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

  • 社会理论二十讲

    作者:汉斯·约阿斯 / 沃尔夫冈·克诺伯

    本书由作者多年在芝加哥大学、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美国及欧洲各大学教授社会学课程的讲稿整理成册,全面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的社会学领域的新进展,包括帕森斯的规范论功能主义、新功利主义、冲突社会学、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卢曼的功能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法国的反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新实用主义等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打破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美国中心主义”视角,建立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现代西方社会理论框架,而且还令中国读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其丰富性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并对西方学者自身在社会理论解读视角方面的多样性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 占有还是存在

    作者:艾里希·弗洛姆

    《占有还是存在》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的最后一部著作。他对自己多年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崇拜的人类生存方式的非人道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无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弗洛姆语录

    无节制的欲望满足无益于人类的福祉,它不会带来幸福,甚至也不会带来最大化的享乐。

    人们拒绝承认的是,并非自私自利的人类本性使得工业社会产生;恰恰相反,自私自利与贪婪是工业社会大环境的产物。

    现在的语言风格表明当今社会已高度异化。几十年前,病人不会说“我有一个难题”,而会说“我很困扰”;不会说“我有失眠症”,而会说“我睡不着”;不会说“我有幸福的婚姻”,而会说“我结婚了,很幸福”。

    在占有型模式中,人们的幸福就在于高人一等、在于拥有权力,并且归根结底在于征服、掠夺和杀戮的能力。而在存在型生存模式中,幸福在于爱、分享和给予。

    只要我们仍然活在占有型生存方式中,我们必然怕死,任何理性的解释都不会消除这种恐惧。但是,一个人如果能够重建与生命的纽带,回应他人的爱并点燃自己内心的爱,那么哪怕他在弥留之际,恐惧感也会大大减少。

  • 那间街角的茶铺

    作者:王笛

    《那间街角的茶铺》,是著名历史学家、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王笛的最新非虚构历史读物。

    作者以1900—1950年的成都茶铺为中心,运用田野调查、官方档案和小说诗歌等资料,以微观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深描的文学写作手法,生动展示了成都茶铺的日常生活、大众文化以及在那个公共空间中呈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

    作者跳出学院派的历史讨论和分析的模式,既保持了字字有依据的历史写作传统,又把茶铺这个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描绘得栩栩如生。

    过去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许多方面是我们的传统,然而它们就在我们眼前一天天消失。这是现代化过程中每个人都面对的问题。

    茶铺是成都文化的代表。这是成都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

    对成都茶铺的探索,提供一个样本和一种经历。微观历史的意义在于为理解城市史的普遍规律提供了个案,不仅深化我们对成都的认识,而且有助于理解其他中国城市。

    本书把焦点放到普通民众,跳出过去帝王将相、英雄精英的研究模式,写出了眼光向下的民众生活史。

    这本书也是继续践行“为民众写史”这个历史使命。写历史,需要有细节;有细节的历史,才是有血有肉的历史。细节似乎缺乏宏大的叙事,但是却为宏大叙事提供了支撑。那些似乎不经意的鸡零狗碎,却是回归历史现场的定海神针。

    ——王笛

  • 张明楷刑法学讲义

    作者:张明楷

    ◎内容简介

    母亲和女朋友同时掉进河里,应该先救谁?

    妇女强行与男子发生性行为的,构成犯罪吗?

    为了救五个小孩而杀害一个小孩,构成犯罪吗?

    成人之间秘密实施集体淫乱行为,构成聚众淫乱罪吗?

    幼童盗窃他人手机,父母在旁边看着不管,构成盗窃罪吗?

    孩子杀了人,父亲说人是自己杀的,构成包庇罪或伪证罪吗?

    本来想杀人,但碰巧杀死了正在行凶的罪犯,成立正当防卫吗?

    ……

    那些你在新闻中旁观过或听说过,甚至是完全没想过的问题,都能在本书中找到解释。

    当然,在本书中,你还会看到,刑法学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更肩负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命运,更关乎这个世界运行的法则;刑法学也不仅仅是对正义的追求,更是人类智慧的高峰,而学习刑法学就是在进行一场思维风暴。现在,不妨打开这本书,以此作为你用智慧寻求正义的起点。

    ◎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教授、国内知名刑法学家张明楷全新力作。

    ·兼具专业刑法书籍的深度和一般科普书的可读性,各行业各的人都能读,而且都能有所收获。

    ·要准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牢记这本书里的观点和逻辑,刑法题目不用愁。

    ·即将成为一名法学生?这本书就是极合适的刑法学入门书。

    ·已经走上了学法的道路?这本书看一遍,顶你花几倍时间去复习。

    ·在以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等为职业?将本书当工具书,10分钟一节,哪里有疑问看哪里。

    ·没学过法律,但对刑法感兴趣?来感受一下高能案例的冲击和刑法的思维方式。

  • 电子游戏微历史

    作者:【英】伊恩·西蒙斯 / 【英】詹姆斯·纽曼

    当您兴冲冲地从扭蛋机上扭到一个皮卡丘玩偶时,您是否思考过任天堂是怎样让这只电气鼠成为世界顶级明星的?当您第一时间前往门店抢购优衣库推出的超级马力欧系列T恤时,您是否知道,早在几十年前,这种通过联名来吸引玩家的行为,于游戏厂商而言便屡试不爽?更重要的是,您是否敢想象,被闲置的旧手柄、没怎么戴过的动漫游戏主题帽子,居然有入驻一家国家级博物馆的资格,原因是它们身上有故事。

    伊恩·西蒙斯和詹姆斯·纽曼,英国国家电子游戏博物馆的创办者,就是两位对这些不怎么起眼的中古物品感兴趣的“古董迷”。他们将为您讲述游戏卡带、摇杆、基板、玩具、广告等不同类型的100个源于电子游戏产业的物品的故事,带您探秘潜藏于它们背后的科技发展史、商业竞争史、艺术设计史。

  • 给孩子的全景百科:社会篇

    作者:[西]Sol90 公司

    【一场视觉的盛宴】

    【一本有趣、有料、有爱的全景百科】

    这是由全球著名图片供应商西班牙Sol90 公司为孩子创作的全景百科,适合7~14岁孩子自主阅读和亲子共读。

    你知道最早的奥运会只有一个比赛项目吗?

    你知道巧克力原来是一种液体吗?

    你知道“现在流行的一切都已经过时了”是哪位时装设计师的观点吗?

    你知道最贵的硬币长什么样子,拍卖出了什么样的高价吗?

    你长大了想成为医生、运动员、科学家、军人还是宇航员?

    从节日庆祝、体育运动的起源和演变看庆典和娱乐活动的多样性、仪式化和社会功能

    从饮食习俗、地域美食、制作工艺看食物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从品类特色、材质技术和流行元素看服饰对于人类在织物技术、设计演变、甚至美学领域所做出的推动与贡献

    从商品类型和特色、商贸活动和惯例、商业契约和精神看商贸活动对于人类在生产生活、经济模式、甚至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改变

    从原始需求、职业特点和历史演变看职业对于人类在利用自然、专业分工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寻根究底 追踪溯源

    本书带你穿越时光 从古走到今

    从史前文明到21世纪,带孩子亲历并感受社会的进步与理想

    捕捉历史中那些飞逝的时刻,带你在一个个美好的瞬间中,奔向未来

    500幅图片,150个主题,采用3D渲染技术,逼真还原了人类历史上多个经典的场景,从史前文明到21世纪,从节日庆祝、体育运动的多样性、社会功能到饮食的地域习俗、制作工艺;从服饰的材质技术、设计美学到职业的原始需求、职业特点以及商贸活动和契约精神,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它们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给孩子的全景百科:社会篇》为孩子搭建了一座通往美好未来的桥梁,从时间的维度历经社会的变迁,在空间的变换中探寻文化的传承。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历史底蕴和审美情怀,这本书值得一读!让我们享用这视觉盛宴吧!

  • 挑战古人100天

    作者:云葭

    一本完全解析古人名媛日常生活的手册

    手把手教你如何回到古代做咸鱼

    煎茶、投壶、打双陆、制香、逛街吃宵夜

    一百天变身大家闺秀COSPLAY

    ◎ 编辑推荐

    ☆ 抛弃枯燥的讲解,全文沉浸式代入,回到古代如何当好一条咸鱼。在几百几千年前,没有新科技加持的古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没有网络和电子产品,生活会不会很无聊?本文以当代人视角描写古人日常生活,包括娱乐休闲,诗词歌赋,节日文化等,呈现古人的三餐四季,恣意人生。

    ☆ 全四色印刷,30张精美古图,梦回大宋,走进那个少年鲜衣怒马的年代。

    从喝茶到踏春,从投壶到打双陆,从焚香到逛夜市,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

    ◎ 内容简介

    为什么古人养猫叫“聘猫”?

    古人的夜市里都有什么?

    古人也会喝下午茶吗?

    一本完全解析古人的日常生活的手册。

    走进大宋,走进那个少年鲜衣怒马,纵意而歌起舞袖的年代。

    那些我们眼睛到不了的地方,

    文字可以。

  • 批评与意识形态

    作者:[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今最重要的,也是最激进和理论家之一。他对不女人花文化和社会诙谐而尖刻的抨击广为人知。在这部开拓性文学理论著述的新版本中,伊格尔顿力求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之间建立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关系。

    纵览雷蒙?威廉斯、列宁、托洛茨基、布莱希特、阿多诺、本雅明、卢卡奇和萨特的主要著作,伊格尔顿对传统文学批评进入了细致入微的评论,同时对意识形态做出引人入胜的理论阐释。

    伊格尔顿利用这一视角,提供了对经典作家精彩的分析,其中包括:乔治·艾略特、查尔斯·狄更斯、约瑟夫·康拉德、亨利?詹姆斯、艾略特、叶芝、乔伊斯、劳伦斯。

    内容简介

    《批评与意识形态》是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学家伊格尔顿的代表作。这本完成于伊格尔顿青年时期的作品,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正值西方文化界的一批学人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新变化,努力寻找“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更加具体的唯物主义形式复苏”的理论方案。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中,伊格尔顿针对以雷蒙?威廉斯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美学批评中所遗留的人本主义与唯心主义,以后结构主义理论形态的批评精神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需要在艺术的“物质实践”层面明确文学文本得以生产的活动“结构”,而批评就是分析这些文本生产结构的历史表述。书中站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以生产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为核心,在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文本六个范畴上建构起一套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体系,强调从既定的社会现实与思想文化语境中展现文学文本创作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北京的人力车夫

    作者:[美]史谦德

    1920年代,革命、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混乱。与这场巨变相关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城市中。被铁路、电报、共有的城市心态捆绑在一起的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形成了一个竞技场,市民们对当时的一些大问题争论不休——寻求社会和谐与国内和平、保卫人民和国家主权、追寻一个独特的现代中国社会。人们卷入了这些冲突,因为他们知道,军阀的来来往往、抗议者的游行、知识界的言论、工厂的开闭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史谦德检视了1920年代的北京居民如何应对由流动的士兵和政客,以及思想、资本、技术的剧烈运动所造成的变化,剖析了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都城。通过考察人力车夫、警察、工人、僧人等群体的政治经历,史谦德揭示出时代的力量是如何被普通人深刻感受的。这幅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城市社会的群像,强调了经过群众运动、集体政治以及混合了戏剧、示威活动、报纸和茶馆社交的城市文化训练后的普通市民日益成长的政治成熟度。令人惊讶的是,在吸收新的生活、工作和政治参与方式的过程中,旧社会中的很多东西都被保留了。一切似乎都变了,但一切似乎又都没变。经过动荡的年代,北京在地方和大众政治的基础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将行会和士绅精英的传统世界与社团主义和干部的现代世界连在了一起。

  • 重新长大

    作者:毛冷瞪

    这是一本小说集,讲述了十个痛苦的成年人,他们痛苦的往事。你用童年治愈一生,还是用一生来疗愈童年?如果有机会回到童年,你会怎么做?

    退休的幼儿园园长创办了一所专门为成年人开放的“成人幼儿园”。园所里有各种各样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以及无法适应成人世界的“小朋友”:有拥有三岁小孩的年轻妈妈,有二十多岁一直家里蹲的宅男,有三十多岁突然被裁员的上班族,甚至还有六十五岁退休大爷……在特殊的幼儿园里,每个人都在这里重新找到了小时候的自己,直面内心创伤,重新活出真实的自己。

    我们心里的痛苦当然不会都来自童年,更不是都来自父母或某个人,但一定是有原因的。那些难以启齿的痛苦,从来不是丢脸的事情。

    这些一点点被看清的痛苦,跟我们小时候摔跟头磕的疤、年轻时不穿秋裤冻出来的关节炎一样,是实实在在的病,不是丢脸的事。不要着急,不要沮丧,有很多办法治疗自己。当你开始了解自己的时候,就已经是最棒的自己了。

  • 精英的傲慢

    作者:[美]迈克尔·桑德尔

    ※引领当今世界思潮的重要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作者迈克尔·桑德尔时隔8年重磅新作

    ※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反思美国梦的破碎,揭示教育的目的、工作的意义,应答当代社会的热议话题,剖析西方政治分歧的根源,启发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每个关心社会公平的人,都请读一读这本书

    ※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当公平的假象造成撕裂与对立,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经历的思辨

    ※桑德尔亲自为中文版书写寄语,期待与中国读者探讨公正、美德与成功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作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濂、复旦大学教授陈云诚挚推荐;《时代周刊》《泰晤士报》等40多家权威媒体热评好书

    ※在《精英的傲慢》中,桑德尔对优绩制的批判揭示了严重的不平等造成的社会危机,引人深思,催人警醒。他呼吁社会开启道德上的转变,重新定义成功的观念,探寻一种新的公共生活理想。——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应该如何平衡普通人的生命尊严与生活压力?贡献正义可否取代分配正义?英才统治要为欧美民粹主义的泛滥负责吗?针对这些棘手问题,桑德尔给出了颇富争议性的回答。这不禁让人好奇,在接下来的哈佛公开课上,桑德尔会以何种方式回应那些反对的声音。——周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桑德尔机敏、有见地、有同理心地揭露了我们所钟爱的成功神话的残酷本质。读完这本书,你可以理解民粹主义怨恨存在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对许多美国人来说,“美国梦”更像是一种嘲讽,而不是一种承诺。——塔拉·韦斯特弗,《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

    ——————————

    【内容简介】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

    当“美国梦”成为谎言,当平等的假象造成胜者的傲慢与败者的愤怒,当不同立场的人失去相互倾听的能力,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都需要经历的思辨。

    ·

    曾经,社会承诺人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同等机会下公平竞争,那么优胜者就应该获得奖赏。这是“美国梦”所代表的理想,也是大多数现代社会认同的优绩至上主义的伦理核心。

    然而桑德尔认为,昔日激励无数人奋斗的“美国梦”,恰恰是造成今日美国社会分裂的根源,这种看似公平的成功观造成精英的傲慢和底层民众的怨恨,使成功者深信其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忘记帮助他们的时机和运气,轻视比自己不幸和缺乏资格的人。这一现状阻碍了社会流动,助长阶级对立,侵蚀民主政治,最终导致民粹主义的兴起。

    面对优绩的霸权,桑德尔希望每位公民思考:不同阶层的人是否可以谋求一种公共利益?我们对彼此的责任是什么?他带领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辨: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如何建立每一份工作的价值与尊严,重新反思成功的意义。同时,他提醒我们保持谦卑,珍惜所有人的付出,积极讨论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举措,走向一种少些怨恨、多些包容的公共生活。

  • 财富、贫穷与政治

    作者:[美] 托马斯·索维尔

    当代杰出经济学大师、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

    托马斯·索维尔全新力作

    美国亚马逊五星佳作,长居经济类图书排行榜

    ◎ 编辑推荐

    ☆亚马逊五星佳作,经济类畅销榜长青树。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作者、杰出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托马斯·索维尔的全新力作,用经济学常识揭示财富不均、收入不平等问题。

    ☆质疑了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假设,揭露了政客和知识分子在贫富问题上的无知以及他们的主张的煽动性,纠正了政客、知识分子和各种骗子关于收入的说法,被称为“每个总统候选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 内容简介

    从古至今,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大国崛起、湮灭是常有的事。中国在数个世纪中领先世界各国,后来却落后于工业革命后的欧洲;阿根廷曾领先法国和德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却在半个世纪后陷入政治危机,经济一落千丈。在一国内部,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水平也相差悬殊。美国黑人比白人更容易陷入贫穷,而华人、犹太人和黎巴嫩人不管移民到哪里都能不断创造和积累财富。

    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了国家的崛起、兴盛和衰亡?又是哪些禀赋让某一部分群体更容易获得财富?收入不平等和财富不均的成因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大量社会和政治矛盾?

    经济学大师托马斯·索维尔在这部全新的作品中,利用丰富的历史材料,通过冷静的观察、精准的分析,深刻地探讨了这一当今世界最具爆炸性的话题。他戳破了权威人士和经济学家模棱两可的数据和耸人听闻的理论,从地理、文化、社会和政治4个方面,以最平实明了的语言揭露了国与国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问题。索维尔的研究超越了不同派系和理论的偏见,不仅为我们揭露世界的真相,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思考和认识世界本质的方法。

    ◎ 名人推荐

    本书极具价值,揭露了政客和知识分子在贫富问题上的无知以及他们的主张的煽动性。索维尔博士纠正了政客、知识分子和各种骗子关于收入的说法,而且读起来非常有趣。

    ——沃尔特·E. 威廉姆斯(Walter E. Williams)教授,乔治梅森大学

    在索维尔的这本最新著作中,凝聚了他长期研究的成果,他质疑了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假设,并紧紧围绕他一直强调的——基于事实。

    ——杰森·莱利(Jason Riley),《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托马斯·索维尔理应拿诺贝尔奖。没有人像他一样写了这么多有洞见有深度的著作。他的最新作品是又一次令人震惊的观察,揭露了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无知。他给我们呈现了文化、地理、政治和社会因素如何影响社会进步(或退步),这让沉迷于政治正确的人感到愤怒,却会让其他所有人更加明智。

    ——史蒂夫·福布斯(Steve Forbes),《福布斯杂志》(Forbes Magazine)

    索维尔把我们当前的争议放在国际背景下,这真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

    我数下来,索维尔写了52本书,包括1971年写成的《经济学:分析与问题》,其中的精准分析和无畏的评论一直为读者倚重……他的著作清晰明了,没有学术术语,也没有炫耀专业知识(很多学术写作就毁在这一点)……他的大部分著作仍在重印,这是对读者所付出的时间的回报,本书也是一样。

    ——《美国观察家》(American Spectator)

    本书应该是2016年美国大选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索维尔博士的这本书是科学与常识的巧妙融合,它揭示了为什么有些群体会陷入贫穷,以及社会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使他们摆脱贫穷……每个总统候选人都应该读一读本书,所有竞选代理人应该好好理解这本书……《财富、贫穷与政治》一书为消除争议提供了必要的敏锐知识武器,它提供的智慧可以帮助保守派设计出真正有所作为的政策。

    ——《布莱巴特》(Breitbart)

    本书对经济成功和失败的普遍原因的解释极具争议性……尽管索维尔没有给出任何轻易的解决方案,但他隐含的论点是,表现不佳的国家要认真地改变经济前景,文化因素必须发生改变。这一点值得深思。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 一个人最后的旅程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本书是继女性问题之后,上野千鹤子关注的又一个重要的社会领域。与女性一样,作为庞大的弱势群体,老年人的生活在经历了长期的被忽视之后,终于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这个超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的晚年是否可以在家中安度?他们与子女的关系究竟如何?社会医疗和保障机构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上野千鹤子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和思考,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养老规划方案。她在分析了老后居家看护医疗状况以及多位临终者的实际案例后,主张即使没有亲友,或是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也能选择一个人居家养老临终,有尊严并安心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本书详细解答了老年人应该如何实现居家养老,是一本相当实用的晚年居家养老规划书。本书是写过希望临终前能有完善规划的人的,同时也写给那些想要让家人走得安稳舒适的亲友们的对于同日本一样越来越为老龄化问题所困扰的中国来说,这是一部直击社会痛点并提供解决方案的建设性作品,对于社会机构配套和政府规划层面,也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附赠上野女士独家授权的中文版特编手册,能够让无暇细读的人们在半小时之内领略本书的大意。

  • 冷漠的人

    作者: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长久以来,这个来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深受精神折磨。面对家庭中的变故,他想表现出某种情绪,却发现自己只能感受到冷漠。在痛苦怀疑之中,他完成了对自己的审判:

    “这才是我真正的罪行,我犯的是冷漠罪。”

    ―――――

    将近一个世纪过去,《冷漠的人》讲述的情感,依旧与大多数现代人感受到的一样,是人对于庸常生活的厌倦,对于无法行动的痛苦,对于真情实感的探求……

    ➤➤

    ○ 欧洲第一部存在主义小说。

    ○ 比加缪与萨特都更早发现了存在主义的危机。

    ○ 我宁愿冷漠,也不会装模作样。

    ○ 莫拉维亚一举震动文坛的处女作,曾因批判资产阶级被列为禁书。

    ○ 流传近一个世纪的经典之作,世界发行超过80个版本。

    ○ 特别收录莫拉维亚基金会主席致辞、译 者序言和作者年表。

    ○ 卡尔维诺、加缪、埃科、苏珊•桑塔格、佩内洛普……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 《冷漠的人》写的是家庭悲剧,讲的是现代人的冷漠。

    ○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冷漠;爱无能;没有行动力;随波逐流;愁闷……

    ➤➤

    我偏爱莫拉维亚,他是意大利罕见的一个就某个角度来说我愿称之为“风俗”派的作家:定期交出的作品中有我们这个时代时光流转间对道德所下的不同定义,与风俗、社会变动、大众思想指标息息相关。——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

    莫拉维亚在今天的全部创作中,体现出一种豁达、一种由衷的热情、一种鲜明的朴实,这些是我们法国作品所略微缺乏的。——加缪(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们不要忘了,中流社会说的意大利语,其至为高尚的形式,其实源自一些作家朴实而且完全为大家所接受的散文,比如莫拉维亚。——翁贝托•埃科(意大利作家)

    莫拉维亚的作品被看作一种对意大利社会进行批判探索的介入文学的起点。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常是一个既头脑清晰又无能为力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远在萨特的《恶心》和加缪的《局外人》之前,就表达出一种存在的不安。丧失行动的能力,而又对自己的不行动有负疚感,他不停而又徒劳地去适应一个离他远去的世界。对生活的愁闷和冷漠是莫拉维亚世界的中心主题。——米歇尔•玛利(《理解戈达尔》作者)

    莫拉维亚被认为是“天生的叙事者”。他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化为各种抽象的人生态度:《冷漠的人》《鄙视》《不由自主》《同流者》和《愁闷》等。继而以叙事文学的形式,创造出无穷的人物和场景,动作与行为,以及复杂的心理活动。——魏怡(意大利文学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现代社会中的人虽与现实格格不入, 却又深深地陷在现实生活的泥潭之中, 一直走到迷宫似的人类社会的尽头。——意大利文学翻译家 沈萼梅

    阅读莫拉维亚,或许不能收获愉悦,却会在让人震惊之余,对自己的生存处境有深刻的体认和洞察。——《文学报》

  • 金钱的社会意义

    作者:维维安娜·泽利泽

    钱就是钱——大多数普通人就是这么认为的。确实,在一般观念中,金钱是一项没有感情的工具,它将社会关系简化为冷漠疏离的金钱关系。著名的社会科学家泽利泽质疑这种假设,她在本书中说明了人们如何自创货币的形式,以及人们如何透过使市场理论家困惑的方法,设定金钱的用途,将各种金钱形式与亲友关系网路融合,并终极改变了人们花钱与存钱的过程。

  • 金钱的社会意义

    作者:维维安娜·泽利泽

    钱就是钱——大多数普通人就是这么认为的。确实,在一般观念中,金钱是一项没有感情的工具,它将社会关系简化为冷漠疏离的金钱关系。著名的社会科学家泽利泽质疑这种假设,她在本书中说明了人们如何自创货币的形式,以及人们如何透过使市场理论家困惑的方法,设定金钱的用途,将各种金钱形式与亲友关系网路融合,并终极改变了人们花钱与存钱的过程。

  • 逆流年代

    作者:[以色列] 纳达夫•埃亚尔

     以色列杰出国际政治记者带来反全球化一线的报道,用特写镜头对准全球化遭遇挫折与反抗之处,近距离观察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与愤怒

     优秀的非虚构写作:美国宾州的煤矿工人、日本的少子村庄,涌入希腊的叙利亚难民……作者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你深入现场,用敏锐的洞察展现全球化的光明与阴影

     重量级推荐:《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力荐!学者刘瑜、施展重磅推荐!

    过去几十年中,全球化改善了人类处境,但也播下了反抗的种子。随着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坍塌,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反抗宣告开始。

    以色列记者纳达夫•埃亚尔将带领读者游走于反全球化运动的前线,向读者展示这场运动的有形轮廓和黑暗角落。书中记录了纳达夫•埃亚尔过去十多年里走访的地方和目睹的真实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美国工人、失业的希腊人、叙利亚难民以及各国企业家——走在一条羊肠小道上,左手是希望,右手是恐惧。

    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的故事如拼图般演示出全球化的前世今生,讲述了一种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全球意识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全球化如何改变了人们的道德情感,也清晰地揭示出全球化面临的危机。

    世界正处于一个激变时刻,能不能找到新的、有想象力的变革之道,将决定人类社会能否通往更公正、更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 人口大逆转

    作者:查尔斯·古德哈特(Charles Goodhart) / 马诺杰·普拉丹(Manoj Pradhan)

    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科技发展、气候变化……影响全球经济未来发展走势的因素有很多,但本书重点关注人口结构和全球化对金融和实体经济长期趋势的影响。现有研究对此的分析一般是聚焦于国家层面,尤其是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减少和沉重的养老负担。但该书作者认为,聚焦国家层面可能无法让我们看到问题的全貌,从而找不到有效应对之法。

    在该书中,作者认为,过去三十年的低通胀乃至通缩,主要源于世界人口红利(比如中国和东欧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劳动力市场上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和全球化红利。但是,人口老龄化和逆全球化的叠加,将会逆转之前的趋势,带来一系列的改变,包括通胀和利率的高企,高负债经济体面临的困境,不平等的缩小,民粹主义,债务融资等。

    这是一本趋势类的书,与现在大部分书不同的是,它从全球的角度看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而不仅仅限于一国。其实,现在的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跨国的合作。对关心未来世界经济走势和未来投资机会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关注的书。

  • 高中生穷忙族

    作者: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明明还是孩子,却被逼成了大人”

    无法安心学业的高中生

    日本现代贫困的缩影

    ————————————

    在日本,

    每7个未成年人中就有1人处于“贫困状态”,

    每2个大学本科生中就有1人申请奖学金。

    ————

    高中生穷忙族在外打工挣钱、在家忙于家务,哪怕成绩优异,靠借贷型奖学 金完成学业,也可能因债务压力而陷入更深的贫困。

    然而,即便拿出确凿的数据,认为“贫困并不存在”的人依然随处可见。

    “哪里穷了!这不是还用得起智能手机吗?”

    “衣服不也是干干净净的吗?”

    “明明还有过得更艰难的人,真矫情。”

    为让“看不见的贫困”可视化,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展开了日本全国范围内的采访和跟踪调查,用数据和实地采访还原出真相,将现代贫困的根深蒂固性一览无遗地暴露在大众面前。

  • 流动的丰盈

    作者:徐前进

    ◆编辑推荐

    ☆记录当下,面向未来,一次突破常规的先锋尝试,构建一段生动有温度的日常历史

    ☆我们都是日常生活的专家之“居住”篇,一份不同以往的小区观察指南,你会从中看到环卫工人除雪撒盐粒蕴含的复杂伦理,小广告背后顽固的控制意图,宠物狗、流浪狗不同的生存状态,垃圾箱独特的处 理运行机制……

    ☆重复并不平庸,琐碎亦有意义,在小区司空见惯的流动场景中发现“附近”,捕捉时代精神,思索城市陌生感的消弭之法

    ☆历史学学者高毅,社会学学者田丰、严飞,哲学学者汪民安、徐英瑾一致推荐:很有意思!

    ◆内容简介

    小区是中国城市最小的行政规划,人们在其中出生、成长、生活,获得情感和知识。

    父母与子女的融洽关系、商贩与顾客的相互照应、清扫积雪的环卫工、几年不见的老熟人的寒暄、遛狗的退休老人……这些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出现,转瞬即逝,不会留下文字,也不会进入历史。

    本书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作者以自己居住的小区为重点,试图记录那些不间断流动、不会进入历史档案的景观、人物和语言,将其纳入未来的史学视野中。在捕捉流动性的意义上,人人都是社会学家,人人也都是历史学家。

    ◆相关好评

    “这是一个历史学者通过发掘身边日常琐事的意义来探寻史学方法革新之路的大胆尝试,虽然其实际价值可能尚有待时间检验,但这种创新的自觉永远是成功的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高毅

    “最值得放入‘时间胶囊’的当代中国城市小区断代史史料。”——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用得上的哲学》作者 徐英瑾

    ◆作者简介

    徐前进,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访学。著有《一七六六年的卢梭:论制度与人的变形》,译有《启蒙运动的纲领:〈百科全书〉序言》,并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读书》等 刊物发表数篇文章,近年来致力于思考日常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理论,以实践性的写作开拓文字制度的边界,发掘历史学家与未来的关系。