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文学

  • 九十九度中

    作者:林徽因

    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早期运用现代派手法的名篇。作者选取北京夏季炎热的一天,以挑夫流动的脚步,将貌似互不往来的社会各阶层不同的生活场景连缀在一起。小说截取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片段,且让这些片段带着生活本身的空间广延性与时间连续性,展示了1930年代中国都市生活的样态,以其相当的整体性具备了现代中篇小说的格局,同时处处体现出悲悯的情感和对底层的人道主义关怀。
  • 城南少年游

    作者:夏烈

    这去美三十年多年的传奇人物,早年曾被评为长相酷似《四海一家》男主角安东尼派金斯,如今读者只能望着两鬓花白的男主角,去追想写《白门,再见》当年那跳舞、打斯诺克、谈尼采与史坦贝克的狷狂少年了。这像是林海音的儿子吗?然而你看他笔下那种热烈燃烧的意志,强大理性掩盖着冷静,不落言诠的沉默,谨严又逾矩,兼有男性的霸气和女性的细腻,又真是像的。那只栖在窗前倔强又优美的蓝鹊,是林海音,是何凡,也着实是承继了文学贵族血统的夏烈。
  • 边缘光影

    作者:席慕蓉

    《边缘光影》简介: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诗,澄明热烈,真挚动人,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和舒缓的音乐风格。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美极,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充满着对人情、爱情、乡情的领悟。 她的诗作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引进大陆后,风靡一时,曾经深深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这次作家出版社特取得席慕蓉独家授权,并由席慕蓉亲自审订,集中推出席慕蓉目前所有诗集六册,即《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迷途诗册》《边缘光影》《我折叠着我的爱》,这是目前国内最为严整的席慕蓉诗集。
  • 街头的自语

    作者:周国平

    《街头的自语(最新修订版)》共包括十辑,分别是:第一辑 智者的最后弱点、第二辑 侯家路、第三辑为了孩子、第四辑南游印象、第五辑散文旧作、第六辑岁月自述、第七辑人生况味、第八辑人性观察、第九辑世态素描、第十辑风中的纸屑。
  • 我与地坛

    作者:史铁生

  • 海子经典诗歌

    作者:海啸 编

    《海子经典诗歌》内容简介:他是中国诗歌的奇迹,他的翅膀飞向天空,灵魂却回到了大地。作为中国最优秀的诗人之一,海子无疑是一个不死的神话。海子的诗歌精神,成为这个时代永远屹立的文化丰碑。
  • 一个人的村庄

    作者:刘亮程

    《一个人的村庄(典藏本)》自2006年出版以来,已经再版11次,深受读者喜爱。为答谢多年来支持并喜欢刘亮程作品的热心读者,推出《一个人的村庄》的典藏本并配有插图和刘亮程的字画,供读者珍藏。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于1998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1999年引起了新疆文坛的热切关注和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多位评论家先后撰文对其创作进行研讨。接着,1999年10月,在国内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天涯》杂志的头题位置刊发了“刘亮程散文专辑”,并配发了李锐、李陀、方方、南帆、蒋子丹等著名评论家、作家的推荐文章。一时间,国内文学界为之哗然。2006年,刘亮程与春风文艺出版社合作,从此,《一个人的村庄》落户春风文艺,步入常销书的行列。
  • 脂砚斋评石头记

    作者:曹雪芹

    《脂砚斋评石头记(套装共4册)》内容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之作,自问世以来就不断有人研究其精髓。《红楼梦》版本众多,可靠的版本却难能可贵。《红楼梦》现存版本大致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仅流传前八十回、保留脂砚斋评语的脂评本,另一个是经过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删去所有脂砚斋评语并续写完成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所谓脂评本,是所有带脂批的《石头记》传抄本的统称。这些传抄本都保留了大量的朱红色批语,其中有些重要的传抄版本上题有《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字样,人们把这些早期的《石头记》抄本称为脂评本或脂批本。 本版的《脂砚斋评石头记》为简体、横排,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甲戌本为底本,以庚辰本补充各回缺失,同时参考:《蒙王府本石头记》、《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胡适藏本石头记》、以及200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对原文进行补充和修正,增添汇总脂砚斋、畸笏叟各本评注,旨在让读者更充分、更完整地了解《红楼梦》最本原、最真实的面目。
  • 为坏人辩护

    作者:小宝

    《为坏人辩护(精)》收录小宝这两年阅读随笔56篇,涉及文学、文化、历史、经济、科学、传记、八卦等。《为坏人辩护(精)》作者目光炯炯或面带坏笑,像“传说中的得道大法师,以阴阳之道采补之术驾驭万物,采阴补阳,采阳补阴,飞花摘叶皆为利器,无物不能为他所用。读任何书都心无挂碍,随便取用,用完即扔,得意忘形。无论好书坏书,好人坏人,拿来便是”。
  •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作者:(美)宇文所安

    本书是宇文所安唐代文学“四部曲”之三,但去初、盛唐诗的写作已有15年。鉴于中唐文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本书并不像前两部一样是完整的专著,是“诗歌史”,而是由七篇论文组成。这些论文具有文学史性质,但本身并不构成一部文学史;而由于中唐文学在风格、主题及处理的范式上远较初、盛唐复杂,且诗歌、传奇及非虚构性的散文享有共通的旨趣,因此更不适宜称为“中唐诗史”。但这些论文却透过不同类型的文本和文体来探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些具体的问题就其性质而言与文化史或社会史等更大的领域息息相关,从而构成了中唐“文学文化”的一副气质独具的概貌。 简言之,作者认为中唐是中国的一个历史分水岭,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现代”的开端。他这样解释:“中唐是中国文学中一个独一无二的时刻,又是一个新开端。自宋以降所滋生出来的诸多现象,都是在中唐崭露头角的。在许多方面,中唐作家在精神志趣上接近两百年后的宋代大思想家,而不是仅数十年前的盛唐诗人。” 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中唐意味着“中世纪的终结”。
  • 看不见的河流

    作者:西门媚

    这是新闻的断代史 这是青春的第二章 小说以世纪之交一个城市的媒体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新闻人的爱情、友情、理想和奋斗。 同时描绘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当代人文风情画卷。 女记者胡小筝才干了两个月的报纸停刊了,她到另一家报纸应聘,成了一名社会新闻记者。她的事业开始起步,爱情 也如约而至。就在这时,她接触了一群人,一个不曾料想的世界突然降临,在一步步探索中,她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 献辞: 惟有理想让世界辽阔 献给我的朋友们 * 评论推荐: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一个时代早已被告别,了无痕迹,可其实每一段历史都可能延伸、存在于今天。它们虽然不见于教科书、甚至不被亲历者们公开叙述,但它们自会以各种方式渗入到人们的血液之中、涌动于社会的深处。 西门媚的新作《看不见的河流》,让我们在嘈杂纷乱的现实世界中,又一次辩认出,原来历史并没有真的中断,曾经的时代之光也不曾寂灭。 这部小说其实是可以被看作对一代人心灵史的记录的。在我过往的研究中,我曾经将那个时代定义为中国近代以来担当了轰轰烈烈的文化/社会/政治运动的“青年”的终结。而在《看不见的河流》中,我看到,这最后一代的“青年”,在被驱离广场后,虽然有沉沦、有妥协,但在社会的激变之中,也有那么一群人,化蛹成蝶,终于渐渐蜕变、成长为了新一代的“公民”。他们的成熟,他们的担当,令人欣慰和感动。 合上小说,环顾现实,我们会发现,是的,我们可以相信,人类社会真正有价值的事物是不会轻易消失的,人们也永远不会停止对美好社会的争取、对有意义的生活的追求,哪怕那样的努力代价高昂,就如作者在小说中借角色之口,对爱情所作的“宣言”那样:“……这种爱能完满当然最好。不能在一起,其实,这种爱也不会死去,只会埋在心底,就像你爱自己一样,你不可能哪一天变得不信任自己,不爱自己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世界上是有永恒之爱的。” ——著名学者、教授 陈映芳 * 小说试读: 一、阵亡将士 胡小筝一转过街角,就听到了哀乐声。 越往前声音越大,进得院子,看见满院子摆的花圈。胡小筝心里一凉,她不看那些挽联写的什么,也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原来这事已无可更改。 把自行车停了,她略略看了就近的几个花圈,就往里走,前面聚了三三两两的同事,正在低语。他们也没怎么跟胡小筝搭话,胡小筝一直走到楼下,就看见前面搭了个灵棚,正中该挂遗像的地方,贴的是他们的最后一期报纸。 旁边一张黄纸,写着:“阵亡将士名单”。 胡小筝凑过去看,全是同事的名字,总编的,主编的,全都有。她一眼就扫到了名单的最末,名单的最末写着:“胡小筝”。 他们把自己算上了,胡小筝有点高兴。但是不能笑,她知道这是不对的情绪。 进来的时候,看见的那些花圈,有的写着同事们的名字,有的写着不同部门的名字。胡小筝知道,那上面没有她的名字,那些都是同事们自发送的。胡小筝这几天,因为没事做,回了趟家,不知道这事真的已成定局。同事们也不会记得通知她。毕竟她还没转正,才来报社两个月。 胡小筝怔怔地站了会儿,就向聚集得最多的那群人走去。刘主任转过头来,冲胡小筝点点头,又继续跟旁人低语。胡小筝站在他们旁边,听了会儿,不是很明白。就说:“刘主任,那是不是没事了?” 刘主任说:“小胡,是没什么事了,你有事就跟我们联系吧。” 胡小筝又走向其他的人,跟他们打招呼,也算告别。大家都一付心事重重的样子,跟胡小筝点点头。胡小筝在院子里走了一圈,又看了看那些花圈挽联,那些挽联大都很有文采。可惜才华却是这样展现的,胡小筝心里叹了叹,去取了车,出了院门。 骑了一小段,哀乐声小了,胡小筝才松了口气。紧紧的心,一下子就飘了。 去哪里? 她停下来,站在路边。阳光晃着她的眼睛,她眯起眼,看看天。 ……
  • 生死场

    作者:萧红

    “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生死场》描写一个挣扎着生活的东北村庄,通过生产、生殖、人伦关系,写生命的卑贱:贫困、疾病和死亡;写人性的柔弱和蒙昧,直至无法生存不得不起而反抗。但是,他们的斗争能够争得主人的权利吗?能够改变生命的价值吗?国家对于个人意味着什么呢?男人对于女人意味着什么呢? 小说有着深厚的人本主义的内涵,带有启蒙的意义。 小说类似电影文学剧本,重场景,重细节,全篇布满意象、象征和互喻,是一部诗性的悲剧作品。
  • 落花生

    作者:许地山

    许地山经典散文《落花生》因被纳入语文教材和新课标必读而广为人知,但称先生的其他作品为民国散落的文化遗珠并不为过。在抗战动荡激昂的年代,许地山空灵幽远,充满哲思的行文风格可谓独树一帜。 “他没有派别,只希望能为那环境幽暗者作明灯,为那觉根害病者求方药,为那心意烦闷者解苦恼 。”先生的文字总能让读者“有所慰藉”。 从蝉和大海的寓言,到爱人间的情愫,其散文将现实与哲学思辨、宗教情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亦僧亦俗”,在当年民国文学中卓然不群,在如今快速阅读的大环境下显得难能可贵。 · 本版《落花生》保留了1925年初次出版的散文集《空山灵雨》中全部篇目,另加入精选16篇,共60篇。编者按题材排序分辑精校,并配以契合的插画,期冀呈现给读者一本可反复品读的散文集。 · 本书共分为4辑: 第1辑 落花生 关于蝉和大海的寓言,关于梨花和老妇人的故事。往往短短一篇,禅意尽现。 第2辑 春的林野 从孩子间的懵懂感情,到对逝去妻子的思念,许地山笔下的爱情,或朦胧可爱,或深情可叹。他曾说,我自信我是有情人。 第3辑 我的童年 “自入世以来,屡遭变难,四方流离”,许地山念及幼时的母亲、祖母以及在牛津的时光,不禁“到回忆之乡”,娓娓道来。 第4辑 万物之母 集时势之作,讽时事、论文学。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由此得以一窥许地山的“入世”的一面。 · 书后附许地山女儿许燕吉抄写的《落花生》手稿及其所作《我记忆中的父亲》,希望让本书更具收藏价值。
  • 踏着月光的行板

    作者:迟子建

    《踏着月光的行板》内容简介:迟子建,当代女作家,其作品带有某种散文化风格,这一点与萧红有些相似,许多读者也许正是因此而喜欢她独特的语言风格,是当代文坛产量交稿,很有实力,很有影响的女作家。《踏着月光的行板》收录当代著名女作家迟子建的《鬼魅丹青》、《踏着月光的行板》两部作品。透过文字,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她敏锐的才思和灵动的气息,让人感到回忆的醇香温暖。
  •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作者:杨莹骅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李清照的诗词情愫》内容简介:与众不同的才女,与众不同的解读。本书精选李清照39首经典词作,每一首词作都反映着李清照的一段人生经历。全书以李清照的爱情为主线,贯穿其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分为“情窦初开”、“厮守白头”、“相濡以沫”和“物是人非”四个部分。作者在品读李清照诗词时,并不拘泥于传统中的“寂寞愁苦”,而是看到了李清照的大丈夫气质和独立的女性人格,视角独特,文笔浪漫,细腻优美地记录李清照的生命历程,精雕细琢地诠释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 十四首素歌

    作者:翟永明

    《十四首素歌》是诗集《黑夜里的素歌》再版,诗集中所收均为《黑夜里的素歌》中的诗作。
  • 我的高密

    作者:莫言

    莫言的小说都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山东省高密市是他的故乡,是他生活了20年、度过全部青少年时期的热土。莫言说:“过去我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但自从打上‘高密东北乡’的旗号后我感到要写的东西源源不断地奔涌而来。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在写一篇小说的时候,许多新的构思就像狗一样在我身后大叫。”--是什么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这个古老而质朴的乡村有什么特别之外?为什么这里能诞生莫言这样的作家?本书带你进入作家莫言神秘而敏感的内心世界,探索他真实的写作秘密。
  • 致无尽岁月

    作者:池莉

    这是池莉的中短篇小说集,系《池莉经典文集》中的一种,包括《你以为你是谁》、《化蛹为蝶》、《绝代佳人》、《汉口永远的浪漫》、《两个人》、《云破处》、《霍乱之乱》、《不要与陌生人说话》、《致无尽岁月》九个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绝大多数写于新世纪。小说写得激情澎湃,非常吸引人,可读性极强。
  • 记忆与印象

    作者:史铁生

    《记忆与印象》内容简介: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匹配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