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教育社会学

  • 美国高等教育史

    作者:[美]罗杰·盖格(Roger L. Geiger)

    ★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 一部深入、完整、权威且内容翔实的美国高等教育起源和发展史

    ★ 荣获2015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高等教育分部杰出出版物奖

    ★“美国学院和大学的百科全书般的历史……充分研究后的重磅巨著。”

    《美国高等教育史》完整地讲述了从1636年哈佛学院创建,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作为关于这一主题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权威性历史著作,本书追溯了文化不断变化的影响力、新就业机会的出现以及知识的不断进步如何塑造了美国的学院和大学。

    盖格教授是当今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权威历史学家,他在书中生动地描述了殖民地学院如何发展出统一又多样化的教育传统,既能承受革命时期的社会动荡,又能经受第二次大觉醒运动的传教热情。他展示了在南北战争之前的几年中,不同地区的大学教育存在哪些显著差异,以及之后的赠地运动、学术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校园生活的转变如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彻底的变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标准的美国大学已经形成,这为其战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高等教育史》论述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细节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它被视为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 寒门子弟上大学

    作者:[美]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

    这是一部贴着写,却能飞起来的书,让人深思,也让人看到希望。——黄灯

    亚马逊网站4.7星好评 | 李中清、刘擎、黄灯联袂推荐

    2020年度美国社会学协会“皮埃尔·布迪厄最佳图书奖”

    《我们的孩子》《娇惯的心灵》姊妹篇。被大学录取仅是一个开始,在精英大学里做一名穷学生,融入更加困难。他们的格格不入,值得所有人关注。

    --------------------

    在美国的精英大学里,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凭借超常的努力,冲出破败、暴力、无序又匮乏的“废弃”故土和社区中学,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无关性别、肤色和地域,因为出身穷苦,这些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寒门子弟。

    通过在美国一所著名大学连续三年的田野调查,覆盖上百位本科生、数百小时的面对面访谈,本书作者发现,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踏入大学校园只是一个开始,被录取并不代表能够融入。在寒门子弟占少数的精英大学,政策和环境把穷学生一步步推向边缘,阶级和文化的差异驱动着不平等的再生产,显示出无所不在的影响力。

    本书所记录的,便是美国大学的真实生活样态:在有钱人的校园里做一名穷学生,他们的挣扎、焦虑、彷徨和挫败,实乃一部寒门子弟的悲歌。

  • 学校社会学

    作者:玛丽・杜里-柏拉,阿涅斯・冯・让丹

    本书是当代教育理论译丛中的一册,全书共分二部分十章,主要就社会中的学校及背景、行动者与实践这两大方面展开探讨。 本书内容全面,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价值,可供广大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及教育工作者阅读。
  • Schoolteacher

    作者:Dan C. Lortie

    Upon its initial publication, many reviewers dubbed Dan C. Lortie's Schoolteacher the best social portrait of the profession since Willard Waller's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This new printing of Lortie's classic - including a new preface bringing the author's observations up to date - is an essential view into the world and culture of a vitally important profession.
  • 階級、符碼與控制

    作者:巴索.伯恩斯坦

  • 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

    作者:余秀兰

    我国的城乡差异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现实的问题,而且随着近些年来的社会发展,这一问题已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本书主要是运用当代西方冲突论学者常用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从城乡教育差异角度,考察我国普通教育中的文化再生产现象,质疑了我们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想当然”的常识或假设,并力图把社会不平等、城乡二元结构等宏观问题与课程、教学、评估等微观过程结合起来,建立教育过程与社会不平等的结构联系。 全书大致分五大部分,引论与第一章是全书的铺垫,介绍研究的选题、主题、框架、研究方法,以及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第二章论述家庭文化资本的城乡差异,是讨论的起点;第三、四、五章是全文的重点,分析教育政策、教育内容、评价标准中的文化倾向,从不同侧面考察我国教育中文化再生产现象;第六章论证文化再生产的结果:社会再生产;第七章为结论及相关思考。
  • 教育社会学

    作者: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在历史考察与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德育改革和公民教育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可能性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教育社会学》首先对公民、公民教育、德育等概念予以澄清,然后论述了社会变迁与公民教育的互动关系,并对我国德育与公民教育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全面阐发,最后借鉴国外公民教育思潮与实践经验,对我国公民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进行了建构尝试。 《教育社会学》有关我国公民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推动我国德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促进培养合格公民提供了有益参考。
  • 学校生活社会学

    作者:刘云杉

    《学校生活社会学》内容简介:我们怀着兴奋、不安与期盼的心情,把这套《教育社会学》丛书奉献给新世纪的读者。 我们确实很兴奋! 我们的兴奋不为别的,就为我们自己多少也为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一点努力。如同我国许多社会科学学科一样,我国的教育社会学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我国的教育社会学起步并不算太晚。早在1922年,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陶孟和先生就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的著作《社会与教育》;在其后至1949年的27年间,诸多学者或翻译、或著述、或开课,都为创建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战火频仍、国破民乱的社会状况虽可催发出一些揭露与呐喊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能刺激某些人文学科的发展,却难以在总体上为社会学科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这一时期的我国教育社会学既未能像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初创时期那样,完成在制度上确立独立学科地位的全部过程,也未能对教育社会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与我国教育中的诸多社会学问题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至于1949年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不仅未能得到发展,甚至连生存权利也被彻底剥夺,教学与研究完全中断——整整30年呵。要知道,这30年可是西方教育社会学群雄四起、迅速发展的30年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们便不得不进行教育社会学发展史上迄今闻所未闻的所谓“学科重建”。由于专业人员的匮乏、研究经费的短缺以及学术精神的萎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常常感到这一学科重建工作的举步维艰…… 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基本上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尽管这一重建工作存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但我们的研究队伍、尤其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中青年研究队伍毕竟在逐渐壮大,我们的研究领域毕竟在逐渐扩展,我们的研究水平也毕竟在逐渐提高。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终于从初始时的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为主、分支领域性研究为辅的状况,逐步转变为后来的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与分支领域性研究并重的局面;直到发展为现今的以分支领域性研究为主、学科概论性研究为辅的格局。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学者中终于有一批人能对教育社会学的特定分支领域进行专门的、较为深入的系列化研究,并撰写出专著。
  • 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作者:

    《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修订版)》的范围上溯西方教育社会学奠基者之一涂尔干的力作,下至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教育社会学的代表作,时间跨度约为80年。入选篇目已从经典扩及重要文献,其作者是在这一学科内知名度较高的东西方7个国家的学者、涵盖的问题,既有宏观层面的又有微观层面的,例如教育的功能,教育机会平等,大学的“异常”大众化,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课程社会学,教学社会学等;此外,还涉及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读者由此可以“原汁原味地”了解一些国外教育社会学理论,从而使自己的研读更具有上述功能。
  • 村落中的“国家”

    作者:李书磊

    邓小平的伟大改革,把中国带入了有史以来最为刻也最为广泛的变革时期。在这场变革中,中国社会的一切领域,无一例外,都在经历着空前的巨变!经过20年的无畏探索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在经济领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蓝图已经十分明确,剩下的仅仅是如何尽快地使这一蓝图成为现实的问题,或者说是时间问题;在政治领域,尽管改革依旧任重道远,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改革方向也已经确定;只有在社会领域之中,改革的方向和蓝图都还十分模糊。然而人类的实践一再表明,没有一个健全的社会领域的支持,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无法有效进行。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如果没有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那么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都将受到影响。也就是说,社会领域的变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整体改革事业的关键因素。 现代社会的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它们分别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所谓“第三部门”就是非营利组织的集合。由于社会领域的状态主要取决于第三部门的状态,所以说有效的市场体制和民主政治离不开发达的第三部门的支持,而研究第三部门的发展并通过这种研究推动第三部门的发展,已经成为今日中国面对的最紧迫的“时代任务”之一。 我们组织这项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增加几部有关第三部门研究的出版物,更为重要的是,要为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积聚队伍、积累成果、涵养资源,为中国第三部门研究领域的开拓和长期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对于中国的学术界来说,作为理论研究的对象,“第三部门”还是一个极为陌生的领域。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吸引了一批国内第一流的学者投身这一领域的研究,其中一些学者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对于中国青基会来说,资助和组织高水平的、超前性的学术研究活动,既是一项重要的组织职能,也是一个长期的组织目标。今后,本着对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负责的原则,中国青基会还将继续支持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研究活动,继续资助建设性的国际交流活动。
  • 科场现形记

    作者:郑也夫

    ※罗辑思维罗振宇力荐《吾国教育病理》的姊妹篇,呈现中国教育的种种怪象 ※北京大学教授、知名社会学者郑也夫愤懑之作,针砭时弊、痛快淋漓,为中国教育敲一记警钟! ※陈丹青 李公明 刘苏里 雷 颐 熊丙奇 杨东平 易中天 联合推荐! 郑也夫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指导选修该课的学生撰写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科场现形记》正是选其中优秀者编辑而成。学生们以自己敏感的触角伸向教育领域中我们能想到的所有方面,呈现出我们想象不到的事实——奥林匹克竞赛班的记忆、高考加分门、高考移民自述、北京示范高中的借读生、复读班、高中招生大战、逃离重点班、一所中学教改中的导师制、寄宿教师家庭、乡村学校迎检过程、北大自主招生、高中生早恋、为奥数殉葬的北大人、台湾高校与北京大学对比、留学中介机构等等,林林总总,呈现出当前中国教育的种种怪相。
  • 继承人

    作者:(法)布尔迪约等

    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ISBN:9787100034883,作者:(法)P.布尔迪约(Pierre Bourdieu),(法)J.-C.帕斯隆(Jean-Claude Passeron)著;邢克超译
  • 教育社会学

    作者:谭光鼎,王丽云

    关于教育社会学理论之介绍多散见于专书篇章或论文中,周延性与统整性较为不足,相关介绍亦多以学派或大套理论为主,对于教育启示部分的讨论常有限,使得想一窥教育社会学理论殿堂之奥的学子或难以掌握理论全貌。《人物与思想》乃是台湾教育社会学学者们集结努力的成果,以人物为轴,使读者能对教育社会学理论渊源与架构有完整概览。全书共涵盖当代18位重要教育社会学思想家,远溯自早期的K.Marx、E.Durkheim、M.Weber,乃至当代学者如M.W.Apple、T.S.Popkewitz等人。在理论派别上,亦包括各主要学派之代表人物,如现象学A.Schutz、结构主义的M.Foucault、戏剧论的E.Goffman等,几近完备。《人物与思想》各章内容均包括四部分:生平与重要著述简介、社会学思想背景与主要理论内容、对教育社会学理论与研究之贡献或启示、综合评述与结论。对教育社会学理论提供生动、周详、深入、更贴近教育脉动的介绍,引领读者亲炙重要教育社会学理论家之“笔”、“书”、“胆”。对于想深入理解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教育工作者,《人物与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再生产

    作者:(法)布尔迪约等

    《再生产》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讲述了关于教育行动的双重专断性、关于教育权威、关于教育工作和系统,文化资本与教育交流等方面内容。
  • 教育社会学手册

    作者:莫琳·T·哈里楠 编

    本《手册》汇集了近年来教育研究的优秀成果。其中的理论框架、概念分析模型以及严格的统计分析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教育的理论、经验研究及选材指明了方向。 《手册》可谓是当代教育社会学家执着奉献的一个写照,他们以最高水准的教育研究为己任。大量系统研究成果的涌现,无论是理论上的综合还是经验数据的分析,都是这种执着奉献精神的明证。因此,无论是在科研经费充裕之时还是在资源匮乏之际,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都在稳步地提高。他们执着于教育科研,不因政治事件或文化冲突的搅扰而分心或放弃自己的研究工作。他们的志向是通过社会学研究揭露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从而实现所有公民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一点从本《手册》收录的论文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 《教育社会学手册}向当代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挑战,那就是如何继承和发扬本学科特有的严谨的学术作风。在本《手册》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必须抓住当今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创新思维有助于理论的建构,而严谨的经验分析则会有效地改造理论、指导实践。其结果就是增进人们对教育过程的理解,并最终改进针对所有孩子的教育质量。本《手册》编辑的初衷就是通过最优秀的论文展示教育社会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衷心希望教育社会学在21世纪取得更大的进步。
  • 国家精英

    作者:[法]P.布尔迪厄

    《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是布尔迪厄最重要的社会学著作之一。他运用独特的社会学方法,分析了法国教育体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作为法国领导阶级原动力的文化资本的重要作用,从而描绘了国家精英的进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