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革
-
班主任
《字里行间文库008:班主任》收录了刘心武两部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班主任》和一部中篇小说《立体交叉桥》。其中《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小说触及了中国长期以来被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异化的人性,唤醒了人们内心压抑已久的情感,成为当时文学思想解放的一次重要尝试。一般认为,这篇小说划分了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界限,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当年不识愁滋味
《当年不识愁滋味:一个人与一代人的童年轶事》是作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记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经历,诸如挖防空洞、吃忆苦饭、参加游行、撒传单,以及儿时玩过的各种游戏,以一个懵懂少年的经历与体验,为那个特殊的年代留下了宝贵的记忆。文字质朴、清新,娓娓道来,趣味盎然。 -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内容简介:七户大杂院,四月十六日的《北京日报》,批判“三家村”,站毛主席一边,人民群众,人变“鬼”,红五类、红袖标、红卫兵,大黄楼批斗,批斗父亲,三十元钱,美丽的囚徒,卧轨,进京火车,到了北京,见到毛主席,离开四川,张珊和姚舞,我回家了,家非家,“炮轰派”灭亡。 -
在忠字旗下跳舞
历史已经无法把撕下的哪些页还给我了!“文革”已像一个逝去的充满眼泪、恐怖、冤案的悲惨故事,有拂之不去的悲凉!我欣慰自己能活着记述这场红色大疯狂的经历,它也许仅仅只能作为一部粗野的野史留存人间,但它是真实的。 -
平民历史
《平民历史》的内容简介:发生在60-70年代动荡无序的中国。文中作者基本都是亲历“故事”的主角。这些发生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平民“小故事”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点点滴滴汇成了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大历史”。 如果你曾经历过文革时期的暴风骤雨,如果你曾度过苦乐交融的知青岁月,如果你曾是77年艰难而又幸运的大学生,那么,40年前在时代磨难中经历过的一切苦乐与血泪,你一定依然难忘。今天,青春已逝,往事蒙尘,但真正的历史是不容忘却的。本书试图给你的记忆一条清晰的线索,以个人“心灵史”的视角,呈现给你平民心中最深切的记忆:见证时代,见证生命,见证灵魂,见证人性…… 世上的历史有千万种,真正的历史却早已失传,那就是平民百姓的心灵史。 -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本书是第一部中国作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闻写成的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小说。 -
芙蓉镇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芙蓉镇》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主要讲述了,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1964年春她用积攒的钱盖了一座楼屋,落成时正值“四清”开始,就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黎娃娃自杀,黎满庚撤职,谷燕山被停职反省。接着“文革”开始,胡玉音更饱受屈辱,绝望中她得到外表自轻自践而内心纯洁正直的“右派”秦书田的同情,两人结为“黑鬼夫妻”,秦书田因此被判劳改,胡玉音管制劳动。冬天一个夜晚,胡玉音分娩难产,谷燕山截车送她到医院,剖腹产了个胖小子。三中全会后,胡玉音摘掉了“富农”帽子,秦书田摘掉了“右派”和“坏分子”帽子回到了芙蓉镇,黎满庾恢复了职务,谷燕山当了镇长,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而李国香摇身一变,又控诉极左路线把她“打成”了破鞋,并与省里一位中年丧妻的负责干部结了婚。王秋赦发了疯,每天在街上游荡,凄凉地喊着“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成为一个可悲可叹的时代的尾音。 -
1966-1976的地下文学
文学——社会思潮的风向标。“文革”十年,文艺界一片萧杀。但是在地表的高压和萧杀下,却生发和涌动着激情澎湃的思想岩浆。包括红卫兵文艺、新诗歌运动、知情歌曲、知青文学、手抄本、民间口头文学等,在城市的街道上,在农村的谷场上,甚至是干校和监狱里,到处都有地下文学的声音。本书对“文革”十年的地下文学进行全面的梳理,原汁原味地呈现大动乱年月的民间文学思潮。 -
胡风三十万言书
《报告》共分四部分:一、几年来的经过简况;二、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三、事实举例和关于党性;四、作为参考的建议。前面附有给党中央毛、刘、周等领导同志的信。共约28万字。相传成习,以“三十万言书”称之,这也是本书命名的来由。 该《报告》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文艺思想和主张,是研究胡风的重要资料。 -
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
京西宾馆原定20天的会议何以延长到36天华国锋定框框,原定的三个议题何以被突破“只进不出”,人事调整,陈云进常委“宜粗不宜细”,指名道姓批评汪东兴华国锋作检讨,真理与“凡是”的正面交锋胡耀邦四次发言,极言“党内有党,法外有法”小平的手稿被“发现”,揭示转折时期的最大谜底二胡“胡耀邦、胡乔木”之争,农业文件的藏头藏尾 话,主张同西方打交道。二胡(胡耀邦与胡乔木)在农业问题上的争论。 第一节 分组讨论 第二节 关于着重点转移问题的讨论 附记:评胡乔木《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一些提法问题》 第三节 第二次大会: 纪登奎对农业文件的说明 第四节 关于农业问题的议题 第五节 关于1979—1980年国民经济计划这个议题 第六节 关于国务院务虚会这个议题 第四章 对原定议题的重要突破 陈云提出“六点问题”,原定议题取得重大突破。叶剑英说有些人前怕狼后怕虎,就是不怕中国人民不答应贫穷落后的现状。北京市委为天安门事件平反,新华社长曾涛“胆大包天”,率先发快讯;华国锋在大会作表态发言使会议讨论更加深入。 第一节 陈云提出解决冤假错案问题 第二节 争取为天安门事件彻底平反 第三节 北京市委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真相 附;《胡绩伟对此文的一点补充》 第四节 一件会外发生反映到会内的事情 第五节 华国锋在11月25日大会上的表态 第六节 应该对天安门事件进一步作科学分析 附记:确认天安门广场事件是伟大的革命事件 第五章 正面较量,点名批评汪东兴 吴德作检讨发言,康生问题成为发言“热点”。江一真指名道姓,第一个批评汪东兴。《会议简报》对激烈的语言未加修饰照登不误,“两个凡是”再次受到指责。因为是党的高级会议,各方面的问题都揭露得很彻底,而不再是藏头露尾、模棱两可。 第一节 指名道姓批评汪东兴 第二节 汪东兴与“两个凡是” 第三节 吴德的检讨发言 第四节 康生问题 第六章 真理标准问题的交锋 端正思想路线的大辩论从一个哲学常识开始,小平说,“常识不应该成为问题”,《红旗》“不卷入本身可能是卷入”。真理标准讨论与“两个凡是”的短兵相接。中央政治局委员也是这场讨论的积极参加者;三位秀才的三次联合发言。 第一节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我与杨西光、王惠德的三次联合发言 第三节 一场端正思想路线的哲学辩论 第七章 胡耀邦在中央工作会议上 作为西北组的主要召集人,胡耀邦几次“请假”,那是他承担了会议的组织工作、中央常委和各组之间的联络工作。邓小平、叶剑英的闭幕讲话,他也参加了起草。那段时间,作者(于光远)与耀邦有四次长谈。耀邦在西北组的四次发言更是语出惊人,眼界不凡。 第一节 热烈的西北组 第二节 胡耀邦与中央工作会议 第三节 胡耀邦在西北组的四次发言 附记:我与胡耀邦的一段交往 第八章 人事与机构调整 人事和机构问题是会议的“敏感区”,本着“只进不出”的精神,与会者提议陈云进入中央政治局的发言最普遍。汪东兴兼职过多的问题也相继提出,西北组的“十二点建议”,其中有七八条是针对他的。胡耀邦顶着巨大压力,就中央专案组问题,极言“党内有党,法外有法”。 第一节 中央人事问题 第二节 中央专案组等几个机构的问题 第三节 西北组的《十二点建议》和其他组类似的建议 第九章 邓小平和“宣言书”的起草 小平无疑是会议的核心和灵魂,他在同外国记者的谈话中肯定毛泽东的功绩,遏制并纠正了错误的倾向,对“文革”等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小平还为此专门找许世友等九人谈“过关”问题、大局问题。《主题报告》手稿的发现。以及小平与作者就讲话起草的四次谈话均属首次发表。邓小平在党内的领袖地位实际确立于此时。 第一节 邓小平和外国人的两次谈话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闭幕讲话起草的几次谈话 第三节 关于邓小平在闭幕会上的讲话 附:韩钢《一份邓小平珍贵手稿的发现》 第十章 叶剑英再著功勋 第十一章 闭幕与散会 第十二章 命运之门向中国打开 第十三章 举行三中全会的那五天 再版序言 -
季羡林随想录
《季羡林·随想录(10):牛棚杂忆》内容简介:我痛恨自己在政治上形同一条蠢驴,对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一场残暴、混乱、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蒙羞忍耻,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推向绝境、空前、绝后,至今还没人能给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的悲剧,有不少人早就认识了它的实质,我却是在“四人帮”垮台以后脑筋才开了窍。我实在感到羞耻。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播弄成知识分子。 -
晦侬往事
处于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无不经受严重的考验。周素子也不例外。她才华横溢,却被打成“人民的敌人”饱尝辛酸。在这本书中,没有恶毒的诅咒,也没有过度渲染的痛苦,她用带着体温的笔触连缀起生命的片段,还原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对于历史的荒谬和残酷,她没有选择回避,但更多的是赞誉穿透黑暗的人性之光。你会看到,饱尝世变,看尽冷暖之后,她仍然如此高贵。 -
烙印
《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内容简介: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一个后来被称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庞大的群体,至1980年代消失。三十年问,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尤其在“文革”时期,这个群体中的成员唯因家庭出身关系,在政治上遭受不公正对待,甚至备受歧视,在读书、就业、迁升、调动、参军、婚姻等人生重大问题上璋碍重重,历尽坎坷。 《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特约来自全国的二十余位作者,其中有“钦犯”子女,有一般“狗崽子”,有文化人,有半文盲,他们分别忆述各不相同的身世故事,表达了对抗遗忘的集体意志,和社会变革的共同渴望。 这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关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专书。《烙印:"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集体记忆》提供的私人生活史,是共和国历史的组成部分;除了历史学,对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社会心理学,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探索集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本书是《随想录》第2集。 -
理性与疯狂
作者博士论文Failure of Charisma: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Wuhan 的中文缩写本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