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草原

  • 草原上的毡房

    作者:安歌

    写在前面的话: 离开新疆整整八年,一直没有回家。 离家的时候,是孤注一掷的离法:没有敢和妈妈电话里说,只是写了快信,想等我到了广州,她就会收到的;到了广州也没敢给家里电话,只是发了电报,说自己很好。然后就到了海南。 其实这强撑里是有着胆怯的,给妈妈的告别信里,寄了一张戴着大檐红帽坐在湖边的照片,是一个背影,整个背影的衣衫都在风中,是整个的红白相间的风……如此显示离别,现在想来,真正是残忍。然而要离开的心也是残忍地坚定,或者是因为年轻的缘故,年轻是有权力残忍的,因为还可以改。 然而有些东西已无法改变了,想来这是对我残忍的回报吧。 在我离家不到一年的时间,奶奶离开了,而我当时无法回去。如此,就是八年。期间也并不是没有回家的想法,也不是没有机会,只是我无法想象也无法接受温暖善良如全部人间的奶奶,变成了一坯黄土。就是这八年一去不回的任性,亦要归功于奶奶的溺爱,正如我生命里很多东西,很多味道都是她的。 好在爸爸妈妈在退休后,陪我在海南过了一年半,他们的照拂与无言的关爱,让我能够重新回到奶奶曾在过的人世间。 刚刚到海南的时候,朋友们还常常打电话来,说回来吧,你一个人在那儿干什么呢?后来,我发文章时,名字前面括号里的(新疆)变成了(海南)。再打电话来,就变成了:什么时候回来看看? 我没有告诉他们我无法回去的理由,因为也知道,这理由太任性,太没有道理。 我必须有一个非常客观的,必须回去的理由,才能帮着我走回新疆,走回我生长的草原,这个理由,须是和情感无涉的,但它可以帮我泅渡过这无法言说、无法抵抗、亦无法抵达的失去。曾经和朋友说起过,一个城市因为有一个朋友的存在,因为有他的行走,带动了整个城市,让它是活的。而一个地方,同样也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开,失陷。 所以,要感谢河北教育出版社的这套边缘部落丛书,因为对我来讲,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而且是回去并面对故乡的可能。 这次的回去,在草原的味道和哈萨克兄弟姐妹的无言却温暖的生存中,我不仅仅接受了奶奶成为一坯黄土这样一个事实,接受了世界的缺憾,接受很多事物本身就是缺憾而美的。但天地自有大信,如哈萨克人相信大地总会有草为他们长出来,天上总有雨为他们落下来,这看似简单的确信,却是实实在在的安慰,因了他们对天地自然的顺从,配合,让我相信,和世界讲和是可能的。 我想,通过这本书,也是自己和故乡,和草原,和失去讲和。 安歌
  • 草原帝国

    作者:勒内・格鲁塞

    《草原帝国》是世界史学界公认的关于欧亚大陆游牧民族三千年历史的经典史著,由著名东方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创作。《草原帝国》中描绘了三千年来大草原上上演的一幕幕气势恢宏的历史剧:斯基泰、匈奴、突厥、蒙古这些马背上的民族建立的草原帝国风起云散;阿提拉、成吉思汗、贴木儿这些“上帝之鞭”掀起横贯欧亚的历史狂飙。作者以开阔的历史观为读者梳理出这些赫赫有名的游牧民族背后共通的历史脉络,并书写了草原帝国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 《草原帝国》读者对象:对成吉思汗、阿提拉、帖木儿感兴趣的读者,对欧亚大陆(蒙古草原)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 骑马民族国家

    作者:江上波夫

  • 红马

    作者:千夫长

    千夫长这个蒙族作家的名字对中国南方的读者并不陌生,他一直给《羊城晚报》“缤纷周日”、“男人女人”、“家庭广角”等栏目写专栏,去年还在花城出版社出版了杂文集《野腔野调》。《红马》是他新年伊始推出的一本长篇小说。 这是一部关于生命成长形态的小说。它以似真似幻的意境展现了一个灵魂的成长过程――两个相爱的灵魂在转世时,一个投胎成了我们这样的人类,一个投胎进马圈成了小红马驹儿,生命就这样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了,从此他们在不同生命形态中纠缠,步入成熟,充满了空灵、魔幻与超现实的神秘气息。 《红马》一开篇就很吸引人:“我们两个灵魂,像两只鸟儿在人类的天空飞翔……我们很忙,我们正在投胎的路上,和我比翼双飞的是一个女灵魂,我一个俯冲投胎进了家门,她却进了我家隔壁的马圈。结果出生后才发觉,我是人,她是马。”很多读者从此就放不下对书中人物命运的牵挂了。 《红马》从形式上似乎是一个成人童话,但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千夫长不仅是以天分在写作,还有他四十年的人生体验在“垫底儿”,这是这本书的厚重之处。它无法进行类比,在文学史上,它个性特异、卓尔不群,是文学百花园中的奇葩。 千夫长极具个性化幽默简练的语言,更让故事生动了起来,同时独特的视角巧妙地折射出了时代的背景,主人公的命运对阅读者极有吸引力,让我们牵挂。像历史简史一样,你随意走进哪一段,都会让你感动。它在文学结构和叙述风格上独具创意,为不同层面、不同生命体验的读者设定了不同的故事叙述空间和不同的阅读快感。千夫长在创作时,似乎有意不做心理描写,也为影视改编留出了题材转换的广阔空间。 广东音乐人陈洁明与姚晓强看完《红马》后,立即被小说中那种充满音乐感和诗意的美妙氛围所吸引,二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将此小说改编成音乐剧。陈洁明表示,他们想用音乐剧形式再现民族情结的心愿多年前便有,只是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契机,看完《红马》后,那种对美丽草原以及曾被无数艺术家赞美与讴歌的美丽“红马”形象的向往,令他们很快拍板要与作者签约,以草原骏马为题材动手打造预谋已久的音乐剧。 就像专栏作家姜汤所说:“当你阅读这本书,并从中找到心灵深处的共鸣时,你看到的可能不仅仅是千夫长的文字,而是一种都市中少见的来自草原的灵魂。”千夫长的作品中,对故土草原的眷恋,对南国都市的热爱,对未来的呼唤,都充满着新浪漫主义文学的强烈色彩。
  • 金草地

    作者:张承志

  • 这里的草原静悄悄

    作者:刘书润

    《这里的草原静悄悄:刘书润解说草原生态和文化》内容简介:第一部分走进草原,是一位生态学教授在旅游实践中的导游词,第二部分草原的诉说,以生态文化多视角,用独特的充满激情的方式,通俗而又不脱离科学原理评论近年来大家关注的草原上发生的问题。
  • 跟我的心去草原

    作者:舒泥

    本书汇编了作者近几年写作的四十余篇文中,分为相识、相恋、相知、相守四个部分,以恋人比喻草原,表现了一位女孩对草原的认知、热爱和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以为热爱草原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的公民对目前草原所面临的文化和生态危机的担忧。
  • 草言草语

    作者:鲍尔吉·原野

    《草言草语》是作者散文精选集,收入“巴甘的蝴蝶”、“鸟群飞过峡谷”、“沙漠里的流水”、“雨中穿越森林”四个小辑共八十九篇作品,突出表现了诗化的审美追求和至美的境界。
  • 牧人笔记

    作者:张承志

  • 牧人张承志

    作者:张承志

    我在熙来攘往人声鼎沸的夏日北京大街上走着。人流如潮水,我如分水石,我注视着万物众生涌涌而来又喧嚣而过。毒水如焚,阳光如烙,混凝土楼群像排山倒海的浪头。我迎着这一切睁大眼睛。渐渐地眼睛朦胧了,视野中幻出了一片绿一片蓝。渐渐地,绿草在眼前摇曳起来,可以辨清草茎和沾着露水的草瓣。 草原漾动着,绿波托浮着我。
  • 求知

    作者:张承志

    《张承志自选集•求知》是张承志自选集第三卷,包括获奖小说和散文。这些作品是作者从学院而民间,寻师问学、建立自己知识体系、探寻人生真谛的见证。张承志敢于放弃薪俸等级,敢于以笔为旗的作为,否定了寄生强权和屈从金钱的方式,构筑了一片诗性的净土。为此他的作品成为众多读者寻找彼岸的精神引导。他的学术散文既体现学院的规范,又逸出学院的束缚,是一种异类的学术。《张承志自选集•求知》作品,每一篇都做到了有所提出,范围涉及建筑学、植物学、鲁迅研究、古代交通、蒙古学、中亚学、古文献研究以及学术方法论等领域。从求学问到求真知,张承志显示了自己罕见的质变和道路。 也许是过于执着理想,作品中怀着一种无以名状的悲怆。他的作品冷峻、凝重、思辨深刻,既有浓烈的美学色彩,又有对世道人心的悲悯关怀。
  • 青旗•嘎达梅林

    作者:郭雪波

    那些不能消灭我们的,将使我们更加坚强。 ——成吉思汗箴言 以露为饮,以涎当食, 以风为骑,以剑当友! 视战斗之日为新婚之夜, 把枪刺当做美女亲吻! …… 只要五尺之躯健在, 必须保证民族的团结; 只要血肉之躯健在, 必须保证草原的完整。 不要因路远而不走, 只要走就能走得到; 不要因物重而不搬, 只要搬就能搬得动。 …… 让鹰旗永远飘扬, 让蓝天永远纯净, 让鲜花永远洁白, 让疆土永远完整! 让月亮永远皎洁, 让太阳永远光明, 让牧场永远碧绿, 让山峦永远常青! ——成吉思汗箴言 一场惊心动魄的草原保卫战,两代人薪火相传的蒙古精神 “大漠之子”蒙古族作家郭雪波深入英雄故乡,历四十年寻访,破解游牧文明百年迷局,重塑一个最真实的嘎达梅林。 本书讲述了二十世纪初年蒙古族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为保卫草原家园,组织义军奋起反抗反动军阀的壮烈故事,同时借几十年后嘎达梅林义军后人对嘎达梅林历史档案资料及当事人的寻访,表现草原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更传达出对游牧文明,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是一部深具历史反思精神和现实借鉴意义的著作。
  • 黑骏马

    作者:张承志

    张承志编著的《黑骏马》以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为背景,以一首古老的 民歌《黑骏马》为主线,以舒缓的节奏,优美的笔法,描写了蒙古族青年 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抒发了作者对草原 民族的深情。 《黑骏马》这部小说辽阔,深邃,恢弘,充满了强烈的人生信念和理 想主义色彩。
  • 阿勒泰的角落

    作者:李娟

    若无意指认那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们本来的生命,那么,总还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认领。 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一个地方有传说,就是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是阿勒泰的一次绝唱。 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生涯、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 风沙肆掠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本应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在李娟独树 一帜、灵光闪闪的笔触下,却焕发出别样的温暖、丰盈与喜悦。 全新推出典藏版《阿勒泰的角落》: 手绘双封,全景展开,全书纯质纸精致印刷,收录李娟创作的新版自序,新增16幅全面展示阿勒泰之美的摄影作品,并随书附赠四季主题手绘精装书签一套。 每次重读《阿勒泰的角落》,总能真切地看到独自站在荒野中,努力而耐心地体会着种种美感的过去的自己……漫长过程中,一点一滴贯穿其间的那种逐渐成长、逐渐宁静、逐渐睁开眼睛的平衡感,也许正是此时全部希望生活的根基与凭持吧。——李娟
  • 狼图腾

    作者:姜戎

    《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进而思考人类历史中那些迄今县置未解的一个个疑问: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深层原因?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于是,我们不能不追思遥想,不能不面对我们曾经辉煌也曾经破碎的山河和历史发出叩问:我们口口声声自诩是炎黄子孙,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华厦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是否将从此揭秘?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