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文学

  • 宋诗选注

    作者:钱钟书

  • 抓痒

    作者:陈希我

    其实婚姻就是一种不停抓挠的痒。它是固定,不是发展。这世界上什么都在发展,惟独婚姻不能发展。恋爱发展了,成了婚姻,婚姻再发展就成了婚外恋了。所以就不能再发展。美满是妥协的产物。美满的标准是有弹性的。觉得美满了,就真的美满了。就好像那些抛家弃妻的男人归来(并不影响他再次抛家弃妻)。男人是很容易昏慷、很善于苟且的东西。
  • 桥上的疯妈妈

    作者:苏童

    .序 短篇小说,一些元素 白雪猪头 人民的鱼 骑兵 垂杨柳 点心 小舅理生 马蹄莲 五月回家 手 桥上的疯妈妈 哭泣的耳朵 堂兄弟 私宴 水鬼 小偷 红桃Q 附录 苏童短篇小说总目录
  • 微风入林

    作者:迟子建

    《微风入林》小说以写意式的笔法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古典诗意的充满想象力的场景,体现出迟子建语言的艺术张力。在孟和哲和方雪贞爱的乐章中,有幽静的林地、曼妙的微风,有明月、星光,有马鸣,合奏出和谐的声音,仿佛天籁,使作品的描写超出了生理、肉欲,而上升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

  • 湘行集

    作者:沈从文

  • 清洁的精神

    作者:张承志

    本书是“金蔷薇丛书”的一种。 张承志是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他的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曾轰动一时,其散文充满激情,对物质至上的思潮毫无顾忌地批判,倡导一种精神上的自律与洁净,在这个拜金之风盛行的年代,张承志有他独特的价值。本书分五辑,收集了他最近的散文佳作30余篇。 第一辑 荒芜英雄路 夏台之恋 荒芜英雄路 感激沙沟 危险的生命 第二辑 大地散步 日出天山外 莫合烟与我 汉家寨 真正的人是X 撕了你的签证回家 日本留言 爱花说 失去公园的伊朗兄弟 沉重的金芦苇 饮虎池 第三只眼睛 江南一叶 如画的旅程 汗乌拉 大河家 不刺城 第三辑 心灵模式 师命序:时代的召唤与时代的限制 《热什哈尔》:拒绝现世学的术和艺术 心灵模式——序《热什哈尔》 三份没有印书上的序言 草原小说集自序 新诗集自序 马的颜色——英文版《黑骏马》序 第四辑 无援的思想 撕名片的方法 无援的思想 向往的旅途 自由世界的一天 致先生书 以笔为旗 第四辑 清洁的精神 离别西海固 清洁的精神 后记
  • 终于使我周转不灵

    作者:翟永明

    这本诗集收录翟永明从1997年起创作的诗作数十首,其中一部分此前未曾发表。从这些诗作可看出作者这几年写作中所寻求的变化,语言的演进和来路不明的个人风格。
  •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作者:钱仲联,章培恒,陈祥耀,潘啸龙

    《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精装)是本社诗词鉴赏系列中一部,为与此前的《宋诗鉴赏辞典》衔接,特在前面选收辽、金两代诗歌。为与已出版的《新诗鉴赏辞典》衔连,后面选收近代诗歌。《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精装)以选收艺术性较强的名篇佳作为主,突出大家,兼顾小家,不因人废诗。以律、绝短诗为主,兼收少数长篇名作。《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精装)选收辽、金、元、明、清、近代430位诗人的诗作共1322首。
  • 聊斋志异选

    作者:蒲松龄(清),张友鹤

  • 我们能否与生活和解

    作者:陈染

    《我们能否与生活和解》收录的是陈染的散文、随笔和诗歌,展现了她对美术、音乐、电影、文学和对日常生活的理解与描述,风格独特又耐人寻味,可以让读者了解一个写作之外的陈染。
  • 贾平凹中篇小说选

    作者:贾平凹

    贾平凹 (1952~) 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1997年获法国女评外国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自然。
  • 倾听俄罗斯

    作者:冯骥才

    敏锐的思想、文学的笔调、艺术的气息和独特的发现,四合一,构成这本《倾听俄罗斯》!在书中,冯骥才告诉我们:小小的奥廖尔城有一座作家博物馆;“列宁同志”正在阿尔巴特街上走来走去;“新俄罗斯人”的乡村别墅与白桦木屋的蒸汽浴;圣彼得堡珍藏着大批1897年的中国木版画;普希金的决斗实际上是他期待已久的死亡契机;柴可夫斯基故居并没有被德国人炸毁;圣彼得堡大学的汉学界在世界一流;希什金用刻画的手法展示俄罗斯大自然的形象;萨弗拉索夫用描述的方式感受俄罗斯大自然迷人的情感;列维坦则用挖掘的手段触到了俄罗斯大自然深刻的灵魂;还有――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莱蒙托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到马雅可夫斯基全是画家…… 俄罗斯民族是情感化的,他们没有缜密的思维,却有随时到来的灵感,他们不喜欢数字的绳索,而热爱诗样的放纵的酒,所以他们在诗歌、小说、音乐、绘画、戏剧、舞蹈等方面都有着世界超一流的大师――这是冯骥才对俄罗斯的解密。
  • 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

    【小说】 兄弟 爱情的命运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午餐半小时 没有太阳的角落 “傻人”的希望 绿色的梦 绵绵的秋雨 秋天的怀念 树林里的上帝 神童 黑黑 小小说四篇 人间 巷口老树下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白色的纸帆 夏天的玫瑰 老人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 白云 奶奶的星星 足球 山顶上的传说(上) 山顶上的传说(中) 山顶上的传说(下)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1 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2 【其他】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 被规训的激情

    作者:余岱宗

    余岱宗大学毕业以后,本来可以选择出国,他的英语不错,而且有其他相应的条件;也可以选择当个小说家,做个浪漫文人,一面编制故事,一面自己也卷入一些曲折的故事。他在大学生时代就写过小说,被当时享有很高权威的全国性刊物《小说选刊》转载过,他后来写的小说,其中有一个中篇,还入选《福建省建国五十年优秀中篇集》(那个选本,一共才选了不到十个中篇)。《福建文学》副主编施晓宇先生在一次会上说,余岱宗是我们省小说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之一。然而命运既是自己设计的,又是由不得自己的。阴差阳错,他教了几年中学语文以后,就考上了我的硕士。 他似乎想在文学研究这个领域里试试身手。在我最初的印象中,他的脸庞就是一个矛盾:白皙的皮肤,应该是江浙一带移民的后裔的表征,而略微深凹的眼睛里有点比鹰隼柔和一点的灵气,又像有几十分之一的阿拉伯人种的血统。脸蛋是英俊的,但常有书生气的呆笑。凭我的直觉,这种才子,在学院里也许是块好料,或者说得文雅一点是块璞玉,当然,玉不琢,不成器,好在他很用功,埋头自我打磨。 然而,他老是想改变活法。硕士毕业以后,他没有选择在学院啃书本。也许是为了再试试他有没有未被发现的、潜在的能量,他去了一家电视台,干了一年。结果是除了有点发胖外,没有多少成就感。他的气质和修养和那样成天撒开脚丫子四处奔波的生活方式,不大能够相容,终于决计回到大学校园里来,重新开始,从助教当起。 这时离他大学毕业已经七八年了。 他的小说还是照样写,而且有了一点影响,省里开什么笔会,请他去作个讲座之类的,还挺叫座,弄得一些小男生、小女生眼睛一愣愣的,不时余老师长、余老师短地引用来争辩。 但是他的主要精力似乎并没有放在小说上,他在读硕士的时候,钻研了不少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当助教的时候,开会发言,往往有些让人不得不多想想的高见,这并没有引起我特别的惊异,事情本来就该如此。但是,有一回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童庆炳教授来我们这里,听了他非常简短的发言,居然特别青睐,点名要他去念他的博士。然而他没有去。为什么不去,他笑而不答。对这个奥秘,至今在师兄弟中还有一些哥德巴赫式的猜想,其中一个说法是,他当时正是新婚蜜月后不久。 后来,他顺利地通过考试到我名下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 当代文学。 这个方向,对于他来说,具有双重的优势。第一,他有文学创作的深切体验,对于又学形象的奥妙,他是内行,许多外行(包括拿了博士学位的、只懂得一大堆西方理论的一些人士),要花上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不一定能明白的道理,他早已体会良深了。第二,他对于西方当代文学理论,有相当的涉猎。有一段时期,他几乎言必称德里达、福柯、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等。一些对于艺术本身相当隔膜的研究生,常常生吞活剥地运用西方大师的话语来掩饰他们在文学感受力方面的空虚。新名词大轰炸,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是文论界的一大顽症。如果不知道他具有长期的创作经验的话,我也许担心他会变成一个令人眼花绦乱的教条主义者。 读者眼前的这本书,是他的博士论文,可以代表他在学识和智慧方面的水准。 他所研究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 当他选择这个题目,意味着向两种倾向发起挑战。一方面是对持传统观念的学者,他们把红色小说神圣化、经典化,以一种宗教的虔诚对之加以膜拜;另一方面,则是一些激进的批评家,站在今天的立场对之加以挑剔和藐视(2世纪九十年代初甚为流行的“重写文学史”中的某些文章,可能就有这样的倾向)。 比较深遂的理论修养使他站到历史的制高点上,他把当年的文学经典当作一种历史的文本,加以宁静致远的审视。他看到的不是传家的精神珍宝,也不是一堆心灵的垃圾,而是在一个历史阶段中的深刻的矛盾、转化和走向反面的过程。他把革命意识形态的规范(灌输)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宏观的、理性的灌输是比较单纯的,而感性的规范要复杂得多。他提出:“革命快感”、“革命激情和革命痛感”,及其“卫生化”。“纯粹化”,必然和文学形象感性发生冲突,这就导致了红色恋情的弹性空间萎缩、革命超人的困境等等。 这一切必然导致矛盾的不断激化,一方面是革命的感性世界的规范越来越严酷,空间越来越狭窄,(如他指出的“中间人物的‘敌对化”’)一方面为了追求文学感性最大有效性,又不得不反复强调反对公式化、概念化。这就决定了进程是曲折的,反复的,痛苦的,艰难的。有时还是充满了血与火的、壮烈的牺牲。但,总的说来,则是轰轰烈烈地朝向英雄的纯粹化,也就是人性。感性的抽象化、样板化的路上前进。 革命感性的规范与建构终于以感性为理性所淹没、消解而告终结。 西方文论的修养给予他在历史和逻辑上高瞻远瞩的宏观魄力,他对于小说艺术的长期创作体验,又使他能在微观上,不时作出原创性的概括。北京大学洪子试教授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称赞他文章中不时有“才气的闪光”,大致就是指的这些东西。 当他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都能够自由发挥的时候文章就显得有气势。 这种气势还得力于,他把红色文本放在比较开阔的历史语境之中。他不像一些研究生那样将红色文本加以孤立地考察,而是把它们放在同样文化体制下的苏联文学加以比较。这就更加有利于他揭示中国红色文本的特色,洞察其革命理性的泛滥和革命感性的虚弱,中国特殊国惰在他笔下就显得格外鲜明了。 对于他这样的年纪的学者来说,不能不算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他毕竟是六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一辈,对于当年的文化氛围、文学气候,直接的感知比较少,大都依靠文献的阅读,由于时间的限制,他的阅读量还不能达到充分还原当年历史氛围的程度,有些章节难免显得薄弱一点,在论及革命小资的恋情的时候,论述口气的明确掩盖不住感性文献基础的薄弱。 好在他对于这个课题相当执着,在完成博士论文以后,又有了新的积累。在这本专著中,我们看到的,已经是经过补充的改写的了。但是,不管怎样,这一课题不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留下的空间还是相当广阔的。
  • 想飞的翅膀

    作者:余杰

    这本书从头到尾渗透着自由精神,正如本书的书名所示,作者的思想上长着一对想飞的翅膀,而且在一片蓝度有限的天空中,他正在翱翔――尽管他是那么的艰难。
  • 我们拿爱情没办法

    作者:阿城 陈村

    本书是“金收获丛书”之一。本书由中国纯文学杂志《收获》的对话栏目结集而成,收录了该专栏历时两年共计十二篇对谈录――二十一岁就瘫痪的史铁生感恩残疾带给他的生死感悟;决定参加网恋的林白特别渴望创作情色长篇小说;一直画人的朱德庸从小就不喜欢人;八十岁的连环画家贺友直老先生最欢喜荡马路,去旧货商店拣顶好的表看;已经是“狼外婆”的舒婷回忆顾城当年的贫穷与可怜;姜文非得到能闻到味的程度才开拍电影……
  • 阳光与荒原的诱惑

    作者:巴荒

    本书是女画家巴荒四次深入西藏考察后写下的系列文化散文。依据其独行荒原的传奇经历而写下的这部书稿,最早成稿于1990年。此后经过六年多的时间积淀,才于1996年正式定稿。 全书从一个富有激情的生命体验出发,试图通过语言的方式,以寻求人类文明的起源,重蹈人类生存发展的艰难旅程。全书十六篇散文,其中有《古格的诱惑》《巡游艺术与秘史》《象雄古国风景线》等名篇,它们的内在基点,在于通过对西藏独特的自然风貌、灿烂的宗教文化和艺术、丰富而又悲壮的人文景观,以及风俗人情等生活细节的真实描述,揭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文明的渗透性和脆弱性。而《穿越秘境》则是以似梦似幻的手法,在远古与现实的更替之中,完成了一次生命对历史的永恒追问。 全书融入了理性思考,并又以感性的语言释放出超越个体生命意义的人文关怀,就构成了本书特有的文化价值。
  • 读书随笔(二集)

    作者:叶灵凤

  • 花杀

    作者:朱文颖

    朱文颖最新短篇小说集,收录《花杀》、《俞芝和萧梁的平安夜》、《浮生》等十三篇小说,选材从容出入古今,笔触时而典雅,时而诡异,时而又款款柔情,实为一时小说集之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