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革
-
文革時期評朱熹(二冊全)
中國從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間爆發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中瘋狂的批評孔子和儒家的經典,到了文革時期,因為朱熹是孔子的繼承人,所以又對朱熹做幾近毀滅式的批判,批判朱熹的文獻流傳下來的有多少,大概有專書四冊,報紙文章九十多篇,本書編者為了讓這代人知道前一代人如何去批判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所以將這些文獻匯集成書。 全書收專著:《略評朱熹》、《批判朱熹文集》、《可惡的朱熹》、《朱熹的醜惡面目》四種。報刊文章九十餘篇,為了讓讀者閱讀方便,將這些文章分為:(一)評朱熹的理學;(二)評朱熹的著作;(三)評朱熹的行為;(四)評朱熹與陳亮;(五)評朱熹與林彪;(六)評朱熹的科學等六類。這些批判用語之惡毒可說史無前例,朱熹遭受如此惡毒之批評,是非對錯如何總應有個評判,要評判究需要有完備的文獻,這些文獻在臺灣的圖書館都不易見到,要還朱熹公道只能依靠此書。 -
清华文革亲历 : 史料实录 大事日志
清华文革亲历,ISBN:9789881789457,作者: -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fter the economic disaster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that claimed tens of millions of lives from 1958–1962, an aging Mao Zedong launched an ambitious scheme to shore up his reputation and eliminate those he viewed as a threat to his legacy. The stated goal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as to purge the country of bourgeois, capitalistic elements he claimed were threatening genuine communist ideology. Young students formed the Red Guards, vowing to defend the Chairman to the death, but soon rival factions started fighting each other in the streets with semiautomatic weapons in the name of revolutionary purity. As the country descended into chaos, the military intervened, turning China into a garrison state marked by bloody purges that crushed as many as one in fifty peopl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 People's History, 1962–1976 draws for the first time on hundreds of previously classified party documents, from secret police reports to unexpurgated versions of leadership speeches. Frank Dikötter uses this wealth of material to undermine the picture of complete conformity that is often supposed to have characterized the last years of the Mao era. After the army itself fell victim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rdinary people used the political chaos to resurrect the market and hollow out the party's ideology. In short, they buried Maoism. By showing how economic reform from below was an unintended consequence of a decade of violent purges and entrenched fea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asts China's most tumultuous era in a wholly new light. -
文革的政治與困境
本書特色: 1. 知名大陸文化研究學者錢理群專文推薦。 2. 亞洲學者對文革進行研究和闡釋,相較於中國學者發言(受政治限制)更為深入。 3. 以文革時期核心角色陳伯達為主要焦點,得以看出毛澤東與造反派的微妙關係。 4. 分析文革運動在不同時空軸線上更為複雜而相互關連的作用因素。 文化大革命的展開原是為了解決黨與社會主義體制所產生的矛盾問題,但其結果卻演變為對群眾運動進行敵對性的鎮壓。以「群眾自辦」為革命的方向、「造反有理」、「炮打司令部」為革命的口號,象徵著文化大革命是一個「造反」的時代,但這些造反的潮流卻不盡與毛澤東的意圖相同。 本書將焦點放在文革時期扮演核心角色的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身上,以及他與毛主席和造反派的關係。陳伯達做為毛澤東在理念上最親近的同志,但也被指為是造反派的幕後象徵;以陳伯達為象徵性人物,來探討「造反」運動的出現與消滅間所湧現的文革困境與癥結。 長期以來,關於中國文革的研究和闡釋,中國學者自身的發言,由於受到政治的限制(文革研究在中國大陸至今還是個禁區)是很不充分的,因此,占主導地位,最有影響的還是西方學者的聲音,以至於今天一些中國年輕人主要是依照西方闡釋模式來理解中國文革的。……現在,通過白承旭先生著作的中譯本,我們終於聽到了既在社會制度、歷史文化傳統上不同於中國,但又與中國同屬於發展中國家,並有著深厚的歷史與現實關聯的韓國學者的聲音,這可以說是期待已久。-錢理群.北京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 藉由對文化大革命的分析最終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思考:為什麼再怎麼憤怒、不滿、抗議,此時此地的人間不平還是繼續深化?正如同作者想跟南韓知識界說的,也是1867年的卡爾.馬克思要跟德國人說的:這裡說的,正是閣下的事!-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以理論性思考的深度及詳細的脈絡疏理,對文革提出了不同的思考角度,而描繪出在不同時空軸線上更為複雜而相互關連的作用因素,並提供進一步理解的重要切入角度。-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
那些小人物
记录了文革中一部爱与凄楚的成长史,一种对如烟往事的深情慰藉。 一部怀着爱与凄楚的成长史,一种对如烟往事的深情抚慰。作者记录下了少年时期的一段真实生活。在文革时期,在天津的一个小院子里,一些小人物的故事静静展开,我们又看到了那个时期典型的人物、场景和语言。是的,太平凡了,但随后一种熟悉的、交织着酸楚与温暖的感觉就会不期而至。岁月已远,可能我们遗忘的太多。这样一本关于回忆的书,对于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来说,它会拂动你情感中尘封已久的那一部分,打开你记忆的阀门。 -
青春的浩劫
十年浩劫 青春与梦想被毁灭的一代 -
守望记忆
本书和《回首黄土地》一书及同名电视连续剧是一脉相承的,风格一致。1997年,另工人出版社编辑王建勋提出搞一本北京知青延安插队的“老照片”。编者开始有了这个想法。同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走过青春·黑明百名知青报告摄影集》。这部摄影集中的照片是黑明拍摄的曾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的“现状”。因此,编者感到有必要再出一本影集,反映北京知青当年在延安插队的那一段生活。其目的主要在于以照片这种形式记载一段历史。 本书的内容包手序言、引言、编者的话希望在于民间文本、不是什么日子都记得住的、人不知道被命运放逐在那儿、庄户人就盼一点儿好吃穿、生存的挑战、给我们村的女生立一块碑、陕北管劳动叫“受苦”、麦脱粒用连枷“呱哒呱哒”地打、九月里九重阳 收呀收秋忙、夯歌没有固定的词、出门容易回家难、自食其力、道有艰难 颠沛者知、小小的乐趣 也值得纪念、能享受哀伤就看见了美、陕北对两种人特别尊敬、我们干过一些好事、这里的石碑静悄悄、北京来了支延干部、陕北——满红火过两次、一个乌托邦神话崩毁了、附录一延安地区插队的北京各中学生名录、附录二不仅仅是回首、附录三《回首黄土地》插曲、附录四电视连续剧《回首黄土地》剧照等内容。 -
逃亡
人在世间有了劫难,可以逃亡,哪怕逃到天涯海角;大自然遭遇了的劫难,可以逃亡到哪里去呢?境内容不下我们,那就取道查尔锡伯吧,到境外去!我们不可能再好下去了,你想想,我还有可能再回北京吗?我的户口已经注销了。你和一个人不人鬼不鬼的反革命分子一辈子生活在这大沙漠里,你受得了吗?这样对我是一各更痛苦的折磨……你……今天就……回去吧……你走吧……我求你了……这些整人的花样怎么和新疆的一个样?难道大家都在一个地方受过训练吗? 本书是一部知青逃亡者不讳其辱的逃亡史记。主人公因言获罪,从此受尽凌辱和酷刑,被脔割去爱情、英气、尊严、性灵和人的一切禀赋,活得像畜牲,终于不堪折磨,开始了逃亡生涯,从塔里木河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死亡之海”,从内蒙古武斗废墟到江南水乡、山林、曲曲折折,屡捕屡逃,阅尽森罗万象而又被极端圣化的阶段斗争闹剧,更阅尽凌架于一切蔚蓝之上的谎言。谁有人的企望,谁就沦为“罪人”。知青“罪人”们的“罪行”荒诞得一如神话:一言不慎,一次鞠躬,一个表态,一夜收听外国广播电台……皆会被劳教、囚禁、判刑、污辱、捆绑、吊打、批斗。批斗五花八门,有文斗,陪斗,武斗,窝里斗;有屈伏在地像畜牲一样任人骑着游斗;有满身披沥墨水、粘痰、唾沫的围斗;并且被勒令做出各种最丑恶的姿势。于是,知青中有了出卖告密者、摇尾争宠者、落井下石者、集体下跪请罪者,有了相扶相携者、苦胆忧天者。 -
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增订版)
本书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直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亲眼目睹了周恩来在那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是怎样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作斗争的。书中所写的都是作者的亲见亲闻,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材料和内情,并纠正了不少流传较广的不切实际的说法,确实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珍贵读物。从书中,读者会更真切地了解到周恩来坚定的原则性和过人的智慧、巧妙的斗争艺术以及丰富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
缄口日记
本书收入著名剧作家陈白尘“文革”前期(1966-1972)被打成“牛鬼蛇神”时写下的《牛棚日记》和“文革”后期(1974-1979)等待“摘帽”的漫长日子写下 的《听梯楼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一代知识分子在那个噩梦般的年代里,既被触及皮肉又被触及灵魂的所谓“脱胎换骨”的“改造”过程,和等待“解放”时“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焦虑无奈,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真实的毫无伪饰的历史记录。《牛棚日记》十年前出版时曾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一时间洛阳纸贵;《听梯楼日记》则是首次在大陆出版。今天重新整理出版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将有助于人们对那段已逝历史的了解。 -
1966的獒
触碰几个家族不愿提及的隐痛 掀开“文革”亲历者的心灵档案 直面一只藏獒与一个大时代的回忆 以刮骨疗伤般的勇气,如实记录在大环境下一个15岁孩子屈辱的感受 讲述夫妻仳离、父子反目、挚友背叛、同窗偷渡等带给亲历者难以抚平的创伤 -------------------------------------------------------------------------------- 夫妻仳离:恩爱的夫妻,在政治和生活的双重重压之下,只好劳燕分飞。虽然彼此牵挂,却是咫尺天涯。 父子反目:父亲曾经是自己的偶像,但是,在父亲成为阶级敌人的那一刹那,荣耀变成了屈辱:为什么我不是别人的儿子? 挚友背叛:和蔼的叔叔,刹那间变成了凶神恶煞。他不但出卖了朋友,更将被出卖的朋友踩在脚下,只为自己获得片刻的飞黄腾达。 偷渡逃港:在这座海边小城,偷渡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在香港遍地是黄金的诱惑下,即使是十四岁的少年也以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只为万分之一的偷渡成功的希望。 姐弟乱伦:不好的家庭出身迫使这户人家离群索居,在隐秘的小屋深处滋生出罪恶的姐弟乱伦之花。然而,他们却生下一对天使般美丽的儿女,而“天使”却以惨痛的青春死亡事件告别人间。 -------------------------------------------------------------------------------- 1966年,“文革”狂飙的突飞猛进,打破了一座沿海小城的平静。无论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的渔民,甚至是残障者,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斗争的漩涡。 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亚雷——这个十五岁的少年,不得不屈辱地面对父亲被批斗、母亲被强制学习的现实。为了寻找自由,他想到了偷渡,并且付诸实施。但由于走漏消息,偷渡计划失败,所幸在远方——一只藏獒的救助下,他顺利躲过公安局的追捕。但是,其他的偷渡者却没有亚雷这样的幸运,被抓获后,他们被游街、被判刑,完全丧失了自尊与自由。 尽管如此,在见证了一幕幕悲剧之后,亚雷仍然渴望和追求光明。为了离开小城,他选择自愿去海南——在他看来,这是他最好的机会,尽管当时的海南非常贫瘠。 在海南,亚雷经历和见证了一次次生离死别,那些惨痛的青春死亡事件,在亚雷心头刻下终生未愈的伤痕…… -
The Battle for China's Past
Review "A powerful mixture of political passion and original research, a brave polemic against the fashionable view on China. ... Aims a knockout blow at Jung Chang's recent book on Mao, which Bush and the conservatives rave-reviewed." Gregor Benton,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rdiff"This important book opens a much needed window onto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country's post-Mao direction. ... Highlights the renewal of popular support for socialism and the growing opposition to contemporary state policies."Martin Hart-Landsberg, Professor of Economics, Lewis & Clark College, Portland, Oregon Review "A powerful mixture of political passion and original research, a brave polemic against the fashionable view on China. ... Aims a knockout blow at Jung Chang's recent book on Mao, which Bush and the conservatives rave-reviewed." Gregor Benton,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rdiff"This important book opens a much needed window onto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country's post-Mao direction. ... Highlights the renewal of popular support for socialism and the growing opposition to contemporary state policies." --Martin Hart-Landsberg, Professor of Economics, Lewis & Clark College, Portland, Oregon "A powerful mixture of political passion and original research, a brave polemic against the fashionable view on China. ... aims a knockout blow at Jung Chang's recent book on Mao, which Bush and the conservatives rave-reviewed." --Gregor Benton,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rdiff "This important book opens a much needed window onto Chinese perceptions of the country's post-Mao direction. . . . highlights the renewal of popular support for socialism and the growing opposition to contemporary state policies."--Martin Hart-Landsberg, Professor of Economics, Lewis & Clark College, Portland, Oregon Product Description Mao and his policies have long been demonized in the West, with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onsidered a fundamental violation of human rights. As China embraces capitalism, the Mao era is being denigrated by the Chinese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elite. This book tackles the extremely negative depiction of China under Mao in recent publications and argues that most people in China, including the rural poor and the urban working class, actually benefited from Mao's policies. Under Mao there was a comprehensive welfare system for the urban poor and basic health and education provision in rural areas. These policies are being reversed in the current rush towards capitalism. Offering a critical analysis of mainstream accounts of the Mao era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is book sets the record straight, making a convincing argument for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Mao's policies on the well-being of the Chinese people. -
四人帮沉浮录
《"四人帮"沉浮录》对十年“文革”期间,中国政治舞台上最为活跃的党内阴谋团伙“四人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作者收集了大量历史材料,从四个人的底细开始,对他们的历史进行追踪回顾,讲述他们如何一步步积累政治资本,并一步步攫取政治权力,并结为帮派团伙,直至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在十年“文革”期间,这一阴谋团火为非作歹,打到一大批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卓越功勋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制造数不胜数的冤假错案;他们在权力斗争中不择手段、心狠手辣,与林彪团伙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为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他们挑起群众斗群众,制造天下大乱,不惜把中国大地变成血雨腥风的狂热海洋。他们利用江青是毛泽东夫人的特殊地位,在权力斗争中屡屡胜出。而历史的进程不可能以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四人帮"沉浮录》详尽讲述了“四人帮”从猖獗狂妄到沦为阶下囚徒的过程,史料详实。让读者在震惊之余,不能不随作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如何才能杜绝历史的悲剧。 -
永远的1977
任何特殊年份的“分量”,都是靠当事人(及后来者)不断的“回味” 与“反思”,才逐渐在历史书写中站住脚,并为后世所“体认”与“记忆 ”的。在这个意义上,77级大学生借入学30周年这一契机,追忆那个红红火火的大转折年代,完全可以理解。匆匆赶路者,无暇顾及路边的闲花野草;30年过去了,当初幸运地跨过高考门槛的年轻人,如今大都功成名就,确实是到了“讲故事”的时候了。更何况,这些故事还有个冠冕堂皇的 “总题目”,那就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行”。 对于如此“阳光灿烂的日子”之追忆,当然有其历史及审美的价值;但请记得,当年的报考人数为570万,跨过这道门槛的仅27万,录取率为 4.7%。也就是说,每一个“成功者”背后,都有20个落选者。你可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考不上大学不要紧,照样可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可这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痛——随着国家政策的急转弯,那些没能在随后几年中通过各种考试转换身份的老知青,很容易被甩出高速运行的“时代列车”,成为改革开放的“牺牲品”。对于他们来说,“1977”所代表的,很可能是“永远的痛”。 -
无罪流放
无罪流放:66位知识分子五·七干校告白,ISBN:9787801450234,作者:贺黎,杨健采写 -
沧桑十年
在60年代到70年代的东方大国——中国,曾经发生过一场伟大领袖叫做 “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文化大革命”。这场的确是“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是毛泽东主席亲自领导和发动的。没有人怀疑他老人家完全是出于“ 反修防修”的善良愿望和纯正动机,也没有人怀疑那些响应毛主席伟大号召起来造反的红卫兵是多么真诚和多么热情。但是把这一场革命放在公正无私的审判官——历史面前加以裁决,却已经有了结论。这就是中共中央于1981 年6月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这场所谓“革命”一开始,就把中国投入到一片混乱和荒诞之中,好像把中国一下拖回到最愚蠢、最荒唐、最野蛮、最黑暗的封建王朝时代里去了,一切法纪秩序和道德规范荡然无存,一切公认的是非标准完全颠倒,所有生产都几乎停顿下来,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几乎所有的曾经出生人死战斗过的忠诚的老革命,一夜之间,全被打成反革命,许多人被淹没在血泊之中,更多的人被抓被关,被批被斗,折磨得死去活来。多少革命元勋,封疆大吏,包括堂堂的国家主席和许多元帅,不明不白地死去。许多正直的人莫名其妙地被打成反革命,弄到死无葬身之地。而一些政治野心家和投机分子,却窃夺国家大权,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颐指气使,不可一世。一些跳梁小丑忽然加官晋爵,上蹿下跳,浑水摸鱼,胡作非为。多少悲剧、闹剧、笑剧一幕一幕地上演,几乎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身不由己地作了淋漓尽致的表演,每个人的灵魂都作了公开的展览。而这一切却都是以“文化大革命 ”的名义,在伟大领袖的亲自导演下上演的。这场悲剧直到他老人家撒手回天,“四人帮”被揪出来后,才落下了帷幕。 本书正是一个亲身经受那场“大革命”洗礼的老干部所写的实录,真实、公正、平允、客观地写下了当年他的所见、所受、所闻、所感,旨在给后世子孙留一点极可贵的、千金万金难买的教训,杜绝这样的悲剧的再发生。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