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張愛玲

  • 流言

    作者:張愛玲

  • 百年家族张爱玲

    作者:馮祖貽

    「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夏志清先生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如是說。我們不免好奇,在張愛玲「最優秀與最重要」背後,有著什麼樣的身世與成長烙印? 張愛玲的祖母是李鴻章的愛女,祖父張佩綸也是清末名臣,祖父母的婚姻一時傳為佳話。清末小說《孽海花》中已有對李鴻章、張佩綸兩家族的諸多影射。作者從張愛玲的外曾祖父李鴻章、祖父張佩綸至張愛玲個人成長的家族史,包括清朝末葉珍貴的內政外交史料,參差對照著張愛玲的作品,互徵推敲,逐線追溯,鋪展成這部百年家族史。 書中對於張愛玲周遭大家族的繁華與沒落,以及自身的遭遇,有詳細的描述,與張愛玲作品中「蒼涼」的況味有了互證,也就在作者的參差對照下,找到現實生活中張愛玲文字創作的原型。 本書對於張愛玲小說在上海紅極一時、戰後沉寂,以至後來被重新發掘、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地位的肯定與種種評價、張愛玲熱現象等,皆有深入探討。
  • 傾城之戀

    作者:張愛玲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短篇小說集,初版原書名為《傳奇》,現在皇冠出版社將《傳奇》內含之短篇小說分為《傾城之戀》與《第一爐香》兩本出版。 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和《第一爐香》的初版原書名是《傳奇》,「以華廓寫素樸」的作者張愛玲在原版的<自序>中曾說:「這裏的故事,從某一個角度看來,可以說是傳奇,其實像這一類的事也多得很。我希望讀者看這本書的時候,也說不定會聯想到他自己認識的人,或是見到聽到的事情。不記得是不是『論語』上有這樣兩句話:『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這兩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們明白了一件事的內情,與一個人內心的曲折,我們也都『哀矜而勿喜』吧。」  本書收錄了<留情>、<鴻鸞禧>、<紅玫瑰與白玫瑰>、<等>、<桂花蒸 阿小悲秋>、<金鎖記>、<傾城之戀>等六篇短篇小說。
  • 張愛玲的小說藝術

    作者:水晶

    「張愛玲的小說藝術」是一本評論文集。水晶先生費時三載才完成這本書,評論是以張女士早年的短篇小說為主,長篇小說「半生緣」因為是改寫自四十年代晚期的作品,所以也包括在內。「秧歌」、「赤地之戀」是張愛玲蛻變風格的作品,本書沒有論到。夏志清先生在本書的序文中說:「水晶的新著可說是本示範的文藝批評,他研究的對像又是這樣一位重要的作家,二者相得益彰,應該值得每個愛好文藝讀者的注意。」 作者簡介 水晶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加州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任洛山磯加州州立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中文教授,著有「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蘇打水集」、「青色的蚱蜢」、「拋磚記」和「鐘」。
  • 海上花開

    作者:張愛玲

    『海上花』作者自己說全書筆法是從儒林外史脫化出來的。『脫化』兩個字用的好,因為海上花的結構實在遠勝於儒林外史,可以說是脫化,而不可說是模仿。儒林外史是一段一段的記載,沒有一個鳥瞰的布局,所以前半說的是一班人,後半說的是另一班人 -並且我們可以說,儒林外史每一個大段落都可以截作一個短篇故事,自成一個片段,與前文後文沒有必然的關係。所以儒林外史裡並沒有什麼『穿插』與『藏閃』的筆法。海上花便不同了。作者大概先有一個全局在腦中,所以能從容布置,把幾個小故事都摺疊在一塊,東穿一段,西插一段,或藏或露,指揮自如。所以我們可以說,在結構的方面,海上花遠勝於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只是一串短篇故事,沒有什麼組織;海上花也只是一串短篇故事,卻有一個綜合的組織。 《海上花》被胡適稱為吳語文學的第一部傑作,內容是一部寫妓院的社會小說。由於是方言文學,當時的蘇白與官話及書中典故均不是一般人所能熟悉,張愛玲將整部小說譯成國語,讓這部小說第三次在文壇受到重視。但她並無把握能獲得讀者喜愛,又因考據紅樓夢,而自嘲是:張愛玲五詳『紅樓夢』看官們三棄『海上花』。
  • 阅读张爱玲

    作者:杨泽

    1995年的秋天,张爱玲悄然逝于她在洛杉矶的小公寓中,距离她初临美国,整整是40年。昔日上海最璀璨的文学彗星,以她自己所选择的荒凉形式,告别繁华世界。张爱玲以她的生命,见证她的美学。 张爱玲的创作已成绝响,而张爱玲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谁能放下《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谁能忘记曹七巧、白流苏、葛微龙? 另一方面,张爱玲的心理征候、艺术性情以及政治选择,也成为她的读者不断思索、辩证的焦点。
  • 對照記

    作者:張愛玲

    完整呈現張愛玲傳奇一生的華麗與蒼涼,絕無僅有的圖文對照集。 特別收錄張愛玲的珍貴遊記體散文〈異鄉記〉,首次與讀者見面! 本書收錄一九九○年代張愛玲晚年的散文作品,這段時期她的作品較少,以〈對照記〉為代表。〈對照記〉是張愛玲挑選出自己與親友的照片,並配上文字說明,是她寫作生涯中唯一的自傳體圖文集,最末並加收一張拿報紙的近照表示自己還活著,讓我們感受到這位幾乎被讀者「神化」的才女幽默親近的一面。 這些性格也顯露在她其餘的小品中,像〈憶《西風》〉裡形容得獎這件事像一隻神經死了的蛀牙;〈編輯之癢〉提及編輯「手癢」的毛病似乎比「七年之癢」還更普遍……俏皮語隨手拈來,但絲毫不減其獨特的韻味,反覆閱讀,每每有新的感動與想像,也難怪張愛玲的文字永遠能讓我們沉吟低迴、留連忘返! 書中更特別收錄了張愛玲生前一部未完成的遊記體散文〈異鄉記〉,「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推斷,這部作品是她在一九四六年頭,由上海往溫州找胡蘭成途中所寫的札記。由於未完成,也就未有機會發表,如今出土重見天日,彌足珍貴!
  • 對照記

    作者:張愛玲

    除了「驚豔」,似乎沒有適當的形容詞可以概括她的散文風格。──【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瑞芬◎完整呈現張愛玲傳奇一生的華麗與蒼涼,絕無僅有的圖文對照集!◎特別收錄:張愛玲未完成的遊記〈異鄉記〉首度公開! 本書收錄一九九○年代張愛玲晚年的散文作品,這段時期她的作品較少,以〈對照記〉為代表。〈對照記〉是張愛玲挑選出自己與親友的照片,並配上文字說明,是她寫作生涯中唯一的自傳體圖文集,最末並加收一張拿報紙的近照表示自己還活著,讓我們感受到這位幾乎被讀者「神化」的才女幽默親近的一面。而這些性格也顯露在她其餘的小品中,像〈憶《西風》〉裡形容得獎這件事像一隻神經死了的蛀牙、〈編輯之癢〉提及編輯「手癢」的毛病似乎比「七年之癢」還更普遍……俏皮語隨手拈來,但絲毫不減其獨特的韻味,反覆閱讀,每每有新的感動與想像,也難怪張愛玲的文字永遠能讓我們沉吟低迴、留連忘返! 目录 对照记——看老照相簿 006 草炉饼后记 081 “嗄?”?082 编辑之痒 090 四十而不惑 093 忆《西风》095 笑纹 099 一九八八至——?102 附录一:异乡记 107 附录二:张爱玲手绘插图 185
  • The Fall of the Pagoda

    作者:Eileen Chang

    Eileen Chang is now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modern Chinese writers, though she was completely erased from official histories in mainland China. These previously unpublished, semi-autobiographical novels depict in gripping detail her childhood years in Tianjin and Shanghai, as well as her student days in Hong Kong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shed ligh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hood in her other novels.
  • 半生緣

    作者:張愛玲

    張愛玲不朽的文學世界,從《半生緣》開始!一句「我們都回不去了」,揪盡千萬讀者的心!李昂.南方朔.袁瓊瓊.郝譽翔.張瑞芬.彭樹君.楊佳嫻.駱以軍.鍾文音.蘇偉貞──十大作家重量級推薦(按姓名筆劃序排列)有一個場景,在多年以後,還是讓曼楨深深地眷戀著:她與世鈞並肩走在馬路上,看著黃色的大月亮從蒼茫的人海中升起,像一盞街燈低低地懸在街頭,無言地召喚著如夢的青春。然而所有的美好卻像在醞釀一個不祥的預兆!曼楨怎麼也沒想到,她與世鈞最快樂的光陰竟是如此短暫,在那以後,她將度過一段怎麼也無法回首的歲月!當時光流轉,曼楨在偶然的機緣與戀人重逢時,一句「世鈞,我們回不去了。」所有關於愛情的千迴百轉、關於生命的千瘡百孔,瞬間都化為惘然。而世鈞也才終於發覺,原來愛不是熱情、不是懷念,愛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半生緣》是張愛玲初露鋒芒的首部長篇小說,一推出旋即震撼文壇,更屢次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廣受眾人喜愛。她以極其細膩的生花妙筆刻劃「愛情」與「時間」,直截了當地透視時代環境下世態炎涼、聚散無常的本質。故事中交錯複雜又無疾而終的愛戀令人不勝唏噓,卻又讓人長掛心頭,如此懸念!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作者:夏志清(編注)

    玫瑰 金鎖 沉香屑 美麗蒼涼的告別 空前絕後的文學典藏 張愛玲的「信物」╳夏志清的「按語」 文學史上最難得的一場相知相惜 坦坦白白, 魚雁往返, 一筆一劃,一字一句, 張愛玲與夏志清以三十餘年的往復書簡, 告訴我們, 如何思辯、如何質疑、如何哀傷、 如何勸慰、如何任性脆弱、如何柴米油鹽…… 織造出一幅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獨特景色。 試著辨識那些字裡行間的跡證與緻密的人情紋路,然後, 我們終有一天,總算懂得人間的真實。 夏志清登高一呼,張愛玲神話從此有了精彩的開始…… 不論張愛玲的世界是華麗還是蒼涼, 張夏之間的友誼有他們的通信作見證, 他們的通信也見證了「寒□□」的人間, 畢竟還有互信的可能。 「張愛玲」,不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小說家,更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風尚,一種想像資源。回溯上世紀六十年代,夏志清先生出版《現代中國小說史》,不僅深入介紹張愛玲小姐的成就,並肯定她的位置在多數五四作家之上。張愛玲從此進入現代中國文學史的經典,先在海外,然後在中國大陸,成為炙手可熱的作家。 無庸置疑,夏志清對張愛玲有「知遇之恩」;沒有夏的登高一呼,張愛玲神話不會有如此精彩的開始。由這個觀點來閱讀張、夏兩人的通信,才更讓我們覺得彌足珍貴。張愛玲一九七零年代以後逐漸斷絕外界聯絡,與讀者對她的熱情與好奇形成巨大反差,也因此,她所發表的作品每每帶來文字以外的魅力。。張過世之後,與她曾有來往者紛紛披露所持的信件,仿佛片言隻字都散發出特殊榮寵。但比起夏先生所收到的上百封信件,無疑都是小巫見大巫了。 夏志清先生極盡努力,把一九六三年以來所有愛玲寄給他的名片年卡和信札,憑其日期先後排出一個次序來。這些信件按時間排列,按發信的地址分成六組:一、華盛頓,一九六三年五月~六六年九月;二、俄亥俄州牛津,一九六六年十月~六七年三月;三、曼哈頓,一九六七年四月~六月; 四、麻州康橋,一九六七年六月~六九年六月;五、加州柏克萊,一九六九年七月~七二年十月;六、洛杉磯,一九七二年十月~九四年五月。通常在每封信後面夏志清會加上或短或長的按語,對信裡所載之事實及其背景做了些註解和說明,對張迷而言,將更有助於解讀張愛玲。 夏先生的真性情多年來是學界傳奇,他對於張愛玲的關懷溢於言表,也仍然不失赤子之心,如揣想張的體質羸弱來自童年生活的不幸,或建議張多作運動等。他更勇於發表自己生活的意見,從健康到養生,從文學到愛情,信筆寫來,如話家常。我們可以想像張當年讀夏信時或莞爾、或感動的反應。兩人之間的互動讓書信集有了光彩。
  • 睇色,戒

    作者:李欧梵

    这本小书是李教授研究张爱铃和观看李安导演电影《色,戒》的所思所想。不仅适合中国文学和电影文化研究者参考,也值得大众阅读者歆享。
  • 再讀張愛玲

    作者:(編) 劉紹銘,(編) 梁秉鈞 (編)

    張愛玲的魅力,對我而言,就是這些用文字和意象堆砌出來的「蒼涼手勢」。〈傾城之癬〉結尾時,作者這麼解說:「香港的淪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這種人生體會,卑之無甚高論。范柳原與白流蘇這段交往,也平實無奇。他們本應「相忘於江湖」,最後竟能相濡以沫,演變為這麼一個「哀感頑艷」的故事,套用一句陳腔濫調,靠的就是張愛玲「化腐朽為神奇」的文字功力。……一個作家的文字和技巧,領我們曲徑通幽,迴旋處驟見柳暗花明,原來已邁入了新天地。這就是張愛玲魅力歷久不衰的原因。 ——劉紹銘 本書不只是一本普通的討論張愛玲生平、作品及其影響的論文集。有感於兩岸三地這麼多當代作家受到了張愛玲的影響而且又似乎力圖擺脫這樣的一種影響的焦慮,在此既有專家學者向張愛玲的致意,編者更讓作家們「現身說法」,談談「張愛玲與我……」,本書第四輯所收各篇文章,是本集的「另類文章」。
  • 張愛玲來信箋註

    作者:张爱玲,笺注:庄信正

    近代中國文學史上,沒有一個作家比張愛玲更傳奇,更神祕,更堅持自己。 對對近代中國文學研究著力最深的夏志清教授,早在一九六一年即撰文肯定「張愛玲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一九九五年秋天張愛玲去世後,更以〈超人才華,絕世淒涼〉為題撰文悼念她。而張愛玲自一九六七年丈夫賴雅去世後離群索居近三十年,其毅力之堅忍,也和她的作品一樣,已在讀者心目中成為一種經典。 張愛玲隱居美國四十年間,最看重的晚輩,即是曾任教於堪薩斯、南加大等大學,並曾於柏克萊大學中國問題中心從事研究工作的莊信正教授。一九六九年張愛玲遷居加州之後至去世之前近三十年間,舉凡工作、搬家等等重要事宜,都託由莊信正代為處理,寫給他的書信高達八十四封,內容包括工作變遷、作品發表、譯文出版、閱讀心得及生活狀況,是她隱居歲月的對外發聲,亦可視為她的一幅幅自我素描。莊信正與張愛玲近三十年情誼「半師半友」,今由他提供這批書信並詳加註解,對每一封信的年代、內容背景做更明晰的描摹,為「張愛玲研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 在这里

    作者:淳子

    《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内容简介——上海是一座绝无仅有的城市,它不是巴黎不是都柏林,亦不以文学驰名,但文学的确是这个城的重要的人文景观。张爱玲在这个景观里面是一棵树,清贞冷艳。城市与文学的关系,向来是文学史论家无法绕过去的。都市影响文学,文学反映都市,两者瓜藤纠缠,成就了都市文学。探寻之间关系,一如考古,发现,推想,判断。
  • 重訪邊城

    作者:張愛玲

    一九六一年秋,張愛玲先訪台灣,再到香港,這是張愛玲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台灣。一九六三年三月,張愛玲將此行的見聞寫成一篇英文遊記〈A Return To The Frontier〉,發表于美國雜誌《The Reporter》。二○○七年,張愛玲作品的版權繼承人宋以朗重新整理家中的張愛玲資料,沒想到卻找出三十四頁張愛玲從未發表過的〈重訪邊城〉中文手稿,經過比對,發現它並不是〈A Return To The Frontier〉的中譯本,而是張愛玲在上世紀八○年代以中文重新寫作的新版本。 台灣與香港,在張愛玲眼中皆屬邊城,透過張愛玲靈巧煥彩的文字,我們得以一窺舊時台灣的面貌,也略嘗張愛玲對香港的淡淡鄉愁之情。
  • 惘然記

    作者:張愛玲

    這小說集裡三篇近作其實都是一九五O年間寫的,不過此後屢經徹底改寫,『相見歡』與『色,戒』發表後又還添改多處。『浮花浪蕊』最後一次大改,才參用社會小說做法,題材比近代短篇小說散漫,是一個實驗。 這三個小故事都曾經使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寫這麼些年,甚至於想起來只想到最初獲得材料的驚喜,與改寫的歷程,一點都不覺得這其間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得。這也就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了。因此結集時題名『惘然記』。
  • 張愛玲學(增訂二版)

    作者:高全之(Chuan-chih Kao)

    ◆本書為麥田出版的《張愛玲學》改版書!增訂二版重新修訂並增加近幾年新出土的張學資料。 【精彩內容】 ◎留港期間,張愛玲給賴雅寫了六封「家書」,早有中譯,但高全之拿原文來比對後,發覺失誤不少。……他重譯了這六封信,並附上了原文。更難得的是,他把原件「晦隱」和沒有「細表」的段落一一加了注疏。——劉紹銘〈張愛玲的英文家書〉 ◎「高全之《張愛玲學》的出現之所以令人驚喜,就是這部書完全符合魯迅提出的堅實、明白的要求,也充分體現出「文以辨潔為能」、「事以明核為美」的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精神。」——瘂弦〈高全之,學院外文學批評的築路〉 ◎有此書出,一人兼得學者之理與素人之情,批評、考證、鉤沉,起張愛玲心事於地下,遂令「張愛玲學」更加「充實而有光輝」,追論其功,當不在夏志清、唐文標二君之下。——傅月庵〈以張愛玲文學為終極興趣的助讀專書〉 ◎在我看來,日新月異的計算機技術如果缺了高全之,大概不會有大的問題,但張愛玲研究如果缺了高全之,那可就是十分重大的損失了。——陳子善〈建構《張愛玲學》的人〉 ◎高先生是電腦專家,邏輯清晰,方法嚴謹,一就是一,不是二就不是二,適合我這種理性頭腦,也值得大家借鏡。——宋以朗〈我喜歡的十本書〉 ◎把《張愛玲學》細讀一次,實在叫人不得不承認,高全之以七年苦心孤詣窮究張愛玲的原委,的確是一個崇高的禮敬與非凡的成就。——張瑞芬〈未竟的終曲〉 從新發現的小說〈鬱金香〉、〈同學少年都不賤〉等,到轟動一時的電影《色,戒》,甚至是生平唯一一次訪台遊記〈重訪邊城〉,張愛玲的人與事,小說內外的真實人生與感情世界,再次喚醒讀者對她的記憶。 【本書特色】 《張愛玲學》是一本非常不一樣的張論。作者從批評、考證、鉤沉的角度,重新探看張愛玲本人及她的小說。 本書是高全之參加張愛玲的海葬葬禮之後,有感坊間滿籮盛筐的張論裡,疏漏與錯讀競相奪目,於是花了十年的時間,完成這部作品。他以不同於學院內文學評論者的獨特視角,而是版本學家一般周密的考證研究功夫,科學論證式的邏輯架構,以及溫敦典重的質實文字,就張愛玲小說的諸多層面做了深刻的研究與開掘;並對坊間張論裡的疏漏、錯讀,以及兩岸文壇有關張愛玲政治筆墨的「各自表述」,做了有力的澄清與駁詰,是一種開創新河的嘗試。 作者透過〈小艾〉、《赤地之戀》等多篇小說的版本演進,探索張愛玲無意言傳的文思機密;帶領讀者從小腳與鴉片這兩種民族陋俗來理解〈金鎖記〉;自藝術距離的角度斟酌《怨女》;以歷史情境重估「上海孤島」觀念與後殖民張論的貢獻與限制;用政治與非政治的方法欣賞《秧歌》;藉西方與中國小說的影響追蹤《十八春》與《半生緣》的同源共根性;從科幻小說的視角捕捉張愛玲文學多采多姿的時間印象;並藉由張愛玲的文學理念、美國法律與社會背景的諸多角度回顧海葬爭議。 作者還訪問了與張愛玲關係密切的前香港美新處處長麥卡錫先生,釐清有關《赤地之戀》一書之創作自發性的爭論。書中並譯介了張愛玲尚未發表的一封信函,說明張為何不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的原委,以及張晚年徙居不定的生活。張愛玲小說與中國章回小說傳統的傳承關係不但曾為她坦承,而且一再為方家提及。然而作者順沿這個線索追蹤,仍有許多前所未見的發現,本書可謂在眾多張愛玲小說研究方法中,樹立一種新研究風格典範。
  • 蒼涼與世故:張愛玲的啟示

    作者:李歐梵,李欧梵

    要 找 一 個 詞 語 來 形 容 張 愛 玲 , 可 不 容 易 , 「 傳 奇 女 子 」 ?「 才 女 」 ?在 最 新 出 版 的 《 蒼 涼 與 世 故 : 張 愛 玲 的 啟 示 》 中 , 作 者 李 歐 梵 用 了 「 蒼 涼 」 和 「 世 故 」 來 形 容 張 愛 玲 。 此 書 是 李 歐 梵 特 別 為 香 港 的 「 張 迷 」 而 寫 , 以 「 蒼 涼 與 世 故 」 為 題 , 英 文 可 譯 為 是 Desolation and Sophistication, 前 者 是 張 愛 玲 自 己 的 美 學 觀 念 , 後 者 是 作 者 對 張 愛 玲 的 看 法 。
  • 張愛玲學

    作者:高全之

    張愛玲雖已逝世13年,她的小說和文字魅力,永遠充滿迷人的吸引力,令張迷者欲罷不能。 從上個世紀末至這個新世紀,這位華文世界最傳奇的女作家,她足以永傳後世的不朽作品, 永遠不斷循環、輪迴、重複,在讀者的心目中復活過數遍。 從新發現的小說〈鬱金香〉、〈同學少年都不賤〉等,到轟動一時的電影《色,戒》,甚至是生平唯一一次訪台遊記〈重訪邊城〉,張愛玲的人與事,小說內外的真實人生與感情世界,再次喚醒讀者對她的記憶。 〈鬱金香〉這篇小說的特殊性在於它是張愛玲小說裡少數用同情的理解來描繪男性內心思維的作品,這篇小說的自發性或創意要強得多,故事呈現男人在特殊生命情境裡何去何從的課題。 而充滿爭議性的短篇小說〈色,戒〉當然也有男人(易先生)內心思維的鋪設。 本書將嘗試討論小說的敘事者與作者之間撲朔迷離之距離,試著界定這個故事的本意──尤其牽涉到中國近代政治與戰爭,以及特殊的漢奸態度。 這是一本非常不一樣的張論。作者從批評、考證、鉤沉的角度,重新探看張愛玲本人及她的小說。 本書是高全之參加張愛玲的海葬葬禮之後,有感坊間滿籮盛筐的張論裡,疏漏與錯讀競相奪目,於是花了十年的時間,完成這部作品。他以不同於學院內文學評論者的獨特視角,而是版本學家一般周密的考證研究功夫,科學論證式的邏輯架構,以及溫敦典重的質實文字,就張愛玲小說的諸多層面做了深刻的研究與開掘;並對坊間張論裡的疏漏、錯讀,以及兩岸文壇有關張愛玲政治筆墨的「各自表述」,做了有力的澄清與駁詰,是一種開創新河的嘗試。 作者透過〈小艾〉、《赤地之戀》等多篇小說的版本演進,探索張愛玲無意言傳的文思機密;帶領讀者從小腳與鴉片這兩種民族陋俗來理解〈金鎖記〉;自藝術距離的角度斟酌《怨女》;以歷史情境重估「上海孤島」觀念與後殖民張論的貢獻與限制;用政治與非政治的方法欣賞《秧歌》;藉西方與中國小說的影響追蹤《十八春》與《半生緣》的同源共根性;從科幻小說的視角捕捉張愛玲文學多采多姿的時間印象;並藉由張愛玲的文學理念、美國法律與社會背景的諸多角度回顧海葬爭議。 作者還訪問了與張愛玲關係密切的前香港美新處處長麥卡錫先生,釐清有關《赤地之戀》一書之創作自發性的爭論。書中並譯介了張愛玲尚未發表的一封信函,說明張為何不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的原委,以及張晚年徙居不定的生活。張愛玲小說與中國章回小說傳統的傳承關係不但曾為她坦承,而且一再為方家提及。然而作者順沿這個線索追蹤,仍有許多前所未見的發現,本書可謂在眾多張愛玲小說研究方法中,樹立一種新研究風格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