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乡土

  • 花香的尘世

    作者:卞太

    《花香的尘世》由三四十篇颇具诗意的散文串成,主要记录了作者对童年及乡村生活的回望:老牛老马、瓜地坟地、房屋院落、野花野菜、父老乡亲、耕种生涯,中国北方乡野生活的单纯、质朴在作者的记叙中一一复现。尤其是那些对童年生活体验的记述,更是能穿透具体生活场景直达内心,勾起人无尽的回忆。本书还配大量的绘画与摄影图片,这些图片以另一种表现形式,充分呼应、生发文字的意境,使整本书有着不一般的震撼力和整体效果。
  • 我的高密

    作者:莫言

    莫言的小说都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山东省高密市是他的故乡,是他生活了20年、度过全部青少年时期的热土。莫言说:“过去我感到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但自从打上‘高密东北乡’的旗号后我感到要写的东西源源不断地奔涌而来。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在写一篇小说的时候,许多新的构思就像狗一样在我身后大叫。”--是什么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这个古老而质朴的乡村有什么特别之外?为什么这里能诞生莫言这样的作家?本书带你进入作家莫言神秘而敏感的内心世界,探索他真实的写作秘密。
  • 何处还乡

    作者:江飞

    |编辑推荐| ●童庆炳、张清华、梁鸿、徐则臣联袂推荐 ●入选2014年4月 中国好书榜(文艺类)、入选2014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贰季(非小说类) ●一个永远无法停止和结束的诘问 ●一代漂泊者的故乡记忆 ●一本献给千万“异乡人”的回归之书 |内容简介| 还乡,对所有漂泊者来说,是一个永远无法停止和结束的词,当然也是一个遥远且温暖的词。多年后,更多的漂泊者,成为了 故乡的过客,于是,在一次次还乡中接近,又在一次次停歇后远离。在还乡和远离中,我们依然彷徨,依然漂泊,没有归属,没有停下的勇气,究竟我们该何处还乡? 本书以写实和写意两种笔法对故乡、亲人以及事物进行了深情描绘,浸润其间的是对身体、生活、命运及灵魂的反思,是对时光、想象、记忆、家园的一种审美观照。同时,也是一代人对故乡记忆的一次修复历程,一种精神怀念,蕴含着所有“异乡人”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之间对生存境遇的伦理审视,对心灵还乡的热切渴望。 |推荐语| 作为走出乡土的江飞,总是眷顾他的“罗岭”,在现代化的现实语境中,他以真情实感,以诗情画意,传递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心跳、脉动和对故乡的感激,同时也呈现给我们一个贫瘠、落后的故土全部的温暖、苦痛和感伤。 ——童庆炳(著名文艺理论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飞对故乡与亲人的书写,对生活与生命的体悟,都充溢着浓郁的诗意思索与“无处还乡”的现代焦虑。这本书是寻找“诗意栖居地”的自我想象之路,更是献给现代“异乡人”的精神慰藉之方。 ——张清华(著名文学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于回忆之中漫长而充满隐喻,而故乡也因亲人、流逝和陌生让人疼痛。江飞用一种诗意的象征语言对生命、时间和情感进行叙述,万物或行进,或静默,都如谜一样优美,让人沉思。 ——梁鸿(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我猜测江飞正在用文字建造一座博物馆,用以发掘和展示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经验和思考。 ——徐则臣(《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著名作家)
  • 秦腔

    作者:贾平凹

    《秦腔绘画评点本》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个叫引生的“疯子”的眼光,书写了对农民沉重的负担及农村文化的失落所寄予的深层忧虑与深切同情。作品以凝重的笔触,解读中国农村20年的历史,集中展示了乡村价值观念和传统格局巨大面深刻的变迁,是“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
  • 四十一炮

    作者:莫言

    《四十一炮》以九十年代初农村改革为背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折射出了农村改革初期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以人性的裂变,人们在是非标准、伦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惘。 小说的副线是一个老和尚的传奇人生。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使整部小说在实和虚的场景不断变换、扑朔迷离、曲折迂回,又一次近距离地回看了农村改革初期的历史。 通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讲述,既有孩子似的烂漫无知,又有极具时代特色和乡土特点的民间口语。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被莫言幽默逗得捧腹大笑。
  • 边城及其他

    作者:沈从文

    《边城及其他》讲述了:沈从文,20世纪最优秀的中国文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质文化史专家。对于许多人来说,他的文学创作一直是个谜:没有新式的留洋背景,也没有传统的学家渊源,而且行伍出身,却能凭借其独特的生活体验为人们创造出一部部经典著作。即使在今天,沈从文先生的许多作品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整部作品在现实主义中融入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边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自问世以来,先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在国内,《边城》也成为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并被选入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和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为了能够用绘画的艺术形式来真实地表现《边城》中这种世外桃源的美景,我国知名画家、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理事沈金龙先生,凭借精湛的画工,以及对《边城》的深切热爱与理解,创作了最能体现《边城》中美景的动人画卷。
  • 平原

    作者:毕飞宇

    《平原》是毕飞宇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书中讲述:1976年的中国乡村,曾经压倒性的政治力量已经疲软,古老的乡村文明有了复苏的迹象。高中毕业生端方回到了他的故乡——毕飞宇的“王家庄”。他怎样在家乡立足?他如何直面命运?他又将经历怎样的爱情?平原涌大海,峰起潮落,青春祭日月,暗红枯白。
  • 大淖记事

    作者:汪曾祺

    《大淖记事》收入了著名作家汪曾祺创作于1980年代之后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共5篇,包括《大淖记事》《受戒》《陈小手》等。《大淖记事》和《受戒》均是以20世纪30年代作者苏北故乡为背景的乡土小说,前者讲述小锡匠十一子同挑夫的女儿巧云的爱情故事,后者描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的初恋。小说以散文的笔调,极富诗情地展现了苏北乡村的田园风光和人情风俗,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之中,满溢和谐的意趣。 汪曾祺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者”。他笔下那些带有民俗风情的小说,撇开了政治生活的宏伟叙事,把一种久违的民族文化传统注入当代中国,对新时期小说的影响十分深远。
  • 那山那人那狗

    作者:彭见明

    《那山那人那狗》主要内容:在湘西崇峻幽深的大山里,乡村邮路蜿蜒着穿过山岭、河流和村庄,连接着山里人和外面的世界,这是一条寂寞而艰苦的路,老邮差在这条路上走了一辈子。他即将退休了,接班的是独生儿子,老人放心不下,执意带着忠实的大黄狗“老二”陪儿子走最后一趟。 于是,三天两晚的路程中,在茂密的山林间,青翠的田野边,父子间含蓄、内敛而深沉的感情得以释放,儿子背老邮差过河时,老人滴下了一滴眼泪。记忆中他只背过儿子一次,而现在伏在儿子厚实的背上,他百感交集。年轻气盛的儿子也第一次懂得父亲的工作远远不只是收发信件那么简单…… 可以说,山、人和狗构建成一幅明丽的湘村风景画,以亲情作为画轴,展示了自然美和人性美,感人至深。
  • 日落碗窑

    作者:迟子建

    《日落碗窑》内容简介:中国巨轮,乘风破浪,高歌猛进,短短六十载,已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文学,风起云涌,蒸蒸日上,流派异彩纷呈,名家力作迭出,同样令世人瞩目。为庆祝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我社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力图囊括当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以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文学价值观上的人民立场,展示东方文明古国的和平崛起、历史进程、社会变迁与现实图画,表现中华民族的艰辛求索、勇敢实践、创新思想及生存智慧。这套文库,既是欣欣向荣的中国文学事业的一个缩影,也是生机勃勃的转型期中国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示出来。我们同时相信,中国的文学事业将伴着蒸蒸日上的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更加绚丽。衷心感谢中宣部有关部门、中国作家协会和全国广大作家、文学评论专家给予本文库的大力支持。
  • 天堂蒜薹之歌

    作者:莫言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1988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力作。 19年前,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具爆炸性的事件——天堂县蒜薹全部滞销,数千蒜农忧心如焚,县府官员不闻不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数千农民因为切身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自发地聚集起来,包围了县政府,砸了办公设备,酿成了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小说以高羊、高马、金菊、方四叔、方四婶的生活经历为纬,深刻地、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农民当时当下的生存状态剖析了农村文化。
  • 太平风物

    作者:李锐

    本书以古老的传统农具为主要意象,把数千年悠远的农耕文化与现代社会放在同一平台上使之碰撞,从而把中国农民与土地,农具之间血肉相连甚至生死与共的关系,表现得刻骨铭心,同时农民在失去土地和失去世世代代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后的茫然,创痛和决绝,也在作家的描绘中格外惊心动魄。 本书共收入短篇小说十六篇,每篇小说的题目都是一件农具,比如镢、锨、锄、镰、斧、扁担等,这些农具草蛇灰线般地出现在小说中,并以其为线索展开叙述。有趣的是,小说将图片和文字、文言和白话、史料和虚构、历史的诗意和现实的困境融合在一起,李锐称之为自己独创的“超文体拼贴”,试图以一件件农具串联起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地的农村故事。
  • 我是农民

    作者:贾平凹

    《我是农民》强调承担人文关怀的文学,没有比这一刻更能体现出其自身固有的使命,即以最真实的描写记录和反映社会的本来面目。以冷静而深刻的文字,揭示人与社会的状态和内质,剖析人性的深刻与复杂,用真善美来启迪人们的心灵,在冷静思考中熔铸情感,在叙述描写中表现生命的力量。我们关注文学的态度其实就是关注我们人类本身认知和思辨能力的发展。毫无疑问,《我是农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农民的窗口,作家怀着近乎自咎的使命感直面苦难、拷问灵魂、思辨历史,作品充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朴实无华的叙述,呈现的是一个有良知、有品格、有风度的作家的博大胸怀。
  • 石榴树上结樱桃

    作者:李洱

    《石榴树上结樱桃》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乡土中国。在中原大地上的一个名叫官庄的村子里,村委主任换届选举即将举行,现村委主任孔繁花谋求连任。孔繁花是溴水县惟一的女村委主任,远近闻名。在任期间,孔繁花为村里的百姓干了很多实事,修路,发展养殖业,提高村小学的教育水平。村人生活稳定,秩序良好。孔繁花的竞选对手,村委委员孟庆书、孔祥生等人,结成战略同盟,要在此次选举中,与孔繁花一争高低。就在竞选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的时候,村里一位名叫姚雪娥的妇女,出现了计划外怀孕。孔繁花试图说服姚雪娥去医院堕胎,但姚雪娥却突然失踪。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所以能否找到姚雪娥并且使她堕胎,就成了此次竞选的决定性因素。孔繁花既要忙于竞选,又要忙于寻找姚雪娥。小说以此为基本线索,真实地写出了乡土中国的风俗民情,写出了乡土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所面临的复杂局面,写出了乡土中国在现代性的进程中的诸多困难以及困难中的希望。
  • 一匹马两个人

    作者:迟子建

    “中国短经典”丛书迟子建卷,收录迟子建创作至今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名作。包括《雾月牛栏》《亲亲土豆》《花瓣饭》《微风入林》等。
  • 汪曾祺集

    作者:汪曾祺

    《汪曾祺集》所选,包括汪曾祺的散文和小说。小说部分,分为三辑。第一辑“故里杂记”,所选多为汪曾祺以自己的故乡高邮为背景创作的小说;第二辑“他乡寄意”,包括汪曾祺以西南联大、五十年代下放等不同时间段的人生经历和见闻为素材的小说;第三辑“一种小说”,收入的多为汪曾祺在文体和创作手法上有所创新,带有试验意味的小说。散文部分,分为五辑。第一辑“翠湖心影”,所写均是对西南联大时期生活的回忆;第二辑“自报家门”,收入汪曾祺谈论自己生平的文章;第三辑“四方食事”,为作者的美食文字;第四辑“晚翠文谈”,为汪曾祺谈论评析作家作品、文学创作的文字;最后一辑“草木春秋”,有关于草木鱼虫的、也有怀人怀事的,总的看来,都能显示汪曾祺作为“杂”家的写作特色。
  • 山南水北

    作者:韩少功

    韩少功归隐乡野后创作的首部,跨文体长卷散文,记录山野自然和民间底层的深入体察,一部亲历者挑战思想意识主潮的另类心灵报告。韩少功的“寻根”与回乡,他二十几年来的写作和生活,演绎着中国人在城乡之间的焦虑和选择,他把认识自我的问题执着地推广为认识中国的问题。
  • 一个人的村庄

    作者:刘亮程

    《一个人的村庄》讲述了刘亮程是真正的作家,也是真正的农民,是真正的农民作家。作为农民,写作真正是他业余的事情;而作为作家,他却无时不在创作,即使在他扛着一把铁锨在田间地头闲逛的时候。在文章里,刘亮程是一个农民,但是作为农民的他,是否意识到自己是个作家呢——或者说,在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以作家自许呢?我不知道。我揣测,在他的村庄里,在与他一样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村民们的眼里,这个无事扛着铁锨闲逛,到处乱挖,常常不走正道却偏要走无人走过的草丛中的人一定是个难以捉摸、有些古怪的人吧。在他们眼里,这个说不出却总觉着有点不一样的人是不是有点神秘呢?当然,他们也许不知道这个人在跟他们一样的劳作之外,还喜欢偷偷观察着村里的人,以及驴,兔,飞鸟,蚂蚁,蚊子,以及风中的野草和落叶,甚至村东头以及村西头的阳光……
  • 生命册

    作者:李佩甫

    《生命册》作者李佩甫习惯于从中原文化的腹地出发,书写平原大地上土地的荣枯和拔节于其上的生命的万般情状。在他的笔下,乡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理想与欲望并置,其试图从中摸索出时代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联。《生命册》中,既有对二十世纪后半期政治运动中乡民或迎合或拒绝或游离的生存境况的描摹,亦有对乡人“逃离”农村,在物欲横流的都市诱惑面前坚守与迷失的书写。 而横亘在所有叙事之下的,则是古老乡村沿袭而来的民间故事和传奇。在这里,民间世代相传根深蒂固的意识已经植入“背着土地行走”的“城里人”的灵魂记忆中,为“城里人”在新的价值观面前的迷茫和困顿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反哺和滋养。 借助这次写作,李佩甫完成了对知识分子在时代鼎革之际的人生选择与生命状态的诸多可能性的揭示,在无限逼近历史和人性真实的过程中,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具有哲理反思意味的人物群像图。 “我”是从乡村走入省城的大学教师,希望摆脱农村成为一个完完整整的“城里人”,无奈老姑父不时传来的要求“我”为村人办事的指示性纸条让“我”很是为难,在爱情的憧憬与困顿面前,“我”毅然接受大学同学“骆驼”的召唤,辞去稳定的工作成为一个北漂。北京的模样完全不是我们当初预想的那般美好,在地下室里当了几个月的“枪手”挖到第一桶金后,为了更宏大的理想,“我”和“骆驼”分别奔赴上海和深圳开辟新的商业战场。 “骆驼”虽有残疾,却凭借超出常人的智力和果断,杀入股票市场并赢得了巨额财富。而在追逐金钱的过程。“骆驼”的欲望和贪婪也日益膨胀,他使出浑身解数攀附进官场名利场,不惜用金钱和美色将他人拉下水,而自己也在对欲望的追逐中逐渐走失了最初的理想,最终身陷囹圄,人财两空。 生“我”养“我”的无梁村,有“我”极力摆脱却终挥之不去的记忆。哺育“我”十多年的老姑父为了爱情放弃了军人的身份,却在之后的几十年生活中深陷家庭矛盾无法自拔,上访户梁五方青年时凭借倔强的干劲打下了一片基业,却在运动中成为人们打击的目标,后半生困在无休止的上访漩涡里,为了拉扯大三个孩子,如草芥般的虫嫂沦为小偷,陷入人人可唾的悲剧命运,村里的能手春才,在青春期性的诱惑和村人的闲言啐语中自宫……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似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 虚土

    作者:刘亮程

    《虚土》中依旧是一座村庄,建在茫茫的虚土梁上。一个五岁孩子,一直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出生。或者已经出生却从没有长大。长大的全是别人。全是被别人过掉的生活。被别人做完,废墟一样弃在荒野上的梦。虚土庄的所有事物,都披着一层梦呓般的虚幻色彩,"梦把天空顶高,把大地变得更加辽阔"。生活的方向被一场一场风吹偏,人们在虚土梁上落脚的村庄常常空无一人,人都去了哪里,我自己又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