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文学

  • 东榔头

    作者:杨葵

    《东榔头》中作者用趣味平实的笔触讲述了一段段生活趣事,同样平凡的衣食住行,却有着不平凡的情调和感悟。
  • 张看(上下)

    作者:张爱玲

    全书共分为“日常生活”、“亲友素描”、“未名小草”、“艺文天地”和“著译自述”五辑。每辑作品均按最初发表或首次结集的时间先后编排,以便让读者对张爱玲散文创作的进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把握。 《张看》本是张爱玲第二部散文集的书名,是张爱玲自己选定的,她对此有过一个解释:“‘张看’就是张的见解或管窥——往里面张望——最浅薄的双关语”。
  • 汪曾祺散文

    作者:汪曾祺

    本书收录了四十余篇散文,包括《我的家乡》、《文游台》、《观音寺》、《午门忆旧》、《一辈古人》等。
  • 史记

    作者: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在史记之前,有以年代为次的“编年史”如春秋,有以地域为限的“国别史”如国语、战国策,有以文告档卷形式保存下来的“政治史”如尚书,可是没有上下几千年,包罗各方面,而又融会贯通,�络分明,像史记那样的通史。 唐刘知几的史通分叙六家,统归二体。所谓“二体”,就是“编年体”和“纪传体”,而史记是纪传体的创始。从此以后,历代的所谓“正史,从汉书到明史,尽管名目有改变(例如汉书改“书”为“志”,晋书改世家”为“载记”),门类有短缺(例如汉书无“世家”,后汉书、三国志等都无“表”、“志及世家”),但都有“纪”有“传”,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体例。 据司马迁自序,史记全书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共一百三十篇。今本史记一百三十卷,篇数跟司马迁自序所说的相符。但汉书司马迁传说其中“十篇缺,有录无书。三国魏张晏注:“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按:即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传靳列传。兀成之间,褚先生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可见司马迁编写史记,只能说是基本上完成,其中有若干篇,或者没有写定,或者已经定稿而后来散失了。
  • 妞妞

    作者:周国平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1998年获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父亲用感情的一砖一瓦垒筑起来的一座坟!周国平是一个哲学家,更是一个父亲,一个爱他的孩子胜过一切哲学的父亲,甚至只要他的孩子活着,随便什么哲学死去都好。《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作者为女儿妞妞写的。这《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就叫《妞妞》,还有一个副题:“一个父亲的札记”。妞妞只活到一岁半,而离开我已经快三年了。姐妞活着时喜欢玩书,抓到随便一本书便会快乐地喊叫:“妞妞的书!”这声音一直在头脑里盘旋,叮嘱作者写出了这本真正属于她——至少是关于她——的书。 当然,这《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也是为作者自己写的。一个昙花一现般的小生命,会有多少故事呢?可是,对于作者和妻子来说,妞妞的故事却是他们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不能不写。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带着这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地度过了短促的一生。在这《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作者写下了妞妞的可爱和可怜,他们在死亡阴影笼罩下抚育女儿的爱哀交加的心境,在摇篮旁兼墓畔的思考。他写下这一切,因为他必须卸下压在心头的太重的思念,继续生活下去。   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虽异乎寻常,却令人心碎地发生了。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世界上是存在绝望这种东西的!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带着这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地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
  • 湘行散记

    作者:沈从文,黄永玉(图),卓雅(图)

    这些信件及信中所附插图,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1991年由沈虎雏整理、编辑成《湘行书简》,其中“引子”三函为张兆和致沈从文,“尾声”一函为沈从文致沈云六,余为作者回湘途中给张兆和的信。各信标题,除《小船上的信》为原有外,其余原无题,皆为整理者所拟。
  • 中国神话传说

    作者:袁珂

    《中国神话传说:从盘古到秦始皇》是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一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其因专业系统且通俗易懂,出版三十年来,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欢迎,并且被翻译成俄、日、韩等多种语言。 1983年,在《中国神话传说》基础上历经两次重要增补修订而成的《中国神话传说》一书,内容已达原来的四倍,字数六十余万。作者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从盘古开天辟地叙述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把散落在群藉中的吉光片羽遴选出来,熔铸成一个庞大而有机的古神话体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生动地描述了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图系。
  • 哥伦比亚的倒影

    作者:木心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并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
  • 红楼梦魇

    作者:张爱玲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旅居美国研究《红楼梦》十年的心血结晶,亦是一部学术考据之作。 像张爱玲这样一位作家,用十年时间,对《红楼梦》作如此近乎繁琐的考据,似乎真是“梦魇”一般奇特。 不过,喜爱张氏作品的人都知道,她实在与这部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有太深太深的关系, 她从小就爱读《红楼梦》,以后每隔几年又重读一次,对,红楼梦》真到“熟读”的程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 她少年时代就模仿《红楼梦》写过作品,以后她的写作品如《金锁记》等,意境、手法、语言,都得《红楼梦》之真传。 难怪她醉心于《红楼梦》世界的一切,甚至是:“偶偶指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儿,红楼梦》就好了。” 《红楼梦》已经这样融入她的生命和生活之中。 真是要了解张爱玲,不可不了解这一点。
  • 干校六记

    作者:杨绛

    干校,本来是对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培训的地方,但在“文革”中,却赋予了它新的定语——“五七”,新的含义——对上述人员中的大多数进行“劳改”。杨绛先生在这里讲述了从要去干校直到回京一些事情和个人的心情、感受。本书1981年7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尤其受有干校经历的人喜欢,堪称“干校”文学中之经典。今天、今后,人们要感性地了解那段渐去渐远的历史,本书同样堪为经典。
  • 愿你的道路漫长

    作者:李静睿

    《愿你的道路漫长》,书名取自希腊诗人卡瓦菲斯的诗《伊萨卡岛》: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岛,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作者在读不完的逝水年华中,书写从一座城奔到另一座城的感受,试图抓住窸窣生活本来的样子。因为,“所有的宏大叙事都会崩溃解体,我用以确认某时某刻生命的证据,也不过是这些碎屑而已”,所以,抱抱你吧,在微博之外的世界,在我知道你的温度,你知道我的气味的世界。 我喜欢没有那么多必须提问的人生,该叙述的总会叙述,该转折的总会转折。故事会自己结尾,也会自己写出续集番外,是问号让这个世界焦虑不堪。——《问号》 旅行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换一个地方顽固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我们终其一生不辞辛苦地寻找各种各样背景板,但是我们不过还是自己。——《旅行的意义》 我们谈论的不过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力。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日拱一卒,谁也不知道,我们究竟能在哪一个明年中,将手中的卒子跨过那条界河。——《当我们谈论明年时我们谈论什么》 《刀锋》里毛姆问拉里他想做什么,拉里说:“晃膀子。”这三个字来自周煦良的译文,原文是loaf,拉里就真的这么过了一生,拉里的原型维特根斯坦的遗言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拉里的“晃膀子”比梭罗的湖边小木屋走得更深更远,毕竟梭罗只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多。……“晃膀子”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容易,因为我们早已习惯生活必须充满目的,而非写满细节。——《谁能像梭罗一样生活》
  • 一个一个人

    作者:申赋渔

    ■最具个人特色的纪传体断代史;1979-2012的中国微叙事 《一个一个人》是一部纪实散文集,时间跨度三十年,从七十年代末到今天,记录了作者一路走来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所属年代的烙印。他们出现在作者的各个人生阶段:乡村生活、求学经历、打工生活、记者生涯。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农民、工人、电视台记者、商人、诗人。小人物的生活正是大时代的碎片,一幅幅肖像构成了一个长卷——中国社会的画卷。 ■装帧设计 本书由著名书籍设计师朱赢椿装帧设计。书名及腰封文字由古琴演奏家成公亮题写。他的琴声曾被德国《法兰克福评论》称赞为,“从大自然中偷听来的音响和动静”。 设计灵感源于“破损斑驳的旧书”,喻指光阴的流逝。这本书的内容、外观皆为时间所打磨。时间碾过微渺的凡人,只留下一些终会被遗忘的故事。书中小人物被遗弃、被损害的命运,与封面设计的破旧感互为衬托。尽管如此,书和人都保留着自己的性格,以及在岁月之中,对善良和真挚的一些坚持。 在这本书里,你还会看见过去三十年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时代气息的物品,比如小人书、“大前门”烟盒、磁带的歌纸、照相馆简陋布景的黑白照,作者的相片也从黑白逐渐过渡到彩色,伴随着服饰的变化,最终是人的变化。整本书最初是泛黄的纸张,最后是明亮的纸页,暗示着岁月的积淀。朱赢椿通过设计,将时间感、书籍之美、哀而不伤的尊严融合在一起。
  • 生活的艺术

    作者: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获成功的又一英文作品。该书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且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为十余种文字所翻译。 林语堂在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 有诗的好日子

    作者:陈思和,王安忆

    “创意写作”专业来到中国才不过几年,这一借鉴欧美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专业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本土化,需要澄清、总结的还有很多。本书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艺术硕士班师生的作品汇集,对中国高校“创意写作专业”如何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潜能,使其学有所长,并解决该课程由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提供一个样本。
  • 王小波全集(第二卷 杂文)

    作者:王小波

    对于以思维为乐趣的人而言,王小波无疑是他们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在王小波去世后的这些年,他提供的文本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他的离去而失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亦显现。他创造的文学与美,像一束强光,透过时间的阻隔,启迪了广大青年的心灵。 为了纪念这位不朽作家离世十周年,首次编辑出版了《王小波全集》十卷本,该套书收录了王小波生前的重要著述,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首次整理出来的思想火花。全套书分为杂文、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书信集及未竟稿,约200万字。每部均配有王小波亲笔签名的精美藏书票。本书为全集之第二卷。
  • 朝花夕拾

    作者:鲁迅

    此丛书是一套针对教育部所指定的中学生课外必读中外文学名著而撰写的导读丛书。《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是一本回忆性的散文集。前7篇记述作者在故乡的童年生活,后3篇描述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虽然这本散文集是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串编的,但反映的却是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并以自身的经历来折射整个时代背景。本书有助于中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 午夜之门

    作者:北岛

    北岛的散文集。书中记录了北岛近十几年间在国内国外遭逢的一些人和事。文风淡定,谐谑,妙趣其中。
  • 一切因你而值得

    作者:黎戈

    作者以深沉的理性、感性和母性,解剖54位大师隐秘的内心世界。
  • 废名集(全六册)

    作者:废名

    本书共六卷,分上下两编,以国共易手为界,上编为作为作家的废名的创作;下编为作为学者的冯文炳的著述。上编收1922至1948年间的作品,下编收 1949至1964年间的作品。上编以文体划分为小说、文、诗、论四类,各类依时间顺序分辑;下编基本以研究对象为分类标准。本书是新文学中除《鲁迅全集》以外唯一全面整理的作家集,所采用的底本基本为初版本,体例是全部依底本排印,底本有错依校本改者出注,底本不误校本误者不出注。废名作品散佚极为严重,以往从未出版过能反映其全貌的集子。经过多年艰苦收集,本集中新发现的文本约占三分之一。全书历时十二年,校勘作者身前所有版本,对废名作品的研究者、爱好者及文学写作者、爱好者均是一个福音。 分集情况: 1、以解放为界,分上下两编。 2、第一集,第二集——小说,包括三个短篇小说集,三部长篇,和一些未入集的小说。 3、第三集——散文、新诗。 4、第四集——诗论、佛论,解放后古典文学研究。 5、第五集——鲁迅研究。 6、第六集——新民歌研究与创作、汉语研究、美学等。附录。
  • 张晓风经典作品

    作者:张晓风

    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