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革

  • Bend, Not Break

    作者:Ping Fu,MeiMei Fox

  • 舞遍全球

    作者:李存信

    这是一本坦诚的自传,从中我们看到命运的偶然性,看到中国社会四十年间巨大的变迁,看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更看到勇气、力量和爱如何塑造一个人,以及一个渴望自由的心灵所能进发出的巨大能量。   本书连续130周居澳大利亚图书榜前十位,在多国出版畅销,并被好莱坞购下电影版权。
  • 不堪回首

    作者:洪君彦

    我和章含之从相知、相恋、相伴到离婚整整23年(1949至1973年),我与她的婚姻于“文革”期间破裂。“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是疯狂的年代,在这十年间有多少人蒙受不白之冤?有多少人颠沛流离?这十年也是我一生中最不幸、最灾难深重的岁月,至今不堪回首。 ——洪君彦 记录“总长女儿、主席老师、外长夫人”章含之讳莫如深的第一段婚姻 毛泽东亲自过问的一桩离婚案 章含之、洪君彦、洪晃,中国最著名家庭的悲欢离合 这场婚姻超出了私人话题,从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巨大投影、社会的人情世态
  • 顾准日记

    作者:顾准

    已故思想家顾准生前有写日记的习惯,本书收录了他生前的三本日记:一本是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下放河南商城监督劳动时的日记;一本是1969年10月至1971年9月下放河南息县学部五七干校的日记;还有一本是顾准1972年10月到1974年10月在北京读书和生活的简单记录。这三本日记,虽然只是顾准生命长河中三个片断的记录,蛤对于研究顾准思想的发展,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从多方面提供了顾准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
  • 我的青春回忆录

    作者:陈凯歌

    1989 年,陈凯歌就自己的少年时代写了一些反思性的文字,由日本讲谈社出版,被评为1989年的最佳传记之一,基于批判的态度和文字功底,获得了外界一致好评。《我的青春回忆录》虽然是翻新旧作,也是陈凯歌自传的第一部,从陈凯歌1965年13岁时考上北京四中时写起,直至1971年在云南建设兵团结束插队生活时止,基本上与《少年凯歌》的时间段重合。用陈凯歌的话说,“此书不是关于一个叫陈凯歌的少年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
  • 束星北档案

    作者:刘海军

    这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这也是一曲悲怆的挽歌,这是一个天才物理学家命运的纪实,这也是我国一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风霜刀剑、血泪坎坷的缩影。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的束星北曾是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的启蒙老师,也是堪称世界级的科学大师,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位科学大师却不被大多数中国人所熟悉。该书作者的冷峻、客观、几乎不加任何评判的文字做向导,将束星北档案从我们眼前一一翻过,具有震撼力。
  • 少年凯歌

    作者:陈凯歌

    在成为著名电影导演之前,他曾有过怎样的人生?陈凯歌亲自执笔,直面他的少年时代。他敢于面对,勇于审视自己,并承认曾经犯过的错误。他的回忆与思考,既富于自省和批判精神,又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的鲜活性。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个人的视角,对成名之前生活、思想、艺术积累的小结,能够启迪我们许许多多的人。
  • 1966

    作者:徐友渔

    本书是中国新文艺大系参考书系一,全书共收集了十九篇专稿,作者都是当代知名的学者、研究者、作家。他们在这些文章中再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定年代的真实情况。从真实性情上来说可称史料,而从文学性上来说可称绝妙文章。“联动”、“红成”、“串联”、“红鲁艺”、“革联”……我们将面对的是这一个个似乎远在千年以外的名词。
  • 记忆:往事未付红尘

    作者:章立凡

    他们是半个世纪前的政坛风云人物,他们代表了中国从政知识分子的学养和风骨,他们不幸成为的“最后一代贵族”。本书真实的再现了先辈们的一时叱咤与一生坎坷,部分还原有历史应该具有的真相。书中讲述了陈独秀、胡适、梁漱溟、张季鸾、陶行知、邵力子、章乃器、张东荪、张申府、康同壁、黄万里、胡风、张庚、翦伯赞等上个世纪初中国政坛风云人物故事。
  •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

    作者:章含之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除收集了章含之晚年的短篇回忆录,也将她早年的成名作《十年风雨情》收纳其中,是一本比较完整的章含之文集。这些回忆文章真实地描述了她的父亲章士钊、丈夫乔冠华的精神世界,记录了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历史风云。
  • A Single Tear

    作者:Ningkun Wu,Yikai Li

    一九五一年,芝加哥大學博士候選人巫寧坤受邀到北京燕京大學擔任西語系教授。巫寧坤和當時很多知識分子一樣,是愛國主義者,讀左翼書刊(但對共產主義一竅不通),希望為民族貢獻一分力量。他在台灣的哥哥和在香港的姊姊,對他提出嚴重警告,他們把共產黨比作「洪水猛獸」,但阻止不了他的熱情。啟程前夕,李政道為他送行,他愣頭愣腦地問李政道:「你為什麼不回去為新中國工作?」李政道笑笑,答道:「我不願讓人洗腦子。」 被迫經歷一場又一場無可逃脫的政治運動與一連串的政治學習,一九五七年,從美國回到祖國六年之後,巫寧坤被打成「右派」,送到偏遠的北大荒去接受「勞動改造」,拋下年輕的妻子和幼兒。從此他被視為「人民的敵人」,文革期間,又被下放農村再教育,蹲「牛棚」,受盡凌辱、迫害和艱辛,長達二十二年。 《一滴淚》為巫寧坤三十年的生活、受難和思想提供了生動而真實的記述,完整呈現中國知識分子從五○年代初至七○年代末的全幅圖景。他讓歷史栩栩如生,因為每句話都可信;也因為不是控訴,不是吶喊,沒有火氣,讀來更是感人肺腑。
  • 一百个人的十年

    作者:冯骥才

    二十世纪历史将以最沉重的笔墨,记载这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凡是这两大劫难的亲身经历者,都在努力忘却它,又无法忘却它。文学家与史学家有各自不同的记载方式:史学家偏重于灾难的史实;文学家偏重于受难者的心灵。本书作者试图以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显现那场旷古未闻的劫难的真相。 一百个普通中国人在“文革“中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显现那场劫难的真相。 作家冯骥才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披阅十载,将一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忆载入史册。
  • 暴風雨的記憶

    作者:北島,曹一凡,維一 主編

    編者按: 這裏收入的文章選自《暴風雨的記憶——一九六五至一九七零年的北京四中》一書,是曹一凡、維一和我共同編輯的,將由牛津大學出版社 (香港)出版繁體字版,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簡體字版。這是北京四中“老三屆”(即六六屆至六八屆初高中)學生關於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回憶文字的結集。 一九六六年六月“文革”爆發時,他們的年齡只有十三歲到二十歲之間,這場暴風雨不僅中斷了學業,並把他們全都卷了進去。在一所中學的小小舞臺上,展開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 可以說這是我們編的“七十年代”專輯的延伸,一直上溯到六十年代。我相信,通過一所中學的學生們不同視角的追憶與敍述,會進一步豐富那一特殊時期的歷史質感,使任何相關結論都顯得為時過早或過於草率。 北島 二零一一年元月十三日
  • 非常与正常

    作者:金大陆

    作者选取上海1966-1976年的人口状况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是为承担上海“文革”社会生活史的整体研究搭建了一个深远地看到许多社会情状的背景。
  • 思痛录

    作者:韦君宜

    本书是老共产党员韦君宜晚年的回忆录,是继巴金《真话集》之后又一本说真话的书。她在病榻上完成的这本书不是一般的痛定思痛,而是大彻大悟。韦君宜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她是那个时代中最有理想的激进青年,为了民族救亡,她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去了延安。半个世纪的风雨,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使她忍不住拿起笔,用知识分子的良知来记述她所经历的时代。她的回忆是真诚的,她的反思带给人新的视角,给人以新的启发和教益。
  • 遇罗克遗作与回忆

    作者:遇罗克,等

    1966年7月至9月,正当“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对联风行之际,25岁的北京徒工遇罗克,为了向社会公开其独立思考和向血统论发起挑战,伏案写下了著名的《出身论》等文章。30年岁月并没有封尘遇罗克思想的光华。 该书收集了现存遇罗克大部分遗作,重读其论著,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在温和的言词后对平等的竭诚追求。 遇罗克之所以能够“举世皆浊我独清”,与他被剥夺上大学机会,但仍在社会大学学习,并研读大量哲学、历史书籍有关。本书的回忆文章,再现了遇罗克在疯狂的年代中的觉醒之路、抗争之路。
  • 文革笑料集

    作者:橙实,山川,黄筱玲,仇掩,开政,韦尚逊

  • 大动乱的年代

    作者:王年一

    能够从灾难中总结吸取教训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大悲剧,是国家民族的一场大灾难。但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文化大革命”?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被诬陷致死? “接班人”林彪为什么要叛逃?煊赫一时的“四人帮”为什么变成了阶下囚?……本书都予以详尽研究解答。 该书理顺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混沌一团的历史线索:讲清了“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剖析了“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失误、弊端、错误;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形形色色的假、丑、恶现象;找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正确不能抗拒错误的原因;揭示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形成、发展、终结的历史必然。它对“文化大革命”作了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论述,并以“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教育后人,是一部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可读性很强的专著。
  • 追寻林昭

    作者:许觉民 编

    林昭死于“四人帮”暴力之下,她的死,是正义不灭的象征,是宣示一种思想力的高扬。她面临着种种选择,可以不死,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活下去的途径,可是她选择了死,为了真理,她抱着“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之志以赴死。她用死向后人投下了一句气贯长虹的誓言:“历史将宣告我无罪!”刀她用死向后人证明她是正确的。她用死使残害者用尽方法要她屈服的一切图谋伎俩归于泡影! 林昭有一股刚气,说准确一点,一副硬骨头。只要她认定的是对的,便从不回头,不论是她的亲属或好友向她陈说利害,哪怕说得唇敝舌焦,她毅然不为动,她只是义无反顾地咬定自己的观点之可更改。这不是别的,正是林昭最光辉的尊严处,人们纪念她,正是从哪里懂得了人的尊严的神圣准则。 林昭的案件是平反了,尽管不是说得那么彻底,但毕竟将她的冤情得以大白于天下。
  • 暴风雨的记忆

    作者:北岛,曹一凡,维一

    北京四中是名重全国的重点中学,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校史。这所学校的特殊不仅建立在其高超的教学质量上,通过本书还可以看到它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半叶更为独特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四中以拥有大批党政军高级干部子弟而闻名,由于他们家庭地位的特殊和特定时期社会对“革命后代”的期许以及“阶级斗争”理论的盛行,四中的学校风气和环境气氛也就大不同于其他中学。本书就是当年那个特殊中学的学生对“文革”山雨欲来之际和暴风雨高潮时期的翔实记述:关于“血统论”、《出身论》的争议,曾经是当时的一个重要争论的中心,而一些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如遇罗克和他的对立者的故事、“家庭问题研究小组”和《中学文革报》的内幕——却是第一次向公众披露;关于“破四旧”和抄家,“黑五类”和“红五类”在这个时候相见,其中的微妙,只有当事人才说得清楚;关于大串联,的确让参与者“经风雨、见世面”,过程之混乱、“革命形势”之匪夷所思,读读起来就像编造的小说,但那都是真的……正如北岛在序中所说,记忆往往具有模糊性、选择性及排他性。但是,“历史的真实”就存在于不同的记忆的重合错位与对立中。这些曾经在“文革”暴风雨中心经过的人,用这种方式,将暴风雨中的记忆留下,或许这是对那个疯狂时代的细节的补充,从而为重新认识那个时代,提供线索和史料。通过这本书,可以对那个年代有更为切近和深入的认知及理解。那是整整一代人终生难忘而又不堪回首的青春年代,事实上也是对衍生出《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的那个“六十年代”的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