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农村
-
永隔一江水
邓安庆迄今为止最成熟的故乡写作
七个短篇小说,相同人物,相同背景,以串珠式结构,首度完整呈现烟火缭绕的“邓垸世界”
从春夏到秋冬,用两个少年玩伴的纯真成长,串起典型中国乡村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时代变迁
家庭关系、’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弃女寻亲、重男轻女、乡村教育、代际关系、城乡巨变,切入多种乡村问题
真实鲜活的人物群像,亲切自然的方言乡音,恬静优美的乡野四季,笑泪交织的成长与生命,游荡于隔开我们与父母、城市与乡村、现在与过去的江水中心。
*************************************************************
《永隔一江水》是青年作家邓安庆最新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作品延续了邓安庆最擅长的故乡文学写作,仍围绕作者熟悉的湖北家乡邓垸展开,描摹真实质朴的人物和动人亲切的故事,和作者以往作品《柔软的距离》《纸上王国》《山中的糖果》一同构成一脉相承的“邓垸故事集”。本作品体例上虽属短篇小说集,但各篇的人物和事件勾连紧密,彼此融会贯通,清新温婉的氛围一以贯之,全书又可当作一部长篇来读,行文流畅,人物鲜明,并极有纵深地处理了城乡差异、代际关系、留守儿童、重男轻女等一系列主题,可以称得上邓安庆目前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
《永隔一江水》里的人物,也都不是凭空创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其原型。这些原型是我熟得不能再熟的亲人们。每年回家吃席的时候,一桌的婶娘叔爷,我挨个看过去,每一个人这几十年来的际遇都在我内心中翻涌。他们中间有一些我写过, 有一些我没写,有一些我合并成为一个人物, 有一些我拆散到其他人物身上。时间累积的力量,体现在他们的额头、发色、皱纹,还有黧黑的手掌、蹒跚的步伐、说话的声调上。这个村庄除开房屋的翻新,基本格局几十年来无大变,我熟悉的这一代人逐渐凋零,新生的一代人也随着年轻的父母飘散各地。也许有一天这个村庄会消亡,我唯一可安慰的是我为它写了一系列的文字,好歹是一点微茫的记录吧。 ——邓安庆
-
梁庄十年
从失去声音的农村女性到返乡的打工者
梁鸿蕞新非虚构作品
展现急速变化时代下中国村庄的变迁
【作品看点】
★ 横跨十年,继《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后,梁鸿重审故土,构建更为完整、曲折的农村变迁史。
2010年和2013年,《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相继出版,前者以梁庄和生活其中的人为切入点,勾勒出中国乡村的内部结构;后者则将目光投向离开了梁庄的人,讲述了背井离乡、散布全国的梁庄打工者们的故事。两部作品接连问世,令读者们将目光集中到了梁鸿的家乡——一个普通的河南村庄:梁庄。梁鸿成功地向读者们展现了真实的乡村图景,并以此映射出中国近几十年来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以及农村面临的转型困境。十年后,梁鸿再次将梁庄带回我们的视野,接续前两部的主题,重新审视故土,为读者们构建了一部更为完整、曲折的农村变迁史。
★ 再访逃离村庄的年轻人、背井离乡的打工人,记录时代转折下真实的个体命运。
十年间,梁庄整体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梁庄人也在时代转折中迎来各自不同的命运。本次返乡,梁鸿再一次走访那些当初离开家乡的打工者:当初怀揣一百万现金、想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万敏,在北京漂流许久之后返回故乡的梁安,唯一一个移民西班牙的打工者学军,吴镇的第一个千万富翁秀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回到了故乡,一些人誓死不归,一些人则遭逢了意想不到的变故。时间飞逝,站在他乡与故乡、梦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少小离家的人们又将何去何从?
★ 穿过偏见与歧视、流言与恶意,传递梁庄那些“消失的女人们”最真实的声音。
“女孩子们就是一个‘芝麻粒儿那么大一个命’,撒哪儿是哪儿,地肥沃了,还行;地不行了,那你就完了。”在梁庄,生而为女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人们却常常忽视她们的存在:她们刚一出生就面临歧视性的环境;稍长大之后,又在毫无自我保护意识的情况下进入青春期;蕞后在婚后成为某某的母亲,某某的妻子,蕞终失去自己的姓名。此次返乡,梁鸿寻回了村庄中“消失的女人”,久别重逢,畅谈她们从小到大面临的种种不为人知困境:家暴、偏见、歧视、流言蜚语……“我想把她们聚拢在这本书中,让她们重新在梁庄的土地上生活,尽情欢笑、尽情玩耍。”
★ 贾樟柯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主要讲述者,文学联动影像,重构消逝的故土。
“我初次阅读的梁鸿老师的“非虚构”作品是《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这两本书所写的,一部分是乡村内部的结构,一部分是出去打工的人群,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熟悉的。我自己在县城里面长大,但也有大量乡村生活的记忆经验……透过梁鸿老师的书,我衔接的就是我的记忆。
……在拍摄梁鸿老师的时候,这部电影的结构第一次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在我跟梁老师坐在裁缝店里面访谈,听她谈自己的生活时,我脑子里面第一次出现了结构意识……可以说是她贡献了电影的结构。”
【内容简介】
2010年,《中国在梁庄》首次出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下的中国村庄的变迁。十年之后,作者梁鸿再次回到故乡,重访当年的书中记述的人和事。十年当中,一切都在发生改变,又似乎全无变化:一些人永远离开了这里,一些在外漂泊的人重返此地,村庄的面貌、河流和土地都与从前不同。而人事变幻之中,梁庄和梁庄人所透露出的生机和活力却不减当年。此次回归,梁鸿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家乡,以细腻的描写和敏锐的洞察,将梁庄的人们再次带回我们的视野,并借由对他们生活的追溯,描摹出一个普通村庄绵长而有力的生命线——这生命线既属于那些“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人们,也属于身处同一股时代洪流的人们。
【名人推荐】
梁鸿的确是一个“五感全开”作家。她的捕捉能力就像一个音乐家听到一段音乐,能分辨出每种乐器的音色;当她进入到生活场景里面的时候,能捕捉到任何一种独立的气息,并且能把它写出来。
——贾樟柯
中国当代村庄仍在动荡之中,或改造,或衰败,或消失,而更重要的是,随着村庄的改变,数千年以来的中国文化形态、性格形态及情感生成形态也在发生变化。我想以“梁庄”为样本,做持续的观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直到我个人去世,这样下来,几十年下来,就会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村庄志”,以记录时代内部的种种变迁。
——梁鸿
-
中国农村改革决策纪事
本书是农村改革前段历程的真实回顾。农民的创造,如何转化上升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某些地方的创新如何经过集中完善推广于全国各地区?本书的撰稿人都是当时的知情者、参与者,他们以其亲身经历,提供了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澄清了一些事实真相。本书近一半作者为省部级领导干部和当时几个农业大省的农口主要负责同志。 -
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
如果我们把农民问题、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微观研究,置于国家制度变迁和资源环境制约的前提之下,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高度看中国的问题,就可以形成一个研究农村制度问题的前提性的假设:中国的问题是“一个资源禀赋较差的发展中的农民国家,通过内向型自我积累追求被西方主导的工业化的发展问题”。在这个前提下讨论中国的“三农”问题,除了按照宪法原则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需要借鉴和扬弃的理论主要是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When peasants live in complex agrarian societies with distinct hierarchies of power, how much are they able to shape their world? In this socio economic, polit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history, Helen F. Siu explores this question by examining a rural commun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
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
本辑收入有关乡村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论文8篇,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国乡村的历史与现状。《中国乡村研究(第2辑)》致力于提高中国乡村研究理论和实证的水平,促进中外乡村研究的学术交流,推动中国乡村研究本土化和国际化。 目录 陈春声 乡村的故事与国家的历史——以樟林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研究的方法问题 吴 滔 在城与在乡:清代江南士绅的生活空间及对乡村的影响——以吴江震泽为例 黄宗智 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 张小军 阳村土改中的阶级划分与象征资本 应 星 身体与乡村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运作——对中国集体化时期一个村庄若干案例的过程分析 景 军 移民、媒体与一位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杀 龚启圣 周飞舟 赵阳 地方经济、财政和干部地为:对农民负担的一个定量分析 罗伯特·布伦纳 艾仁民 英格兰与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分岔:财产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发展型式 稿约 -
地权的逻辑Ⅱ
房价居高不下、拆迁此起彼伏,腐败接连不断,土地制度因此被一次次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变革地权几乎成了泄洪的唯一通道。此时,我们希望听到和看到的,往往是自己想要的“真相”,而不是基于土地自身逻辑常识的真相,谬误便由此而生。 本书则是在全面认识土地属性,尊重土地制度历史渊源与现实语境的前提下,提供一种与时下主流的“黑板经济学”的“常识”大为不同的新常识,并从另一个视角还原了土地财政、征地拆迁等焦点问题的真相,并提出新型城镇化所需要的城乡统筹模式。 土地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关乎每个人的利益,也是几乎所有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的“根”,但地权并不浪漫,地权变革如果迷信“浪漫主义想象”的逻辑推演,结果可能是中国社会转型之殇。 -
农民的政治
《农民的政治》作者赵树凯长期从事农村政策的起草和制度,这是他的一组乡村研究笔谈,收录文章27篇,这些文章均曾公开发表并被广泛转引。作者认为,在当下国内语境中,“农民”并不是讨论政治体制的主要考量,但人们又无法忽视其在政治中的分量和作用,尤其是,“三农”的各种问题和现象都不断地指向“政治”。讨论“农民的政治”,不仅是研究“三农”问题的关键,更重要的,也是探索中国政治的关键。 -
农村民间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
农村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基础和核心。NGO在农村发展中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回顾了历史上的农村民间组织,重点介绍了当前农村比较活跃的社会文化类民间组织、妇女发展类NGO、用水户协会、专业经济协会、民间基层金融组织、农民工民间组织等六类民间组织,阐述其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展示发展现状,解析存在问题,指明进一步发展的策略。本书是国内学术界对农村民间组织进行分类研究的第一本专著,对于正在从事农村民间组织实践的人士,NGO管理的教学人员和学生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观察者都是极佳的学习和参考读物。 -
社会变迁与乡村革命(1860-1928)
《社会变迁与乡村革命(1860-1928):赣南农民暴动的源起研究》通过对赣南个案的研究,展示了封建社会现代化进程与革命源起的内在逻辑关系,指出了革命的发生虽与社会经济因素密不可分,但经济在转型中的“分化整合”较乡村社会的经济恶化是革命的关键原因。转型期结构性因素中的政治因素对革命的发生作用,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社会转型虽并不一定会带来革命,但动荡是在所难免的。清末民初制度缺失、政府式微的现实,使社会没有应对动荡与危机的机制与能力。所以社会往往由动荡走向集体的暴力革命。现代化与革命化构成了其当然的一体两面。 -
中国农民经济
《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890-1949》利用这一调查中河北省顺义乡沙井村、栾县寺北柴村、山东省历城县冷水沟村和恩县后夏寨村等四个村庄的资料,研究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主要是村庄和农户经济——是如何组织起来、怎样行使职能以及怎样随着时间而改变。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农村惯性调查》的介绍,以及用这批史料进行研究的方法,对中国近代农村社会经济都有很大的启发。 -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本书是从国际著名经济学家,美国文学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D.盖尔·约翰逊教授发表过的英文论文中挑选出23篇文章翻译而成的。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农业经济学,特别是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的探讨;二是中国经济问题,特别是对人口增长、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分析;三是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轨问题的研究。 读者对象:供高校经济系师生及经济专业读者使用参考。 -
中国农村制度变迁
本书收入了作者从1980年至2000年的53篇讲话和文章。其中31篇系首次出版。在这20余的占,前10余年作者处于农村工作的领导岗位,其论述主要回答农村的领导岗位,其论述主要是回答农村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有关的决策咨询;后10余年作者离开了领导工作岗位,其研究和论述的重点,更多是从国民经济的全局上,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枰套的基点上,探索与农村改革和发展相关联的因素,继续对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研究。通读全书,用市场经济激励群众,用民主政治团结群众的表述,可以说是对作者学术观点和领导思想的简要概括。 目录 我国农业集体化的过去与现在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农村工作的历史性转变 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农村合作经济的新发展 对《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的说明 社队企业还要进一步发展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几个社会目标 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 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依靠科学技术增强农村经济地位 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提高农民收入 中国农村人口就业道路的选择 沿海地区外向型发展战略 抓住改革的主攻方向发展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小城镇是战略性的历史任务 西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谈股份合作制 家庭承包制的建立与稳定 ——怎样理解两个飞跃 坚持可持续发展方略 稳定农民预期与土地制度法律化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承包经营要长期稳定 《中国农民命运的大转折》序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于城市短缺 用市场经济激励群众 用民主政治团结群众 农村社区发展的若干问题 农业产业化与龙头企业 努力创造一条节省资源与资本投入的城市化道路 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 大中小城市配套发展 重视发展中小企业 解读温州经济模式 要加大配套改革的力度 调整结构要注意提高粮食的优质率 浅谈创新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创新力量 希望山西出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北京郊区应早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村改革漫忆 自治 开放 开发 混合型经济的前景与活力 我国政治体制尚待完善 给农民国民待遇 劳动力流动两大走向 农村发展的新机遇 我们欠农民太多 乡镇企业要积极应对入世竞争 家庭农场与规模经济 善待天地山河 几个值得探索的农村问题 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几点看法 要鼓励制度创新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 ——读《中国农村制度变迁》 -
乡村社会关键词
《乡村社会关键词:进入21世纪的中国乡村素描》是贺雪峰先生对20多个省的乡村所做的调查。40多篇精短的调查笔记,呈现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的真实状况。在长期经验观察和深厚理论积淀的支撑下,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乡村巨变的蛛丝马迹,金融危机时农民在城乡之间进退有据,两代农民工的差异,新型城市对农村的剥削,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情,农村老年人静悄悄的自杀,丧礼上的狂歌劲舞与“灰公醋婆”,理性行动所导致的非理性后果。 这份真实而沉重的笔记体素描,将引领你重新审视我们的乡村和中国的未来。 -
日本视野中的中国农村精英
《日本视野中的中国农村精英:关系、团结、三农政治》分为两个部分,共八章内容。第一部分作者根据在中国农村获得的田野调查材料,讨论农村精英和农村社区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则试图掌握整个中国的政治环境,并重新对夹在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农村精英进行定位。 -
记述村庄的政治
本书是吴毅关于“三农问题”的学术随笔。 -
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
黄宗智 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1) 林 刚 良性互动与恶性循环 ——关于中国城乡关系历史变动的一点思考………………………………(24) 老 田 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转移”与“杜润生-林毅夫假设”………………(57) 周 立 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逻辑与中国经验………………………………………(75) 张 玮 岳谦厚 中共减租政策中的两个环节及相关问题讨论 ——以战时中共晋西北根据地区域为中心的考察………………(94) 郝志东 知识分子和乡村发展:以山西省平州县为例………………………………(128) 贺雪峰 试论20世纪中国乡村治理的逻辑…………………………………………(157) 董磊明 村将不村——湖北尚武村调查………………………………………………(174) 岳永逸 乡村庙会的政治学:对华北范庄龙牌会的研究及对“民俗”认知的反思(203) 翟一达 传承与嬗变:洽村的嫁妆变迁………………………………………………(242) 行 龙 马维强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集体化时代农村基层档案”述略(273) -
斯科特与中国乡村
这本书的内容来自于一次特殊的活动。2007年12月我们邀请了美国耶鲁大学的人类学和政治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由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和《社会学研究》编辑部联合组织了一个研讨会。这个研讨会的内容就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随后,斯科特教授又在清华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发表了演讲。 全书的结构反映了我们讨论的结构。在最初的设计中,我们曾经计划分作三个专题,这三个专题对应着斯科特的三本已经翻译成中文的著作,分别是《道义经济》、《弱者的武器》和《国家的视角》;但是在讨论中我们发现,表面上清晰的三个主题实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保留了原来的三个部分,但是讨论的内容有许多交叉。 目 录 目录 编者的话/1 研究与对话 第一节农民的道义经济与现代性/2 Section l:Moral economy and modernity of peasantry 折晓叶: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3 Zhe Xiaoye:Cooperation and Non—confrontational Resistance: Tenacious Weapons of the Weak 朱晓阳:黑地?病地?征地:滇池小村的地志与斯科特 进路的问题/40 Zhu Xiaoyan9:Black land,sick land and land acquisition--The topography of a Dianchi village and a critique of Scott’s approach 斯科特等:评论和讨论/92 James C.Scott,et al.:Comments and discussion 第二节农民的抗议和弱者的武器/116 Section 2:Peasant pr0test and weapon of the weak 郭于华:作为历史见证的“受苦人”的讲述/ll7 Guo Yuhua:Narratives of the“Suffering People"as Historical Testimony 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l37 Ying Xin9:“Qi”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China’s Rural Collective Action 斯科特等:评论和讨论/158 James C.Scott,et al.:Comments and discussion 第三节 国家的视角与猫鼠游戏/l73 Section 3:State and Cat-mouse game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 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174 Zhou Feizhou:State Power Retreats From Rural Society:Rural Fee Reform and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Peasant 王晓毅:生态压力下的牧民与国家/224 Wang Xiaoyi:Herders and State under Ecological Pressure 斯科特等:评论和讨论/241 James C.Scott,et al.:Comments and discussion 学术演讲 清华大学演讲/278 国家的视角:观点和批评/279 Perspective of the State:Views and Criticisms 中央民族大学演讲/289 文明缘何难上山/290 Why Civilization can’t Climb hills? -
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
本书内容涉及乡村土地、人事、精英角色、集体行为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特别关切的主题是,有关乡村公共事务的组织、角色、行为、规则和冲突的性质。因为它们能够展示乡村社会关系的状况,对于研究者理解乡村制度变迁的社会结构条件、推进和限制它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它的发展能力和方向颇有帮助。上述讨论是放在多年来学界使用的一个分析框架——国家政权建设之下,并试图发现,与这一过程相关的公共关系、公共规则、公共权威角色、以及公务行为标准(这些方面,都是理想类型的现代公共政权建设)在乡村的存在基础。 -
桥村有道
本书基于丰富的田野材料,对湖南省一个汉族村落的历史及村民生命史予以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作者认为,与梁漱溟、费孝通所说的传统乡村社会的“伦理本位”与“差序格局”相比,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已经形成了“核心家庭本位”和“工具性圈层格局”的特征。主要如:乡村的纵向与横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共变;乡村社会不再是费孝通所描述的“熟人社会”,而是融入了大量陌生社会行为规则的社会(尽管村民间仍是熟人);村民以“己”为中心,一圈圈往外“推”展其关系时,“推”的核心依据不再是“伦常”,而是工具性的有用性,以致形成了“工具性圈层格局”;财产关系理性化说明村民不再如梁漱溟所说的依据“伦理本位”而有“共财之义”;向往不劳而获的劳动观和财富观说明村民人生观已转向“向外用力”。这些论断,都将前人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步。 针对中国乡村研究两种观点——“革命—再革命—告别革命”、当代乡村社会基础是“无公德的个人”及不管昨日和明天只顾今日的人,本书以大量的经验叙述为基础,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作者认为,乡村社会传统在革命中既未完全中断、也非完全延续,革命在纵向社会结构上改变了乡村社会(典型过程是“翻身”),但在横向社会结构上则延续了传统,村民并没有将“阶级认同”作为处理与其他村民关系的核心标准。该书还论证在当代乡村社会中,虽然个人主义确实开始急剧膨胀,但绝非毫无底线地变成了“无功德的个人”状态,而是在核心家庭内部仍然基本完整地保持着情感主义至上取向,在核心家庭以外则既有个人主义的一面,也有情感主义的一面。在社会心态上,虚无的一面开始困扰村民,但村民亦尚远非陷入深度虚无、只管今日不管昨天和明天,而是也有关注历史的、意义连续的一面。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