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革
-
流逝
這本集子所收的兩個中篇<流逝>與<「文革」軼事>,情節極其簡潔,簡潔到其實以短篇的篇幅就可以呈現。但是王安憶卻以中長篇的篇幅來敘述故事內容,多的便是對物質瑣事外在世界以及人物角色內心世界的細節描寫,千言萬語,綿綿不盡。小說中那細膩的、似乎永不止息的綿長敘述正是王安憶小說的特色與其引人入勝之處。在<流逝>中,女主角端麗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擔負照顧全家大小的重任,每日在窘迫的景況中張羅衣食,辛苦工作,處理各種棘手事務。雖然端麗也曾暗自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力強一點」,好讓她依賴,但是她終究由一個小鳥依人的富嬌女磨鍊成獨立幹練的家庭主婦。經過十年的苦難後,端麗夫家的抄家物資與房舍得到歸還,生活回復到文革前的情景。從工作的壓力中解放出來,端麗雖然感到安慰,卻也深自悲哀。她的日子在逛街、舞會的揮霍中變得無聊煩悶。她時常回想:「當時自己是多麼能幹,多麼有力量。那個能幹的女人這會兒到哪兒去了呢?而且,究竟那個能幹的女人是不是自己呢?她恍恍惚惚的,心裡充滿了一種迷失的感覺。」時代造就端麗,但卻無法接納她的女性自覺。在歷史的洪流中,端麗期盼文革苦難十年的成長經驗「不會白白地流逝」,究竟只是一個中年女性謙卑的願望。 <「文革」軼事>以「文革」為篇名,說的卻是城市的故事。政治的文革只是做為一個引子,引出張家兒女彼此之間的恩怨情仇,以及他/她們與上海這城市合而又離的糾纏關係。在小說一開始,資產階級出身的女主角張思葉因文革而「受盡損失」,工人階級出身的男主角趙志國也處在「沒有位置」的虛空狀態。當趙志國跟隨張思葉從「後門」走進張家,他驚訝地發現張家房子是上海城市的縮影,他「走進張家這房子可說是他首次親身體驗這城市的繁榮景象」。住進張家後,趙志國憑著英俊瀟灑的外表、能說善道的口才與他對上海都會生活菁華的領會,「得到」張家全家人的喜愛與倚重,成為張家的主角。而小說的結尾則呼應開端的「損失/得到」辯證,來呈現上海人與城市的合離關係。當初趙志國在張家占有一席之地,是藉著張家在亂世紀律鬆懈的方便。張家父親在隔離審查回來後,重整紀律,規畫分房。趙志國與張思葉覺得受了委屈,決定去杭州,離開上海,他/她們了解到:「這個家不能待了,上海也不能待了……這本就是一個受損失的時代,假如得到什麼,結果就是加倍地失去」。 作者簡介 王安憶 1954年3月生於南京。1955年遷居上海。 1985年調入上海作協分會任專業作家。 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米尼》、《上種紅菱下種藕》、《富萍》、《妹頭》、《長恨歌》、《紀實與虛構》、《流水十三章》、《黃河故道人》、《69屆初中生》等;中短篇小說集《閣樓》、《海上繁華夢》、《剃度》、《我愛比爾》、《尾聲》、《流逝》、《雨,沙沙沙》等;散文集《我讀我看》、《尋找上海》、《母女漫遊美利堅》、《蒲公英》等;演講集《小說家的13堂課》等。作品曾多次獲中國大陸各大重要文學獎,為當代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 -
1957年的夏季
朱正不以曾沦为失败者而自馁,由春及秋、日夜相继。孜孜矻矻,数易其稿;广搜博览,严格依据已经公开发表的资料,事事有来历,句句有出处,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让历史得以本来面目出现。这是真正史家的风格,学者的态度。 -
提前怀旧
怀旧通常让人感到温馨,若想一味的温情起来得有个前提,即是让过去与现在彻底隔绝,不生关系,取消了现实感,“怀旧”才有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乌托邦”。 本书之怀旧稍有不同,在作者看来过去和现在无法分离,从现在也分明可以张见种种“过去”的影子。故尔,其怀旧中故不乏温馨的记忆,更多的则是以当年视角与今日眼光重叠交错,给那个已经过去了的年代留一印记。其所追忆者,都是身边琐事,纵或关涉伟人辞世、林彪坠机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所及也都是细枝末节,只是回过头来想想,日常琐细,居然也满是“革命”的印记。而作为大多数文章背景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今视昨,读来固然有“追忆逝水年华”的一面,另一面则是荒诞的喜剧性。 -
再见冬妮娅
《再见冬妮娅》是以同名长文为主的随笔集,也有忆及少年往事,青年轶趣诸多。“冬妮娅”这个名字或是一代人的心结,70年代里那样的一场爱情——懵懂、试探、感动、挫折、离别、重逢…… 在这本书中,毛喻原记录了人生存在的瞬间,既有时代社会的特征,又有人性的纯粹。他的故事唤回了我们关于那个年代的青春、爱情、时代、心灵的记忆,也因此成为一部超越时代的心灵史。 《再见冬妮娅》,那一代人关于七八十年代的青春和爱情的回忆。野夫、余世存联袂推荐《再见冬妮娅》。2003年当代汉语贡献奖得主、野夫笔下的“散材”毛喻原最新作品。 他与“冬妮娅”的故事,缠绵悱恻,却又那么单纯干净。最深情的密约,也突不破那个年代特有的胆怯和坚守。酷似少年保尔的他,最终失散于误会的他们,都只是在禁锢的青春中领略了爱与美的怅然,今日重读,依旧疼惜。 ——野夫 -
干校六记
干校,本来是对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培训的地方,但在“文革”中,却赋予了它新的定语——“五七”,新的含义——对上述人员中的大多数进行“劳改”。杨绛先生在这里讲述了从要去干校直到回京一些事情和个人的心情、感受。本书1981年7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尤其受有干校经历的人喜欢,堪称“干校”文学中之经典。今天、今后,人们要感性地了解那段渐去渐远的历史,本书同样堪为经典。 -
Red-Color News Soldier
红色的塑胶封面套,就像红皮书一样的感觉。 和它的内容非常相符: 里面的几百张照片都是那个红色时期(文化大革命)的作品。 前言是robert pledge写的, 连介绍文字都是Jonathan Spence执笔。 作者本人的生活照片和叙述 是这本企图真实叙述并留下历史的书的最好注脚。 另:图片上的红色底就是塑胶封套, 盖了个圆白戳的照片是在其外面的一张纸, 算是书皮吧。 这张纸拿掉后就是一片红色的塑胶封面了, 感觉更好更正。 -
牛棚雜憶
這一本小書是用血換來的,是和票g成的。能夠活著把它寫出來,是我畢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願它帶著我的祝福走向人間。它帶去的不是仇恨的報復,而是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照見惡和善,醜和美,照見絕望和希望。 目錄 自序 一 緣起 二 從社教運動談起 三 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 四 對號入座 五 快活半年 六 自己跳出來 七 抄家 八 在自絕於人民的邊緣上 九 千鈞一髮 十 勞改的初級階段 十一 大批鬥 十二 太平莊 十三 自己親手搭起牛棚 十四 牛棚生活(一) 十五 牛棚生活(二) 十六 牛棚生活(三) 十七 牛棚轉移 十八 半解放 十九 完全解放 二十 餘思或反思 二一 後記 附錄 我的心是一面鏡子 一個老知識份子的心聲 季羨林自傳 季羨林年譜 -
病相报告
《病相报告》: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系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相继涌现出一批生活积累丰厚、艺术准备充足、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和水平。这些作家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和影响力,不断地推出新作,超越自己。丛书遴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成就突出、风格鲜明、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全面的梳理、归纳和择取;每位作家的作品为一系列,各系列卷数不等,每卷以其中某篇作品的标题(长篇作品以书名)命名。这是一项规模较大的出版计划,我们将每年推出三至五位作家的作品系列,在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 -
腥风血雨
本书是陈冲的系列长篇『后浪』的第一部,也是一部全面、真实记录“文化大革命”武斗大事件内幕的长篇力作 。文学视界宇慧站长评语:『这是一部鲜为人知却十分优秀的长篇小说,以文革中群众组织派系斗争为主线,讲述关于人与人性的故事』。然而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后浪』只出了第一部,后面就无下文了。 -
沧桑看云(上下卷)
《沧桑看云不应忘记的人和事》(上下册)作者李辉的写作坚韧沉实、端庄耐心,他的文字,不求绚丽的文采或尖锐的发现,而是以一种责任和诚意,为历史留存记忆,为记忆补上血肉和肌理。他在史料上辨明真实,在人物中寻求对话。他和一系列著作,作为文化史研究的生动个案。为理解20世纪的中国增加了丰富的注释。他在历史的缝隙里忠直地解析人心和政治的风云。 -
绿色尸体
《绿色尸体》故事中一九六五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夜里,号称我国“三大火炉”之一的武汉三镇,仍余热未消。站在雄伟壮观的武汉长江大桥上,扑面而来的江风清爽凉快,十分惬意。将近子夜,喧闹了一天的城市渐渐进入梦乡,天上的点点繁星与江上的点点灯火也慢慢被雾气笼罩。可有谁能想到,在这安详的夜晚,暗流正在涌动,危险正在逼近! 守桥部队排长李炎今夜也不知何故,眼皮跳个不停,翻来覆去睡不着,就干脆起来上桥查哨,一面看着夜景,一面想着心事。 李炎当兵六年了,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机关干部,生活优越,受过良好教育。高中毕业时,他没有听从父母考大学的安排,壮怀激烈,投笔从戎。但他所在的部队好像并不怎么器重他这位满腹经纶的城市少爷兵,前两年他喂过猪,烧过饭,种过菜,反正什么差使苦就叫他干什么。他虽感到委屈,可也咬牙熬过来了,不是古圣贤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他终于通过考验,脱颖而出,被选送到军校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军官。 但世间事总是有得也有失。…… -
White Tiger
It all began with a dream. A young woman saw a white tiger leap into her lap. It was both auspicious and unlucky—her son, the fortune-teller said, would grow up with no brothers, and his father's health would be endangered by his birth. That son, however, would have a distinguished career, after going through many misfortunes and dangers. The dream was prophetic. The child was his mother's only male child and his father died of illness when the boy was only five. He grew up during the wartime and period of political turmoil in China, passing through many troubles, and he has had a very distinguished career. He is Yang Xianyi, renowned scholar,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This delightful memoir of Yang Xianyi gives a candid and entertaining account of himself as a lighthearted and mischievous young man who immersed himself in the learning of European culture, ancient and modern, when he studied at Oxford in the 1930s. But it is also the illuminating self-portrait of a deeply patriotic intellectual living in a China under the throes of change, giving rare insight into the survival of a courageous, witty and principled individual during the harsh century of Chinese liberation. -
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
《那个夏天你干了什么(修订版)》是著名作家柯云路新近创作的第五部以“文革”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即将改编成影视作品。 该书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时,荆山岛工读学校随同整个社会一同失去秩序。几个校领导都被揪回大陆,不知去向。周汉臣来到岛上,据说很独裁地建立了荆山岛工读学校的秩序。而随后不久,他被工读学校的学生打倒。罪名是反革命流氓。控诉他对全校近二百名学生中的大多数女生都有流氓行为。最后他被乱石砸死,就地掩埋。 他的葬身地由乱石堆起了一个几丈高的坟堆。 十年后,无秩序的历史过去了,有人议及为周汉臣平反昭雪。但调查组找到当时工读学校的男女学生了解情况,所言皆多暧昧。许多陈述相互矛盾,事实始终不得彻底澄清。 -
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
本书收录叶圣陶叶至善父子1969-1972年京城和干校两地的通信近500封。 叶圣陶是解放后国家出版总署第一任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叶至善是中国少儿出版社第一任社长。 1969年,叶至善随团中央下河南潢川干校,父子俩天各一方、人各一地,信来信往,便有了近70万字的书信。 书稿第一封信起自1969年5月2日,是父亲叶圣陶写给儿子叶至善的;最后一封信是1972年12月21日叶至善写回家的,不久他就结束干校的生活回家了。前后历经3年又8个月。 这是一部纯粹意义的《家书》,当时全无意于发表或让别人阅读,也正因为如此,《家书》就更加地具有了亲历亲闻亲见的历史见证的价值,给我们留下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史料。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