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组织社会学

  • 棋盘与网络

    作者:[美]安妮-玛丽·斯劳特

    政客和外交家长期以来将世界看成一个棋盘,在一场永无止境的战略优势博弈中分析大国的决策,预判各方的反应。然而,当今世界互联互通,国家、组织、机构、企业、个人等各类行为体共享全球舞台,网络权力成为新的权力形态,博弈论不再适用于解释和处理当前全球所面临的多种问题。《外交政策》杂志连续四年评选出的“全球100位思想家”之一安妮-玛丽·斯劳特打破棋盘与网络的界限,提出了一套新的网络战略理论。斯劳特认为,尽管目前各领域中棋盘式的竞争关系仍然存在,但网络时代的问题势必需要网络化的应对方式,我们必须学会理解、塑造并建立网络联系,打造全新的“网络战略思维”。作者介绍了恢复力网络、任务网络和规模网络三种具有不同结构和作用的网络类型,阐述了建立网络领导力的方法,同时明确了构建网络大战略的重要意义。本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为政治、外交、军事、经济、商业、管理等众多领域的问题提供了网络化的思考角度和解决方法。

  • 组织社会学

    作者:于显洋

    《组织社会学(第2版)》以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全面分析和阐述了组织结构、运转及其发展历程;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组织的构成要素及其意义;并试图从方法论上建立起整体分析组织现象的视角和能力,同时能够为组织实际发展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社会学(第2版)》适合作为社会学、行政学、商业及管理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对各类组织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实际工作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Exit, Voice, and Loyalty

    作者:Albert O. Hirschman

    An innovator in contemporary thought o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looks here at decline rather than growth. Albert O. Hirschman makes a basic distinction between alternative ways of reacting to deterioration in business firms and, in general, to dissatisfaction with organizations: one, "exit," is for the member to quit the organization or for the customer to switch to the competing product, and the other, "voice," is for members or customers to agitate and exert influence for change "from within."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mpetitive mechanism, with its total reliance on exit, is questioned for certain important situations. As exit often undercuts voice while being unable to counteract decline, loyalty is seen in the function of retarding exit and of permitting voice to play its proper role. The interplay of the three concepts turns out to illuminate a wide range of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phenomena. As the author states in the preface, "having found my own unifying way of looking at issues as diverse as competition and the two-party system, divorce and the American character, black power and the failure of 'unhappy' top officials to resign over Vietnam, I decided to let myself go a little."
  • 组织管理与组织创新

    作者:李友梅,周雪光

    组织社会学是国内社会学领域目前最有活力的领域,在国外的商学院,组织社会学因其理论生命力也备受重视。
  • 行动中的组织

    作者:

    本书是20世纪组织研究最有影响的少数著作之一,是作者詹姆斯·汤普森作为权变理论创始人的最重要著作。 本书以对不确定性和理性的探讨为基础,探讨组织如何针对任务环境要素、因果理解、技术、目标、组织内外的相互依赖等,建立适应性的组织结构、组织设计和组织行为模式。本书对不确定性、理性、行政和权力作出了深刻分析,对于组织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该书在组织理论的系列中,是一本继伯纳德《经理职能》和西蒙《行政行为》之后组织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在组织理论领域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整合和拓展。在国外高等院校组织理论课程的阅读文献内,这本书通常都是必读。 本书在国内的读者除了社会学、行政管理学以及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学者、教师和学生外,对于政府或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般的理论工作者,都是很好的读物。
  • 缝隙中的改革

    作者:杨善华,阮丹青,定宜庄

    这是一个改革先驱者的故事,更是1978年底开始的中国改革的一个缩影。 1978年,改革席卷中国大地,其最终目标是要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具体怎么走,谁也不知道,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黄宗汉,黄氏兄妹(黄宗江、黄宗淮、黄宗英、黄宗洛、黄宗汉)中的小弟、1948年加入地下党的老革命,1978年年底主动请命到严重亏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厂——北京东风电视机厂就任厂长。黄宗汉在东风厂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全国引起很大影响。然而,改革必然会损害计划经济体制下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诸多矛盾终因1981年作家理由的一篇题为《希望在人间》的报告文学而点燃。 所谓的“破冰之旅”,要打破的“坚冰”,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相关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碍。而“缝隙”则是指制度柔性的一面,这使庞大而僵化的行政体制具有一定的自由政治空间,其弹性使最初的改革成为可能。 以往讲改革初期的历史,要么是高层的决策和斗争,要么是讲农村基层农民的决心和行动(比如安徽小岗村),而城市的改革,尤其是企业改革的肇始和实践,则鲜有记录和研究,能看到的,多是文艺作品的反映(比如《乔厂长上任记》)。因此,黄宗汉在东风电视机厂的改革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而由专业学者来记录、分析这一过程,使得本书不同于一般的纪实作品,会令读者对肇始于1978年底的“改革”有更深入的认识。
  • 规则的动态演变

    作者:詹姆斯・马奇,马丁・舒尔茨,周雪光,童根

    这是有关正式组织内成文规则的一本书。它使用一个特殊组织:斯坦福大学的观察资料,用以发展有关成文规则变化方式的思想。成文规则是组织历史中的一种特殊因素,它们在形塑组织事件的同时也受到组织事件的影响。成文规则的创建、修订和废止,它们留下了历史痕迹,并且具有可见性和持久性。由于这些特性,成文规则为实证探索组织历史动力提供了自然数据。它们绝非那段历史的整体记录,但它们形成了可获取的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档案资料。 尽管这里所叙述的研究包含了一些有关规则变化之特殊事件的定量观察,但本书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规则产生和变化的历史模式和统计特征的定量调查。希望从这些数据中获得的思考对规则理论以及组织变迁和学习理论都有所贡献。相对于变化的实质内容或者个别特定规则的实施而言,本书的分析着重强调一群规则中变化比率的模式。
  • 法令不能改变社会

    作者:(法国)米歇尔.克罗齐埃

    《法令不能改变社会》主要内容:米歇尔•克罗齐耶并非书斋里的学者,而是始终行进在社会现实之中的知识分子。他有着十分强烈的现实意识、非凡的洞察力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法国的社会现实,他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深刻认识,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了解这个国家的伟大之处,但也深知法国社会存在的大量问题和诸多弊端,他认为,要想让这个患上"法兰西疾病"的社会肌体恢复健康,重获生机和活力,就必须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改革。改革是一项艰难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与合作,不能仅凭执政党与政府武断地构想出一套计划,强行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来实施,如此的做法注定不会成功。他将有关法国社会变革的主张详细地写进了这本《法令不能改变社会》一书。
  • 组织理论

    作者:斯格特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第4版)》回顾了组织研究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讨论了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三个视角的早期发展和现状。
  •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作者:Andrew G. Walder

    Based on official Chinese sources as well as intensive interviews with Hong Kong residents formerly employed in mainland factories, Andrew Walder's neo-traditional image of communist society in China will be of interest not only to those concerned with China and other communist countries, but also to students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comparative social science.
  • 重新发现制度

    作者:詹姆斯·G.马奇,约翰·P.奥尔森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在反思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位作者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开山之人。在本书中,作者首先批判了上个世纪50—70年代以制度虚无主义为特征的各种政治学理论前沿(第一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制度规范政治秩序的理论框架(第二、三章),进而考察了制度本身发生变迁的规律及改革实践困扰(第四、五、六章),并以人民主权为目标分析了制度设计中的诸多难题,同时提出建议(第七、八章),最后对新制度主义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深化(第九章)。
  • 科层现象

    作者:米歇尔 克罗齐埃

    《科层现象》包括四部分:巴黎会计事务所的案例、联合工业垄断企业的案例、从组织理论的观点看科层现象、作为法国文化现象的科层现象。结论:科层现象与在工业社会总变化中的法国模式。在我们现行的科学知识体系中,由于历史和现时诸种因素的制约,无论社会哲学抑或社会学理论都是相对发展缓慢,迄今仍属薄弱的环节。这与处在转型中的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大幅加快、社会结构急速变迁的形势很不谐调。
  • 组织社会学十讲

    作者:周雪光

    本书中,周雪光教授以组织研究的诸种学术问题为导向,系统阐述了当今海外学术界影响至深的诸学术流派,如制度主义学派、交易成本学派、网络分析学派等对若干基本的组织现象的研究和看法,梳理了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在组织问题上思想交锋的焦点所在,并结合海内外大量组织现象的实例分析,指出了组织社会学研究的努力方向,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犀利的学术眼光,读来令人茅塞顿开。
  • 官僚制社会学

    作者:[日] 佐藤庆幸

    通过马克斯·韦伯的理论和美国的社会学理论,从多种角度有机地分析现代组织的问题,以及如何看待官僚制和市民自由及人权关系问题。
  • 组织社会心理学

    作者:卡尔·维克

    以下定义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涉及的内容。 1. 组织“是有着共同预期的结构,这些预期是和角色密切相连的,因为角色会界定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人和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预期” 2. 一个组织“是一个可辨识的社会实体,它通过在其成员及客体中相协调的活动和关系来追求多重的目标。这样一种社会系统是开放式的,而且它的生存有赖于在更大的实体——社会中的其他个体和子系统。” 3. 组织建构首先是建立这样一个共识之上,即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这一共识被称为一致性确认(Consensual Validation),是哈里· 斯达克·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首次提出的。鲁斯·蒙鲁(Ruth Munroe)在谈到沙利文的著作时,把握住了这一短语的微妙之意,而这层微妙之意正是我们希望能将其整合入组织之中的。
  • 组织理论

    作者:[美]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被公认为介绍组织研究领域文献最为详尽和最具权威的著作之一。作者充分运用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组织研究成果,广泛吸收其他社会科学对组织理论做出的贡献,不仅从研究者的角度,而且从组织管理者以及各种参与者乃至普通大众的视角来阐释组织理论问题,对我国组织研究学者和管理实践人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共分14章,第1章为导论,引入了三种不同的组织定义和三个组织研究的视角: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观。第2~4章分别以三个视角为主线,梳理了组织研究的历史,包括对各个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简介和评论。第5章讨论了三个视角的融合与渗透,指出它们曾经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出现,分别适用于不同层面的分析,提出了整合三种视角的分层模型。第6~12章从组织结构、组织内部机制与过程、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组织的绩效等方面,介绍了近20年来组织管理实践的创新和组织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组织与组织活动的规律,以及对于组织现象的各种理论解释及其实践意义。第13章重回历史,对工业革命以来工商企业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来现代法人公司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和所带来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分析。最后,在第14章,对未来的实践与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提出从一元论到多重范式、从单一文化到多重文化、从共时研究到纵观分析及历史分析、从结构到过程和分析层面、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
  • 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

    作者::[美]沃尔特·W.鲍威尔 等

    本书重新定义组织理论,阐述了组织分析中的新制度主义。 第1章 导言 第一篇 奠基性主张 第2章 制度化的组织:作为神话与仪式的正式结构 第3章 关于“铁笼”的再思考:组织场域中的制度性同形与集体理性 第4章 制度化在文化延续中的作用 第5章 社会部门组织化:系列命题与初步论证 第二篇 完善与拓展 第6章 制度、制度影响与制度主义 第7章 制度理论剖析 第8章 拓展制度分析的范围 第9章 公共秩序与正式组织的建构 第10章 把社会因素重新纳入研究之中:符号、实践与制度矛盾 第三篇 经验研究 第11章 作为专业工程的组织场域的建构:20世纪20-40年代的美国艺术博物馆 第12章 使法人行动者(公司)负责任: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市的制度建立过程 第13章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1919-1979年大公司多部门化的制度解释 第14章 制度的起源与转型:以美国社区学院为例 C.制度因素与竞争因素 第15章 东亚的组织同形 第16章 制度变迁和生态动力学 参考文献 各章作者简介 索引 译后记
  • 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

    作者:张永宏

    《组织与管理经典文萃•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汇集了组织社会学中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新制度主义学派兴起、发展、演变过程不同阶段、不同贡献的代表作品,从学术史的角度对这一流派的来龙去脉提供了一个历时性的巡视。制度主义学派自20世纪80年代起盛行于社会科学诸领域,不同的学科里(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有着制度学派的不同版本。这本论文集选编了组织社会学中新制度学派的研究工作。
  • 决策是如何产生的(珍藏版)

    作者:(美)詹姆斯 G. 马奇

    作为大师中的大师,詹姆斯•马奇在斯坦福大学讲授的决策论广受欢迎。决策是人类的核心活动,它对个体、群体、组织和社会生活至关重要。本书并非对决策的初级介绍,而是对决策的产生过程进行深入剖析,运用社会学和行为学的理论研究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决策,从而使现实世界中作决策的人既能从参与者的角度又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理解这一过程。 本书读来富有新意。马奇为书中深刻的理论佐以大量饶有趣味、生动形象的例子,既便于读者理解和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又为勤于思考的读者带来仔细品读的兴致。
  • 组织

    作者:马奇,西蒙

    《组织》的出版宣告了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马奇和西蒙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两位大师,本书作为他们的唯一合著,虽然备受关注和引述,但却从未被引进中国,这是第一次正式出版中文译本。 由于竞争、合作、人类认知和情感、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组织过程的控制较为有限.而组织的参与者们尽可能以容易复制的方式来应对这些限制,本书的焦点正是这种复杂的组织行为。尽管大多数组织有等级制度.但组织过程决不能单纯依靠命令和权力来完成,所以本书自始至终关注的恰是决策而非等级,这也是现代组织和管理重要的一环。 作者声明:经常让人更惊奇的不是现在知道但过去不知道的事情。而是那些曾经知道但已经忘记的事情。在本书出版后的漫长岁月里,并没有什么事件足以改变组织或组织理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