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关于书的书

  • 北京书店印象

    作者:严彬 主编

    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成为作家、文人、学者和各类各行业人才及各类文化、出版机构的聚集地,同时也为书店提供了沃土。 全国书店最多的城市,恐怕非北京莫属。知识分子的书店比如万圣、涵芬楼,女性书店有粉色的、常放映电影的雨枫书馆,艺术书店中,有位于东直门的库布里克,单向街、字里行间这样的连锁书店,已经在城市中遍地开花……2014年,24小时书店在中国兴起,美术馆东街老牌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更成为年轻人的好去处。 本书与北京的书店有关。在这里,你可以读到沈昌文、俞晓群这样出版业的前辈关于书店的文章,有著名书迷的逛书店小史,更有万圣书园、涵芬楼、三联书店、豆瓣书店这样京城文化地标式的书店老板的访谈录。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这些书店的实景照片,或宁静,或温暖,或厚重,或文艺;还可以根据彩图上面指示的页码,找到内文相应的文章。文末,附有长长的一串北京书店名单及地址,可供参考。 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精神灯火;北京的这些书店灯光,是迷人的。愿你会喜欢它。
  • 书的罗曼史

    作者:(美)马歇·布鲁克斯

    这本书中收录近30篇文章,全部是有知名的读者、作者和图书收藏者讲述的,他们和书的故事,他们如何阅读,如何买书,如何淘旧书,以及如何收藏书。 这是爱书人谈书的文章合集。这本书应该能够得到三种人的钟爱:读书人、著书人和藏书人。 读书、淘书、藏书,可谓是书与人相遇的浪漫三部曲。对于每个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和书有关的情感故事太多太多,几乎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不足为外人所道哉”的插曲。然而,读书人难免有“公诸同好”的冲动,于是便有了很多关于书的书。从范用老先生编的《买书琐记》等到这本由马歇尔·布鲁克斯编的《书的罗曼史》,通过这些“书虫”、“书癖”们的故事和眼光,我们可以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品味作者们的生活意趣和人格魅力。 因为有了人的故事,才成就了书的浪漫历史。
  • 他們說

    作者:郝明義

    出版工作迷人的地方之一,就是可以遇見一些很特別的人。 如果有機會跟這些特別的人相處久一些,有些長一點時間的談話,則又是不同的收穫。 這本書裡收集的訪談與人的紀錄,有三類。 首先,是做Net and Books主題書系列的時候,配合著主題所訪問的人物。有詹宏志、Akibo和鄭松茂三位。 後來,和主題書無關,或是因為機緣湊合,或是因為籌備想法,我又間斷著做了杉浦康平、南方朔、張隆溪、許舜英四位沒有發表過的訪問。 第三,則是我過去寫過的黃仁宇和衛浩世這兩位。我寫的時候雖然不是以訪問形式呈現,但是裡面仍然記了許多我們之間的交流。 我很珍惜和這些人交往,或訪談的過程。不論是記錄他們的人,或是他們談話的內容,我都盡可能讓自己回到純粹的讀者立場,讓自己有最大的享受,也讓讀者有最大的視角。 杉浦康平:讓自己保有感受驚訝的能力 張隆溪:品味的散失與重來 南方朔:世界的複雜不是沒有意義的 詹宏志:Made by books. Ruined by books 鄭松茂:微型的人生 李明道:像釀酒一樣的釀夢想 許舜英:I am the Ghost 黃仁宇:從印象成為影像的兩段記憶 Peter Weidhaas:We must fight FOR them.
  • 书之爱

    作者:理查德.德.伯利

    将一本书放在你的手中,就像公正的西门将幼小的基督搂在臂中,拥抱他,亲吻他。当你读完之后,合上书,为所读到的每一个发自上帝之口的词句而感谢他:因为在主的领地中你找到了隐藏有珍宝。
  • 书之爱

    作者:王强

  • 逛旧书店淘旧书

    作者:茅盾,周作人,朱自清,孙犁等,王晓建 编

  • 运书日记

    作者:陈训慈/著,周振鹤/整理

    上午天晴,下午又阴霾。三时复雨,继之以雪雹,入晚又淅沥不休,前方战士之寒苦,甚可念也。 前月杪接东京寄来《朝日新闻》二天,......其廿八日载济南失守写真,而廿九日则将廿四日日军陷杭、大队进入英士街之情形与领馆前之欢呼制版印入之......岂其专寄此于我馆以示侮辱耶? 广州《中山日报》近来办得颇为精彩......十二月杪载有朱伯康论文一篇,颇有热力而言之有物。其谓日本之发展骄狂,实中国之容忍与自弃所养成,今则为认清时代之历史的焦点。至言也......
  • 我的藏书票之旅

    作者:吴兴文 编著

    藏书票的世界可说是一座名人的殿堂。他们因为追求知识,请人或自行设计藏书票,作为爱书的一种标志。这本书中展示了数十帧西方文化名人的藏书票,并以散文文字讲述蕴藏在其中的掌故和故事。从狄更斯到厄普代克,从俾斯麦到伊丽莎白女王,从希腊神话到象征主义,藏书票一方小小天地,却如一面明镜,涵盛着数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精华的缤纷映影。
  • 书香琐记

    作者:黄裳

    《黄裳作品系列:书香琐记》包括:第一辑小品;负暄录;闲;闲情;品茶;洒话;茶馆;做文章;秋山图;蟋蟀;家谱;照相;橙子;怀油条;十年旧梦;旧时月色;中秋随笔;冬日随笔;辽远的记忆;湖楼题壁等等。
  • 古书之媒

    作者:韦力,拓晓堂

    韦力谈《古书之媒》: 《古书之媒》是一个系列,共有4本书,每本选择四五位人选进行细致访谈。因为恰好11月就是中国古书拍卖20年的时间节点,所以顺应先推出了《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另外三本则分别谈北方的古旧书市中心琉璃厂、南方的中心上海福州路以及介绍国内著名的书商。 从古至今大家对于书商都没有一个大的评价,但我其实对书商是怀有感激之情的,有了书商才有了古书流通,他们才是古籍流通最重要的人。也正因为此,此系列书把一些能梳理的东西整理出来,取之“媒介”之义。 这系列书难度大、关键就在于访谈提纲的设置。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花费大量时间在提问上,比如准备苏州90高龄书商的访谈,就拟了近160个问题。 ——韦力 内容简介: 《 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为我国民间藏书名家韦力先生同嘉德拍卖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的对谈录。全书分七个部分,详细解读了近二十年来我国古籍拍卖的奇书、奇人、奇事。二十年古籍拍卖的点点滴滴,见证一段段历史、一个个家族的兴衰、一个个爱书人的喜怒哀乐与痴情。喜的是好书得藏,文化得以传承;悲的是错失良缘,斯人斯书已失。 本书隐含着古籍鉴别、版本选择、价值判断等专业知识,介绍了这二十年来我国市场上出现的一些重要古籍的收藏价值及流传情况,以及一些大藏家藏书历程,从中可见他们的人生趣味及其对传承文化的拳拳之心,并从古籍拍卖的征集、图录、封面、估价、佣金、保证金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古籍拍卖的市场运作情况以及它对保护、传承我国古籍的重要意义,对认识我国古籍善本的流传及保存状况大有裨益。 编辑推荐: 1. 韦力,中国民间藏书第一人,继《古书之美》后又一力作;拓晓堂,中国古籍拍卖的领军人物,开创中国古籍进入拍卖市场的先河,确立古籍善本每年春秋大拍的惯例。 2. 《古书之媒》的“媒”,是指韦力和嘉德拍卖的拓晓堂对谈,有旗鼓相当的舒畅感,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娓娓道来古籍拍卖二十年的风云秘事和喜乐悲苦,是了解古书文化、版本鉴别及价值判断的必读之作。 3. 本书不仅汇聚萧盅友、黄裳、黄永年、韦力、拓晓堂等一批大家的藏书经历与心得,而且从古籍拍卖的征集、图录、封面、估价、佣金、保证金等方面全面展示了古籍拍卖的市场运作情况,看完即可基本了解古籍的流通和运作。 4. 几百册毛边本一上市,顷刻被抢购一空。 5. 四色彩印,用纸考究,收录近百幅重要古籍的书影,还原古书之厚重与优美。
  • 拥书独自眠

    作者:吕浩

    阅读,尤其是阅读有思想深度和阅读趣味的书籍,能让人能感觉到发自心底的愉悦。对于作者而言,阅读、淘书、藏书、与作者交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不仅仅是一种兴趣,很大程度上融入了作者的生活,成为作者的一种生活方式。 《拥书独自眠》分为三辑:辑一“淘书藏书”,记录作者多年的淘书之旅、藏书密记,以及各种珍贵的藏书;辑二“书人书缘”,记录作者与多年作家、名人以及藏书家的交往逸事;辑三“读书闲话”,记录作者阅读生涯中对其影响至深的书籍。
  • 书物风雅

    作者:陈麦青

    书画向为中国传统文人生活的的重要内容,进入二十世纪,传统文人群体渐已不存,而书画的鉴藏渐成专门之学。本书态度谨严,笔法别致,对近代以降的书画鉴藏、碑帖影印多有评论,兼及民国刻本等内容,更讲到徐森玉、叶恭绰、张葱玉、张大千、朱省斋、王季迁、顾洛阜、谢稚柳等重要人物。亦有怀念黄裳先生、朱维铮先生的文字,以记编著之缘。
  • 随遇而读

    作者:桑农

    对于爱书人来说,“随遇而读”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与书的缘分。围绕着书的话题,永远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开始。本书是桑农2010年以来的读书随笔,从毛姆到陈寅恪,从公共图书馆到私人书楼,无论是书还是人,都能在各自的存在中通过纸墨找到彼此的交结点。文章独立成篇,笔致隽雅,或写爱书人的隐事趣闻,或述一本书的细节韵味,最后都离不开书香笔墨的点点滴滴。让人读来回味绵长,在博闻的同时体会书籍所带来的醇厚感受。
  • 读来读往

    作者:孙重人

    《读来读往》 书人书话是爱书人的一种阅读情结。作者通过对所读书籍的介绍、引用和记录,同我们分享了书籍的历史、阅读的真知、淘书的乐趣,以及出版人、著作者、编辑人和爱书家在“图书为王、文字当道”的时代传奇,用如吉光片羽的文字,向读者传递了对传统图书萧瑟趋势的温婉哀叹之情,展示了书人书话蕴涵的非常魅力。
  • 書店傳奇

    作者:鍾芳玲

    在平凡書店中發現非凡 在非凡書店中發現平凡 自從1997年鍾芳玲的著作《書店風景》(2002、2007分別增訂)打開了華文世界第一本描繪西方書店的窗口,逛書店、到書店觀光已深植現代人的生活中,同時書店的書寫也在華文世界蔚為風潮;2004年她的《書天堂》則是諸多有趣面向講述與書相關的多元話題,引發書蟲們對書的癡迷與熱情,讓愛書人從中一嚐飽足之感。 而這次《書店傳奇》則是書女(bookwoman)鍾芳玲多年沉潛、觀察以來,再次留下的精采印記。「傳奇」二字已被用得浮濫,但計較文字者如張愛玲者也選了這語詞作為首本短篇小說集的書名,目的是「在傳奇裡面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裡尋找傳奇」,而《書店傳奇》正是鍾芳玲「在平凡書店中發現非凡、在非凡書店中發現平凡」的最新力作。 全書其實是一連串書店奇遇記,是作者多年來累積出的故事集,故事與故事間的書與人往往又有所關連,像是連環扣,這也是為何英文書名取為“ Tales of Bookshops的理由之一。理由之二,本書編排設計的靈感和元素,是作者擷取自英國金雞出版社(Golden Cockerel Press)上世紀初以手工印刷的限量版喬叟(Geoffrey Chaucer)名著《坎特伯利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此套書由英國著名的字體設計師、雕刻師、藝術家艾力克.紀爾(Eric Gill)設計版型及裝飾木刻圖。英文裡有句話 「模仿是最誠摯的恭維」(“ Imitation is the sincerest form of flattery),這本書正可視為對他們的禮讚與謳歌。 儘管書店風景經過多年變遷,不免令人頗有滄桑之感。然而,愛書的習性不變,作者鍾芳玲多年來仍持續以她的熱情與敏銳,跟隨、追蹤關於書店的故事,以「傳奇」命題,似乎也是在提示著書店歷久維繫的宗旨和傳統,書店不只是單純展書籍買賣的場所,更在深層意義上顯示品味與生命價值的理想體現,所以書店眾相(無論美與醜)都是它們特有的曼妙景致;例如《書店傳奇》以曾為皇室御用書店的「莎樂倫」開篇,讓我們見識到這家兩百五十年的老店,雖擁有裝幀華麗、歷史久遠、令人肅然的珍本書,卻有著平易親和的作風,供應來客溫熱奶茶與急救箱;之後篇章的蓋瑞街49號古書商、教會街2141號書店樓、瓦倫西亞書街見證書商們的趣味與風骨,彼此的相處更因他們對書共同的愛好而融洽;當書店接近群眾,隨即也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將書櫃排成光譜的彩虹書店「阿都比」同時也接納遊民、榆林區的書店群是小而美的烏托邦,也是愛書人心所嚮往的桃花源、狂飆時代的聖地「柏克萊」至今仍是特色書店百家爭鳴的榮景。有時,書店也代表著書店主人擇善固執的堅持與熱情,例如牛仔作家麥克墨崔(《斷背山》的編劇)一手在德州僻壤打造書城、「蒲公英禮品店兼書店」講究意境氛圍,將書與非書作絕佳搭配、賣書郎與補書娘古德夫婦的伉儷情深……種種溫馨與真誠都在作者的筆下娓娓道出,其中幾家消失的書店或許令人感傷,但卻從此在《書店傳奇》這本書裡被銘記下來。一如爾雅出版社發行人隱地所推崇,愛書奇女子鍾芳玲的文字「充滿雋詠智慧語,讀哲學的她,雖然選擇離開亞里士多德,但因成天浸淫在書店、書市、書屋和書坊,她早已是『書人』中的哲學家了。……在這個快速變動的年代裡,鍾芳玲似乎告訴我們,這世上仍然有許許多多人,默默地做著他們認為有意思且有意義的工作,有了這些人的堅持,讀者大眾也相信這世界仍然有美好可愛的一面。……我們也要感謝『書店大使』──鍾芳玲,有了她的指引,世界上的好書店更廣為人知。」
  • 笑我贩书续编

    作者:范笑我,范晓华

    本书作者主持秀州书局,本书犹如作者的贩书日记,是他的生活史、事业史,或者是他的心灵史。无处不显示他对家乡的风土和人物的热爱,勇敢的担当起了关注和弘扬嘉兴历史、人文、风情、文献的重任。他网罗一切嘉兴先贤往辈的嘉言逸事,并予以张扬传播。 《书林清话文库》全套第一辑分6册,包括6位专家学者的著作。虽然每册书均有自家的侧重,但大家探研古今书籍、藏书文化,典籍聚散的精神内涵却气息相通。他们的文章既有学术性、又有趣味性,读者在品味个中清话、清谈的同时,又感受着文化沧桑。 《书林清话文库》涵盖读书、淘书、著书、评书、藏书和卖书等儒雅话题,是读书人能各取所需的系列书,而且可读性很强,颇得学界青睐。
  • 编书记

    作者:沈昌文等著,郭凤玲编

    三十多位著名和非著名编辑,或书写自己编辑一本书的过程,或书写做编辑的甘苦心得与宝贵经验,他们所讲述的图书背后的故事,并非我们日常所见“前言后语”之类索然无味的“序跋”文字,也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应景儿”之作,而是编辑从幕后走向台前,说以往真正想说而不便说、不能说的真话。 …………………………………………………… 我们所见的,那些外表光鲜、内在出众的好书,它们带给读者精神的愉悦,它们给作者罩上耀眼的光环,它们承载着传播知识与文明的光荣使命。我们却很少想到:好书是如何产生的?一本好书,从作者完成创作、把书稿交付出版方开始,经历了怎样的出版过程?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编辑付出了怎样的劳动?在这个幕后操作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读一本好书,受益匪浅,编一本好书,感慨良多。让我们听一听编辑的声音,听一听,好书背后的故事…… …………………………………………………… “一本图书的产生与质量高低,实际上是编辑决定的。”也许不能概括所有的书,但这是对站在幕后“为人做嫁衣”的编辑付出的辛勤工作所作的最有力的肯定。 ——高艳华 假如有一天我失忆了,要重建记忆,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我曾经当过编辑? ——马学海
  • 大石缝镇的小书店

    作者:(美) 温迪·韦尔奇

    由温迪·韦尔奇所著的《大石缝镇的小书店(关于友谊人际交往和读书其乐无穷的回忆录书店的灯光)》是一部回忆录,记述作者温迪·韦尔奇和她丈夫、苏格兰民歌歌手杰克·贝克落户美国弗吉尼亚州矿区一个叫大石缝的小镇,并在当地开设一家旧书店的真实故事。 其时,正值美国经济衰退,处在穷山僻壤的大石缝镇没有工业企业;闭塞的小镇居民对外乡人满怀疑虑;作者夫妇俩对图书行业一窍不通;电子书方兴未艾,冲击着传统的阅读方式。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均不沾边,作者的旧书店能开张吗?开了又能维持多久呢? 本书以风趣的笔触,描述了作者夫妇俩如何用乐观克服艰辛,用友善化解冷漠,用大爱赢得人心。书店不仅开得红火,还成为当地的社区中心。
  • 玲珑文抄

    作者:谢其章

    在一个刮着冷风的冬日,在亚运村路口,我跟老板说我辞职,老板说这个位置还给你留着,想回来就回来。辞职不久,我选择了现在从事的这个职业,这个职业是条自由之路。 《玲珑文抄(精)》分三部分,内容包括《当年就没有“南玲北梅”这回事》、《流言,与张爱玲近距离》、《张爱玲送《秧歌》给胡适》、《可怜一部小团圆,断尽几多荡子肠》、《“听见说盗版在即”》等文学作品。 《玲珑文抄(精)》由谢其章著。
  • 废纸劫

    作者:郑振铎

    郑振铎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藏书家,一个爱书胜于自己生命的文化名人。抗战期间,他留在上海孤岛数年,为国家抢救古籍,使之不致遭受战火或流落国外,他所抢救下来的图书,其文化意义之重要性,仅次于敦煌石窟与西北汉简的出世。本书所选文章皆与“失书”有关,所谓“失书”,实为特殊年代特殊背景下文化之劫难,因此书名取《废纸劫》。郑振铎先生的《废纸劫》是一个书痴的絮语,也是普世爱书人的共同密语,更是一个民族对拯救文化之劫难的振聋发聩之语。 《废纸劫》所选郑振铎文,是作者对书、对文化及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呐喊。在作者生存的特殊年代,甚至就在当下社会,“书”遭受着“废纸”般的劫难,本书为我们当下的阅读增加一种声音,再把这种声音放大,让更多的人于此书中寻到自己甚至这个民族的文化天籁。 予素志恬淡,于人世间名利,视之蔑如。独于书,则每具患得患失之心。得之,往往大喜数日,如大将之克名城。失之,则每形之梦寐,耿耿不忘者数月数年。 ——郑振铎 文化之劫比政治之劫、经济之劫更难恢复;甚至要说,政治容或转而清明,经济可能重新振兴,文化的损失则无以弥补。 ——止庵 梁文道:任何失书之人都该看看郑振铎先生的《废纸劫》 “文化之劫比政治之劫、经济之劫更难恢复;甚至要说,政治容或转而清明,经济可能重新振兴,文化的损失则无以弥补。”谨以此书呼吁当今中国文化之复兴! 失书(代序) 梁文道 有一位朋友在香港搞民间书展搞了好几年。与困处室内人声鼎沸的官办大型书展不同,他喜欢在露天空旷处晒书,任一家大小如游园般地穿逡其中。白天在上,足下绿草,所以不叫它书展,但称之为“书节”,意思很好。去年书节,朋友又想出了新招,请几位读书的名人公开所藏,拿十本“对我最有意义的书”出来展示。承蒙不弃,忝列名人,于是挑了又挑,干脆凑足十一本给他。两个月后,才知道我那十一本书连同他人的藏品一并给盗去了,不余半本。朋友当然很愧疚,但他底下的人大概觉得无所谓,要一再催促之下才给我一张失书名单,并保证替我一一购回。购回?我想他们大概不太知道什么叫做“对我最有意义的书”吧。德里达有本悼友文集,书名改得好,《死亡,每一个世界的消逝》。同样地,对于爱书人而言,每一本书的失去也都是一个世界的消逝。 收到部分偿书之后,就更证明了我的担忧。且看柏拉图对话集之《苏格拉底的申辩》,我失去的那本是上世纪古典学名家柏奈特(John Burnet)翻译的《Euthyphro,Apology of Socrates,Crito》,英文希腊文对照。与他们替我补回的那个今人新译版根本是两回事,这是不懂行情。再看《胡适文存》,我那四卷本是民国七十二年的台湾远东社翻印,不算什么好版本。可原书精装四册,朱红封面,是伴我成长的启蒙书,如今独遗首册,又能去哪里寻回呢?《百年孤寂》英文版当然买得回来,然而我借出的是2006年英国Folio Society精印重制,装帧雅致,插图秀美,虽非签名首版,其价值也非一般市面通行者可比。其余各书若非昔年师长赠赐,就是别有故事。比如说孔恩(Thomas Kuh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我在加州柏克莱一家老书店买的,那家令人难忘的老店现在已经停业了。那本周作人编的《明人小品选》,曾经塞在背包里伴我走过长江蜀道,旅次中不时翻阅辄有所得。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当年买它的时候,我既没听过这位大家也不知道这部名作。但在洛杉矶的阳光底下,商场喷泉反照出的彩虹旁边,我打开了它,书里的欲望之城Isidora的甜美清泉与明艳色彩不只异常地相类于身边的环境,同样地华丽,同样地虚幻;这本书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对文学的看法。这十一部书中的折痕,字行间的画线,一切一切全都消失了。每一本书的失去,果然都是一个世界的结束。 任何有过这种惨重损失的人都该看看郑振铎先生的《废纸劫》,乃知失书有其大小,自己的珍藏尽散为小,整个文化的泉源断绝是大。正如止庵在《废纸劫》台版序文所言:“我读《史记》,见《儒林列传》所云:‘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于齐鲁之间。’每每感动不已。”没错,这的确是要感动的,因为这段话说明的正是中国文人最重要的一种精神传统:不忍往圣所传尽散于吾辈之手,乃有兴灭继绝之志。 伏生一介书生,以身犯险,最终虽“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然而就是这二十九篇使得齐鲁之地重新得聆古人之,奠定了汉儒乃至于后来整个中国思想传统的基础。当年伏生把书藏在墙里,本是件多么不起眼的小事,可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又是个多么伟大的成就呀。更重要的是就算伏生也料想不到他偷偷藏起来的那些书日后竟有这么大的影响吧,他就只是凭一股感觉,一股不忍之情,把那些书埋在砖土之中,再看它们渐渐消失眼前,也不知日后自己身在何处,不知它们是否还能重见天日。但这一刻,他唯一要做也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这些前人的遗产避开秦火,期诸后人,交托历史。 郑振铎先生是位大藏书家,一生努力考掘中国俗文学史,编辑过的书刊不尽其数,翻译了《国际歌》的歌词,还发明了“漫画”一词。可是就像止庵兄所说的,他毕生最大的成就或许还是在抗战期间抢救文献的艰难工作。 那时候,炮火中郑先生不知失却了多少私人藏书,其中“元版的书数部,明版的书二三百部”,而他醉心的清人文集收藏竟有“手稿数部,不曾刊行者也同归于尽”。但他最介介于心的,不是数十年心血的沦亡,却是对不起古人。都已经是什么时候了,人家要不是弃笔从戎,就是写些鼓舞士气的爱国文章,一生爱书如痴的郑先生却还在念着收书藏书。眼看国家将亡,同辈友人也多不了解他到底在干什么,觉得他无聊。可是郑先生一方面看见许多珍稀古籍正不断流入外人之手,觉得以后中国人竟要到了外国才看得见中国书是荒谬的奇耻;另一面则不断目睹战火之中被焚成纸片的文献飞舞成灰,他如何不慌,如何不急? 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藏书计划,转而为国收书。“我甚至忘记了为自己收书。我的不收书,恐怕是二十年来所未有的事。但因为有大的目标在前,我便把‘小我’完全忘得干干净净”。一开始靠的是个人力量,和北方书商抢书,人家背后要不是财雄势大的外国图书馆,就是正在搜寻各地方志的日本人(郑先生认为这些日本人有战略的野心,目的是规划行军路线和未来的长期统治),他怎抢得过人家呢?有一回他在市面看到一堆好书,也不管阮囊羞涩,硬是全部要下,“时予实窘困甚,罄其囊,仅足此数,竟以一家十口之数月粮,作此一掷救书之豪举,事后,每自诧少年之豪气未衰也……然予力有限,岂又能尽救之乎?戚戚于心,何时可已!每在乱书堆中救得一二稍可存者,然实类愚公之移山也。天下滔滔,挽狂澜于既倒者复有谁人乎?” 接着那几年里,他先是以一人之力为国救书,后来才得到重庆方面的支援,大手入市,把当时中国图书由南往北流的趋势逆转过来,尽收民间一切有价值的珍本,为文化存一丝命脉。虽有钱买书,但他的日子并不好过,为避敌人耳目,有家不归,老在朋友处挂单,身上永远有一包换洗的贴身衣衫和牙刷毛巾,耳目永远留意街角的阴影和背后突然响起的脚步。买书,要秘密地买;庋藏,要秘密地藏。等到把书偷运出去了,又要挂心战火会不会波及海运的路线。尽管如此,他还是很满足。“我甚至忘记了为自己收书。我的不收书,恐怕是二十年来所未有的事。但因为有大的目标在前,我便把‘小我’完全忘记得干干净净。我觉得国家在购求搜罗,和我们自己在购求搜罗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自己的珍藏付之一炬固然可惜,但若有了更大的眼界,胸怀就不同了。 相比之下,我不见了几本书就实在算不得什么了。坦白讲,对于那趁乱在书节中窃去书本的人,我反而发不出什么脾气。不是因为我觉得“雅贼”特别可以原谅,而是因为我对他有点期盼。我猜他费这番周章,应该还不至于把赃物拿去当废纸卖吧,我希望他能好好看看那些书。例如《胡适文存》,曾经启蒙过我,后来束之高阁,隐蔽蒙尘;现在在他手上,又会带给他些什么呢?就算他不看,转卖给旧书商,它也总有面对另一个读者的一线生机吧。 我曾经养过一条肥肥胖胖的可爱金鱼,叫做多多,名字的来源是《芝麻街》里Elmo的金鱼多乐希(Dorothy)。我曾经还有一幅多多的铅笔画像,夹在我喜欢的一本书里当书签,任何时候翻开都能看到多多的样子。后来,多多死了,而那张书页里的图画如今则随着书本散失在一室书堆之中,欲觅无从,不知去向,恍如一尾在海中迷路的鱼。木心《同情中断录》的序言,就只是短短一句触目惊心的话:“本集十篇,皆为悼文,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其实书亦何尝不是如此,我曾拥有,我曾读过的书,在我的生命中都只是行过而已;行过,走了,无所谓完成,亦无所谓终结。藏书与藏书的失散,有时候真是不太重要的。每一个人的藏书都是他暂时淤塞的浅滩汐湖,终有流出冲散的一天,终有回到大河海潮的一刻,本来就非我所有。那些注定没有流传价值的,就活该蒸发,回归大气。所以无意义的书,不妨尽成废纸,且还有再用的价值,堪比器官捐赠。至于我所宝爱的那几本失书,这就叫做回归大海,被解放出去了,未必不可说是幸事。在我有限的见识与生命里,它们行过,如此而已。多多走了,重新加入这第三行星的能量循环。它的画像却还在,囚禁于一本迷路的书。我还能再见到这条鱼吗?不知道。或许未来的某天,他和夹藏他的那本书会一起释出,离开我这座小小的汐湖,游进书摊之中。甚至及我身后,他会出现在另一个读者的眼前,那人虽不知这尾鱼的来处,他却早已摆脱了名字的束缚,兀自摆尾,可爱如昔,与书同在,一起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