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文学

  • 老子

    作者:奚侗 集解 方勇 导读 标点整理

    《老子》综汇历代各家旧说,结合帛书《老子》等出土文献资料,对《老子》一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注译。先从训诂入手,辨厘字义,考订原文,再贯述每章的思想内涵,揭示其前后相应之处。兼之其译文流畅,更可明见原书通义 。
  • The Literature of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Bonnie S. McDougall,

    In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Bonnie S. McDougall and Kam Louie present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integrated survey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The Literature of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Boxer Rebellion, when the strains of Western influence first emerged, to the Tiananmen Massacre, when dissident poets, such as Bei Dao, earned international acclaim and indefinite exile from the mainland. Each of the book's three chronological sections contains individual chapters examining the poetry, drama, and fiction of the period and includes an introduction outlining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 of the individual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By analyzing this captivating literary tradition in terms of subject, theme, language, structure, style, intended audience, and cultural impact, the authors present a vivid picture of this important literature and a unique window o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
  • 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呼兰河传:萧红代表作》主要内容:在惊天动地的时代巨变、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寻觅人生的辛苦遭逢中,不仅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传世之作,而且其文学主潮,从那时起,就为今天的中国文学积攒着激情和趋向,成为了今天中国文学的前奏。最早,五四新文学运动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这一时期的文学,不仅以白话文的倡导推进了文学向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的回归,而且在作品内容上,也和旧民主主义文学风貌迥异,即高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其中尤以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的创作影响巨大,一批优秀作家以其丰厚的创作实绩,推动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流派的形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了伟大的奠基与开创。
  • 保卫延安

    作者:

  • 古船

    作者:张炜

    《古船》是一部民族的沧桑心灵史,小说生动地刻画出隋家几个子女在历史的长河中性格和命运的变迁:大儿子抱朴经历了父亲和二娘的死,目睹了历次政治运动的残酷,变得压抑沉默。二儿子见素要把已承包给赵家的粉丝厂夺回来。美丽而高贵的小女儿含章一直生活在赵家四爷爷的阴影下……耻辱与仇恨、欲望与冲动,一次又一次使他们置身于现实的两验证境地。
  • 蒋碧微回忆录

    作者:蒋碧微

    魅力经久的中国第一部女性自传,与一代艺术巨匠28年的感情沉浮。 本书是《蒋碧微回忆录》的第一部。 《蒋碧微回忆录》包括《我与悲鸿》和《我与道藩》,1964年10月由台湾《皇冠》杂志首次刊行,1966年11月由皇冠杂志社正式出版。作为“中国第一部女性自传”,《蒋碧微回忆录》提供了研究女性心灵史和解放史的独特文本。蒋碧微出身于江苏宜兴的书香门第,与徐悲鸿是同乡。十八岁的她为追求自由恋爱,与徐一起私奔。此后二十多年,两人的生活远非一帆风顺。作为被遗弃者的蒋碧微,写下了这段沉痛的经历。本书提供了了解和研究徐悲鸿的重要视角,提供了研究女性心灵史和解放史的独特文本。自问世以来,大获成功,拥有广泛的读者。
  • 天涯情旅

    作者:余光中

    《天涯情旅:余光中至情至爱散文集》主要内容:我写散文,比写诗几乎晚了十年。当初动笔,不过当做“诗余”,原来无心插柳,后来竟自成阴,似乎赢得更多读者,以致近年在大陆出书,文集还多于诗集。但是另一方面,评者论我的作品,却是诗集多于文集。只能怪自己一心二用,变成练功走火,左手与右手竟有不同的掌纹。 我写散文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文路比诗路走得较稳,较快,也较早进入成熟之境。文路起步不久,少年气盛,我就奢言当代的散文需要革命了。 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我强调现代散文应该注意语言的密度、弹性与质料。后来我又对五四以来流行的小品文提出质疑,认为散文的格局不必自囿于小品。小品文如果喜欢议论,容易变成杂文,如果一味抒情,就会变成所谓散文诗。一位散文家如果不能兼擅叙事与写景,只能凭空地、无端地主观抒情,作品就注定只会“蹑虚”,不能“落实”,更谈不上出虚入实、虚实相生。
  • 乌丢丢的奇遇

    作者:金波

    《乌丢丢的奇遇》是一篇优美的童话,但又是一首婉约温情的抒情诗。它是故事,又以“十四行诗”连成奇特的“花环”——故事的十四章,前一章开篇的十四行诗的尾句与后一章开篇的十四行诗的首句是相同的,而尾声的十四行诗又是前十四章的十四行诗的首句组成。这是一种独特的“诗体童话”,它体现了金波先生创作一以贯之的唯美主义风格和浪漫主义情韵。   《乌丢丢的奇遇》在艺术上有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梦想诗学的实践。读这部童话,使我想起了法国诗人让。福兰的诗句:在他那永恒的童年的原野诗人独自留连不愿忘记任何点滴在《乌丢丢的奇遇》中,金波先生试图以梦想的方式重新想象童年,以抵抗对过去的遗忘。法国哲学家巴什拉曾说过这样的话:“在岁月老去时,童年的回忆使我们具有细腻的感情,具有诗人波特莱尔在浩淼气氛中那样‘微笑的懊恼’。在这位诗人所体验的‘微笑的懊恼’里,我们似乎已实现了懊恼与安慰的奇特综合。”“童年深藏在我们心中,仍在我们心中,永远在我们心中,它是一种心灵状态。”金波先生的童话,是用梦想创造过去,用梦想触摸童年,而其梦想也就是创造未来,创造新的生命状态。二是跨文体写作诗学的尝试。
  • 受活

    作者:閻連科

    這是一本描述真實與虛構並置,當下與歷史交融,現實與夢魘交織,奇詭陸離,亦真亦幻的離奇世界。一場又一場身體變形、人心扭曲的狂歡嘉年華會,在激情的涕笑交零下,展開血肉模糊的絕技表演。 受活莊,是一個三不管地帶、遺世獨立、鮮為人知的村落,所有村民都天生殘疾,非傷即殘,視健全者為另類人。閻連科在《受活》裡虛構一個由殘疾人組成的村莊,為了發展觀光事業,他們積累本錢,好在魂魄山上建立「列寧紀念堂」,並要從遙遠的俄羅斯把列寧的遺體買回來安放在中國大地上,從而期望實現中國鄉民的天堂之夢,大發死人財。於是上百個聾、啞、盲、瘸、癱瘓的殘疾人組成了絕技表演團,巡迴各地表演,一時轟動全國,開始一條走向外部世界的不歸路。在這荒誕諷刺的故事裡,列寧的遺體如同不斷回魂的馬克思主義,發揮了淋漓盡致的利用價值。但是到頭來是怎樣的結局? 斷腿跳遠、獨眼紉針、聾子放炮、盲人聽物、外加癱瘓的媳婦能刺繡,麻痺小兒套著瓶子會走路,俚俗的把戲竟然讓城裡的人趨之若鶩。至於六十歲的拐子號稱一百二十歲,和弟弟扮成祖孫兩輩,九個侏儒化妝成三天三夜生出來的九胞胎,哄得觀眾團團轉……於是,死亡變成奇觀,朝聖就是聚財。還有什麼比這樣的故事更荒唐?更悲憫?閻連科用他那超凡奇詭的想像、無與倫比的冷峻與深刻,刻畫了一個「政治人」癡情而迷亂的人生追求,剖示了紛繁複雜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本質。 閻連科在《受活》裡進行了一場野心宏大的語言歷險,它的完成不僅對作家本人來說意義非凡,而且對於當代大陸小說界而言,更是一種充滿刺激性和建設性的小說書寫方式力量。 《受活》在文體上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在每個章節的結尾都有一個絮言作為補充,這當然讓讀者想起《史記》和《聊齋志異》的寫法,但這種結構也包含了閻連科的一個明顯的用意,它使讀者能夠在密度很高的敘述中稍作停頓或者休息,同時絮言和正文的不同口吻也讓讀者的閱讀心理得到調節,使小說的藝術空間變得更為開闊。另外《受活》裡的絮言還帶有註解的意思,譬如,關於「受活」一詞,原是河南方言,方言的指向不是很明確,作家很難用中文裡的某一個詞來替代──譬如在中文裡「爽」字可能最接近它的意思,另外也有自由、忍耐、苦中作樂的意思。
  • 读库1504

    作者:张立宪 主编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八篇文章,《行云纪》,《宝像》,《法国是他的父亲,阿尔及利亚是他的母亲》,《1949年的家书》,《梦回唐朝》,《滑铁卢二百年》,《龙虾风暴》和《诗人之死》。 从寥寥千字的唐传奇小说到剧本有多远?从梦想拍武侠片到电影上映要多久?从脑子里的构思到银幕上的电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刺客聂隐娘》一片的联合编剧谢海盟记录下这五年间的全部过程。本期《读库》第一篇《行云纪》节选自《行云纪:〈刺客聂隐娘〉拍摄侧录》一书,收录的内容包括剧本如何诞生、电影选角以及拍摄中的种种波折和“神来之笔”等等,且看编剧如何为了冰山一角搭建完整冰山,侯孝贤如何之为侯孝贤,满腹怪偏点子的阿城编剧时如何施展与无法施展,导演如何调教演员等幕后故事。 《宝像》指的是毛主席像。当下毛主席头像像章、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语录还零星在市场中可见,伟人的塑像至今也有不少仍屹立在城市广场中、校园里。但这些像章产生的背景,那个特殊的年代,围绕着像章发生的故事,经历过的人多已不愿再提,只因像章虽小却足以影响个人命运。作者肖逢愿围绕像章叙写二三往事尤为难得。 加缪出生在当时的法属阿尔及利亚,但之后阿尔及利亚发生因民族解放斗争,挣扎走向了独立。其间加缪在法、阿之间徘徊拉扯,在双方仇视时持反战立场、为和平奔走呼号,却导致了他在流亡中度过了大半生。《法国是他的父亲,阿尔及利亚是他的母亲》一文的作者克莱尔•梅苏德,其父亲与加缪一样,有着这同样的“父亲”和“母亲”。 《1949年的家书》勾画了几个普通人在极其不平静的 1949年的生命历程。他们在沧桑巨变中的人生选择、命运沉浮、家国情怀、坎坷心路,构成了历史的必要部分。 王南的“建筑史诗”系列,已在《读库》刊发过五期,我们已领略过古罗马建筑、汉代的陵阙、佛教的建筑造型艺术、六朝的石兽石柱等遗石以及拜占庭建筑。这次《梦回唐朝》揭开大唐建筑的大幕,带我们漫步长安城的坊间建筑,看壁画中的唐代佛寺,领略唐朝宫殿建筑杰作,最后驻足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原点佛光寺和南禅寺,感受唐代建筑文化精髓。 滑铁卢会战至今仍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会战。《滑铁卢二百年》再现了1815年6月18日十个小时里滑铁卢会战的五个回合,从战略及战术角度分析了拿破仑为何战败。 近些年小龙虾风靡各地的高中低档餐厅,其红火诱人的样子尤为路边大排挡所青睐。《龙虾风暴》的作者余斌是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他从小龙虾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第一站南京说起,讲述市井餐桌对龙虾的种种传言,大众百姓又如何享受这一美味,听听“身为下贱”的小龙虾如何“升俗为雅”的前世今生。 魏晋产名士,陆机就是其中一位。刘勃的《诗人之死》讲述的却是陆机身为亡国旧臣,卷入王族内斗,几经沉浮,最后兵败身死。其诗人气质在其中起了何种作用,每个人看到的恐怕会不同。
  • 迷蝶志

    作者:吴明益

    ★二〇〇〇年台北文学奖!“中央日报”十大好书! ★刘克襄、陈芳明一致推荐! ★特别收入作者蝴蝶摄影、手绘五十余幅! ★以恋爱的姿态结识每一只蝶,以文字、摄影、手绘交织出一种细腻诗意的生活情怀,一个小说家的蝴蝶笔记。 迷蝶是迷走的蝴蝶,是谜样的蝴蝶,也是迷恋蝴蝶。 结识一只蝶,最昂贵的不是镜头或画具,而是某个安安静静的深夜,那些与她相遇的场景重被唤回的安静的激动。没有人听得见你的笔触沙沙,没有人看到你伏案的神色,没有人知道此刻你拾起了什么,愈疗了什么,思考了什么。 《迷蝶志》是台湾著名作家家吴明益自然书写的第一本散文创作,在十八篇配有摄影、手绘的蝴蝶散文中,吴明益以伤感柔软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蝴蝶梦般的翅膀,画出飞过天空时那一道诗意的弧线。 作为研究者最感幸运而幸福的事,莫过于见证老作家的趋于年轻,新作家的趋于成熟。前者以余光中为典范,后者以吴明益为代表。四十年来阅读余光中,十年来观察吴明益,深深感受到台湾文学的内在爆发力。——陈芳明 《迷蝶志》的出版,俨然预知了自然写作另一成熟面相的可能。——刘克襄 多么高兴看到一本不是图鉴的蝴蝶书籍,而且写得如此不俗。本书看似单薄,实则不然。其真正力道所在是文字。——王瑞香
  • 中华竹韵

    作者:许江 主编,范景中 撰文

    本书将中华文化中关于“竹”的咏诵、“竹”的气韵整理出来,以示一种独特的精神内核对整个民族的心灵抚育。内容共分为五部分。主要包括:有物曰竹、竹谱、爱竹者、艺术、竹屋。
  • 王思任批评本牡丹亭

    作者:汤显祖 著,王思任 批评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他所写的是“情”,而且是“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一往而深”的“情之至”。王思任指出:“《牡丹亭》情也。若士以为情不可以论理,死不足以尽情,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则情莫深于阿丽者矣。”杜丽娘不甘心受理学的束缚,不愿为高墙深院的禁锢,她向往走向大自然,大胆地追求幸福爱情,执着地追求青春价值和婚姻自由。为了这一追求,她可以献出生命,魂游地狱,还可以起死回生。对此王思任赞叹道:“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眼,撩牙判发,可押而处,而‘梅’、‘柳,二字,必不肯使劫灰烧失。”王思任鲜明地肯定人的自然本性,肯定人的欲望,歌颂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生死不渝的执着追求:“若士所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情深一叙,读末三行,人已魂消肌栗。”他在《批点玉茗堂V牡丹亭)叙》中点评汤显祖刻画人物性格“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王思任对《牡丹亭》的剖析,深得明代文学家陈继儒的赞赏:“一经王山阴批评,拨动稠骼之尘根,提出傀儡之啼笑,关汉卿、高则诚曾遇此知音否?” 《牡丹亭》流传的版本甚多,主要有明金陵文林?本、朱墨本、朱元镇校刻本、清晖阁本、毛氏汲古阁本、清代竹林堂本、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等,现以暖红室本为底本,并配以暖红室插图。王思任评点的《牡丹亭》不易访获,我们所整理的《王思任批评本V牡丹亭>》旨在帮助广大读者充分领略《牡丹亭》这部戏剧的妙处。鉴于整理者才疏学浅,疏漏讹误在所难免,尚祈读者指正。
  • 我和王小菊

    作者:王小菊

    “这个男人好,我要搞一搞。”一段礼貌式上床,一段姐妹淘,一段换偶,一段拉拉,一段偷窥,一段SM,一段萝莉,一段交叉代孕……串联出一大段貌似毫无心肝却又充满温暖、关怀、伤感的故事。 《我和王小菊》运用作者真名代表游戏的参与者与观照者——叙述者“我”的朋友和同谋。所有事件在作者笔下仿佛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既像是个人经验的城市叙说,又像是自怜自虐的心口编造,亦真亦假,非真非假,是一种超乎语义之上的“拟陈述”,其目的不是与具体经历挂钩,而是获得读者的情感认同。与之配合,行文采取的是极其个人化的闲话方式,是文本呈现出既盲目又自然的亲切模样,有事喋喋不休自说自话,有时无话可说戛然而止。漫不经心的姿态将现实之重化为文学之轻,使写作获得了轻松洒脱的自由品格,充满私人的趣味和欢乐。 小说家最重要的人物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出问题。《我和王小菊》以极富特色的言说方式,醒木地标示出一种普遍的社会症候——价值底线消解之后,现代人灵魂的变乱与飘荡。揭示出他们对待人生的游戏心态和游戏之后更加荒凉地内心。
  • 枫杨树山歌

    作者:苏童

    这是一部关于土地与历史,故乡与逃亡,性与人性,痛苦与恐惧,苦难与风流……涵盖人类种种生存状态的小说。 所有故事都发生在这个遥远的枫杨树故乡。水稻与罂粟是它的标志,黑色大宅荣衰的历史、罂粟地里媾和的男女、河上游漂来的死婴、追着风筝失踪的男人、和一条狗一个疯女人发生故事的幺叔……所有关于这个村子的故事都那么残忍而又离奇。而这一切,不过是作者有关故乡的种种记忆碎片。 这一年的秋风多么浩荡,只要走到河边,你将看见这段历史在这阵风中掉下的册页,那更是一堆落叶沿着河的方向归去。 ——《罂粟之家》 他们说如果那时我飞临枫杨树故乡,俯视的也将是个寂静无事的正午。可是我依稀觉得幺叔之死是个天地同设的大阴谋。对此我铭记在心。 ——《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
  • 晚霞消失的时候

    作者:礼平

    《晚霞消失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颇具争议并很有影响的一部经典作品。少年时代的李淮平与南珊在春暖花开的时候相识,并且彼此萌生爱意。然而,在“文革”中,出身国民党家庭的南珊受到批斗。而坐在批斗台上的正是李淮平。内心情感与社会角色的强烈冲突致使他们形同陌路,各奔东西。 二十年后,作为军舰官的李淮平在泰山山顶再次遇到南珊。这时候。南珊已经从当年单纯的少女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翻译官。李淮平向南珊表达多年来内心的情爱和悔恨,然而为期已晚。 这是一个伤感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激动人心的文献”。小说中对文明和野蛮、科学与宗教、爱与恨、情与理、真善美的关系的形象性探索令人深思。
  • 九月寓言

    作者:张炜

    《九月寓言》讲述了:中国巨轮,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短短六十载,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文学,风起云涌,蒸蒸日上,流派异彩纷呈,名家力作迭出,同样令世人瞩目。为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我社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力图囊括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文学价值观上的人民立场,展示东方文明古国的和平崛起、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与现实图画,表现中华民族的艰辛求索、勇敢实践、创新思想及生存智慧。这套文库,既是欣欣向荣的中国文学事业的一个缩影,也是生机勃勃的转型期中国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示出来。我们同时相信,中国的文学事业将伴着蒸蒸日上的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更加绚丽。衷心感谢中宣部有关部门、中国作家协会和全国广大作家、文学评论专家给予本文库的大力支持。
  • 不文集

    作者:黃霑

    「不文」等於「黃」,等於「粗」,等於「髒」。 不喜歡看不喜歡聽粗話、髒笑話的人,千萬不要看這本書! 但喜歡講粗話、喜歡聽髒話的人,這本書你必須奉為圭臬。 凡我「不文」同志,盍興乎來哉?
  • 席慕蓉作品集

    作者:席慕容

  • 空山(三部曲)

    作者:阿来

    《空山(三部曲)》采用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背景,不同的人和事构成一幅立体式的当代藏区乡村图景。表现出“一个村庄秘史”的重大主题,作家对藏族村庄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宗教,自然和社会的体验,说它是“秘史”,并非披露其神秘,而是用特别的手法将被人漠视而麻木的伤痛揭示出来。作品对于人与自然,政治与文化、宗教与信仰,和谐与进步,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