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消费社会学

  • 救赎与消费

    作者:陈昕

    《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进行操作定义的经验观察、资料整理与分析之后,得出了结论。它拒绝简单的经济还原论的同时,从文化主导权的理论观点出发,强调了文化的主导作用和建构意义。
  • 赋魅于一个祛魅的世界

    作者:[美]乔治·瑞泽尔(George Rit

    站在大衰退的背景下,如何重新解读消费?乔治?瑞泽尔在书中为我们指出,消费特别是消费圣殿总体上处于一个相继传承和不断变迁的进程中,狂热消费和具有魅惑力的消费圣殿是导致大衰退的重要原因。过高水平的消费,导致人们处于不可持续的消费窘境。但与此同时,高消费以及华丽的消费场所依然存在,建造更大、更好和更为壮观的消费圣殿的竞赛将持续上演,而且在未来数年里,世界上再没有其他的地方会比中国更多地上演这一竞赛。
  • 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

    作者:卢汉龙等

    本书是一本以美国学者为主对当代中国的研究论著。在美国学界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以社会调查为基础,对中国城市的消费现象和消费方式变迁进行子社会学分析。它提出的从消费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现实发展的理论架构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为从事理论研究的工作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范式和理论范本。 研究中国社会中的消费的优秀著作太稀少了。戴慧思和卢汉龙合编的这本《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该书是从英文本翻译过来的)算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了。其中最好的几篇是“北京的麦当劳消费”(阎云翔)、“深圳的保龄球时尚”(王甘)、“上海的舞厅调查”(范亚谷)、“婚纱化妆:西安回民坊的婚礼”(马丽斯)。尽管中国的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甚至跟不上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基尼系数是世界倒数前几位,中国的消费,特别是富人的消费,已同世界接轨。因此中国的消费呈现出最大的荒诞。与此对照,中国职业学者的队伍也愈加庞大,却鲜有对此深入研究的人士。
  • 消费社会学

    作者:王宁

    《消费社会学(第2版)》简介:消费涉及每一个人,人们在消费过程中 面临许多与社会和文化有关的问题。《消费社会学(第2版)》作者王宁认为 ,消费是联结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 的联结点和汇聚地。消费既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和沟通的 渠道,也是资本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领域。因此,消费不仅具有经济 和营销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消费生活向我们显示了, 人们不但通过自己的“生产者”角色,而且也通过自己的“消费者”角色 ,与他人结成一定的分工、合作、交换和互动的社会关系。消费不但是经 济学意义上的消费者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过程,而且也是社会学意义上 的消费者进行“意义”建构、趣味区分、文化分类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 程。
  • 消费社会学

    作者:尼古拉·埃尔潘

    《消费社会学》回顾了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社会学家的经典分析。另外,我们重点探讨了三种理论,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消费社会曾经有过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阶段:即使是最低社会阶层也有能力购买私人汽车和各种家用电器,在经历了那个时期之后,消费社会丧失了其吸引力,尤其是在年轻一代面前。这并不意味着青年人放弃了上辈人曾经费尽心血而追求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实际上,年轻一代对物质生活的向往逐渐被热爱自然、崇尚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热衷于各种社会交往活动所取代。   第二种理论着重探讨环境污染、交通阻塞、人流拥挤以及暴力犯罪。许多消费活动并没有事先预料到由此而产生的不良后果,这表明消费并不能兑现先前关于舒适、休闲和安全的承诺。消费社会横跨多个历史时段,经受了欺骗、失望,甚至是军事动员。该理论的核心假设在于产品创新的性质。某些商品(例如因特网)的出现颠覆了原有的职业体系和个人生活的组织结构,照亮了未来,并重新激发起消费的欲望。   第三种理论强调消费者在生产各自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的互相依赖关系。实际上,舒适与安逸取决于其他消费者的行为,而不仅仅是由商品来决定。例如某个社区被誉为“居住惬意并安全”;人们参团旅行希望整个行程“充满节日气氛,并能与团友结为朋友”;一间学校之所以优于另一间学校是因为前者拥有“刻苦并能够激励学生上进的氛围”。以上这些特征并不属于商业化的生产,也不属于家庭生产,甚至不属于公共产品。它们的出现具有偶然性,需要用户或者对其生产感兴趣的使用者的协调行动。将这些策略性的行动纳人考量的范畴,为理解邻里关系或者位于同一个地域内部的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维度。当然,大众消费是一把双刃剑,它导致负面的后果,也带来正面的影响。
  • 生产之镜

    作者:鲍德里亚

    劳动和生产概念还能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吗?这些概念是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幻象?在消费社会,当阶级的界限逐渐模糊时,如何发现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为了四答这些问题,鲍德里亚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从组织化资本主义社会到消费社会——出发,认为仅从生产出发来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另一种反映,他认为必须打破体现资本主义而上学的生产之镜,寻求新的批判策略。
  • 中国都市消费革命

    作者:戴慧思

    1997年,耶鲁大学“当代中国城市的消费者与消费革命”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正受到消费主义的深刻影响:商业化的童年、市场转型之舞、保龄球的友谊之道、生意场上的香烟支配、豪华公寓、麦当劳、咨询热线、婚纱、贺卡…… 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蓝图中,私营企业和消费需求被赋予了中心地位,在这个意义上说,消费革命是中国社会的“第二次解放”。
  • 奢侈与资本主义

    作者:(德)维尔纳・.桑巴特

    《奢侈与资本主义》主要阐述了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财富积聚和过度消费现象。城市的扩展、王室宫廷的享乐之风引起了道德价值的变化:对性的放纵,宫廷中国王大臣的情妇。高级妓女的出现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挥霍无度与追求奢侈的习气。作者对有关现象作了详细的研究,列举、分析、比较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揭露了资本主义初期社会的隐蔽部分,被称为是一本“充满趣味而且大胆的书“。它使读者对奢侈与资本主义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奢侈与资本主义》为世纪人文系列丛书袖珍经典中的一种。
  • 有闲阶级论

    作者:[美] 凡勃伦

    本书的主旨在于讨论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经济因素的有闲阶级的地位和价值,但是要把讨论严格地限制在这样标明的范围以内是办不到的。因此关于制度的起源和演进以及一般不列入经济学范围以内的一些社会生活特征,这里也不得不给以相当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