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经济增长

  •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

    作者:威廉·伊斯特利

    经济增长和扶贫问题具有全世界的共性,具有一般性的规律。中国自然也在其中。“把激励搞对”既是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经验,没有“把激励搞对”也是目前许多问题的症结。——钱颖一(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所有抗议自由贸易大学生都应该阅读这本优秀的著作。伊斯特利不仅展示了发展过程中简单经济模型的力量,而且向我们描述了官方援助令人失望的历史。本书文字优美,分析透彻。——保罗·罗默(Paul Romer)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   威廉·伊斯特利对经济学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本书以现实主义的视角探讨了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如何使最贫困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罗伯特·索洛(Robert M.Solow)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   自二战结束以来,经济学家就开始了热切的寻宝之旅,希望可以找到灵丹妙药,让众多的欠发达国家也能像欧洲和北美的富国一样富有,让那里的穷苦大众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许多次,他们都以为找到了这样的灵丹妙药,从外国援助到外国直接投资,从扶植教育到控制人口,从根据改革状况提供贷款到根据改革状况见面贷款。不幸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没有收到预期效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是经济学家们顶礼膜拜的经济学出了问题,还是经济学家们提出的药方出了问题? 在本书中,作者根据自己对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考察了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种药方及其所依据的经济理论和模型。他认为,问题并不是经济学的错误,而在于被经济学家们奉为灵丹妙药的种种致富之道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所有的经济主体(个人和企业、政府官员甚至援助机构)都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作者将现代经济理论和他在世界银行的工作见闻巧妙地结合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一本通俗易懂、风格独特而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书。
  • 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

    作者:佩蕾丝;田

    在过去的200年间,一共发生过五次技术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一经济范式。按照作者佩蕾丝的观点,一个技术一经济范式包括一套通用的技术和组织原则,是一种最优的惯行模式。技术经济范式的存在意味着一套强大的包容排斥机制,它像生物界的自然选择 一样保留那些适应新范式的企业,淘汰掉那些没有采纳新范式的企业。每次技术革命在资本主义核心国家大约会持续五六十年,这段时间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期。头二三十年称为“导入期”,后二三十年称作“拓展期”。 在每次技术革命及其扩散的过程中,金融和信用制度起到了关键作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一书的后半部分重点论述了作为金融资本与一场新技术革命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了金融资本对于重大技术创新的发生和扩散的重要意义。 在本书理论的背后有着两位经济学巨人马克思和熊彼特的影子。如果说技术创新与技术一经济范式等概念得到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的启发,那么有关企业家和金融资本作用的阐释则无疑受惠于熊彼特。本书为理解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动态的关系提出了一个便利的解释框架, 书中许多阐释发人之所未发,可供研究者、政府决策者、企业界人士阅读。
  •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作者:罗伯特・J・巴罗,李剑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以广阔的研究视角探索了经济增长的各种决定因素,不仅有经济因素,而且有政治因素。通过对大量跨国数据的分析,巴罗证实了三个基本结论:跨国数据支持条件收敛;民主和增长之间具有某种非线性关系;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再高通货膨胀率情况下比较明显,但在低通货膨胀率情况下却不确定。 尽管《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增长领域的专著,但第一章的文献综述已经让读者领略到了经济增长思想发展的脉络,而且理解书中的绝大多数的内容并不需要高深的增长理论基础。
  • 经济增长的秘密

    作者:E.赫尔普曼

    赫尔普曼为我们理解经济增长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在《经济增长的秘密》这本书中,他回顾和评估了我们已经学过的东西,书中的每一页都闪耀着博学和睿智的光芒。——施莱弗,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一书的作者 诸如此类的问题所包含的对于人类福利的影响简直令人惊讶;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他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任何问题。——卢卡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经济增长理论

    作者:[英]阿瑟·刘易斯

    本书并不想提出有关经济增长的新概念,而是试图为研究经济增长提供一个有关的基础。研究经济增长新概念的论文可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作者写过这方面的文章并已列举在本书的书目提要部分。像本书这类著作看来颇有必要,因为经济增长的理论已再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而且全面论述这个主题的著作几乎已有整整一个世纪未见问世。最后一本涉及范围如此广泛的巨著是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所写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于1848年出版。此后,经济学家变得聪明了,他们极为明智地不再试图在一部著作里论述范围如此广泛的主题,甚至由于他们力不胜任完全放弃了这个主题的某些方面。作者之所以敢于探讨这个广泛的领域,部分是由于压抑不住好奇心理,部分是考虑到当今政策制订者的实际需要;但作者认为,尽管本人对多数的课题免不了论述得十分肤浅,但主要是自己鼓足了勇气敢于向持有挑剔眼光的公众提供这部主题浩瀚的著作。 本书书名易被误解为经济增长具有一个单一的理论。但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繁多,而每个因素又各有一整套理论。研究土地使用权的理论,与研究新思想传播、贸易周期、人口增长、或是政府预算等理论并无多少共同点。作为本书书名也许用经济增长的“种种理论”更为恰当些,可是也同样易被误解为本书的目的在于评述经济增长的文献。我不是要制定一种理论,而是勾画出一幅蓝图。研究经济增长有关的因素头绪万千,除非对这个主题有一个总的观念,否则容易迷失方向。这也算是我请求读者原谅本书肤浅的一个表白。由于目的不同,绘制地图所使用的比例尺各不相同。若是专业刊物上登载的文章,它的比例尺相当于1英寸等于1英里,那么本书的比例尺更近乎1英寸等于100英里。这一点对读者了解本书也是有用的。 促使作者编写本书是好奇心理和实际需要的结合,它决定了本书的格局。好奇心理要求对人类历史的进程进行哲理上的探讨,而实际需要则又要求写成为指导行动的一本手册。由于作者对两者感到同等的兴趣,所以本书的内容既不会适合只注重哲理的人,也不适合要求明确下一步怎样行动的人。看来,一部著作必然会反映作者的个性及其多种多样特征。 一部著作还必须反映作者的写作手法。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注重概括,而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则重视具体的事例。我为了充实本书,很想写入两三个有关经济增长或经济停滞的实例研究材料。怀着这样的心愿,我饶有兴趣地阅读了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伊斯兰国家的资料,更不用说中国、日本和中世纪末期的资料。可是实不相瞒,在阅读了这批资料以后,尤其是在阅读公元1500年以前时期的资料以后,我从中得到的乐趣超过了知识的增长,部分原因是对早期经济史的确切了解太少了。要把一个涉及本书全部内容的实例写得充分就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然后写成一篇单独的论文。我与曼彻斯特大学研究部成员吉锡拉·艾斯纳尔夫人密切合作,她正在写一部有关1830年至1930年牙买加的经济发展状况的著作。那部著作到1956年出版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是一部与本书实例调查相配合的论著。 我受到了许多朋友和熟人的慷慨大方的协助。在东南亚、非洲、加勒比海,这些朋友抽暇陪同我观看了他们所做的工作,并交换了意见和殷勤地款待我。由于他们人数众多无法在此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我还要感谢许多国家的学术界的朋友与我进行了无数的谈话,以及寄来了源源不断的刊物上的文章。彼得·鲍尔先生、马克斯·格拉克曼教授、J.M.洛先生、J.马尔斯博士、K.马丁博士、R.H.普雷斯顿牧师、P.罗森斯坦-罗丹博士和M.N.斯里尼万斯教授等诚挚地阅读了本书初稿并提出了详尽的批评意见。他们的评论使我得益匪浅,但同时,在某些章节方面我依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写法,尽管他们认为是错误的或容易引起误解的。我的秘书多拉·沃克登小姐付出了大量劳动,耐心细致地为书稿打字。我深切地感谢她的耐心。 我的夫人和孩子们为了我写作此书需要宁静环境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的深情使我感激不尽。 阿瑟·刘易斯 1954年7月于曼彻斯特 序 言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定义 第二节 方法论 第三节 布局 第二章 节约的意愿 第一节 对商品的欲望 (一) 禁欲主义 (二) 财富和社会地位 (三) 有限的眼界 第二节 努力的代价 (一) 对工作的态度 (二) 冒险精神 第三节 资源与反应 第三章 经济制度 第一节 得到报酬的权利 (一) 非物质报酬 (二) 资产的经营管理 (三) 劳动报酬 第二节 贸易与专业化 (一) 优点 (二) 市场的规模 (三) 组织 第三节 经济自由 (一) 利己主义和集体行动 (二) 纵向流动 (三) 市场的自由 第四节 一些事例 (一) 宗教 (二) 奴隶制 (三) 家庭 (四) 农业组织 (五) 家庭手工业 第五节 制度的变化 (一) 变化的过程 (二) 变化的周期 第四章 知识 第一节 知识的增长 (一) 科学前的社会 (二) 发明和研究 第二节 新观念的应用 (一) 对革新的态度 (二) 知识和利润 第三节 训练计划 (一) 先后次序 (二) 农业技术的推广 (三) 工业的能力倾向 (四) 企业管理 第五章 资本 第一节 资本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储蓄 (一) 储蓄的必要性 (二) 国内来源 (三) 外来资金 第三节 投资 (一) 制度基础 (二) 起点 (三) 稳定性 (四) 长期性停滞 第六章 人口和资源 第一节 人口和产出 (一) 人口的增长 (二) 规模和产出 (三) 职业 第二节 国际关系 (一) 国际贸易 (二) 移居国外 (三) 帝国主义 第七章 政府 第一节 企业的体制 (一) 政府的职能 (二) 生产计划 第二节 公营部门 (一) 政府开支计划 (二) 财政问题 第三节 权力和政治 (一) 通往停滞之路 (二) 治国才能的背景 附录 经济增长是否可取? (一) 经济增长的好处 (二) 贪得无厌的社会 (三) 过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