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江南

  • 扬州散记

    作者:王鸿

    沿着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扬州这座古城,从吴王夫差建城开始,到现在已有二千四百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屡经风云变幻,饱览人世沧桑;尝遍了苦辣辛酸,历经了悲欢荣悴。多少条市井街坊,留下了桩桩逸事掌故;无数片残砖碎砾,浸透了斑斑血迹泪痕……
  • 江南符号

    作者:曹正文

    《江南符号》主要内容:江南,是一个迷人的字眼。她秀丽而缠绵,雅致而妩媚;她秀丽而缠绵,雅致而妩媚,她眉清目秀且绰约多资,她旖旎多情又仪态万方。她孕育了吴越文化,那些绿水青山和锦绣诗文,让江南成了多少人一辈子梦萦缭绕的相思之地。
  • 吴越之间-余秋雨眼里的中国文化(彩图本)

    作者:余秋雨,王仁定

    《余秋雨眼里的中国文化:吴越之间》内容简介:江南,一个永远诉说不尽的梦境,它是文人墨客笔下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也是摄影师镜头里的莺飞草长、云山隐隐。一群年轻的摄影家,从余秋雨的散文出发,从苏州小城到西子湖畔再到天一阁的深宅大院,用凝固无声的影像,试图寻找到一种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结合,在图与文之间,共同勾勒出中华文化的泱泱之风、动人神韵,带领读者,一同重回余秋雨教授曾身处的历史现场。
  • 江南悲歌

    作者:丁帆

    风雨豁蒙楼--读《江南悲歌》随想/徐耕白 南京城中多庙宇,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鸡鸣寺为南京首刹,慕名已久,几次到南京,都无缘拜谒,遗憾而返。岳麓书社出版一套"长河随笔",其中丁帆先生的《江南悲歌》有篇《豁蒙楼上话豁蒙》,使我神游了一番鸡鸣寺。 读丁文方知鸡鸣寺中有一"豁蒙楼",此楼颇有来历。晚清两江总督张之洞乃近代知名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乃其门生。师生情谊甚笃,二人曾多次登临此处,把酒临轩,纵论天下,畅叙怀抱。六君子殉难,天下同悲,张之洞岂无感触,只是身为朝廷重臣,悲戚之情不便溢于言表。于是,张之洞在昔游之处倡建此楼,并亲题匾额"豁蒙楼"暗寄心情。张氏还有专文跋后,其中有句"忧来豁蒙蔽",尽泄张南皮之悲情。面对腐败的朝廷,无力回天;失去心爱的学生,有苦难言。重登此处,望着空旷的河山,排遣心中的块垒惶惑。害豁蒙楼位于寺中最高处,"蜿蜒的台城逶迤东去,勾勒出金陵古城的典雅历史;北望玄武湖,一番雍容端丽的景象便跃人眼帘",真是登高揽胜的佳处,楼成迄今百年间,有多少文人墨客登临此处,远眺神州,冥思遐想。其中有一人,当年意气风发,曾在此抒怀豁蒙,20年后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有点年纪的人都应知道储安平。50年代.储安平被打成大右派,随后销声匿迹。"生不见人,死不见尸"。30年代.储安平"带着青春的朝气,踏着年轻的步履",登上豁蒙楼,"储安平上豁蒙楼来解惑了"。这位"新月派"的诗人站在豁蒙楼头又作何遐想,且看其《豁蒙楼暮色》(《新月》4卷7期)一文。丁先生称此为储氏的一篇谶文。 "村庄如瞳,树木安静,湖水没有言语。纵然有雨点在逗,但在全景上,也仅仅因此加重一点灰色,如一个年轻的新寡,在严肃的城墙下,守着静穆,不敢叹息。"这种沉闷的氛围,是显露了作者优郁的诗人性格,还是暗示了他日后蹇促的命运?"我在台城上这样闲散自在地走着,我俨然如天地万物之主,又俨然觉得天地万物间无我。既无我,也无我之叹息了吧。诗人是何等潇洒狂放,天地舍我其谁!一个胸怀天下的年轻人的胸中,跳动者的是一颗执著追求真理的心,命中注定,储安平由此踏入人生,为着执著的追求,将付出最高的代价?quot;"湖面被夕光耀得加倍平软,加倍清新,同时又加倍惨白。纵然天地立刻将成黑暗,但果能在黑暗前有这样一次美丽的夕光,则虽将陷入黑暗,似亦心甘"。真是一语成谶,储安平在20多年之后.闪现了一次"美丽的夕光",随后陷入了无边的"黑暗"中。读到此处�诰沓ぬ尽?br> 丁帆先生在《江南悲歌》畅论了30余位江南才子。像一名医术高明的外科大夫,将他们的灵魂解剖得淋漓尽致,震憾着读者的心灵。我觉得古今的文人,可不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在高压下是否出卖自已的信仰和灵魂。古今的读书人都有目己的理想和抱负,书越读得多读得好的人,就越是心比天高,以大下为已任,意欲救民于水火。卷人政治的漩涡之后.这个群体就产生了裂变。一类改变初衷,虽然内心很苦,也要强作欢颜,取媚权势,以求全身,以求富贵;另一类则不知变通,在强权面前强项抗争,坚持真理,因为他们早有心理准备,只要生命有一次"美丽的夕光",哪怕陷入无边的黑暗也在所不惜。或褒或贬,他们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我在想,这两类人所受的文化熏陶并无不同,所遇的政治遭际也没有多大差异,为何反差如此之大,给后人留下巨大的思索空间呢?是否在他们的生理基因中有着两组不同的密码,导致两种迥异的秉性呢? 现代的都市文明发展到今天,战场的硝烟味、屠刀的血腥味远离了我们。我们今天无须臣服于哪个封建帝王、强权恶势,当前的宽泛的政治环境也并不阻挡人们信仰的追求,但是,你不觉得当今的社会中,有一位无形的帝王在统治和奴役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吗?这就是金钱。有多少高官显爵横贪暴敛.逞欲一时,"闪现了一次美丽的夕光",最终"陷入了无边的黑暗"。这些显贵们当初也立下过美丽的誓言,他们只是在物欲面前改变了初衷。就是在我们普通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人患意志缺钙症,事业的蹉跎、爱情的挫折,使他们都忘记了当初的决心。难道我们不能将自己当前的环境,与储安平们所处的时代作一个类比,在人格的生死关头,坚持信仰吗?当我们走到人生的歧途,你可以犹豫、彷徨、困惑、迷茫;你如果举棋不定,不能选择前路,请你登上豁蒙楼,遥想70 年前的那位青年在此订下的终生之愿,或许你会作出人生的正确抉择。
  • 相思江南

    作者:吉尔·印象

    第一次多角度全面释放江南印象,深入解读深藏于心的江南情结,细腻感性的江南私人行走视觉,体贴入微的江南自助旅游指南。行走江南完全私藏系列之一,作者在《相思江南:行走江南完全私藏》中整理收集了自己多年行走江南所积攒下来的经验和信息,这些细致实用的信息是行走江南最好的私藏!
  • 少年游

    作者:

    本书是作者的散文集,从童年顽劣、童年游历、趣味生活几方面出手叙述了作者十五岁以前的真实生活,回忆了儿时的人生经历,文字风格兼具纪实性与抒情性,并将时代变迁与个人体会有效地融为一体,内容分为忆江南、如梦令、摸鱼儿、满庭芳和少年游五部分。 日出江花红胜水,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以水乡的温婉气质,古镇的静谧安详,始终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所追寻和向往的地方。本书将作者少年时的回忆与精美的古镇照片相结合,带我们穿越时空,共同寻觅那个搁放梦想的绝版江南。
  • 纸上江南

    作者:顾荣军

    记住一段历史,可能是因为一个美妙的瞬间;记住一个地方,可能是因为一处美丽的风景. 人不能呆在原地不动,需要时常走出去,看看自然,阅览人文,所谓的“边游边吟”就是这种生动而有趣的生活状态.
  • 文化江南札记

    作者:胡晓明

    江南文化,发源于吴太伯与其弟虞仲让国,于太湖之滨。虞山有墓,深厚含藏。开端有意义:退敛回归自然、从政治中心到文化建构。重新建立另外一种价值。起点如此,结尾也如此。 江南文化的范围,包括苏常润、杭湖宣、明(宁波)越睦(建德)、台婺(金华)、温括(丽水)。 江南文化的走向:从苏州出发,走向金陵,再走向杭州,最后回到苏州,进而上海。一个形象的比喻:由一个箭头,发展而为饱满有力的弓身,最后发一支箭。 本书以随笔的方式,记录了作者对江南文化的研究与反思。所涉及的虽只是一小部分,却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书将“古典今事,熔为一炉”,却又为“我”所用,读来流畅生动,毫无晦涩之感,非常值得一阅。
  • 徽州十记 太湖十记

    作者:陶文瑜

    《徽州十记:太湖十记》内容简介:走过徽州,会有着心头阵阵的惊喜,边走边看,又会有一股发自肺腑的遐思和感叹。村寨中,幢幢粉壁黛瓦的明清民居,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徽州历史文化的气息;纵横交错于新安水系上的座座古桥,似在向人们展示着那历经无数徽商走过、通向世界的路;威严矗立的牌坊,像是在诉说历史更替的章回演义,这里有荣耀显赫,也有着血泪的印痕;柏森森的庄严宗饲、支祠,留存着自晋南迁的世家大家族的宗阀权杖;山上山下坐落着学宫书院,让人们聆听到作为“文化之都”、“东南邹鲁”、“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朗朗读书声。
  • 江南园林图录

    作者:刘先觉

    《江南园林图录:庭院·景观建筑》由刘先觉与潘谷西教授合编。全书共收集有38处实例,包括苏州、无锡、扬州、杭州、南通等地。测绘图有143幅,含平、立、剖面及大样图,照片有139张,文字分析简明扼要,测绘图准确细致。《江南园林图录》是在东南大学测绘图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并配有现状照片与说明的一本古典园林图集。书中主要展示了江南园林中的庭院特色与景观建筑的各种类型,重现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诗情画意,可以使读者充分领悟江南古典园林的空间变化与造景手法。
  • 幸而还有梅花糕

    作者:华明玥

    这是一本主要描绘江南风物,江南地方吃食及文化传承的书。文字清雅隽永,字句间娓娓道来,阿婆茶,家乡米酒,梅花糕,腌笃鲜,垛田芋头,遍地的油菜花,诸多江南风物人情及文化传承,让人如置身江南水乡中,温婉静谧。让漂泊在外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 清粥草头咂咂鱼

    作者:谈正衡

    当美食日渐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雅俗共赏成了一种趋势。家厨与食府,会搭起各自不同的景观,味道的厚薄,人情的冷暖,行云流水,自在其间。江南鱼米之乡的丰饶与温润,最能显见于口腹之道。其实,吃什么,喝什么,聊什么,都是次要的,关键在于味觉能透露一种心情。 本书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江南,有口舌惜繁华的秦淮桥下水,有舌尖下的西湖,有味蕾上的芜湖,有茶意的江南,有风味里的故乡。好吃好看,给江南古意平添了一分魅力。
  • 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

    作者:耿朔,李国光

    《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是一本细品江南的旅行随笔,以一位考古者的视角记录了江南古村古镇的悠悠历史和锦绣风光。 在作者看来,时光是小桥流水间摇动的橹声,时光是白墙黑瓦上移动的日影,时光是在江南一起虚度的那些日子。 从小玩到大,去过很多地方,但总割舍不了“江南”二字在作 者心中的分量。带着对江南文化的迷恋,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圭臬,这些年来他足迹遍布广义上的江南大地,慢慢走,慢慢写,将看见的锦绣风光收入行囊,又落到笔下,从时光里打捞起二十八个古镇古村的前世今生。作者希望伴着一杯新茶,一碗陈酿, 闲敲棋子,娓娓道来。本书还配有30幅建筑手绘图、80幅摄影作品,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完整、真实的江南图景。 这本书没有序言,没有后记,所有要说的话都在对那些古老村镇的品读之中。 作家苗炜、《国家人文历史》首席记者李响、《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主编陈晓萍、旅行家洛艺嘉、建筑师唐克扬、摄影师王牧联袂推荐。
  • 龙与少年游

    作者:江南

    这是江南首部结集的随笔散文集,从2002年江南出道,到2014年,跨度12年的心情随笔,勾勒出一条完整的时间线。透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到江南从网络作者到现今最畅销的作家的成长轨迹。 本书精选50余篇篇目,贯穿江南的整个成长历程, “合肥出生篇”、“北大求学篇”、“美国留学篇”、“上海奋斗篇”、“北京事业篇”、“监狱余生篇”构成江南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人生历程。一气呵成地读下来,便拼合成为江南的别样人生故事。 此外,江南在本书中首次披露,《龙族》的人物及故事完整创作思路,特别惊爆:曾经构思的另一个完整结局,龙族粉丝最期待了解的大秘密! 另附有江南所著的畅销书的序、跋等经典美文,使你在阅读时,跟随这些熟悉的文字,逐一回味他笔下的经典作品和瑰丽世界。 这本书,是江南迄今为止的小半生,也是给读者最好的励志书!
  • 梅酒香螺嘬嘬菜

    作者:谈正衡

    本书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江南,有口舌惜繁华的秦淮桥下水,有舌尖下的西湖,有味蕾上的芜湖,有茶意的江南,有风味里的故乡。好吃好看,给江南古意平添了一分魅力
  • 江南味道

    作者:沈敏特 方国荣 主编,李杭育 高晓声 苏

  • 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

    作者:作者刘士林,编者刘士林 洛秦

    内容简介 每登清凉山,临紫霞湖,看梅花山的灿烂云锦,听秦淮河的市井喧阗,这种想法就会更加难以抑制……更不要说在扬州瘦西湖看船娘腰肢轻摇起满湖涟漪、在苏州的网师园听艺人朱唇轻吐『月落乌啼霜满天』,以及在杭州的断桥边遥想许多已风流云散的一三生石上旧精魂一了。这是一片特别容易招惹起闲情、逸致甚至是几分荒凉心的土地,随便一处破败不堪的庭院,也许就是旧时钟鸣鼎食的王谢之家,而山头上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小坟茔,也许深埋的就是曾惊天动地的一泓碧血……而在江南生活的所有诗性细节之中,最令人消受不起的当然要算是还乡感了。特别是在明月之夜、风雨之夕的时候,偶尔走进一个陌生的水乡小镇,它一定会勾起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生沧桑。在这种心情和景物的诱惑下,一个旅人会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美丽的幻觉中,搞不清楚此时此刻的他和刚才还在红尘中劳心苦形的那个自我,谁的存在更真实一些,谁的音容笑貌更亲切温柔一些…… -------------------------------------------------------------------------------- 编辑推荐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想好好地做一点江南的书,这个愿望实在是不算短了。 每登清凉山,临紫霞湖,看梅花山的灿烂云锦,听秦淮河的市井喧阗,这种想法就会更加难以抑制……更不要说在扬州瘦西湖看船娘腰肢轻摇起满湖涟漪、在苏州的网师园听艺人朱唇轻吐『月落乌啼霜满天』,以及在杭州的断桥边遥想许多已风流云散的一三生石上旧精魂一了。这是一片特别容易招惹起闲情、逸致甚至是几分荒凉心的土地,随便一处破败不堪的庭院,也许就是旧时钟鸣鼎食的王谢之家,而山头上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小坟茔,也许深埋的就是曾惊天动地的一泓碧血……而在江南生活的所有诗性细节之中,最令人消受不起的当然要算是还乡感了。特别是在明月之夜、风雨之夕的时候,偶尔走进一个陌生的水乡小镇,它一定会勾起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生沧桑。在这种心情和景物的诱惑下,一个旅人会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美丽的幻觉中,搞不清楚此时此刻的他和刚才还在红尘中劳心苦形的那个自我,谁的存在更真实一些,谁的音容笑貌更亲切温柔一些…… 然而,毕竟是青山遮不住逝水,一如江南佳丽总是难免于“一朝春残红颜老”的命运,像这样的一种诗性江南在滚滚红尘中的花果飘零,也仿佛是在前生就已签下的悲哀契约。而对于那些生逢其时的匆匆过客们,那交集的百感也不是诗人一句“欲说还休”就可以了断的。一方面是“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旧时明月,另一方面却是“重过阊门万事非”的江边看月之人;一方面是街头桂花的叫卖声、桂花酒酿的梆子声声声依旧,另一方面却是少年时代的长干、横塘和南浦却早已不可复闻;一方面是黄梅时节的细雨、青草池塘的蛙鼓依然如约而来,另一方面却是采莲、浣纱和晴耕雨读的人们早已“不知何处去”;一方面是在春秋时序中的莼菜、鲈鱼、荸荠和茨菰仍会历历在目,另一方面在夕阳之后却再也没有了夜唱蔡中郎的嗓音嘶哑的说书艺人,还有那良辰美景中的旧时院落,风雨黄昏中的客舟孤侣,浅斟低唱的小红与萧娘,春天郊原上的颜色与深秋庭院中的画烛,以及在江南大地上所有曾鲜活过的一切有声、有形、有色、有味的事物。如果它们的存在不能上升到永恒,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更值得世人保存呢?对于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万物来说,还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说得好:“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对于一切已经丧失物质躯壳的往昔事物,它们的存在和澄明当然只能依靠语言和声音来维系。用一种现代性的中国话语去建构一个有生命的古典人文江南,就是勉励我们策划“江南话语”并将之付诸实践的最高理念和实践力量。就像东山魁夷在大自然中写生时的情况一样,漫步在美丽的江南大地上,我们也总是会听到一种“快把我表现出来”的悲哀请求。而有时这种柔弱的请求会严厉得如同一道至高无上的命令,这正是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其他事务而首先做这样一件事情的根源。 记得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而美丽的江南无疑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灵魂的乡关。尽管正在人们注目中的这个湿润世界,已经更多地被归人历史的和怀旧的对象,但由于说话人本身是活的、正在呼吸着的生命,因而在他们的叙事中也会有一种在其他话语空间中不易见到的现代人文意义。让江南永远是她自身,让江南在话语之中穿越时光和空间,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江南话语”希望达到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人文理想。 -------------------------------------------------------------------------------- 目录 主编人语 绪篇 闻歌始觉有人来 壹 「采莲曲」与语言本体论 贰 江南话语的语言基础 叁 欸乃一声山水绿」 上篇 自将磨洗认前朝 壹 二水分流 贰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叁 江南轴心期 肆 木本水源 伍 诗性江南的审美精神 陆 走在回江南的路途中 下篇 阡陌纵横 壹 二元构架 贰 宫体诗 叁 南掸 肆 文人 伍 学术 陆 市井风情 柒 日常生活的诗性美学 附篇 二三子的夜航船 壹 散步者的诗意 贰 江南诗性地理札记 叁 在神圣之夜走过大地 后记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
  • 文化江南札记

    作者:胡晓明

    关于江南的文化想象已在时下成为一种时尚,动辄即是桨声灯影的秦淮河,无边风月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总是春花秋月、香消玉残、男欢女爱,散发着脂粉气、肤泛的伤感和廉价平庸的诗意。不得不指出的是,这种对于江南文化以偏盖全的书写,来自一只看得见的手,即消费社会的消费文化。这样说着江南,不是全错,而是将其单面化、平浅化、空洞化,其实有一种虚假诗性。正如顾炎武《日知录》有一条札记“南北风化之失”早就批评过的:“江南之士,轻薄奢侈,梁陈诸帝之遗风也。” 本书以随笔的方式,记下了作者读书的心得和真实的感受。本书写了很多明遗民,阐述了文化江南的另一种美,另一种深意、原意。即明清之际的江南文化是民族思想的真正播种地,明清之际的民族思想是现代文化的真正发源处。书中所写的那些明遗民都是现代文化的播种人。本书还通过文化江南的极广的意涵,探讨了雅与俗能不能融合在一起的问题。江南极深的文化内涵,值得现代人去发掘。
  • 太湖记

    作者:陶文瑜

    《太湖记》作者以太湖和苏州的日常生活为依托,以自己的亲生经历和感受为出发点,将山清水秀的太湖与太湖边上的苏州以非常生活化的景象呈现于读者。 “每一个清早,是太湖上的一个码头,每一个黄昏,是太湖上的另一个码头,最初升起的太阳顺流而下,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当我们转过头来,打量太湖,四季枝头,依旧硕果累累,而潮来潮去,竟已经是数千年的光阴了。……”
  • 山水 思想 人物

    作者:曹聚仁

    本书命名受到鹤见祜辅散文集《思想 山水 人物》的启发,所收皆为 “近十年间比较得心应手的文字”。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人文地理随笔。不同于洋洋洒洒的《万里行记》和《万里行二记》。曹聚仁先生在本辑中仅将笔墨着力于自己最为熟悉、文化底蕴最为绵延深厚的江南地区,浙东、皖南、赣东、西湖、上海……一步一景,娓娓道来,这里既有文人眼中的风景,亦有风景转而为文化风景的哲思与掌故。第二部分讲述文学作品与历史中的人物,他们或为文人雅士,或为市井颠人,然而每有所及,总可声容并茂,使人领略到那种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均能传达的真实的生活经验。第三部分辑录颇具曹先生个人色彩的杂文,小到对“理发 ”等日常琐事的感悟,大至对“命运”以及“人生所为何来”的追问,此情此理,足堪细读。以上三部分虽独立咸篇,然而行文中却是你中有我,融合为一,山水、思想、人物三者杂糅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