一道生动、真实、不能被忘却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民间风景。 编辑推荐: 本书是影响力几代人的美国民谣教父伍迪·格斯里的自传。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刻画了美国战时社会众生相。伍迪·格斯里一生为劳苦大众代言,在他的音乐中,可以看见人民容忍和对抗压迫的意志。本书由美国著名民歌歌手、民歌复兴运动的先驱、有“美国现代民歌之父”之称的皮特•西格作序。书中插图均为伍迪•格斯里亲笔。 名人推荐: 伍迪•格斯里终生坚守的音乐形式,无论在任何时候,想必都是我们必须带着敬意加以珍惜的一件瑰宝。 ——村上春树 我写的第一首重要的歌曲是关于伍迪•格斯里的。他是我的精神导师。 ——鲍勃•迪伦 当民歌之父伍迪•格斯里在吉他上写着“这把吉他会杀死法西斯”时,没有人比他更相信音乐的力量。 ——张铁志
  • 民谣流域

    作者:李皖

    本书是全面记录民谣音乐发展历史的全景式著作。作者从欧洲民歌开始,继而涉及了英国民谣、凯尔特民谣、美国民谣、加拿大民谣,拉美民歌,巴西音乐等;又以演变历史为线索勾勒了乡村音乐、酒吧音乐、布鲁斯、牙买加雷吉、芭莎诺娃等民谣流派。在新版《民谣滚域》中,作者做了大量“看起来是琐碎的、细小的、没有意义的工作:为每一个人名、队名、唱片名、歌名、音乐名寻找准确的、可信的或者通行的译名;为每一处语焉不详的文字尽可能提供注解;为每一个重要的出场者尽可能标明其存在、活动与活跃的时间;为每一个可怀疑的细节寻找反证或旁证”。作者还为新版选配了600多百幅精彩图片,并力求让读者“只看图片,也能获得一种把握。图片将提供一种速读式的新结构,是文字之外的另一部书。
  • 作者:李立玮

        国人对哈里森的认识大多始于两三年前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的流行。村上情调的倾慕者们由于对英语的不求甚解,把“甲壳虫”的旧作《挪威木屋》当做了音乐版的《挪威的森林》,便纷纷搜寻此曲。很多人是因为这个误会才了解到声名本来并不那么卓著的哈里森的:哈里森在《挪威木屋》中别出心裁地运用了一种神秘的东方乐器——西塔琴,为列侬那淳朴的歌声蒙上了一层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 ——内敛的哈里森多年痴迷于这种“东方神秘主义”,他曾带领“甲壳虫”的全部成员远飞印度,向一位宗教师学习瑜珈法门,并进行了不少天类似于坐禅之类的修行。这次印度之行使哈里森对东方的神秘教义更为着迷——但在那些对宗教问题作过理性思考的人士看来,哈里森所偏执的东西与其说是宗教,倒不如说更贴近巫术。后来,有人说那位所谓的“大师”其实是个色狼——没有证据表明这种说法对哈里森产生过什么影响,但据说,印度的古老教派中确实有一派是主张纵欲的,并以此作为修行的必经之路。 正是这些轶闻尴尬地凸显了乔治·哈里森的形象,而在实际演出之中,他几乎总是悄无声息地站在列侬与麦卡特尼的身后,对于嬉皮文化盛行的20世纪60年代,他更像是一个旁观者而非参与者。在整个10年中,列侬的激进与麦卡特尼的甜美都在哈里森吉他和弦的衬托之下见证着时代的进程:在单曲唱片《请取悦我》成为英国第一热门歌曲唱片的五个月后,200万人聚集在华盛顿,倾听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14天后,“甲壳虫”的又一张单曲唱片《她爱你》赢得了和《请取悦我》同样的殊荣;两个月后,肯尼迪在达拉斯遇刺身亡……简单的爱情、放肆的毒品、复杂的政治、纯真的口号,这一切交织在一起,让激进的列侬变得狂妄,让甜美的麦卡特尼变得宿命,让沉默的哈里森变得隐逸,让整个社会变得不知所措…… 和“甲壳虫”的其他成员一样,乔治·哈里森的“真正”死亡时间应该被推定为1970年12月31日。随着一曲无可奈何的《顺其自然》在英美两地分别登上热门歌曲的榜首位置,“甲壳虫”乐队解散的法律手续开始办理。伦纳德·伯恩斯坦对1970年底的记述是:“这是最后一个星期,‘甲壳虫’已不复存在。就在这一周,我的心激动不已,我哭了,我回忆起一个美妙的年代,一个金色的年代,一个充满智慧的年代……” 虽然回忆总是与生俱来地带有“镀金”的效果,但伯恩斯坦的话的确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人们还看到,在“甲壳虫”正式解散的两三个月前,吉米·亨德里克斯和贾尼斯·乔普林分别死于过量用药;灾难迭出,一个时代真的就这样终结了。安迪·沃霍尔在《流行主义》中写道:“1964年,在这一年里,一切都变得年轻了。”这句话,越来越不会有人懂得。
  • 老灵魂

    作者:韩松落

    GQ年度专栏作家、《为了报仇看电影》作者韩松落首度谈音乐,讲述经典老歌背后,不为人知的人与事。 韩松落音乐随笔集,探寻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那些老歌和老歌手的下落,以及这些人的人生故事。他们去哪儿了,他们为什么不唱了?他们现在状况如何? 近百篇文章,讲述周梦蝶、刘蓝溪、杨庆煌、杨明煌、黄舒骏、罗大佑、郑智化、李宗盛、齐豫、张艾嘉、张琼瑶、张清芳、童孔、“燕舞”之歌、艾敬、张楚、金德哲、森田童子、中岛美雪、多丽•帕顿的故事,甚至有萨顶顶的前世今生。还有那些传唱已久的歌曲——比如《野玫瑰》的来历,“牯岭街少年合唱团”的来头,以及《未央歌》《青青的野葡萄》是怎么成型的,寻找这些在一代人心中留下印迹的声音的来龙去脉。
  • 短歌集:关于爱、梦境和旅途

    作者:钟立风

    我承认,自己是个蹩脚的旅人,但凡有人问起,走了那么些地方,哪儿最好?我每次都答不上来。所到之处,无非是一些人迹寂寥、平淡无奇处——那些寻常的街巷、破落的寺庙,散淡的光……但每每走过这些地方,心里头总会莫名地生出一股暖流,无以言表,唯有歌唱。《短歌集》正是在过去十年里行旅、阅读、做梦、欲念纷纷时在我心中流淌的歌。 ——钟立风 本书是作家歌手钟立风的一本图文短篇集,收录了他从2004至2014年间的短句杂感,以及10篇长文,均是作者关于艺术、文学、爱情、梦境、旅途、过往的追忆与思索。36幅充满灵性插画更赋予全书一种冥想与诗意的气息。
  • 中国古代民谣研究

    作者:吕肖奂

    人们很少把古代民谣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来观照和研究。谈到古代民谣,人们不是把它和古代民歌联系起来,称之为古代歌谣;就是把它与古代谚语联系起来,称之为谣谚。而且直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文章裹,研究歌谣而偏重于歌,研究谣谚而偏重于谚,似乎谣始终依附于歌、谚而存在,缺少应有的独立性。此外,民谣与俚语等概念也常常重叠。由于“谣”不仅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文体,而且还是口头表现的一种方式,因此它和其它口头表现方式如歌、唱、讴、诵、噪等也常常混淆在一起,使我们难以判断一首作品是否民谣时产生疑惑。这些现象很值得探讨。
  • 走马观花集

    作者:吴吞

    献给柳遇午: 你说你尝尽了自由的苦头,现在渴望受到束缚。所以它是你的
  • 像艳遇一样忧伤

    作者:钟立风

    新民谣代表人物钟立风的精选文字集。包含断想篇、随想篇、访谈篇、电影的记忆、小说时间等几个部分。中国民谣代表人物周云蓬、知名乐评人李皖为其作序。作品用诗意的语言表达纷纷的情感和情绪,如流动的音乐。 配合本书,作者从未发布过的单曲《像艳遇一样忧伤》,在网上同期发布,可供网友免费下载试听。 文字本身很有特色,其中,断想篇很有些泰戈尔、纪伯伦哲理小诗的气息,是其平时灵光一现一闪念的会合。小说则充满了隐喻的意象和寓言。正如李皖所说,书中充满了随想、闪念、幻想、奇遇、离题、浅睡;奔跑、冲刺、跳跃、撒欢、飞翔、迷路、遗忘;短得像三分钟的凉水澡,洁净、精微、禅意,考验你的智力和趣味……不易读却奇魅隽永,像博尔赫斯一样,闪亮的、发光的、西班牙的,一个迷宫,一副散乱的纸牌,一座小径分叉的花园。理解止于理解的发端,让你放下书,发呆,思想游走到更远的远方。 比起小钟,我不算是个音乐人,在我还不知道吉他还有的标准音高的时候,他已经弹得一手好吉他;比起小钟,我更不算是个文化人(这与学历无关,与有无文化无关…) 此时,你手里的这本书就是事实。 钟立风,在我心里很“软”,他的细腻中渗出一种阴柔,有着“南方”的湿润;在我记忆里很“深”,他的独特中流露出一种神秘,有时觉得他像个陌生人;在我生命里很“远”,他的出现是在我人生至今为止最低潮孤独最彷徨最渴望的时候,有时已经错乱的记忆因为他,又拼凑了起来…… 从相识到今天很多年过去了,一切都正在或已经变了,当我听着他的歌,看着他的书,想着他的人时,我发现他真的变了……变得让我羡慕让我嫉妒让我更渴望,幸福…… ——陈羽凡 小钟真的就像一只小小的马蹄表,无论这个世界发出的声音如何巨大纷扰,他总是滴滴答答地独自旋转,旋转。 ——老狼 在我看来,小钟是个真正的行吟诗人,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歌手,他将那些世俗甩得远远的,诗意地栖居着,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却能被他描述得色彩斑斓且不失真实。一直以来,我更好奇他歌词以外的写作可能,因为能写出那些美妙歌词的人,定会有其他的出人意料的文字。而他的这本书,正是为有这样期待的我们而来。 ——李健 我买过一本钟立风的书,在王凡瑞的餐馆。他又给了我一本。这事像他书中讲的故事。他的书给我最有意思是里面的文字清楚的告诉我生活就是活动在眼前的心情。 ——张楚
  • 像艳遇一样忧伤

    作者:钟立风

    这是一本钟立风累积十年整理推出的一本书。内里有小说、随笔,断想及电影记忆。钟立风诗意、迷人而不乏真诚的书写,使我们感受到这个平庸乏味的现实生活里还存在着一丝光亮和希望,使我们确确实实体会到了生活的馈赠。在钟立风的这些断想和篇章里,不难看出西方文学对他的影响和中国古典文学给他的养分,正如他自己所说,西方文学为他展开了无数想象的可能性,而中国古典文学则让他越来越坚实的脚踏在这块土地上。有人觉得钟立风的文章清澈流畅,但有时又出现叫人捉摸不透的暧昧和晦涩。而有的人却认为,钟立风的文笔,你只需换个读法换一种思考,就能感受到他有着童话作家的梦幻与简洁,很适合孩子们阅读。
  • 来自民间的叛逆 (上下册)

    作者:袁越

    本书着重介绍了一批为美国民歌商业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民歌收集者、制作人、经纪人、咖啡馆老板和唱片公司经理人,如洛马克斯父子、约翰?哈蒙德、马克斯?戈登、哈里史密斯、摩西?阿施、艾伯特?格罗斯曼、乔恩?兰德、埃利奥特史密斯和戴维?格芬等。本书是写给非专业的人士看的,因此在写作上力求通俗易懂,避免有时下流行的堆砌英文和专业术语的所谓“翻译文体”,而使用中文特有的叙术方式。
  • 来自民间的叛逆

    作者:袁越

    本书以近似说书的方式记录了上百个民歌手的经历,书写了美国的民歌历史。从学者艾伦·洛马克斯到铅肚皮,从民权斗士乔·希尔到流浪民谣歌手伍迪·格斯里,从左派民歌手皮特西格到民谣之王鲍勃·迪伦,从毒品到伍德斯托克……这些人以看来混乱而且不可思议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历史。书中充满着躁动、人民与明星、根源与现代,艺术与商业,其间的交错与矛盾,展现的不仅是民歌的历史,也从另一个角度书写了二战后美国的历史。本书能让我们从根本上改变对民歌的看法,并且深深地喜欢上民歌。本书严谨、清晰、朴实,叙述丰满,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 我站在蚂蚁这一边

    作者:邵夷贝

    《我站在蚂蚁这一边》内容简介:民谣歌手邵夷贝的首部主题随笔集。不涉及音乐,不谈经历,此时此刻,她并不是歌手,不务正业,写一本也许不太正确的主题随笔集。她的文字简单平白,个性,但不激进,不玩晦涩,不装深刻,甚至不玩所谓的诗意和艺术。试图在这个把所有复杂事情被简单化和把所有简单事情都复杂化的年代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她的自我检查和激励,也是她送给同龄的文艺青年们的鸡血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