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文学

  • 莫言作品精选

    作者:莫言

    言,原名管谟业,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自八十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如《酒国》及《丰乳肥臀》等,不少的小说集如《红耳朵》及《传奇莫言》亦先后在台湾推出。由于童年大部份时间也在农村度过,莫言自谓一直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所影响,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就正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泉源。小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的,也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描写一个人的“变身”,以华丽的语言带出一浪接一浪的神秘。《酒国》则以充满浪漫色彩的描写,绘划出一个盛产名酒地方的故事。《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是对自己的一大超越。   无论故事的情境气氛是华丽炫目、荒诞无稽还是鬼灵精怪,莫言的丰富想像空间与澎湃辗转的辞锋总是能叫人惊叹不已──诚如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所言:“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 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作者:李银河 等

    王小波――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获得过数不清的赞誉和追捧,从没有人像他那样被无数青年自愿充当“门下走狗”。他的小说为人们贡献了迄今为止现代汉语小说所能达到的最高的阅读快感,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别样的世界,他的杂文以闪光的幽默和智慧向人们提示了另一种人生境界,他让读者看到了一条通向智慧生活的路途。 他孩子般的天真的表情,让人们情不自禁地把赞美和喜爱送给他,他那么真实、平常,那么纯粹、无争,那么让心怀不轨的写作者相形见绌,他比很多人都更懂得生活的真义和本质。 本书收录了王蒙、周国平、刘心武、张元、黄集伟、李银河等的回忆文章,王小波家人的文章,及小波自己最有代表性的文章。 他的突然离去让人们陷入无边的思忆和追怀之中,这本书寄托着人们对他的无限热爱和真挚情感,随书出版的光盘中有他仅有的影像和录音,因此,这本书意义非凡。
  • 上海的风花雪月

    作者:陈丹燕

    《上海的风花雪月》的主要内容是:上海,曾经被称为东方的巴黎,曾经是个浮华璀璨的花花世界,曾经是西北,最时髦,有着最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三十年的对外封闭,使上海的昔日繁华被掩埋在厚厚的历史烟尘中。陈丹燕以一个探寻者和怀旧者的姿态徜徉于上海的百年历史中,录访散落在街巷中的历史遗迹,回望她不曾经历过的旧日时光;在张爱玲、张学良、颜文梁等历史名人住过的老房子时遥想他们的人生往事,慨叹于无尽的世事沧桑;透过今日上海的新风气:咖啡馆、洒吧、舞厅、美容院,捕捉把握当代上海人的生活情趣和微妙心态;从饱经磨难而永不改其高洁优雅的张可女士身上,从曾经享尽荣华富贵又曾经一贫如洗而仍不失其精美华贵神韵的郭家小姐身上,发掘出杰出的上海女子所特有的风骨……大量珍贵的老归咎与内文相映生辉。可视为一部文化含量丰富、风格温雅的上海野史。
  • 早晨从中午开始

    作者:路遥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路遥的一部随笔集,收入《路遥自传》等散文随笔。是倾听路遥、了解路遥,充分阅读《平凡的世界》《人生》的必读书。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作家的劳动绝不仅仅是为了取悦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
  • 自传集

    作者:沈从文

    《从文自传》写的是二十岁以前的沈从文。 一个顽劣无比的小学生,一位真正的无名小卒,后来竟挤进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坛,成为文学史上一个闪光的名字,这简直是个谜。细读这文采灿然的自传,可窥察到破译这谜底的一份信息。 至于沈二十岁以后的事,我们选了近四十年间仅见的他的三次讲演,和其他几篇文字,供读者略见其一生的艰难轨迹。
  • 萧红经典作品选

    作者:萧红

    《萧红经典作品选: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在》让我们在知道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那些坦诚的语句,那些无畏的呐喊,那些对人类精神的思考,唤醒了我们曾经的期望,鼓起现在的勇气,不再虚空浮华、怀疑未来。这些智者的身影和流传已久的词句,净化了我们的心灵,震撼了我们的灵魂,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可以错过,但不会被磨灭;什么是瞬间即逝去,却又是最宝贵的。
  • 红楼梦(上下)

    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复杂的作家,《红楼梦》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红楼梦》写的是封建贵族的青年贾宝玉、林黛王、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而且以此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 莫言精选集

    作者:莫言

    对越自卫反击站13年后,少校军官赵金回乡探亲,湍急的河流挡住了回家之路,却幸遇分别多年的战友、幼时的玩伴——钱英豪、郭金库…… 往事如烟,钱英豪天生的军人,足智多谋、英雄无比,却一枪未发就成了敌人枪下的冤下的孤魂;郭金库战后复员回乡,穷困潦倒,仍沉迷于往日的军营生活…… 人与鬼心灵的对话展现了阴阳两界、现实与已往的不同与困惑。
  • 金粉世家(上下)

    作者:张恨水

    这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部伤心的悲剧史诗。 故事出自“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先生之手—— 堪称经典之作,至今读来仍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二十世纪的《红楼梦》”。 感动无数人的爱情史诗,全面展现二十世纪上半叶交织在门第、权力与金钱中的中国社会。 作品以北洋内阁总理之子金燕西与小家碧玉冷清秋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封建大家妻妾倾轧;子女放荡的腐朽没落生活,揭示了在复杂环境中人性的幽暗与蜕变,宛如一部豪门贵族动荡岁月的兴衰史。
  • 舌尖上的中国

    作者: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

    《舌尖上的中国》内容简介: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中国人用智慧巧妙地从自然界获取美味,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都得益于他们对上天和食物的敬畏以及对自己深爱的那片土地的眷恋。从《舌尖上的中国》一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以深度阅读的方式重新诠释纪录片的内在气质,不仅真实完整地呈现了整部纪录片的信息,还提供了主要食材的相关资料、美食地图以及多篇名家说美食的随笔散文,让读者对于中国美食文化、风土人情有更深入的体会。
  • 走了一万一千里路

    作者:顾城

    顾城可以被认作从一九六八年他十一、二岁时起正式开始写诗。当时革命的声音响彻中国大地,而顾城却好像一直听着另外一种声音,他开始一首接着一首写起诗来。他奇异的句子使父母惊讶和感动,又不禁深怀担忧;好在顾城只是独自沉浸其中,并没有拿出去给别人看的想法。他理解父母的忧虑。 一九六九年初冬他随家人迁离北京,“下放”至中国山东省昌北地区的一个小村庄——火道村,在这里的一处农民离弃的土房里安下了家。他的诗从此写得更加多起来。他那时写诗只是因为想写,只是因为感到诗可以很美;并不去在意不断写下的句子同外部环境够有多么的不协调。 顾城上学上到一九六六年九岁小学三年级时文化革命开始,此后应当说他就一直没有再上过学。一九六七、一九六八年的两度“复课闹革命”中他能不去学校就不去学校,被迫不得已非去去不可时也就只能是跟着参加“大批判会”、游行和劳动,算不得“上学”。自六九年离开北京后,他就再没有作为学生进过一天校门了。 一九七三至一九七四年顾城随父移住济南期间,产生了把自己的诗集中抄写留存的想法…… 《走了一万一千里路》收录了顾城全部收集到的的旧体诗和寓言诗,书中每首诗都有相应的诗手稿影印件。该书展示了顾城除朦胧诗外的另一面诗歌创作才华。书中有相当篇目是首次面世,该书由顾城的姐姐顾乡做注,注的内容展现了顾城一些少为人知的事情。
  • 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呈现到读者面前的这一套《现当代名家游记散文摄影珍藏版丛书》,具有崭新的视觉效果。 这样的新颖,使得我们凭此厚实的业绩,足以豪迈地宣布一个图文时代的大旗已经竖起。 当然,它也很老,在明清时代文人画的画与题跋的关系中,我们能找到坚实的历史根基。 读图曾经被视为思想幼稚、情感肤浅、心灵浮躁。然而,也正是在读图中,我们发现了尚未泯灭的童心、留恋不去的生趣和活泼泼的感性。 图文不同插图,在插图书籍中,图是文字的点缀并且紧紧依附于文字。 但对于图文书籍来说,图自成系统,前后呼应,它被文字所拥有,又一次次从文字的空隙中滑脱,向世界直接展示它的光影和色彩,并吸引着文字对它再一次拥有。
  • 南方的堕落

    作者:苏童

    《南方的堕落》撷取苏童中短篇小说中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香椿街”和“枫杨树”系列中的三篇,在南方的天空下,少年们体验着青春期的困惑和迷茫,品尝着成长的阵痛。 《南方的堕落》是“当代中国名家名作系列”中的一本,其选定为作家的成长背景,如作家和故乡,作家和亲人,以及作家的童年经验、受教育经历等等。我们选择的这些作品中都有作家各自独特的成长经历和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由此读者可以看到这个作家是怎样成长的,或者说是怎样一步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即英雄出处。这样一套书既能体现这一批当代作家的精神源头,又能展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加以与文字风格相配的插图,必将给读者呈现一份完整而精彩的当代作家档案。
  • 中国男

    作者:余世存

    《中国男》中,作者依然在讲述处于变化中的近现代中国。本书区别于作者以往书籍最明显之处,在于作者将着眼点由“话语”转向了“人”本身。近现代中国遭遇前所未有之大变,然所有变化之主体、参与者、推动者、承受者都是处于历史激流中的“人”。从文界的龚自珍、刘文典,到政界的曾国藩、宋教仁;从军界的蒋百里、吴佩孚,到实业界的张謇、范旭东;从内省的弘一法师、闻一多,到外观的徐继畲、严复……作者用四十一种人,串起零散的中国近现代史。 无论是非常道,还是常言道,这些中国话语的主人都是这些特立独行的中国男 “中国男”们说: 为什么自己的命运,要由一些既不爱我、也不比我聪明或者善良的人们来摆布? 曾国藩的面孔永远是模糊的,连他的朋友、亲人都难以猜透。这正是儒家文化到了极致处的表现,所谓高深莫测谓之神圣,他们永远不以最真实最本来的一面示人,永远需要人来猜测他们的情感、意志和认知。 戴笠那样非人性的生活到他自己就中断了,他在中国人的家族传承中不起作用,他不属于中国家世中的一环。只是以戴笠之心眼生活的中国人还有很多,他们跟我们一道,决定了我们社会的文明进程和文明高低。 再强盛的帝国,有时就坍塌在一位作家的纸页上,这看来类似于一个神迹。这种制度不好,这个社会不好,神说,您把它们写出来,一切就结束了。
  • 活著

    作者:余華

    1994年 《中國時報•開卷週報》中文創作類十大好書 香港《博益》好書獎長篇小說集。電影《活著》原著小說。 炊煙在農舍的屋頂裊裊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慢慢地,田野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了模糊,霞光逐漸退去。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 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活著》,敘述了平凡人的大悲大喜,而終究都回歸了大地。這無比動人的故事,將會震撼你的心靈。 《活著》,不管是屈辱還是風光;《活著》,不管是甜蜜還是酸楚;《活著》,不管愿不愿意,喜不喜歡,都得活著......
  • 一个民国少女的日记

    作者:文树新

    《一个民国少女的日记》主要内容简介:大浪淘沙,似乎谁都经不起岁月的洗礼。历史荡涤了尘埃,消磨了记忆,这些手稿却在历史的洪流中幸运地保存下来,完好无损。无怪乎雨果说:“文字比历史更真实。”它完全是少女对恋人、对家人的真情告白,没有掩饰、没有谎言。一次真情的出走,成为当时各大报纸的头版花边;一次无意的伤寒,夺走了花季少女的生命。她为爱而生,也同时死在了爱情手里。如今的少女情怀,早已没有了矜持和羞涩。开放和无所畏惧,并不适合所有人。这《一个民国少女的日记》中关于爱情的占典主义表达,作者林黛玉式的民国少女体写作,与张爱玲同期,却早早天逝了。 所以,爱情可以勇敢,但须止于放纵。
  • 丰子恺散文

    作者:丰子恺

    本书为丰子恺的散文结集。收录:《渐》、《东京某晚的事》、《华瞻的日记》、《给我的孩子们》、《大账簿》、《忆儿时》、《儿女》等散文。
  • 口号万岁

    作者:孔庆东

    孔庆东于1989年后浪迹天涯三年,到处行侠仗义,指点金庸激扬古龙,每每若蒙古人般粗犷豪放、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策马扬鞭于贫瘠的中华,引吭高歌欢迎远方的客人,故而江湖人称“北大浪子”“北大醉侠”。用一位漂亮女记者的话说:“这厮很生猛,却让我们很开心!” 这厮的文章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愤世嫉俗,尤其是在《北大往事》中写了那篇有名的“47楼207”后,其文不胫而走,令无数英雄竞折腰。传媒称之为“继钱钟书以来真正的幽默”,学界誉之为“北大的马克・吐温”,让人好生羡慕。 本书是继《47楼207》和《黑色的孤独》两书之后孔庆东的最新专著,一定再掀“孔庆东热”。
  • 比我老的老头

    作者:黄永玉

    大艺术家黄永玉眼中的大艺术家是什么样的呢?80岁的黄永玉老人在这本散文新作《比我老的老头》中,给我们讲了那些比他还老的老头的故事。在这本具有黄氏独特风格的书中,一代“鬼才”黄永玉用风趣且另类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他相识的那些“比他老的老头”:钱钟书、沈从文、李可染、张乐平、林风眠、张伯驹、许麟庐、廖冰兄、郑可、陆志痒、余所亚、黄苗子……这些群星般闪亮的名字辉映了中国20世纪中后叶至21世纪的文化天空。 唉!都错过了,年轻人是时常错过老人的故事一串串,像挂在树梢尖上的冬天凋零的干果,已经痛苦得提不起来。 ——黄永玉 “文革”过了,我们下了三年乡又回到北京城了,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我和一些人被调到北京饭店去参加十八层新楼的美术工作。我没有画画的任务,只做了一些计划书的书面构想,比如哪一层会议室画些什么,摆什么,什么格式,请谁搞谁画最合适之类设想。也不一定按时上班。做具体工作的都是海内高手,我分内的工作也不怎么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